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粳稻品种在江西不同生态区的农学表现 被引量:36
1
作者 黄山 何虎 +4 位作者 张卫星 王志刚 章秀福 廖西元 潘晓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5-32,共8页
以2个杂交籼稻(II优838和天优华占)为对照,在江西3个生态区(新建、抚州和吉安)开展对比试验以明确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在江西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总体上,杂交粳稻比常规粳稻更具产量优势,晚粳比中粳表现更好。新建点两个播期(5月30日和... 以2个杂交籼稻(II优838和天优华占)为对照,在江西3个生态区(新建、抚州和吉安)开展对比试验以明确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在江西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总体上,杂交粳稻比常规粳稻更具产量优势,晚粳比中粳表现更好。新建点两个播期(5月30日和6月19日,各点均为30 d秧龄)均为杂交晚粳产量最高,常规中粳最低,特别是5月30日播期的杂交晚粳平均产量达到10.95 t/hm2,显著高于对照籼稻。抚州点两个播期(5月30日和6月29日)均是对照籼稻产量最高,常规中粳最低,常规晚粳、杂交中粳和杂交晚粳之间无显著差异。吉安点5月30日和6月9日播期均是对照籼稻产量最高,杂交中粳最低;6月19日和6月29日播期分别是杂交晚粳和杂交中粳产量最高,但均与对照籼稻无显著差异。新建和抚州点均为5月30日播期产量最高,而吉安点6月9日播种最佳。新建点两个播期均是来自浙江的粳稻品种产量最高,但与来自湖北的品种和对照籼稻之间均无显著差异。抚州和吉安点不同来源地的粳稻品种产量随播期的不同表现不一。因此,江西发展粳稻生产的适宜地区应该主要集中在鄱阳湖平原及以北地区,品种应该以杂交晚粳为主,品种的引进以从纬度相近的浙江省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播期 生育期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23年江西省审定晚稻品种及其性状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吴仪 谢云霄 +11 位作者 王婧伊 吴志昆 侯志洁 蓝海林 刘声琦 蔡琳琳 杨鑫 阙正扬 周大虎 边建民 傅军如 贺浩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0,共11页
【目的】了解和掌握江西省近十几年审定晚稻品种的基本概况,为水稻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思路和参考。【方法】分析2010—2023年江西省审定通过的344个晚稻品种的育种途径、不育系类型及全生育期、株高、产量、品质、抗性等主要性状。【结果... 【目的】了解和掌握江西省近十几年审定晚稻品种的基本概况,为水稻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思路和参考。【方法】分析2010—2023年江西省审定通过的344个晚稻品种的育种途径、不育系类型及全生育期、株高、产量、品质、抗性等主要性状。【结果】江西省晚稻品种以杂交稻为主,利用频率较高的不育系有‘五丰A’‘泰丰A’‘野香A’‘吉丰A’‘天丰A’等。随着年份的推移,株高方面,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增高;在单产水平上,江西地区杂交组合对常规品种具有产量上的优势,而籼粳杂交组合对籼型或粳型品种也具有产量优势。随着年份的推移,单产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从近几年变化趋势看,晚稻增产受限;品质方面,近5年优质米3级以上达标率稳步提升,由2019年的51.52%提升至2023年的82.35%。晚稻品质各项指标均有改善,整精米率在63%上下浮动,直链淀粉含量呈波动且下降的趋势,说明晚稻品种整体上口感变软,垩白度指标自2018年起有所改良;稻瘟病抗性水平方面,整体呈现出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在2019年抗性水平到达最低峰,而后平均值从“中感”提高到“中抗”水平,但离“高抗”以及持久抗性还有较大差距。【结论】14年间江西省晚稻育种成果丰硕,整体上看,单产水平显著提高,“籼改粳”高产攻关计划取得显著成效,多次刷新了江西省水稻单产最高纪录;米质各项指标有一定改善,食味品质有所提升;抗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在保证高产的前提下,江西省应围绕“米质更优、抗性更强”目标进行晚稻育种,同时大力提升江西省的骨干亲本创制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 晚稻 农艺性状分析 品质 抗性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红壤旱地不同播期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梁星伟 叶清 +5 位作者 王志伟 陈淑艳 黄海强 杨文亭 梁效贵 黄国勤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99-1108,共10页
