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同研究——基于江西省脱贫县(市)的数据 被引量:8
1
作者 廖文梅 袁若兰 虞娟娟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5-121,129,共8页
通过构建城镇化、乡村振兴指标评价体系来分析两系统的耦合协同度,探索城镇化、乡村振兴的协同演化规律。基于江西省2011—2018年10个贫困县(市)的统计数据,首先运用熵权法测算出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综合指数,进而利用耦合协同模型对两... 通过构建城镇化、乡村振兴指标评价体系来分析两系统的耦合协同度,探索城镇化、乡村振兴的协同演化规律。基于江西省2011—2018年10个贫困县(市)的统计数据,首先运用熵权法测算出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综合指数,进而利用耦合协同模型对两者的耦合协同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2011—2018年,江西省10个县(市)的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平均指数总体呈现增长态势,分别从2011年0.4293、0.3690上升到2018年的1.2408和1.1607;其耦合协同度从2011年的中度协同(0.4173)向2018年的高度协同(0.7541)过渡;不同时序脱贫县(市)的协同度具有较大差异。因此,要进一步实现要素流动的双向流动,振兴乡村发展水平,真正达到城乡融合发展,从而有效促进贫困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乡村振兴 耦合协同 相对指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色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特征、挑战与对策 被引量:11
2
作者 黄季焜 廖文梅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64-68,共5页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内容。我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民俗文化等,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当前,我国各类特色农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呈现“百花齐放”的...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内容。我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民俗文化等,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当前,我国各类特色农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呈现“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彰显强劲动能。但仍尚未形成产业化生产格局和产业集群,面临产业布局较为分散、产业链条尚不健全、价值分配较为不均、品牌特色不足、产品宣传不够等挑战。应着力制定跨县市的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协同推进产业链融合发展、提升农民能力与组织化程度、努力打造优质农产品,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强国 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五个振兴”、制度创新与国际经验——“乡村振兴专题论坛”综述 被引量:16
3
作者 廖彩荣 翁贞林 +3 位作者 郭如良 黄季焜 陈美球 尹琴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22-628,共7页
为进一步加深对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的理解,科学探索符合地方乡村振兴发展路径,首届江西智库峰会"乡村振兴专题论坛"邀请5位国内"三农"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 为进一步加深对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的理解,科学探索符合地方乡村振兴发展路径,首届江西智库峰会"乡村振兴专题论坛"邀请5位国内"三农"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制度创新以及国际经验借鉴等方面作了主旨演讲。专家的主要观点有:(1)关于产业振兴。实现产业兴旺,以现代发展理念来引领,要以市场导向来推进。加快产业振兴,需推进"三大"制度改革、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做大做强"绿水青山"经济和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2)关于人才振兴。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础、是根本,要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第一要素。乡村人才振兴,需以人才建设为主线,以实用新型为目标,以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创新创业为手段,全面加强乡村人才建;(3)关于生态振兴。生态振兴,要打造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建设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让农村更像农村。要充分发挥生态振兴的支撑作用,将生态优势转化成综合优势和发展新势能;(4)关于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促进乡村振兴。农业经营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培育包括农业生产性外包服务主体在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农业强省,需实现土地规模经营转向服务规模经营转变,强化政策性导向和组织化导向;(5)关于国际经验。不同国家乡村发展虽各有特色,但呈现一些共性和规律。中国的乡村振兴,既要走中国特色道路,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也要借鉴国际农村发展的共性和规律,助力自我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五个振兴” 制度创新 国际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户化肥施用程度的影响研究——以江西省水稻种植户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石龙飞 贺亚琴 +1 位作者 赖萍 郭锦墉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9期122-129,共8页
