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谭书法 张磊昌 +2 位作者 高强强 欧艳 黄水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155-2166,共12页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复发和缓解性免疫介导的炎症性肠病,其治疗方式还存在争议,大约一半的患者病程发展复杂,伴有慢性活动或频繁复发的UC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的目前UC的治疗方式越来越多,本研究旨在比较生物...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复发和缓解性免疫介导的炎症性肠病,其治疗方式还存在争议,大约一半的患者病程发展复杂,伴有慢性活动或频繁复发的UC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的目前UC的治疗方式越来越多,本研究旨在比较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治疗UC患者的相对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名研究人员独立使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数据库搜索有关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治疗UC的随机对照试验,干预组为生物制剂或小分子药物,对照组为安慰剂。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工具、RevMan 5.4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 Studio进行成对分析和网络荟萃分析,采用累积排序概率图下面积(SUCRA)对各结局指标的纳入药物进行排序,以比较不同治疗方式对UC的临床疗效。结果共纳入25项研究,包括9546例UC患者,10种药物干预方案(Filgotinib 100 mg、Filgotinib 200 mg、Upadacitinib、Tofacitinib、Etrolizumab、Adalimumab、Vedolizumab、Golimumab 50 mg、Golimumab 100 mg、Infliximab)。各药物对临床缓解效果的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Upadacitinib(94.1%)>Vedolizumab(85.1%)>Tofacitinib(74.3%)>Infliximab(72.7%)>Filgotinib 200 mg(51.5%)>Golimumab 100 mg(44.3%)>Golimumab 50 mg(39.3%)>Etrolizumab(38.9%)>Adalimumab(29.8%)>Filgotinib 100 mg(18.7%)>Placebo(0.7%)。各药物对临床反应效果的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Upadacitinib(98.4%)>Infliximab(84.4%)>Tofacitinib(67.2%)>Vedolizumab(58.4%)>Golimumab50 mg(53.3%)>Adalimumab(34.6%)>Golimumab 100 mg(30.1%)>Placebo(0.4%)。各药物对内镜缓解效果的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Upadacitinib(98.7%)>Tofacitinib(68.6%)>Filgotinib 200 mg(59.6%)>Adalimumab(55.2%)>Etrolizumab(46.0%)>Vedolizumab(45.9%)>Filgotinib 100 mg(23.4%)>Placebo(2.2%)。各药物对黏膜愈合效果的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Upadacitinib(99.7%)>Tofacitinib(77.2%)>Infliximab(65.2%)>Golimumab 50 mg(46.4%)>Vedolizumab(44.4%)>Adalimumab(33.8%)>Golimumab 100 mg(31.9%)>Placebo(1.0%)。各药物不良事件风险的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Golimumab 100 mg(96.7%)>Golimumab 50 mg(92.1%)>Placebo(68.7%)>Tofacitinib(60.8%)>Adalimumab(60.7%)>Etrolizumab(47.2%)>Upadacitinib(42.2%)>Vedolizumab(41.3%)>Infliximab(27.0%)>Filgotinib 200 mg(6.6%)>Filgotinib 100 mg(6.2%)。结论Upadacitinib在临床反应、临床缓解、黏膜愈合以及内镜缓解方面均展现出最佳效用,在不良事件方面Filgotinib 100 mg表现出更为安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生物制剂 小分子药物 临床疗效 网状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MPK/mTOR/Akt途径探究肛门洗剂促进肛瘘大鼠术后创面愈合的机制 被引量:19
2
作者 吴成成 谢昌营 +1 位作者 罗文兵 肖慧荣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1784-1788,共5页
目的探讨肛门洗剂对肛瘘模型大鼠创面的修复作用及其内在机制。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肛门洗剂组、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连续给药治疗14 d,治疗结束后,创面拍照计算创面愈合率;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创面肉芽组织... 目的探讨肛门洗剂对肛瘘模型大鼠创面的修复作用及其内在机制。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肛门洗剂组、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连续给药治疗14 d,治疗结束后,创面拍照计算创面愈合率;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创面肉芽组织促血管生成素⁃Ⅰ(Ang⁃Ⅰ)、促血管生成素⁃Ⅱ(Ang⁃Ⅱ)、血管生长因子(VEGF)、前列腺素E2(PGE2)、白介素⁃2(IL⁃2)、白介素⁃1β(IL⁃1β)表达;取创面组织,HE常规染色观察病理改变;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肉芽组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mTOR、Akt mRNA表达量;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创面肉芽组织AMPK、mTOR、Akt蛋白表达。结果肛门洗剂可以明显提高肛瘘大鼠创面愈合率,降低其创面肉芽组织中IL⁃1β、IL⁃2、PGE2表达,增加VEGF、Ang⁃Ⅰ、Ang⁃Ⅱ表达;并促进AMPK、mTOR、Akt mRNA及蛋白的表达;HE染色显示:肛门洗剂组大鼠创面部分可见新生表皮爬覆,有新生毛细血管,胶原纤维紧密且排列整齐,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结论肛门洗剂可抑制肛瘘大鼠创口炎症反应,促进血管新生及伤口愈合,可能是通过调控AMPK/mTOR/Akt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门洗剂 肛瘘 AMPK MTOR AKT 创面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肛门洗剂对肛瘘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6
3
作者 吴成成 谢昌营 +1 位作者 罗文兵 肖慧荣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252-3254,共3页