【目的】旨在明确江西红壤旱地玉米栽培的适宜播种时期。【方法】以郑单958和先玉335为试验材料,于2021—2022年5—7月设置播期处理,研究了不同播期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变化,以期为江西玉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结果】播期调整显著... 【目的】旨在明确江西红壤旱地玉米栽培的适宜播种时期。【方法】以郑单958和先玉335为试验材料,于2021—2022年5—7月设置播期处理,研究了不同播期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变化,以期为江西玉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结果】播期调整显著影响玉米的生育进程、花前花后物质积累和最终产量。玉米产量以5月初播种为最高(5529.99 kg/hm^(2)),并随播期推迟整体呈下降趋势。穗粒数是随播期变化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此外,粒重也受到播期调整的影响,且与最大灌浆速率时的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品种比较而言,郑单958产量整体高于先玉335。【结论】在不影响冬季作物(如油菜)的前提下,江西红壤旱地普通玉米应在品种选择的基础上,适时早播,时间不宜晚于5月上/中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 红壤旱地 播期 玉米产量 籽粒灌浆 气象因素 干物质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和孕穗后期高温对两个早稻品种产量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4
作者 杨军 陈小荣 +7 位作者 朱昌兰 彭小松 贺晓鹏 傅军如 欧阳林娟 边建民 胡丽芳 贺浩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23-533,共11页
为探究氮肥和孕穗后期高温对水稻产量的复合影响,以杂交稻淦鑫203和常规品系中531为材料,设置2个氮肥水平,于水稻孕穗后期38℃高温处理4d,分析高温处理下2个水稻品种产量、生理指标的差异及氮肥效应。结果表明,同一氮肥水平下,与自然温... 为探究氮肥和孕穗后期高温对水稻产量的复合影响,以杂交稻淦鑫203和常规品系中531为材料,设置2个氮肥水平,于水稻孕穗后期38℃高温处理4d,分析高温处理下2个水稻品种产量、生理指标的差异及氮肥效应。结果表明,同一氮肥水平下,与自然温度相比,孕穗后期高温处理下2个供试品种的单株产量、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每穗颖花分化数和收获指数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单株产量、结实率和收获指数差异达显著水平;而颖花退化率、单茎叶质量和单茎茎鞘质量则不同程度增加,其中颖花退化率差异达显著水平。同一氮肥水平下,与自然温度相比,高温处理后期2个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中531高氮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增幅低于正常氮肥处理。自然温度和高温处理下,与正常氮肥水平相比,高氮处理增加2个品种的单株产量和单株有效穗数。另外,在高温条件下,与正常氮肥水平相比,高氮处理显著增加中531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和收获指数,显著降低结实率。值得注意的是,高温条件下,2个品种高氮处理的单株产量降幅低于常氮处理,说明适当高氮可减轻高温的减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孕穗后期 高温 产量 叶绿素含量 氮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水稻种业创新发展对策建议 被引量:24
5
作者 贺晓鹏 边建民 +7 位作者 欧阳林娟 徐杰 周大虎 傅军如 陈小荣 彭小松 朱昌兰 贺浩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79-487,共9页
我国种业存在的“卡脖子”问题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江西是我国水稻生产和种业大省,近10年来水稻播种面积和总产稳定在330万hm^(2)和2000万t以上,均居全国第3位。江西水稻商品种子市场用种量8880万kg,其中杂交稻总用种量2700万kg... 我国种业存在的“卡脖子”问题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江西是我国水稻生产和种业大省,近10年来水稻播种面积和总产稳定在330万hm^(2)和2000万t以上,均居全国第3位。江西水稻商品种子市场用种量8880万kg,其中杂交稻总用种量2700万kg左右。江西年产杂交稻种子5000万kg以上,约占全国20%,其中约40%供应外省。江西省“十四五”现代种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以建设种业强省为目标,发展水稻种业是实现种业强省的基础和关键。为推动江西水稻种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文章在对江西水稻种业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来在水稻科研和育种推广等方面的工作经验,提出了江西省水稻种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文章分析认为,江西水稻种业存在着稻种资源创新利用效率不高、缺乏突破性水稻品种、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分子育种创新平台建设滞后、缺乏上市领军种企、种子生产抗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并提出了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推动水稻分子育种中心建设、加强双季稻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做大做强种业、加强新品种区试管理和示范展示、加强良种生产基地建设等促进江西水稻种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对助推江西省水稻种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实现江西省由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 水稻种业 创新发展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组学在植物逆境及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6
