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泽漆水提物改善小鼠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向肺癌转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1
作者 陈亚娟 陈兰英 +3 位作者 周子也 刘彭浩邦 黄玉清 靳旭辉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50-960,共11页
目的:探究泽漆水提物对小鼠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向肺癌转化的防治保护作用和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泽漆水提物低(0.9 mg/kg)、中(1.8 mg/kg)、高剂量组(3.6 mg/kg),以4-甲基亚硝胺基-1-3-吡啶基-1-丁酮(... 目的:探究泽漆水提物对小鼠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向肺癌转化的防治保护作用和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泽漆水提物低(0.9 mg/kg)、中(1.8 mg/kg)、高剂量组(3.6 mg/kg),以4-甲基亚硝胺基-1-3-吡啶基-1-丁酮(NNK)和脂多糖(LPS)制备模型,第13、26周分批取材。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泽漆水提物成分含量;动物肺功能仪检测呼气峰流速(PEF)、暂时停顿(Pau);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外周血和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数;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测定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 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核因子κB(NF-κB)、p-NF-κB、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p-STAT3、B淋巴细胞瘤-2(Bcl-2)、B细胞淋巴瘤-2相关X蛋白(Bax)蛋白表达。结果:泽漆水提物总黄酮、总酚酸含量约为16.32%、7.79%,总萜类最少;与模型组比较,泽漆水提物可改善肺功能指标Pau、PEF;降低外周血和BALF白细胞数;改善肺组织形态,减少癌变;降低TNF-α、IL-6 mRNA表达;升高Bcl-2,降低TTF-1、NSE、PCNA、p-NF-κB、p-STAT3及Bax蛋白表达。结论:泽漆水提物对小鼠COPD向肺癌发展具有治疗改善作用,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调节肿瘤增殖相关蛋白及调控NF-κB/STAT3及Bcl-2/BAX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泽漆水提物 4-甲基亚硝胺基-1-3-吡啶基-1-丁酮 脂多糖 慢性阻塞性肺病 炎癌转化 肺癌 肺功能 炎症介质 肺癌标志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陈化年份陈皮(樟头红)挥发成分差异的电子鼻与HS-GC-MS对比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杜玲玲 孟晓伟 +5 位作者 胡伊涵 刘荣华 张寿文 钟凌云 朱卫丰 梁永强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53-262,共10页
目的:探究不同陈化年份陈皮(樟头红)的挥发性成分差异性,阐释其气味差异性物质基础。方法:采用电子鼻结合顶空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GC-MS)法对陈化0~6 a的樟头红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通过... 目的:探究不同陈化年份陈皮(樟头红)的挥发性成分差异性,阐释其气味差异性物质基础。方法:采用电子鼻结合顶空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GC-MS)法对陈化0~6 a的樟头红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通过数据库匹配鉴定,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结合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与聚类分析,对陈化不同年份的樟头红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电子鼻实验结果表明,陈化0~6 a的樟头红主要气味成分类型相近;通过HS-GC-MS实验,共鉴定出不同陈化年份的樟头红的110种挥发性成分,多元统计分析共筛选出25个差异挥发性成分,樟头红中主要挥发性成分为烯烃类和醇类,烯烃类成分相对含量随年份增加而升高,而醇类成分随年份增加而降低;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结果表明,月桂烯、D-柠檬烯、芳樟醇、癸醛、D-香茅醇、百里香酚甲醚、大根香叶烯B、香芹醇8种成分的OAV>1,对樟头红的总体气味具有重要作用;其中,芳樟醇、D-香茅醇、香芹醇3种成分的OAV均大于10,可能是樟头红的关键气味成分。结论:电子鼻结合HS-GC-MS技术和OAV分析可以对不同陈化年份樟头红相关的差异气味成分进行有效鉴别,为樟头红陈化年份鉴定和品质等级判定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阐释陈皮“陈久者良”科学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皮 电子鼻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 挥发成分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循环可视化和代谢组学探讨丹参片对大鼠冠脉微循环障碍的改善作用
3
作者 黄玉清 陈兰英 +5 位作者 汪文龙 袁蓓欣 张莹 侯薇 谢欣序 刘荣华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99-1707,共9页
