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以苏南地区某拆解公司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健飞 薛琦 徐瑾 《绿色科技》 2021年第2期163-164,173,共3页
指出了目前国内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报废机动车数量持续增长,苏南地区报废机动车拆解能力相对于该地区的汽车保有量而言,存在较大缺口。为此,某拆解公司购置双工位预处理抽油机、汽车升降翻转机、多功能拆解机等设备及其配套设施新建年... 指出了目前国内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报废机动车数量持续增长,苏南地区报废机动车拆解能力相对于该地区的汽车保有量而言,存在较大缺口。为此,某拆解公司购置双工位预处理抽油机、汽车升降翻转机、多功能拆解机等设备及其配套设施新建年拆解5万台报废机动车项目。分析了不同车型报废机动车拆解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根据技术规范对选址、产能、拆解工艺及污染防治措施的要求,从绿色环保角度,探讨了制定拆解方案、优化拆解工艺,最大程度资源化利用具有高附加值的拆解部件,以减小报废机动车拆解过程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废机动车 绿色拆解 资源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电极-电Fenton耦合法处理乳化含油废水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华 户传龙 +3 位作者 吴迪 杨文新 薛佳 张文艺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8-125,共8页
机加工产生的乳化含油废水中有机物成分复杂,可生化性差,采用纳米零价铁、活性炭及玻璃珠混合颗粒作为粒子电极,构建三维电极-电Fenton耦合工艺体系对其进行处理。考察阴极板材料、粒子电极投加比、电压、pH、极板间距、曝气量等因素对... 机加工产生的乳化含油废水中有机物成分复杂,可生化性差,采用纳米零价铁、活性炭及玻璃珠混合颗粒作为粒子电极,构建三维电极-电Fenton耦合工艺体系对其进行处理。考察阴极板材料、粒子电极投加比、电压、pH、极板间距、曝气量等因素对乳化含油废水总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H、极板间距、曝气量、电压是主要影响因子,影响程度排序为pH>极板间距>曝气量>电压。采用三维电极-电Fenton体系处理COD 1030 mg/L、总油质量浓度约为150 mg/L的乳化含油废水,在电压为25 V,活性炭、纳米零价铁、玻璃珠投加量分别为60、20、20 g/L,pH=3,极板间距6 cm,曝气量为1.0 L/min,电解液Na_(2)SO_(4)质量浓度4 g/L条件下污染物去除效果较佳,COD和总油去除率最高分别可达89.95%和93.97%。GC-MS图谱分析表明,三维电极-电Fenton耦合工艺可将乳化含油废水中的长链、短链石油烃等氧化、破链、分解成为分子较小的有机物,甚至矿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技术经济分析表明,该工艺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有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电极 电FENTON 含油废水 粒子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环境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以常州市钟楼区为例 被引量:8
3
作者 荆春燕 石崇 韩玉婷 《绿色科技》 2018年第2期80-84,共5页
指出了环境风险管理是环境管理的最高阶段,特点是强调风险防范、事先评估和预防决策,而环境风险评估是环境风险管理的关键技术和基础。构建了环境风险源强度、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和环境风险管理能力等3个环节的环境风险表征方法,基于层... 指出了环境风险管理是环境管理的最高阶段,特点是强调风险防范、事先评估和预防决策,而环境风险评估是环境风险管理的关键技术和基础。构建了环境风险源强度、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和环境风险管理能力等3个环节的环境风险表征方法,基于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单元风险识别与空间叠加表征等方法进行了定量分析,并通过构建环境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与区域环境风险等级划分方法,对区域环境风险进行了定性评估。以常州市钟楼区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区域环境风险评估,并就其区域环境风险管理提出了相关措施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风险评估 环境风险源 环境风险受体 环境风险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染土壤修复项目施工阶段环境管控研究--以泰州市某化肥厂地块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吴娟 陈培斯 《绿色科技》 2023年第2期107-111,116,共6页
