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隔姜灸对胃癌大鼠VIP和IL-10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江薇 喻国华 +5 位作者 陈建章 唐翔宇 龚晓军 张宏泉 吴娟 王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66-468,共3页
目的观察隔姜灸对胃癌大鼠组织血管活性肠肽(VIP)、白介素10(IL-10)的影响。方法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建立胃癌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VIP组、VIP受体拮抗剂组、模型组、隔姜灸4组,每组10只,另设空白组10只。VIP组和VIP受体... 目的观察隔姜灸对胃癌大鼠组织血管活性肠肽(VIP)、白介素10(IL-10)的影响。方法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建立胃癌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VIP组、VIP受体拮抗剂组、模型组、隔姜灸4组,每组10只,另设空白组10只。VIP组和VIP受体拮抗剂组分别每日皮下注射VIP或VIP受体拮抗剂0.1μg/mL,空白组给予生理盐水,隔姜灸组隔姜灸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内关等穴位,3周后检测胃癌VIP、IL-10含量的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检测胃腺癌组织中VIP蛋白和mRNA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胃癌组织VIP、IL-10明显增高,隔姜灸组较模型组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VIP治疗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胃癌组织出现VIP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相对正常的胃组织中均未见VIP阳性细胞。胃癌组织中均有VIP mRNA表达。VIP治疗组和隔姜灸均能下调VIP mRNA表达,但隔姜灸效果更佳(P<0.01)。结论隔姜灸可能通过降低大鼠胃癌组织中VIP、IL-10含量及抑制VIP mRNA表达而达到治疗胃癌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隔姜灸 VIP IL-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菇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
作者 周新萍 芦琴 +1 位作者 王小平 王进 《食用菌》 2010年第3期1-2,共2页
介绍了红菇的生态学、人工培养、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对红菇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为进一步研究、保护和开发红菇资源奠定基础。
关键词 红菇 生态学 人工培养 药用价值 共生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地锦查尔酮合酶基因及启动子的克隆与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郭三保 宋美玲 +3 位作者 李灵心 尧子钊 桂明明 黄胜和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8-156,共9页
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是斑地锦主要药效成分之一,而查尔酮合酶(CHS)是槲皮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为阐明斑地锦中槲皮素生物合成机制,本研究以斑地锦为材料,根据转录组测序数据结合3'RACE、Tail-PCR技术,克隆了CHS基因及其启动子... 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是斑地锦主要药效成分之一,而查尔酮合酶(CHS)是槲皮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为阐明斑地锦中槲皮素生物合成机制,本研究以斑地锦为材料,根据转录组测序数据结合3'RACE、Tail-PCR技术,克隆了CHS基因及其启动子,将该基因命名为EmCHS(GenBank登录号为ON652865)。对EmCHS蛋白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理化性质、跨膜结构域、亚细胞定位和系统进化树等分析,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EmCHS在不同生长期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EmCHS开放阅读框(ORF)全长为1194 bp,编码397个氨基酸,EmCHS蛋白定位于细胞质,理论等电点为5.96,相对分子质量为43.48 kD,不含跨膜区域,为结构稳定的亲水性蛋白。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EmCHS与同为大戟科的木薯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91.92%),符合植物分类学的特点。RT-qPCR实验表明,EmCHS基因在斑地锦不同生长期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存在明显差异,在生殖生长期叶内表达水平最低,生殖生长期根内表达水平最高。克隆到的EmCHS启动子(GenBank登录号为OP626754),长度为971 bp,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其既含TATA-box、CAAT-box等基本序列,也含有MYB、MYC等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多个光反应元件(G-box等)和激素反应元件(ABRE等)等顺式作用元件。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斑地锦CHS基因功能及表达调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地锦 CHS 启动子 克隆 热不对称交错PCR 生物信息学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地锦黄酮醇合成酶基因(EmFLS)及其启动子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宋美玲 郭三保 +3 位作者 桂明明 张永康 李灵心 黄胜和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914-1924,共11页
【目的】克隆斑地锦黄酮醇合成酶基因(EmFLS)及其启动子序列,并检测EmFLS基因在斑地锦不同生长期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为后续研究该基因对黄酮醇化合物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斑地锦为材料,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 【目的】克隆斑地锦黄酮醇合成酶基因(EmFLS)及其启动子序列,并检测EmFLS基因在斑地锦不同生长期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为后续研究该基因对黄酮醇化合物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斑地锦为材料,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和热不对称交互式PCR(Tail-PCR)技术克隆EmFLS基因及启动子序列,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在不同生长期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结果】扩增获得EmFLS基因开放阅读框(ORF)(GenBank登录号ON821211.1),长度为1002 bp,编码333个氨基酸残基,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37.62 kD,定位于细胞质,为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属于2OG-Fe(II)加氧酶超家族。