作者 熊强强 魏雪娇 +3 位作者 施翔 方加海 陈小荣 贺浩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97-1206,共10页
多层组学主要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在植物中的研究和不同组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已迈入了多组学时代,并且广泛应用在植物响应逆境胁迫及辅助育种方面,成为研究... 多层组学主要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在植物中的研究和不同组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已迈入了多组学时代,并且广泛应用在植物响应逆境胁迫及辅助育种方面,成为研究植物响应逆境胁迫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笔者主要结合多层组学在植物响应逆境胁迫机理及代谢通路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对植物响应逆境胁迫(非生物胁迫和生物胁迫)、基因功能研究及辅助育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强调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学科交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来揭示植物响应逆境胁迫的分子机理,为未来培育抗逆品种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逆境胁迫 育种 基因组学 转录组学 蛋白质组学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季早稻氮素亏缺补偿效应的形成及其生理机制初探 被引量:16
7
作者 汤国平 熊强强 +4 位作者 钟蕾 陈小荣 朱昌兰 彭小松 贺浩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585-1593,共9页
为探明双季早稻氮素亏缺补偿效应的形成及其生理机制,采用桶栽方式,以超级杂交早稻品种淦鑫203为试验材料,于氮素亏缺敏感期分蘖期,设置5个氮肥处理:T0(各生育阶段均不施用氮肥,即空白对照)、T1(各生育阶段氮肥按常量分配)、T2(分蘖期... 为探明双季早稻氮素亏缺补偿效应的形成及其生理机制,采用桶栽方式,以超级杂交早稻品种淦鑫203为试验材料,于氮素亏缺敏感期分蘖期,设置5个氮肥处理:T0(各生育阶段均不施用氮肥,即空白对照)、T1(各生育阶段氮肥按常量分配)、T2(分蘖期氮肥亏缺后幼穗分化期不恢复供氮)、T3(分蘖期氮肥亏缺后幼穗分化期常量恢复供氮)和T4(分蘖期氮肥亏缺后幼穗分化期倍量补偿供氮),比较各氮肥处理稻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单株分蘖数、成穗率和净光合速率、SPAD值、氮代谢酶(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内源激素含量、根系伤流量等有关生理指标的差异性。结果表明,T4单株产量与T1十分接近,补偿指数CI=0.99,无显著差异,呈现出等量补偿效应。与T1相比,T4叶片净光合速率、SPAD值、NR和GS活性均能维持在较高水平,而且随着生育推进,至补偿后期,T4该4项生理指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氮素亏缺补偿效应。至补偿后期,氮素补偿处理的T4和T3稻株叶片脱落酸(ABA)含量显著低于T0、T1和T2,以T4最低,生长促进类激素之和(GA3+IAA+ZR)与生长抑制类激素(ABA)比值则显著高于T0、T1和T2。氮素亏缺补偿后第10天根系伤流量以T0最低,T4、T3均高于T1,且T4与T1间差异达显著水平。至补偿后期,T4单株分蘖数及成穗率高于T1、T3。本研究结果进一步明确了双季超级杂交早稻分蘖期氮素亏缺补偿效应的形成,有助于诠释水稻氮素亏缺补偿效应形成的生理机制,为水稻氮肥施用不当时进行追补及双季早稻高产稳产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早稻 氮素亏缺补偿效应 产量 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射诱变水稻雄性不育突变体tda的遗传与细胞学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胡丽芳 苏连水 +7 位作者 朱昌兰 彭小松 贺晓鹏 傅军如 陈小荣 欧阳林娟 边建民 贺浩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253-2258,共6页