基于2021年江西省“百村千户”调研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户化肥施用程度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调节效应和农业劳动力投入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与否对农户化肥... 基于2021年江西省“百村千户”调研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户化肥施用程度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调节效应和农业劳动力投入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与否对农户化肥施用程度具有显著差异,存在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会显著提高农户的化肥施用程度;老龄化对农户化肥施用程度的影响会受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调节作用,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够抑制老龄化对农户化肥施用程度的影响;老年劳动力主要通过减少农业劳动力投入进而增加化肥施用程度。据此,建议重视对农业劳动力的相关技能培训,持续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农村机械化程度,从而达到化肥施用减量的最终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龄化 农业社会化服务 化肥减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油轮作补贴对职业粮农油菜产量的影响——以江西省为例
5
作者 张予涵 翁贞林 +1 位作者 林竹雨 高雪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8-589,共12页
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推广水稻-油菜轮作(稻油轮作)是促进油菜扩面增产、提高食用油自给水平的重要途径。稻油轮作补贴作为政府的关键政策工具,是否对油菜产量产生激励作用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基于粮油生产核心主体职业粮农的视角,... 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推广水稻-油菜轮作(稻油轮作)是促进油菜扩面增产、提高食用油自给水平的重要途径。稻油轮作补贴作为政府的关键政策工具,是否对油菜产量产生激励作用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基于粮油生产核心主体职业粮农的视角,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江西省303份职业粮农的调研数据,运用OLS线性回归、分位数回归、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探讨稻油轮作补贴对油菜产量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表明:第一,稻油轮作补贴对油菜产量有促进作用,补贴金额每提升10%,油菜产量会增加2.38%。这一结论在稳健性检验及考虑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第二,稻油轮作补贴对油菜产量的影响在不同职业粮农中有较大差异,补贴政策对二熟制轮作模式和稻油轮作规模适中的职业粮农油菜产量的提升作用更显著。第三,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劳动力农内配置水平在稻油轮作补贴影响油菜产量的路径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贡献了34.88%的权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社会网络正向调节劳动力农内配置水平与油菜产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稻油轮作补贴对油菜产量的促进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应当优化油菜种植补贴政策,加强补贴的动态调整,培育油菜生产的经营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油轮作补贴 油菜产量 劳动力农内配置水平 社会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果农选择偏好的电商平台建设研究——以江西省果农为例
6
作者 李深权 孙焕洲 郭锦墉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期220-226,共7页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的线上销售量迅速增长,各类电商平台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果品线上销售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果农的销售渠道,提高了果品销售效率。然而,不同的农户有不同需求,因此如何根据农户需求建设平台至关重要。从江西省抽取340户线...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的线上销售量迅速增长,各类电商平台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果品线上销售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果农的销售渠道,提高了果品销售效率。然而,不同的农户有不同需求,因此如何根据农户需求建设平台至关重要。从江西省抽取340户线上销售的果农,根据其2019年的生产销售情况,采用混合Logit模型分析了果农对电商平台的选择偏好,进而总结了促进电商平台建设的建议。结果表明:果农个体特征、生产经营情况及政府配套政策应用情况,均对果农选择电商平台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果农在现有条件下普遍不愿意选择地方区域性平台。因此,相关部门可加大对地方区域性平台的政策倾斜,促进平台的专业化建设,加强对果品商标和品牌的保护,营造良好的线上营销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商销售平台 选择偏好 混合Logit模型 机会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禀赋、务农黏性与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基于江西省“百村千户”面板数据
7
作者 郭岩 汪兴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19-1429,共11页