EmFLS蛋白与其他13种植物FLS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63.55%~70.51%,其中与木薯FLS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且在系统发育进化树上处于一个独立的分支。EmFLS基因启动子约1800 bp,除含有真核生物启动子核心元件TATA-box和CAAT-box外,还含激素响应、胁迫响应和光响应等顺式作用元件。EmFLS基因在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的根、茎、叶和果中均有表达,但在根和茎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叶和果(P<0.05,下同),斑地锦从营养生长期到生殖生长期EmFLS基因在根和茎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而在叶中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EmFLS基因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且在根和茎中具有发育阶段特异性,推测EmFLS基因主要参与调控斑地锦根和茎中黄酮醇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地锦 黄酮醇合成酶(FLS) 基因克隆 启动子 生物信息学分析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地锦黄烷酮-3-羟化酶基因及启动子的克隆与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钟小菊 吴晴阳 +3 位作者 张永康 饶泽昌 王飞 黄胜和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475-1481,共7页
该研究以斑地锦茎叶为材料,利用同源克隆结合RACE和Tail-PCR法,克隆了1个黄烷酮-3-羟化酶(F3H)基因,命名为EmF3H(GenBank登录号为MW767838),其ORF区为1092 bp,编码364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EmF3H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40.93 kD,等... 该研究以斑地锦茎叶为材料,利用同源克隆结合RACE和Tail-PCR法,克隆了1个黄烷酮-3-羟化酶(F3H)基因,命名为EmF3H(GenBank登录号为MW767838),其ORF区为1092 bp,编码364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EmF3H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40.93 kD,等电点为5.47,属于2-酮戊二酸铁依赖的双加氧酶超家族,其氨基酸序列与油桐的序列相似性为85.5%,在系统进化上为相对独立的一个分支。采用Tail-PCR法获得1604 bp的EmF3H启动子序列,分析发现其内含TAAT-box、CAAT-box等序列和G-box等光反应元件。qRT-PCR结果表明,EmF3H基因在不同生长期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花期的根和果期的果实中表达水平最高。此结果为进一步研究EmF3H基因表达调控奠定了基础,也为完善斑地锦槲皮素生物合成途径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地锦 F3H基因 启动子 克隆 Q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地锦RT-qPCR内参基因的筛选 被引量:4
6
作者 宋美玲 黄胜和 +3 位作者 陈祖杰 邹嘉轩 刘欢胜 全文军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40-348,共9页
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具有合适的内参基因。为筛选斑地锦(Euphorbia maculata)合适的RT-qPCR内参基因,该文利用同源克隆法克隆斑地锦GAPDH、EF-1α、act、UBQ、TUB-α、eIF-4A、CYP等基因片段,RT-qPCR检测7个候选... 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具有合适的内参基因。为筛选斑地锦(Euphorbia maculata)合适的RT-qPCR内参基因,该文利用同源克隆法克隆斑地锦GAPDH、EF-1α、act、UBQ、TUB-α、eIF-4A、CYP等基因片段,RT-qPCR检测7个候选内参基因在斑地锦不同生长期根、茎、叶和果实中的表达情况,并用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等生物学软件对各候选基因表达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克隆的GAPDH、EF-1α、act、UBQ、TUB-α、eIF-4A、CYP基因片段为729、808、753、422、233、656、313 bp,分别编码242、269、250、140、77、218、103个氨基酸,与其他植物相应氨基酸序列的最高同源性均在85%以上。(2)综合3个分析软件分析内参基因表达稳定性得出,表达稳定性排名为UBQ>EF-1α>TUB-α>eIF-4A>GAPDH>CYP>act。因此,可以选取UBQ作为斑地锦RT-qPCR分析的内参基因,用于不同生长期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地锦 基因克隆 内参基因 RT-Q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斑地锦内参基因筛选及验证 被引量:1
7
作者 许建丰 桂明明 +3 位作者 张永康 尧子钊 黄胜和 饶泽昌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273-2280,共8页
斑地锦(Euphorbia maculata)是一种常用中药材,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是其主要药效成分之一。目前斑地锦槲皮素生物合成基因研究鲜见报道,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是基因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但具有合适的内参基因是RT-qPCR相对定量... 斑地锦(Euphorbia maculata)是一种常用中药材,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是其主要药效成分之一。目前斑地锦槲皮素生物合成基因研究鲜见报道,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是基因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但具有合适的内参基因是RT-qPCR相对定量的前提条件。为了获得适合的斑地锦内参基因,本研究基于转录组测序结果,筛选出斑地锦EmSE、EmUBC、EmGDI1、EmLSM12、EmGBP、EmSYP22、EmTRI1、EmRSZ21、EmRPL7以及课题组前期得到的EmUBQ共10个基因作为侯选内参基因。通过RT-qPCR检测10个候选内参基因在斑地锦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的根、茎、叶及果中的表达情况,利用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软件分析候选基因的表达稳定性,通过几何平均值法对不同软件所得结果进行整合并明确综合排名,即EmGDI1>EmUBQ>EmSE>EmUBC>EmLSM12=EmGBP>EmTRI1>EmSYP22> EmRSZ21=EmRPL7。以EmGDI1为内参基因,对槲皮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酶基因EmC4H进行表达分析,EmC4H在不同生长期不同组织内的表达差异与转录组测序结果趋势基本一致。本研究开发的内参基因EmGDI1可作为斑地锦不同生长期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研究中适合的内参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地锦 内参基因 转录组测序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