污染土壤修复是一项专业的、复杂的环保治理工程。为保障修复质量、规范二次污染防治,以泰州市某化肥厂地块污染土壤水泥窑协调处置项目为研究对象,细化分析了开挖、预处理、暂存、运输、下游处置等主体修复工程,废气、废水、噪声、固... 污染土壤修复是一项专业的、复杂的环保治理工程。为保障修复质量、规范二次污染防治,以泰州市某化肥厂地块污染土壤水泥窑协调处置项目为研究对象,细化分析了开挖、预处理、暂存、运输、下游处置等主体修复工程,废气、废水、噪声、固废等二次污染防治措施。结果表明:规范施工保障了修复质量,该地块修复后土壤污染物石油烃(C10-C40)检测值小于修复目标值(4500 mg/kg)、苯并[a]芘检测值小于修复目标值(1.5 mg/kg);施工阶段有效落实了二次污染防治措施,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影响较小,周边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同步思考了全过程管控及废气面源逸散两项工作难点,建议施工单位组建梯级团队,领导人员环保知识体系健全,经验丰富,确保施工过程合法合规;施工人员分工明确,定岗定责,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规范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洒水、雾炮等各项扬尘控制作业有效落实,污染较重的施工环节构筑封闭空间收集扬尘、挥发性有机物等废气处理后达标排放。为污染土壤水泥窑协同处置施工过程环境管控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管控 施工阶段 一般固废 水泥窑协同处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色谱法测定环境空气颗粒物中水溶性阴离子 被引量:3
5
作者 罗鑫 董黎静 刘明元 《绿色科技》 2021年第6期132-134,共3页
通过测试全程序空白、标准回归曲线、检出限等对离子色谱法测定环境空气颗粒物中F^(-)、Cl^(-)、NO_(2)^(-)、Br^(-)、NO_(3)^(-)、PO_(4)^(-)、SO_(4)^(2-)7种水溶性阴离子进行了方法验证。结果表明:一定浓度范围内的线性回归较理想,... 通过测试全程序空白、标准回归曲线、检出限等对离子色谱法测定环境空气颗粒物中F^(-)、Cl^(-)、NO_(2)^(-)、Br^(-)、NO_(3)^(-)、PO_(4)^(-)、SO_(4)^(2-)7种水溶性阴离子进行了方法验证。结果表明:一定浓度范围内的线性回归较理想,准确度和精密度较好。滤膜样品采样体积以60 m^(3)(标准状态)计,检出限为0.009~0.029μg/m^(3),降尘样品取样量以0.1000 g计,检出限为0.006~0.018 mg/g,均能满足标准的要求。采用该方法测定了常州市某些点位的环境空气颗粒物及降尘中7种阴离子浓度,也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色谱法 颗粒物 水溶性阴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镇规划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实践 被引量:1
6
作者 石崇 荆春燕 杨鑫 《绿色科技》 2018年第12期129-130,133,共3页
为探讨乡镇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以孟河镇为例采用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法评价了区域生态承载力,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了孟河镇总体规划实施后区域景观格局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孟河镇生态系统弹性度为弱稳定... 为探讨乡镇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以孟河镇为例采用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法评价了区域生态承载力,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了孟河镇总体规划实施后区域景观格局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孟河镇生态系统弹性度为弱稳定,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中等承载,承载压力度为较高压,规划实施对区域绿地景观优势度提升较大,有利于增加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承载力 综合评价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科技创新的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与政策研究
7
作者 艾敏 高晶蕾 石崇 《绿色科技》 2017年第8期137-139,共3页
对常州市区、金坛区、溧阳市三个地区基于科技创新的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了调研,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了常州市不同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技术发展状态。结果表明:生态文明建设总绩效指数呈现一定的地域性,常州市区、金坛区总绩效指... 对常州市区、金坛区、溧阳市三个地区基于科技创新的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了调研,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了常州市不同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技术发展状态。结果表明:生态文明建设总绩效指数呈现一定的地域性,常州市区、金坛区总绩效指数要远高于溧阳地区,并且历年指数不断上升,其中金坛区上升幅度较大,总体在生态环境与能源利用领域建设得分较高;而溧阳地区绩效指数得分最低,甚至呈现下降趋势,但在绿色产业与环境管理领域有一定建设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检测机构诚信管理体系建设探讨
8
作者 罗鑫 刘明元 《绿色科技》 2020年第6期162-163,共2页