目的探讨肛门洗剂对肛瘘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高锰酸钾,观察组给予肛门洗剂,疗程15 d。检测临床疗效,创面疼痛、渗出、水肿评分及面积、纵径、愈合时间,VEGF,TGF-β1,炎症因子(I... 目的探讨肛门洗剂对肛瘘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高锰酸钾,观察组给予肛门洗剂,疗程15 d。检测临床疗效,创面疼痛、渗出、水肿评分及面积、纵径、愈合时间,VEGF,TGF-β1,炎症因子(IL-6、IL-7、TNF-α)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7、11、15 d,观察组创面疼痛、渗出、水肿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5 d,观察组创面面积、纵径小于对照组(P<0.05),愈合时间更短(P<0.05),炎症因子水平更低(P<0.05),VEGF、TGF-β1水平更高(P<0.05)。结论肛门洗剂可有效促进肛瘘术后患者创面愈合,可能与增加VEGF、TGF-β1水平,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门洗剂 肛瘘 VEGF TGF-Β1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通过IL-6/STAT3信号通路调控Th17/Treg平衡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被引量:34
4
作者 陈光华 陈教华 张磊昌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092-2097,2102,共7页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的疗效及对IL-6/STAT3信号通路中相关分子表达和结肠组织中Treg、Th17细胞水平的影响,探究姜黄素是否通过IL-6/STAT3信号通路调控Th17/Treg平衡以有效治疗UC。方法: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制...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的疗效及对IL-6/STAT3信号通路中相关分子表达和结肠组织中Treg、Th17细胞水平的影响,探究姜黄素是否通过IL-6/STAT3信号通路调控Th17/Treg平衡以有效治疗UC。方法: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制备UC小鼠模型,将50只健康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UC模型组及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黏膜组织损伤程度并评分,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中IL-6、STAT3及p-STAT3的蛋白水平,流式细胞术分析结肠组织中Treg和Th17细胞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中Treg转录因子FOXP3和Th17转录因子RORγt的表达情况。结果:UC小鼠结肠部位溃疡形成,镜下可见炎症和充血等病理改变,姜黄素中剂量组的黏膜损伤基本恢复正常,只有少量炎性细胞。与正常组相比,UC小鼠结肠组织IL-6、STAT3和p-STAT3的蛋白水平均显著增高;与模型组相比,姜黄素中剂量组IL-6、STAT3和p-STAT3的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接近正常组,并且中剂量姜黄素能显著降低Th17细胞的水平和转录因子RORγt的表达,而显著升高Treg细胞的水平和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姜黄素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对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影响。结论:姜黄素可以有效治疗DSS诱导的小鼠UC,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IL-6/STAT3信号通路来调控Th17/Treg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溃疡性结肠炎 IL-6/STAT3信号通路 Th17/Treg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苓白术散调控Nrf2/HO⁃1信号通路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探讨
5
作者 张秀钗 张全辉 +3 位作者 董德刚 苏亮 曾锦兰 王逸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17期1318-1326,1335,共10页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调控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信号通路干预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制,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并将它们随机分为6个不同组别:对照组、模型组、美沙...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调控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信号通路干预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制,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并将它们随机分为6个不同组别: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治疗组(剂量为0.42 g/kg)、以及参苓白术散低剂量组(0.54 g/kg)、中剂量组(1.08 g/kg)和高剂量组(2.16 g/kg)。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含5%葡聚糖硫酸钠(DSS)的蒸馏水自由饮建立UC模型,造模结束后用不同浓度的参苓白术散和美沙拉嗪灌胃治疗14 d。记录各组大鼠体重、粪便性状及便血情况,计算疾病活动指数,测量大鼠结肠长度;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及结肠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Western Blot及RT-qPCR检测结肠组织中Nrf2、HO-1、醌氧化物还原酶1(quinone oxidoreductase 1,NQO1)蛋白及其mRNA表达。结果:参苓白术散能有效缓解DSS诱导的UC大鼠症状,显著降低其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并促进结肠长度的恢复(P<0.01),HE染色结果显示,参苓白术散能减少结肠黏膜的溃疡形成,维持腺体结构的完整性,并减少黏膜下层的炎性细胞浸润,进一步减轻结肠组织受到的病理性损伤;参苓白术散不仅提升了结肠组织中的SOD含量,还降低了大鼠血清中的IL-1β、IL-6、TNF-α以及结肠组织中的MDA水平(P<0.01);RT-qPCR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给药组大鼠结肠组织中的Nrf2、HO-1、NQO1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且以参苓白术散高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效果最为显著,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可能是通过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对UC大鼠的结肠黏膜起到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参苓白术散 Nrf2/HO-1信号通路 氧化应激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