在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入探讨土地禀赋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选择的影响及其内在逻辑,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8年、2021年和2023年3期江西省“百村千户”调查数据,采用固定效应、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 在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入探讨土地禀赋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选择的影响及其内在逻辑,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8年、2021年和2023年3期江西省“百村千户”调查数据,采用固定效应、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土地禀赋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禀赋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这一结论在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讨论后依然成立。2)土地禀赋通过提升农户务农黏性(包括农业劳动时间和持续务农意愿)间接促进其绿色生产行为采纳,其中持续务农意愿是主要的中介因素。3)农业绿色生产补贴在土地禀赋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过程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4)土地禀赋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在务农年限和生产目的层面具有异质性。基于此,政策制定应注重从量、质、权方面改善农户土地禀赋,完善土地流转市场与中介服务体系,优化劳动分工与资源配置,同时健全绿色生态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并针对不同农户群体实施差异化措施,以全面提升绿色生产行为采纳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禀赋 务农黏性 农业绿色生产补贴 绿色生产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演进逻辑、现实挑战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31
8
作者 翁贞林 唐文苏 谌洁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88-196,共9页
改革开放以来四次修订了《土地管理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经历了从禁止入市、试点入市到全面入市的转变,是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交互影响的结果,政策目标导向是“还权于民”“让利于民”。但目前仍然存在产权制度不完... 改革开放以来四次修订了《土地管理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经历了从禁止入市、试点入市到全面入市的转变,是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交互影响的结果,政策目标导向是“还权于民”“让利于民”。但目前仍然存在产权制度不完整、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和改革协同性不够等制度障碍。实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地、同权、同价”的改革目标,仍需正确处理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公益性”与“经营性”关系的基础上,破解制度障碍、拓展改革空间。由此提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四点建议:(1)基于乡村振兴导向的目标兼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应服从国土空间规划;(2)基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应服从强化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倾向的管控;(3)基于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拓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规模;(4)基于构建利益主体土地增值收益共享机制,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的分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制度演进逻辑 土地增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同性——基于不同时序脱贫县(市)的比较 被引量:64
9
作者 廖文梅 虞娟娟 袁若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32-142,共11页
本文构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江西省2011一2018年10个贫困县(市),运用熵权法和耦合协同模型,测算脱贫攻坚指数、乡村振兴指数以及两者的耦合协同度。研究结果显示:①各县(市)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井冈... 本文构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江西省2011一2018年10个贫困县(市),运用熵权法和耦合协同模型,测算脱贫攻坚指数、乡村振兴指数以及两者的耦合协同度。研究结果显示:①各县(市)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井冈山市和吉安县均保持领先水平,不同时序脱贫县(市)的脱贫攻坚指数时间演化趋势基本一致。②两者的耦合协同度呈稳定增长态势,从2011年的中度协同(0.4547)走向2018年的极度协同(0.8038),整体上呈现东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其最高水平仍为井冈山市和吉安县。不同时序脱贫县(市)耦合协同度及其所处协同阶段差异非常显著,2017年脱贫县(市)经历高度协同、极度协同阶段;2018年脱贫县(市)要滞后一个阶段,起始于中度协同,最终步入极度协同;而2019年脱贫县(市)和未脱贫县(市)只经历前三个协同阶段。③良好耦合协同度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促共进的结果,实现乡村振兴各个维度的均衡发展能促进贫困县早日脱贫,同时也是构建良好协同关系的重要基础,产业兴旺是影响贫困县(市)脱贫时序、乡村振兴水平及其耦合协同度差异化的重要驱动因素,而生活富裕成为不同时序脱贫(市)的乡村振兴的共同均衡点。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思考:对脱贫较晚的县(市),耦合协同度相对滞后,要加快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以乡村振兴带动脱贫攻坚以激发脱贫的内在动力,未来发展应该抓重点,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加快产业转型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脱贫较早的县(市),其耦合协同度相对领先,要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脱贫攻坚的成果,要突出解决乡村振兴发展中的短板和不足,从而达到五个维度的协同推进,形成区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熵值赋权法 相对指数法 耦合协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对劳动力外流的影响研究——基于江西省“百村千户”调查数据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道和 熊林香 杨峰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1-310,共10页