指出了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环境监测的重要支撑作用也日益突出。针对当前环境监测数据出现的不规范情形,以《检验检测机构诚信评价规范》为基础,通过对环境检测机构关键诚信要素的识别与分析,提出了建立和运行诚信... 指出了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环境监测的重要支撑作用也日益突出。针对当前环境监测数据出现的不规范情形,以《检验检测机构诚信评价规范》为基础,通过对环境检测机构关键诚信要素的识别与分析,提出了建立和运行诚信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以期为环境检测机构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诚信管理体系 检验检测机构 环境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蚯蚓对2,4-DCP污染土壤的毒性响应及微生物群落影响
9
作者 李哲 尹勇 +4 位作者 薛琦 张冲 张华 毛林强 张文艺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47-2259,共13页
2.4-二氯苯酚(2.4-DCP)作为合成农药、医药的中间体,在我国广泛生产和使用,其生态危害性已引起广泛关注.然而,关于土壤动物、微生物对2.4-DCP的毒性响应知之尚少.基于此,本研究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为受试生物,从致死浓度、抗... 2.4-二氯苯酚(2.4-DCP)作为合成农药、医药的中间体,在我国广泛生产和使用,其生态危害性已引起广泛关注.然而,关于土壤动物、微生物对2.4-DCP的毒性响应知之尚少.基于此,本研究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为受试生物,从致死浓度、抗氧化系统、病理学和行为特征角度评价2.4-DCP对蚯蚓的毒性,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此外,还探讨了蚯蚓对土壤中2.4-DCP的降解动力学和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结果表明,2.4-DCP对蚯蚓7 d半致死浓度(LC_(50))值为29.55 mg·kg^(-1),14 d为28.76 mg·kg^(-1);蚯蚓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随暴露时间、浓度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P<0.01),而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呈缓慢上升趋势(P<0.01);当2.4-DCP暴露浓度为15 mg·kg^(-1)时,14 d可使蚯蚓表皮细胞发生凹陷并破裂,浓度达到25 mg·kg^(-1)时,蚯蚓表皮细胞丧失规则细胞排列结构,肠上皮细胞发生细胞间隙扩大和破裂现象;2.4-DCP浓度越高,对蚯蚓的行为特征影响越明显;2.4-DCP在添加蚯蚓和未添加蚯蚓土壤中的降解动力学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在添加蚯蚓土壤中的降解速率(0.20 d^(-1))明显高于未添加(0.08 d^(-1));2.4-DCP可抑制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但蚯蚓活动、蚓粪的产生可分别增加土壤中一些具有降解有机物功能的好氧、厌氧菌属丰度.本研究旨在揭示2.4-DCP与土壤动物及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为综合评价2.4-DCP的毒性和风险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4-DCP 赤子爱胜蚓 毒性效应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骨炭载体菌剂(HD)协同蚯蚓生物降解土壤中的2,4-DCP及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0
作者 吴佳楠 张华 +3 位作者 李哲 徐珊 尹勇 张文艺 《化工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896-6904,共9页
以典型氯酚类化合物2,4-二氯苯酚(2,4-DCP)为目标污染物,牛骨炭作为载体负载HD菌株制备固体工程菌剂,对污染土壤中的2,4-DCP进行降解实验,利用高通量测序揭示2,4-DCP胁迫下的土壤与蚯蚓肠道微生物群落演替、变化。结果表明:牛骨炭粒径16... 以典型氯酚类化合物2,4-二氯苯酚(2,4-DCP)为目标污染物,牛骨炭作为载体负载HD菌株制备固体工程菌剂,对污染土壤中的2,4-DCP进行降解实验,利用高通量测序揭示2,4-DCP胁迫下的土壤与蚯蚓肠道微生物群落演替、变化。结果表明:牛骨炭粒径160~250μm、热解4h时,牛骨炭负载的活菌数最多,达2.42×10^(9)cfu/g;当土壤中2,4-DCP浓度为15mg/kg时,协同修复组效果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蚯蚓修复组;扫描电镜图表明,HD菌株可稳定负载于牛骨炭的表面空隙中,且固体工程菌剂表面呈多孔蜂窝状结构;微生物测序结果表明蚯蚓、固体工程菌剂的投入均可增加土壤微生物总数和多样性。本研究旨在为有机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发展提供理论与应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4-二氯苯酚 蚯蚓 动力学 固定化 生物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旱轮作模式全生命周期温室效应及经济效益评价 被引量:16
11
作者 岳骞 吴思远 +7 位作者 张岳芳 盛婧 郭智 陈丹艳 汪超 徐向瑞 王鑫 宗焦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825-1835,共11页