为了挖掘更多与水稻花药发育相关的基因,利用60Co-γ射线辐照粳稻品种松香早粳,获得1个水稻雄性不育突变体tda,并对其细胞学和遗传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da突变体在营养生长期无明显的表型缺陷,花序和花器官能正常发育,但其花药较小且... 为了挖掘更多与水稻花药发育相关的基因,利用60Co-γ射线辐照粳稻品种松香早粳,获得1个水稻雄性不育突变体tda,并对其细胞学和遗传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da突变体在营养生长期无明显的表型缺陷,花序和花器官能正常发育,但其花药较小且呈白色。组织切片研究发现,tda突变体在小孢子发育时期开始出现异常,绒毡层提前降解,小孢子呈畸形状,随后小孢子萎缩不能形成正常的花粉粒。遗传学分析表明,tda是一个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核突变体。该研究结果为TDA基因的克隆、功能分析及水稻花药发育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诱变 水稻 TDA 花药 绒毡层 小孢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流域不同农业利用方式下的氮磷输出特征 被引量:18
9
作者 余进祥 赵小敏 +1 位作者 吕琲 刘娅菲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94-402,共9页
定点监测2008年鄱阳湖流域水田、水旱轮作、旱地、菜地、桔园、脐橙园和茶园等优势农业利用方式的田间降雨量、径流量及氮、磷的输出形态和负荷,分析不同农业利用方式的氮、磷输出特征和年输出负荷。结果表明:鄱阳湖流域不同农业利用方... 定点监测2008年鄱阳湖流域水田、水旱轮作、旱地、菜地、桔园、脐橙园和茶园等优势农业利用方式的田间降雨量、径流量及氮、磷的输出形态和负荷,分析不同农业利用方式的氮、磷输出特征和年输出负荷。结果表明:鄱阳湖流域不同农业利用方式中,水旱轮作、旱地、脐橙园、水田、菜地、桔园和茶园等农业利用方式的总氮年输出总负荷分别为45.3,44.8,42.3,39.7,35.8,25.7,20.0kg/hm2,其中基础输出负荷分别为34.9,30.6,31.2,29.9,21.6,17.8,13.1kg/hm2,本年度输出负荷分别为10.4,14.2,11.1,9.8,14.2,8.0,6.9kg/hm2;总磷年输出总负荷分别为4.7,16.4,25.6,7.8,11.7,18.8,3.1kg/hm2,其中基础输出负荷分别为2.9,8.8,7.0,8.0,5.4,5.0,1.6kg/hm2,本年度输出负荷分别为1.7,7.6,18.7,2.5,6.7,10.8,1.5kg/hm2。颗粒态氮和颗粒态磷是农田地表径流水相氮、磷输出的主要形态,分别占84.1%~90.3%和78.7%~92.2%,但其输出比例都低于人工降雨模拟的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流域 农业利用方式 输出特征 输出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硒种植条件下不同收获期对甘薯产量、品质及硒含量的影响
10
作者 磨冬枝 刘芃君 +4 位作者 姜吉梁 刘有清 程建峰 谭雪明 曾研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8-889,共12页
【目的】探明富硒种植条件下收获时期对不同类型甘薯产量、品质与硒含量的形成特性,为甘薯富硒高效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大田试验,在茎叶盛长期(块根形成期)对鲜食型(心香)与淀粉型(商薯19)甘薯进行外源喷施有机硒(Se),分别在移栽... 【目的】探明富硒种植条件下收获时期对不同类型甘薯产量、品质与硒含量的形成特性,为甘薯富硒高效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大田试验,在茎叶盛长期(块根形成期)对鲜食型(心香)与淀粉型(商薯19)甘薯进行外源喷施有机硒(Se),分别在移栽后75,85,95,105,115,125 d收获,测定甘薯器官硒含量、块根产量与品质相关指标。【结果】富硒种植条件下,2种不同类型甘薯随着收获时间的推迟,甘薯块根的产量、商品薯率、单薯重及淀粉产量整体上都呈现增长的趋势,在125 d收获时效果最好;而块根硒含量总体与产量呈相反趋势,其中心香于105 d收获时硒含量达最高(0.062 mg/kg),商薯19则在115 d收获时最低。鲜食型甘薯心香在85~115 d收获时块根蛋白含量较高,而商薯19则为75~95 d收获时蛋白含量较高;2种不同类型甘薯在105~125 d收获时块根具有较高的可溶性糖含量与淀粉含量,且可溶性糖均在115 d收获达到最大,有利于甘薯糖分积累。此外,不同类型甘薯均在105 d收获时淀粉糊化焓达到最低,利于淀粉糊化;且在125 d收获时获得显著最高的崩解值,可提升块根口感。【结论】富硒种植条件下鲜食型甘薯心香和淀粉型甘薯商薯19分别在105 d、125 d收获时可实现块根产量与品质协同提升和硒元素吸收兼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种植 收获时期 甘薯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一季稻花期高温热害发生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杨军 李迎春 +1 位作者 刘丹 周大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170-175,共6页
花期高温热害已成为水稻生产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利用江西省1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近35年(1981—2015年)7月11日至8月10日的气温观测数据,并基于江西省种子管理局2004—2015年一季稻的区域试验资料,研究江西一季稻花期高温热害发生规律及其... 花期高温热害已成为水稻生产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利用江西省1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近35年(1981—2015年)7月11日至8月10日的气温观测数据,并基于江西省种子管理局2004—2015年一季稻的区域试验资料,研究江西一季稻花期高温热害发生规律及其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5年来日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距平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其中1981—1992年高低温年交替出现,1993—2002年低温年居多,而2003—2015年高温年居多。