利用2018年江西省“百村千户”数据,运用Tobit模型分析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对劳动力外流的影响,并构建中介效应模型进一步探究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影响劳动力外流的可能路径。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促进了劳动力的外流,其中产田改... 利用2018年江西省“百村千户”数据,运用Tobit模型分析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对劳动力外流的影响,并构建中介效应模型进一步探究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影响劳动力外流的可能路径。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促进了劳动力的外流,其中产田改造设施、灌溉设施、道路设施对劳动力产生替代效应,水利设施产生互补效应,电网设施对劳动力流动无显著影响;在异质性影响方面,农业生产性公共设施显著促进了高素质和适龄劳动力外流,对低素质和老年人的外流无显著影响;农户自有机械在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对劳动力外流影响中发挥着中介效应。据此,建议加大对农村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的投资,将农户自有机械作为促进劳动力外流的重要抓手,加大农机购置补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 劳动力外流 剩余劳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现粮食安全和农业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与多维路径——第六届乡村振兴论坛综述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江华 郭如良 +1 位作者 尹琴 翁贞林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00-708,共9页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保障粮食安全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与前提,而当前保障我国粮食与重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面临着诸多挑战与约束。为此,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与北京大学新...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保障粮食安全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与前提,而当前保障我国粮食与重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面临着诸多挑战与约束。为此,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与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以“粮食安全与农业强国建设”为主题的第六届乡村振兴论坛。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强化粮食安全保障与推进农业强国建设进行充分交流,尤其是聚焦数字技术与农户行为决策、农业绿色技术采纳行为、人居环境整治等内容进行深入研讨,分析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提出强化粮食安全保障的措施,以及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多维路径,以期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农业强国 乡村振兴 数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往“乡村之治”:挑战与出路——以“新冠”疫情防控中的江西为样本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洋庚 胡军华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17-525,共9页
基于“北大-江农”乡村振兴追踪调查及新冠肺炎防控追踪调查数据,对江西省106个行政村的基层治理状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乡村基层治理能力总体上得到显著提升,经受住了新冠疫情的全面考验;乡村基层自治、法治、德治水平有待... 基于“北大-江农”乡村振兴追踪调查及新冠肺炎防控追踪调查数据,对江西省106个行政村的基层治理状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乡村基层治理能力总体上得到显著提升,经受住了新冠疫情的全面考验;乡村基层自治、法治、德治水平有待提升,村干部治理能力存在明显短板,部分村干部“不接地气”现象值得警惕。研究进一步以国家与社会关系为切入点,得出自治与德治断裂的路径依赖、精英流失与农村社会的低组织化的结构变迁、资源约束条件下承担复兴使命的压力型政府是乡村治理挑战的深层根源。基于此,从引领乡村之治的主体理念革新、基于高层共识的高位推动和平衡“国家-社会”关系的制度建设方面提出“乡村之治”的三大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自治 德治 法治 新冠肺炎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高校人才培育的现实困境逻辑理路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2
13
作者 邱海兰 罗嘉丽 《农业与技术》 2023年第8期117-121,共5页
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而破解农村问题的关键举措便是振兴乡村人才。农业高校作为农科专业人才培育的集聚地,不仅具有相关教育资源的特色优势,也相应地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农业人才的责任。但是农业高校在培养农... 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而破解农村问题的关键举措便是振兴乡村人才。农业高校作为农科专业人才培育的集聚地,不仅具有相关教育资源的特色优势,也相应地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农业人才的责任。但是农业高校在培养农业人才过程中面临着招生数量减少、培养模式固化、通识教育普及率低、院校经费不足等瓶颈,应当厘清农业高校人才培育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目标逻辑、价值逻辑,通过加强招生宣传力度、创新教育模式、加强通识教育、增加院校经费投入等路径,培养更多知农爱农、为农服务的新型人才,切实回应乡村振兴的人才多样化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业高校 人才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安福森林资源资产价值评估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林静 李建中 +2 位作者 邹佳敏 乔金笛 廖文梅 《林业科技》 2022年第1期56-62,共7页