目的 研究丹参片对冠脉微循环障碍(CMD)的改善作用。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丹参低、高剂量组(1、2 g/kg),每组10只;第6天给药45 min后,模型组和给药组大鼠左心室内注射微球构建冠脉微循环障碍(CMD)模型,假手术组注射等... 目的 研究丹参片对冠脉微循环障碍(CMD)的改善作用。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丹参低、高剂量组(1、2 g/kg),每组10只;第6天给药45 min后,模型组和给药组大鼠左心室内注射微球构建冠脉微循环障碍(CMD)模型,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第7天给药45 min后,检测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微循环可视化—DiI混合灌注法观察心脏微血管形态(面积、密度及半径),并根据泊肃叶公式计算微血管血流阻力;HE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形态;生化法检测血浆CK、K-MB、LDH、Glu、NO水平;UPLC-QTOF-MS和代谢组学技术分析血清代谢物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CMD大鼠血流量、血压及左心压升高(P<0.05,P<0.01);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及血浆黏度改善(P<0.05);血清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葡萄糖降低(P<0.05,P<0.01),NO水平升高(P<0.01);血管面积、密度及半径增加(P<0.05,P<0.01),血管空隙度和血流阻力降低(P<0.01),心肌纤维断裂、纤维间隙增宽和炎性细胞浸润的情况改善。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含有34种差异代谢物,而丹参可显著回调其中12种的水平。丹参可能通过调节丙酮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脂肪酸降解、花生四烯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代谢、鞘脂代谢等通路来改善CMD。结论 丹参片可通过调节心脏物质代谢、减轻炎症、刺激NO生成、缓解内皮损伤等来改善微球栓塞所致的CMD大鼠冠脉微循环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微球栓塞 冠脉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可视化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香黄檀心材二氯甲烷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4
作者 徐维欣 朱清 +2 位作者 戴兴 陈兰英 刘荣华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297-3305,共9页
目的研究降香黄檀心材二氯甲烷部位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薄层色谱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2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2′-dihydroxy-4′-methoxy-iso... 目的研究降香黄檀心材二氯甲烷部位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薄层色谱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2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2′-dihydroxy-4′-methoxy-isoflavanol(1)、vanillin(2)、2,2′-oxybis(1,4-di-tert-butylbenzene)(3)、7-hydroxy-6-methoxyflavone(4)、sativan(5)、5-hydroxy-4′,7-dimethoxyisoflavone(6)、2-hydroxy-4,4′-dimethoxychalcone(7)、7,2′,3′,4′-tetramethoxydihydroisoflavone(8)、2,4,2′-trihydroxy-4′-methoxybenzil(9)、ethyl-3-hydroxy-3-phenyl-2-propenoat(10)、6,7-dimethoxy-2,3-dihydrochromene-4-one(11)、sophorophenolone(12)、apocynin(13)、ethyl-2,4-dihydroxybenzoate(14)、ethylparaben(15)、methyl-2,4-dihydroxybenzoate(16)、5,7-dihydroxy-6-methoxyflavanone(17)、7-hydroxyflavanone(18)、mimosifoliol(19)、7-hydroxy-4′-methoxyisoflavane(20)、virolane(21)、5-hydroxy-7-methoxychromone(22)、3-hydroxyl-5-methoxy-stilbene(23)、2′,4′-dihydroxydihydrochalcone(24)。结论化合物8为新天然产物,2~6、15、17~1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7、9~14、16、20~24为首次从黄檀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香黄檀 心材 二氯甲烷部位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部“炎-癌”转化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5
作者 陈亚娟 陈兰英 +2 位作者 段文彬 黄玉清 靳旭辉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9-136,共28页
肺癌是一种严重的肺部肿瘤疾病,其慢性炎症状态的加剧是肺癌形成的先兆。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肺癌发病机制并开发预防治疗策略,实验研究中相关动物模型被广泛应用,特别是诱导肺癌动物模型被视为了解肺部慢性炎症向肺癌转变阶段的重要切入点... 肺癌是一种严重的肺部肿瘤疾病,其慢性炎症状态的加剧是肺癌形成的先兆。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肺癌发病机制并开发预防治疗策略,实验研究中相关动物模型被广泛应用,特别是诱导肺癌动物模型被视为了解肺部慢性炎症向肺癌转变阶段的重要切入点,及早干预治疗对于防治肺癌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检索了近年相关文献,从肺癌多种诱发因素包括许多致癌物(4-甲基亚硝胺基-1-3-吡啶基-1-丁酮(nicotine-derived nitrosamine ketone, NNK)、苯并芘(benzopyrene, B[a]P)、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rtosamine, DEN)、大气细颗粒物(PM_(2.5))、煤烟、重金属离子、辐射、生物感染等)等方面,综述其所诱发的肺部“炎-癌”转化动物模型,讨论相关致癌物在诱发肺癌中的作用机制,剖析动物模型存在的优点和局限性,展望未来发展方向,旨在对其进行总结概述为今后相关模型建立提供宝贵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癌”转化 肺癌 动物模型 诱发机制 优点 局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