近35年(除1997年)来每年均有高温热害发生,平均3.94次。2003年以后高温热害的发生次数和高温持续天数呈增加趋势。7月中旬至8月上旬的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高温热害天数与结实率相关明显,结实率可作为一季稻花期高温热害鉴定的一个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季稻 花期 高温热害 产量 结实率 平均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水稻保持系不同品种粒形性状比较 被引量:2
12
作者 边建民 贺浩华 +6 位作者 朱昌兰 彭小松 傅军如 贺小鹏 陈小荣 胡丽芳 欧阳林娟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57-59,共3页
以珍汕97B为对照,测定江西后期选育的3个保持系99B、新露B和146B粒长、粒宽、千粒重和粒重/粒长性状。结果显示,后期选育的3个保持系粒长较对照珍汕97B显著提高,而千粒重、粒宽和粒重/粒长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表明江西在后期保持系选育... 以珍汕97B为对照,测定江西后期选育的3个保持系99B、新露B和146B粒长、粒宽、千粒重和粒重/粒长性状。结果显示,后期选育的3个保持系粒长较对照珍汕97B显著提高,而千粒重、粒宽和粒重/粒长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表明江西在后期保持系选育中较重视水稻粒形的选择,细长型稻米是选择的重点,而粒重与对照珍汕97B存在差距。相关性分析显示粒重/粒长与粒宽呈极显著正相关,粒长与粒宽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他性状的负相关关系均不显著,这表明粒重的提高和粒形的改良是相关性状综合改良的结果,粒宽在粒形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保持系 粒形 相关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季早稻淦鑫203乳熟初期高温处理后叶片某些生理特性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军 刘向蕊 +8 位作者 陈小荣 朱昌兰 彭小松 贺晓鹏 傅军如 边建民 胡丽芳 欧阳林娟 贺浩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78-885,共8页
以双季早稻超级稻淦鑫203为材料,设置34,36,38℃3个高温胁迫强度,1~5 d胁迫持续时间,于乳熟初期放入人工气候箱中进行高温处理,以同期田间自然温度为对照,研究了稻株倒二叶叶绿素含量、剑叶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以双季早稻超级稻淦鑫203为材料,设置34,36,38℃3个高温胁迫强度,1~5 d胁迫持续时间,于乳熟初期放入人工气候箱中进行高温处理,以同期田间自然温度为对照,研究了稻株倒二叶叶绿素含量、剑叶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淦鑫203在乳熟初期高温处理后,倒二叶叶绿素含量呈现先迅速升高后缓慢降低的特点,处理温度越高,天数越多,处理与对照间差异幅度越大;高温处理4 d后叶绿素含量恢复到对照水平。36℃和38℃高温1~2 d处理9 d后叶绿素含量较对照大幅降低,3~4 d处理6 d后叶绿素含量大幅降低。与对照相比,淦鑫203高温处理后剑叶中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但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胁迫指数均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早稻 乳熟初期 高温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atp9基因RNAi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谢丽娟 陶瑶 +6 位作者 钟思荣 吴凌敏 聂亚平 周玮 刘栋 王建革 刘齐元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8-36,共9页
atp9基因是烟草的雄性不育相关基因。为研究atp9基因的功能及其在烟草雄性不育形成中的作用,根据atp9基因全长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正、反义干扰片段,将长度为239bp的atp9基因的正、反向干扰片段分别连接到linker片段的两侧,最后插... atp9基因是烟草的雄性不育相关基因。为研究atp9基因的功能及其在烟草雄性不育形成中的作用,根据atp9基因全长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正、反义干扰片段,将长度为239bp的atp9基因的正、反向干扰片段分别连接到linker片段的两侧,最后插入到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中,成功地构建了atp9基因的RNAi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其转化烟草保持系品种中烟90,结果证明atp9基因的RNAi表达载体已整合到中烟90基因组中。经抗性筛选以及分子检测最终获得41株转pCAMBIA1301-atp9-RNAi烟草植株,其中阳性烟草有20株,转化率为48.8%。研究结果为下一步验证atp9基因的功能及其在烟草雄性不育形成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atp9基因 RNAI 表达载体构建 遗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棉铃与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协方差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汤飞宇 王晓芳 +2 位作者 莫旺成 肖小红 肖文俊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85-1292,共8页