采用年金资本化法、重置成本法、收获现值法、市场价倒算法等对安福县的乔木林资源资产价值进行评估。研究显示:研究区域内现有森林资源总量较高,杉木的单位经济价值远高于其他林木,但质量水平较低,结构较为单一。现有林分种类较为齐全... 采用年金资本化法、重置成本法、收获现值法、市场价倒算法等对安福县的乔木林资源资产价值进行评估。研究显示:研究区域内现有森林资源总量较高,杉木的单位经济价值远高于其他林木,但质量水平较低,结构较为单一。现有林分种类较为齐全,但各类乔木林的培育面积分布有待调整。一是优势树种来看,培育面积排名第二的混交类乔木林单位面积及蓄积量的经济价值却较低;而硬阔类乔木林的单位面积及蓄积量的经济价值偏高,但其培育面积却较少。二是分龄组而言,中龄林的经济价值总量排名最高,但单位面积及蓄积量的资源资产价值却偏低;幼龄林的单位面积经济价值较低但单位蓄积量的经济价值较高。基于此,提出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加强杉木名、特、优地方良种的深入推广;加大对硬阔类乔木林的培育力度,提高森林资源资产价值;不断完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及时跟进配套的相关支持政策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资产 资产评估 评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机社会化服务对种植结构“趋粮化”的影响——基于CLDS数据的分析
15
作者 李道和 龙佩 陈江华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5-314,共10页
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是促进小农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强化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路径,也是推动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基于2014年和2016年CLDS两期数据构造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种植结构... 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是促进小农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强化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路径,也是推动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基于2014年和2016年CLDS两期数据构造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农机社会化服务显著促进粮食生产,使种植结构呈现“趋粮化”特征,在解决样本自选择性偏误、改变样本容量、更换模型和安慰剂检验等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土地转入和非农劳动力转移在农机社会化服务与种植结构“趋粮化”之间存在调节作用,强化农机社会化服务对种植结构“趋粮化”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农机社会化服务对种植结构的影响具有年龄与地区异质性,显著促进60岁以下和中、西部地区的农户粮食种植决策。据此,提出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外包服务市场功能;健全土地流转交易平台,推动土地规模化流转;因地制宜,实行差异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策略等建议,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为确保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机社会化服务 种植结构 粮食安全 趋粮化 CLDS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信息技术使用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分析--以江西省水稻种植户为例 被引量:10
16
作者 高雪萍 张予涵 +1 位作者 张梦玲 廖文梅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809-2822,共14页
利用江西省549份水稻种植户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倾向得分匹配法(PSM),从微观层面分析互联网信息技术使用对水稻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的土地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但是增产效... 利用江西省549份水稻种植户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倾向得分匹配法(PSM),从微观层面分析互联网信息技术使用对水稻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的土地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但是增产效应大于增效的效应。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对比基准回归结果后,仍然得到了一致结论。异质性结果表明,考虑农户教育水平差异,互联网信息技术使用仅对较低教育水平农户土地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显著,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仅对较高教育水平农户显著;考虑农业经营规模差异,互联网信息技术使用仅对规模较大户的土地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用显著,在适度扩大土地经营规模的条件下,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增产效应大于效率提升效应。因此需要持续推进农村互联网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提高农民文化素养、鼓励规模经营,提升农民从互联网获取农业信息、技术的能力与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水稻 土地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 倾向得分匹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不平等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郭锦墉 王文锋 汤永红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1-349,共9页
