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不同生境五个长林系列油茶生长和产量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程离 闫梦 +5 位作者 任志华 曹冰 刘会云 刘娟 张文元 胡冬南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9-151,共13页
【目的】旨在明确5个长林系列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与区域生境之间的关系,为江西省不同地区选择种植油茶品种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江西东、南、西、北、中5个区域共设置了13个固定监测样地,测定并分析5个长林系列油茶在不... 【目的】旨在明确5个长林系列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与区域生境之间的关系,为江西省不同地区选择种植油茶品种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江西东、南、西、北、中5个区域共设置了13个固定监测样地,测定并分析5个长林系列油茶在不同区域的树体生长性状、果实形态特征、果实产量、果实经济性状等指标;计算各参试性状的重复力和变异系数,并对参试性状与生境进行相关分析。【结果】5个长林品种参试性状在不同区域差异显著,株高、冠幅等生长性状整体表现为在江西南部较为迅速。长林3、长林4和长林40的果实形状区域特征差异不显著,长林18生长较差,果形指数小于1,显著低于其他4个品种。果实经济性状总体表现为江西西部比北部、东部更好,其中长林53果实横纵径、单果重、单果体积、鲜出籽率、单株产量、单位投影面积产量均表现较好。参试性状的重复力较高,均大于0.6。单位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变异系数波动范围较大(29.52%~66.06%),种仁含油率变异系数波动范围较小(8.76%~12.78%)。参试性状与年均降水和土壤PH的相关性不显著,与经度,纬度、海拔、年均温度等存在一定相关性,表现为株高和冠幅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与速效钾和碱解氮呈显著正相关;地径和经度呈显著正相关;干出籽率与经度和纬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江西5个长林系列油茶从南到北树体逐渐高大,产量逐渐增加,但果实经济指标逐渐变差。长林53、长林3单株产量和单位投影面积产量较高,是丰产型树种可在全省推广,长林18可在赣东、赣西两个区域作为配栽品种少量种植。该研究为江西省不同地区选择种植油茶品种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生境 产量 经济性状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模式对环割油茶果实品质、产量及养分分配的影响
2
作者 胡冬南 廖康平 +5 位作者 王毓曼 谢琳 任可为 刘娟 张令 储双双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8-450,共13页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环割油茶树体养分分配的动态调控和果实主要品质、产量的影响,寻求适合油茶保果促产的栽培措施,为油茶栽培技术的完善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13年生环割油茶为试验材料,共设12月单施复合肥(A1)、3月单施复...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环割油茶树体养分分配的动态调控和果实主要品质、产量的影响,寻求适合油茶保果促产的栽培措施,为油茶栽培技术的完善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13年生环割油茶为试验材料,共设12月单施复合肥(A1)、3月单施复合肥(A2)、12月单施有机肥(A3)、12月有机肥和复合肥同施(A4)、12月施有机肥+3月施复合肥(A5)5个处理,定期跟踪测定油茶树体N、P、K含量及果实成熟期经济品质和产量,分析施肥模式对环割油茶果实品质、产量及养分分配的影响。【结果】(1)施用复合肥增加了环割油茶果实体积、质量以及出籽率,显著提高了果实产量和产油量;(2)3—5月份坐果率降幅明显高于5—10月份,环割后施用复合肥显著提高了油茶坐果率;(3)施肥模式对叶、果、根中N、P、K的含量有显著影响,环割后在当年12月和次年3月施用复合肥,对树体养分的影响差异不明显;(4)在果实膨大期,叶中P和根中N含量增加;在果实成熟期,叶中N含量增加;从幼果期至成熟期,果中K不断积累;(5)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环割油茶果实品质、产量各指标在不同施肥模式下明显分散,果实生物量、经济性状与产量之间呈正相关,与果形指数呈负相关。【结论】油茶环割后以施复合肥为最佳,12月施用有利于积累果实产量,次年3月施用有利于提高果实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模式 油茶 果实品质 产量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点试验的湿地松半同胞家系早期选择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谢金文 靳藏馥 +6 位作者 张露 万振和 朱柯帆 陈彬 孙世武 肖玉花 潘俊彬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4-425,共12页
【目的】探究多地点湿地松半同胞家系幼林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开展湿地松优良家系早期选择。【方法】以江西省三地营建的湿地松2年生子代测定林为对象,调查其苗高和地径。利用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开发的HalfsibMS程... 【目的】探究多地点湿地松半同胞家系幼林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开展湿地松优良家系早期选择。【方法】以江西省三地营建的湿地松2年生子代测定林为对象,调查其苗高和地径。利用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开发的HalfsibMS程序包估算遗传参数。通过育种值估算、多重比较法、综合选择指数法并结合整齐度指标进行联合选择,对18个湿地松家系进行综合评估及早期选择。