采用加性-显性及其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分析了陆地棉棉铃性状与纤维品质性状的各项遗传协方差分量。结果表明,绒长与铃纵径呈显著的加性和显性正相关,麦克隆值与铃横径呈显著的加性负相关,与铃形指数呈显著的加性正相关,比强度与铃横... 采用加性-显性及其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分析了陆地棉棉铃性状与纤维品质性状的各项遗传协方差分量。结果表明,绒长与铃纵径呈显著的加性和显性正相关,麦克隆值与铃横径呈显著的加性负相关,与铃形指数呈显著的加性正相关,比强度与铃横径和纵径均呈极显著的加性正相关。除整齐度外,其它4个纤维品质性状与3个棉铃形态性状的基因型相关以正向加性遗传相关为主,因此在低世代间接选择棉铃形态性状对改良纤维品质是有效的。绒长与单铃重、单铃纤维重、单铃种子重和单铃种子数均存在极显著的正向显性遗传协方差,比强度与单铃种子重呈显著的显性遗传正相关。纤维品质性状与4个棉铃内产量因子的基因型相关主要来自正向的显性遗传相关,表明可以通过杂种优势利用实现两者的同步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棉铃性状 纤维品质 遗传协方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遗传图谱构建和重要农艺性状QTL定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庆红 付东辉 黄英金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07-1216,共10页
甘蓝型油菜的许多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QTL定位就是以分子标记技术为工具、以遗传连锁图谱为基础、利用分子标记与QTL之间的连锁关系确定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在基因组中的位置。对甘蓝型油菜遗传图谱构建及主要性状,如脂肪酸组... 甘蓝型油菜的许多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QTL定位就是以分子标记技术为工具、以遗传连锁图谱为基础、利用分子标记与QTL之间的连锁关系确定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在基因组中的位置。对甘蓝型油菜遗传图谱构建及主要性状,如脂肪酸组成、含油量、开花期和产量等QTL定位、遗传效应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对目前基于QTL甘蓝型油菜分子标记育种存在的问题、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量性状基因座( QTL) 分子标记 遗传图谱 甘蓝型油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晚稻超级稻穗、叶性状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石桓 余秋英 +9 位作者 贺浩华 朱昌兰 彭小松 傅军如 贺小鹏 陈小荣 胡丽芳 欧阳林娟 李长生 边建民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0-265,273,共7页
以江西超级晚籼稻代表品种淦鑫688和五丰优T025为试材,汕优46为对照,分析主穗穗部和剑叶性状特征。结果表明,淦鑫688和五丰优T025一、二次枝梗数、每穗粒数和旗叶宽均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汕优46,而千粒质量、剑叶长和叶面积均极显著低于... 以江西超级晚籼稻代表品种淦鑫688和五丰优T025为试材,汕优46为对照,分析主穗穗部和剑叶性状特征。结果表明,淦鑫688和五丰优T025一、二次枝梗数、每穗粒数和旗叶宽均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汕优46,而千粒质量、剑叶长和叶面积均极显著低于对照。说明超级稻淦鑫688和五丰优T025较对照有明显的主穗枝梗数优势,换言之,枝梗数和穗粒数的提高是两晚稻超级稻增产的主要途径。相关分析表明一次枝梗数与二次枝梗数呈显著正相关;枝梗数与剑叶长、剑叶面积负相关;剑叶宽与剑叶长、剑叶面积和有效穗数负相关,与枝梗数正相关。说明枝梗数与剑叶长、剑叶面积之间存在矛盾,而这种矛盾可以通过剑叶宽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稻超级稻 穗部性状 剑叶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白条纹叶突变体gws的生理特性及突变基因共分离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自明 王久林 +1 位作者 张欣 万建民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49-454,共6页