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和OLS估计方法,实证分析消费不平等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消费不平等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结果具有稳健性;消费不平等通过降... 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和OLS估计方法,实证分析消费不平等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消费不平等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结果具有稳健性;消费不平等通过降低人际信任和未来信心进而抑制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消费不平等对主观幸福感的抑制作用具有边际递减效应,缓解消费不平等能够缩小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差距;相对于青年人和高收入组,消费不平等对于中老年人和低收入组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抑制作用更大。据此,建议持续探究缓解农村居民消费不平等的路径,更好地发挥缓解消费不平等以提升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作用;因人分类施策,持续提升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不平等 农村居民 主观幸福感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户家庭生计资本、人居环境整治付费认知与人居环境整治付费行为--以江西省873个农户为例 被引量:15
18
作者 廖冰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98-609,共12页
以江西省873个农户为研究对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KAP理论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实证分析家庭生计资本、人居环境整治付费认知与人居环境整治付费行为三者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农户人居环境整治付费认知在农户... 以江西省873个农户为研究对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KAP理论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实证分析家庭生计资本、人居环境整治付费认知与人居环境整治付费行为三者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农户人居环境整治付费认知在农户家庭生计资本对农户人居环境整治付费意愿、农户人居环境整治付费行为作用中扮演着部分中介作用;农户人居环境整治付费意愿在农户人居环境整治付费认知、农户家庭生计资本对农户人居环境整治付费行为作用中扮演着部分中介作用;农户人居环境整治付费认知对农户人居环境整治付费行为具有主导作用,农户家庭生计资本对农户人居环境整治付费意愿具有主导作用。基于此,从强化人居环境整治付费认知和提高家庭生计资本两方面提出合理引导规范农户人居环境整治付费行为的对策建议,为管理职能部门制定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家庭生计资本 人居环境整治付费认知 人居环境整治付费行为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户电商销售意愿与行为偏差分析--基于江西省54个县的调查数据 被引量:18
19
作者 汪兴东 刘雨虹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6-325,共10页
基于江西省54个县(区)363份农户的调查数据,通过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深入分析农户电商销售意愿与行为的偏差问题。结果表明:农户总体及子群体的销售意愿与行为相关程度较低,除受教育年限为12年以上的子群体外,其他相关程度均未超过0.5... 基于江西省54个县(区)363份农户的调查数据,通过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深入分析农户电商销售意愿与行为的偏差问题。结果表明:农户总体及子群体的销售意愿与行为相关程度较低,除受教育年限为12年以上的子群体外,其他相关程度均未超过0.5;不同子群体电商销售意愿与行为一致人数仅占总体的7%~57%;农户及其子群体的电商销售意愿与行为间的偏差较大,且此偏差在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是否参加过电商培训上表现显著;以正一致为参照组,二者的偏差主要是受个人特征、政策感知、网络信息了解程度、电商技术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及感知风险性的影响;其中,年龄会扩大偏差,其他因素则缩小偏差,是否知道本地有电商协会组织、是否知道农村电商的惠农信贷政策、是否了解网络购物发展信息以及是否了解农村电商发展信息对偏差的影响程度最大。研究结论可以为更好地制定和完善农村电商发展政策,以提升农户电商销售意愿到行为之间的转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电商 参与意愿 行为偏差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惯形成、收入结构与 农村居民禽肉消费--基于2009~2018年江西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 被引量:6
20
作者 翁贞林 鄢朝辉 唐文苏 《农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3-124,共12页
促进农村居民禽肉消费对于调整肉类消费结构、改善农民膳食营养结构、优化肉类生产结构、节约耕地资源、拉动经济增长、加快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家禽产业恢复生产能力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基于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村固定... 促进农村居民禽肉消费对于调整肉类消费结构、改善农民膳食营养结构、优化肉类生产结构、节约耕地资源、拉动经济增长、加快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家禽产业恢复生产能力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基于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江西省2009~2018年的农户家庭微观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系统广义矩估计模型(SYS GMM),实证分析习惯形成和收入结构对农户禽肉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禽肉消费习惯形成效应较强;收入提高会促进农户禽肉消费,收入结构中,家庭人均转移净收入对禽肉边际消费倾向最大,其次为人均经营净收入、人均工资性收入和人均财产净收入。基于此,提出加强禽肉营养价值宣传、转变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转移性和经营性收入,促进农村居民非农就业等政策建议促进禽肉消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消费行为 习惯形成 收入结构 禽肉 系统广义矩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