【结果】2年生湿地松家系子代测定林树高和地径性状变异幅度分别为43~198 cm和0.8~6.2 cm,遗传变异系数为22.81%~45.83%,家系间树高、地径生长差异极显著(P<0.01),家系生长性状在三地间存在交互效应;遗传参数估算结果显示,树高和地径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5739和0.6476,单株遗传力分别为0.1089和0.1847,反映出其家系遗传力较高,遗传稳定,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育种值估算结果表明,湿地松家系生长性状育种值存在差异,其中树高排名前5的家系为3、4、6、1、5号家系;地径排名前5的家系为4、1、3、2、6号家系。根据育种值和综合指数联合选择,3号、4号、2号和6号等4个家系为优良家系;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整齐度进行复选结果表明,3号、4号和6号为最终选择出的优良家系。对最终入选的3个优良家系进行遗传增益估算,其树高遗传增益和现实增益分别为12.98%、12.1%和11.6%;20.04%、18.6%和17.94%,地径遗传增益和现实增益分别为14.29%、9.13%和10.34%;24.9%、15.9%和17.97%,反映出其遗传优势和实际应用潜力。【结论】以育种值为主,并结合其他方法开展综合评价和早期选择能够较好地筛选出符合选育目标的优良家系。结合育种值、综合选择指数及整齐度指标的联合选择结果,遗传增益较高、综合评价较好、育种值高且整齐度较优的优良半同胞家系为3号、4号和6号,为后续湿地松遗传改良和林分营建提供了较好的种质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 多地点子代测定 早期选择 遗传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化抑制剂和溶磷菌对土壤氮磷的影响
4
作者 陈豪 刘耀辉 +4 位作者 曹冰 张文元 储双双 张令 胡冬南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5-715,共11页
【目的】硝化抑制剂作为调控土壤氮素转化的有效手段,可通过抑制硝态氮生成与累积,降低氮肥损失及环境风险。溶磷菌(phosphate-solubilizing bacteria,PSB)是破解土壤磷素固定难题的生物调控因子,对提高红壤磷素利用率有重要作用。为阐... 【目的】硝化抑制剂作为调控土壤氮素转化的有效手段,可通过抑制硝态氮生成与累积,降低氮肥损失及环境风险。溶磷菌(phosphate-solubilizing bacteria,PSB)是破解土壤磷素固定难题的生物调控因子,对提高红壤磷素利用率有重要作用。为阐明硝化抑制剂DMPP与溶磷菌单独及联合施用对红壤磷组分转化的交互效应,探究其对土壤氮磷循环的影响,为硝化抑制剂和溶磷菌的应用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参考。【方法】设置4个试验处理:DMPP、PSB、DMPP+PSB(DMPS)以及空白对照CK,以培养的形式展开试验,每个处理重复3次。通过恒重法维持60%田间持水量,培养60 d后进行破坏性采样。【结果】DMPP和PSB联合施用处理显著促进了NaOHPo、NaOH-Pi的分解,DMPP和PSB或联合施用均显著促进难溶态磷HCl-Po的分解,DMPP和PSB单独施用促进了HCl-Pi的分解。DMPP和PSB显著增加了NH_(4)^(+)-N含量,且两者以及联合施用降低了NO_(3)^(-)-N含量,DMPP抑制氮矿化速率(降幅22.8%),而PSB促进氮矿化。添加DMPP的处理均显著降低了氮硝化作用,而PSB增加了氮硝化作用。此外,土壤酶活性分析表明,PSB和DMPS处理显著促进β-葡萄糖苷酶活性,DMPP对脲酶活性有抑制作用,且不同酶活性与土壤氮磷循环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相关性,暗示着土壤酶在二者影响土壤氮磷循环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介导作用。【结论】在红壤中施加DMPP和PSB可显著降低难溶态磷含量,DMPP有效抑制土壤硝化作用,减轻氮污染,PSB改善土壤磷素结构,大幅提高磷素利用率。二者联合施用不仅能调控土壤硝化进程,还可有力促进难溶态磷转化,并且通过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进一步调节土壤氮磷循环的微观生态过程,这对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精准农业中土壤肥力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关键的科学依据,本研究提出′氮滞留-磷活化′协同机制,为红壤区精准调控提供理论范式,后续需进一步验证该机制在田间的长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化抑制剂 溶磷菌 磷组分 氮循环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割时间和弧度对盛果期油茶树体营养分配及结实的影响
5
作者 廖志鹏 邹中华 +5 位作者 胡冬南 谢双岭 王毓曼 廖康平 刘阳 游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44-1255,共12页
【目的】为探明环割时间和弧度对盛果期油茶养分分配及结实的影响,阐明树体养分与果实生长之间的关系。【方法】于11月份盛花期和次年3月份春梢萌发前对7年生油茶分别进行180°、360°环割处理,环割口愈合前(5月份)、愈合后(7... 【目的】为探明环割时间和弧度对盛果期油茶养分分配及结实的影响,阐明树体养分与果实生长之间的关系。【方法】于11月份盛花期和次年3月份春梢萌发前对7年生油茶分别进行180°、360°环割处理,环割口愈合前(5月份)、愈合后(7月份、8月份、10月份)分别调查测定各器官氮磷钾养分、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可溶性淀粉含量及单株果实数量、单果质量、产量,并进行分析。【结果】(1)不同条件下环割均提高了环割伤口愈合前根系无机养分以及果实膨大期叶片磷、钾、有机营养含量;同时降低了叶片氮及果实成熟期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淀粉含量。(2)环割弧度相比环割时间,对油茶叶、根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更为显著。(3)春梢萌发前360°环割减少了油茶初期落果,提高了坐果率,增加了单株挂果数和单株鲜果产量,但其果实更小更轻。(4)油茶落果与叶、根营养间相关性不显著,但果实产量与部分叶、根营养间存在有明显的协同与拮抗关系。(5)适宜的环割处理通过增加油茶根系全钾、叶片全磷、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并降低根系可溶性淀粉含量显著提高坐果率及单株产量。【结论】油茶春梢萌发前360°环割有利于叶片对果实膨大期可溶性糖、果实快速生长期可溶性蛋白以及根系氮、磷、钾养分的积累,可促进挂果,减少落果,对油茶的促产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环割 树体养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