利用水稻T-DNA插入突变体库中获得的单隐性核基因控制的白条纹叶突变体gws进行光合特性、显微结构和遗传分析等研究。结果显示gws突变体叶绿素及叶绿素合成中间产物含量都降低,光合效率下降;叶片白色区域细胞无叶绿体,白绿交界处有少量... 利用水稻T-DNA插入突变体库中获得的单隐性核基因控制的白条纹叶突变体gws进行光合特性、显微结构和遗传分析等研究。结果显示gws突变体叶绿素及叶绿素合成中间产物含量都降低,光合效率下降;叶片白色区域细胞无叶绿体,白绿交界处有少量前质体和叶绿体,绿色区域的叶绿体发育正常;共分离分析表明,gws突变体的突变表型不是由T-DNA插入第二染色体位点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白条纹突变体 叶绿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普钠浸种对铜胁迫下棉花种子萌发和幼苗抗氧化系统及铜离子吸收分配的影响
19
作者 吴建飞 黄茵 +3 位作者 温天旺 肖水平 聂太礼 汤飞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40,共10页
为明确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ate,SNP)浸种对铜胁迫下棉花种子萌发和早期幼苗生长的调控效应,本研究以陆地棉品系A1211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试验处理:清水浸种+无胁迫萌发(CK)、100μmol·L^(-1) SNP浸种+无胁迫萌发(SNP)、清水浸... 为明确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ate,SNP)浸种对铜胁迫下棉花种子萌发和早期幼苗生长的调控效应,本研究以陆地棉品系A1211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试验处理:清水浸种+无胁迫萌发(CK)、100μmol·L^(-1) SNP浸种+无胁迫萌发(SNP)、清水浸种+铜胁迫(100μmol·L^(-1) Cu^(2+))萌发(Cu)、100μmol·L^(-1) SNP浸种+铜胁迫(100μmol·L^(-1) Cu^(2+))萌发(Cu+SNP),浸种时间均为24 h。研究SNP预浸种对铜胁迫下棉花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抗氧化系统、渗透调节物质及铜离子吸收与转运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铜胁迫抑制了棉花早期幼苗生长,诱导活性氧(ROS)、丙二醛(MDA)和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使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升高。SNP浸种促进了铜胁迫下幼苗和根系的生长,苗长、根系、地上部及整株干物质量、根体积和根尖数显著增加,并进一步提高了脯氨酸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了ROS和MDA含量。SNP浸种减少了铜离子在幼苗中的积累及自根系向地上部的转运,地上部和全株铜离子浓度分别显著降低39.4%和12.6%,铜转移系数显著下降40.0%。研究表明,用SNP浸种棉花种子有利于提高棉花幼苗素质,该方法可以应用于铜污染耕地棉花生产的播前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一氧化氮 硝普钠 铜胁迫 抗氧化代谢 铜离子吸收及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花药ROS稳态调控基因研究进展
20
作者 胡霞菲 李思宁 +4 位作者 王晓清 张泽霖 叶晴 贺浩华 胡丽芳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46-156,共11页
水稻雄性不育系的发现为杂种优势在水稻中的成功利用奠定了基础,大幅提高了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花药作为雄性生殖器官,其发育与花粉育性密切相关,阐明花药发育机制对水稻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 水稻雄性不育系的发现为杂种优势在水稻中的成功利用奠定了基础,大幅提高了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花药作为雄性生殖器官,其发育与花粉育性密切相关,阐明花药发育机制对水稻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抗氧化系统中,活性氧(ROS)的生成与清除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这一稳态的维持与生物体内的一系列生物学过程密切相关。最新研究表明,ROS稳态失衡通常会导致水稻花药发育异常。为进一步探究ROS稳态在水稻花药发育中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该文归纳总结了与水稻花药发育相关的21个ROS稳态调控基因的研究进展。在这些分离的基因中,包括3个ROS产生基因(OsRboh1、OsRboh3和OsHXK1)和6个ROS清除基因(OsCATB/2、cCu/Zn-SOD1、OsALDH2b、OsCOX11、OsMT-1-4b和OsMT2b),其主要编码酶类,可直接调控ROS的含量;3个编码转录因子的基因(OsMADS3、bHLH142和OsAGO2),其可通过直接调控ROS稳态基因的表达来影响花药发育;9个编码其他蛋白的基因(OsSAPK2、OsRACK1B、DTC1、EDT1、OsHSP60-3B、OsBP1、ADT1、OsTMS19和DPS1),它们主要通过蛋白间相互作用调控ROS水平及花粉的形成。最后,对水稻花药ROS稳态调控基因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展望,以期为揭示水稻花药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花药 雄性不育 ROS稳态 ROS产生和清除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