以不同水旱轮作稻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轮作模式温室气体排放特征,挖掘关键影响因素,并将温室效应和成本-收益计量相结合,通过综合评价筛选环境友好、经济效益高的轮作模式。基于大田小区试验,设置休闲-水稻、紫云英-水稻、小麦-... 以不同水旱轮作稻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轮作模式温室气体排放特征,挖掘关键影响因素,并将温室效应和成本-收益计量相结合,通过综合评价筛选环境友好、经济效益高的轮作模式。基于大田小区试验,设置休闲-水稻、紫云英-水稻、小麦-水稻、油菜-水稻、青饲小麦-水稻、蚕豆-水稻6种水旱轮作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于2020年6月—2021年5月进行CH_(4)和N_(2)O排放原位监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挖掘影响CH_(4)和N_(2)O排放的关键因素,采用全球增温潜势和成本-收益计算方法,评价不同轮作制度的环境和经济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水旱轮作模式CH_(4)累积排放量为95.6~173.3 kg·hm^(-2),排放量与冬茬秸秆还田量和水稻产量有关;N_(2)O累积排放量为1.5~2.5 kg·hm^(-2),受施氮量、冬茬秸秆还田量、水稻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增加氮肥施用量不仅可增加N_(2)O排放量,而且会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降低;冬茬秸秆还田量、水稻产量的变化会导致CH_(4)和N_(2)O排放的此消彼长,即秸秆还田量和水稻产量与CH_(4)排放量呈正相关,而与N_(2)O排放量呈负相关。青饲小麦-水稻轮作模式的经济效益为10139元·hm^(-2),高于其他轮作模式。对比单位经济效益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发现,尽管青饲小麦-水稻轮作模式周年N_(2)O排放量最高、土壤固碳量低,但其单位经济收益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仍最低(0.41 kgCO_(2)e·元^(-1));紫云英-水稻轮作分别比油菜、小麦、休闲、蚕豆与水稻的轮作方式低51%、33%、20%和4%。不同水旱轮作方式下的稻田周年温室效应有显著差异,紫云英-水稻轮作的综合温室效应(3.1 t CO_(2)e·hm^(-2))显著低于小麦-水稻轮作(5.4 t CO_(2)e·hm^(-2))。研究表明,与其他轮作模式相比,紫云英-水稻和蚕豆-水稻轮作在保证较高经济收益的同时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对较低,冬茬秸秆还田量、绿肥还田生物量是环境效应和经济效益协同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旱轮作 CH_(4) N_(2)O 水稻 经济效益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居民消费磷足迹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蒋松演 花慧 +1 位作者 袁增伟 高晶蕾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942-4950,共9页
在磷足迹内涵界定及其计算模型构建的基础上,探究了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磷足迹的时空格局,并解析了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78~2018年间,中国食物消费磷资源和磷污染足迹分别增长了6倍和4倍,达到2018年的715.9万t和78.7万t,其中城镇居... 在磷足迹内涵界定及其计算模型构建的基础上,探究了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磷足迹的时空格局,并解析了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78~2018年间,中国食物消费磷资源和磷污染足迹分别增长了6倍和4倍,达到2018年的715.9万t和78.7万t,其中城镇居民是主要贡献源,占比分别达到67%和64%.从结构上看,城乡食物消费磷资源足迹均由荤食主导,其中家禽、水产品和蛋奶消费的磷资源足迹占比不断增加;而磷污染足迹主要源于上游食物生产过程,其中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增幅最为显著.我国31个省市食物消费磷资源足迹和磷污染足迹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致性,呈现从东向西减小的趋势,东部省市诸如广东、上海、江苏、北京和山东等远高于其他地区,并且具有高度的空间集聚性,在东部沿海形成高-高(H-H)聚集区.因此调控磷开发利用活动的资源环境压力需要着眼于这些重点区域.我国食物消费磷足迹增长的关键驱动因素是利用效率下降、消费水平提升和饮食结构改变,因此有效提升食物生产的养分利用效率和引导合理的消费理念和饮食习惯是减缓磷的开发活动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足迹 时空格局 变化趋势 影响因素 资源 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烃污染场地的微波修复土壤急性毒性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6
13
作者 于鑫娅 蒋鹏 +3 位作者 张华 陈维墉 薛银刚 张文艺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413-3420,共8页
为了准确评估微波修复后的场地石油烃污染土壤急性毒性和生态风险,采用斑马鱼胚胎急性毒性试验、发光细菌急性毒性试验和黑麦草生态指标试验进行测试,结合理化指标参数,通过毒性当量(TU)法对对照无污染土壤(B0)以及修复前、后土壤(B1、... 为了准确评估微波修复后的场地石油烃污染土壤急性毒性和生态风险,采用斑马鱼胚胎急性毒性试验、发光细菌急性毒性试验和黑麦草生态指标试验进行测试,结合理化指标参数,通过毒性当量(TU)法对对照无污染土壤(B0)以及修复前、后土壤(B1、B2)的生物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微波修复前土壤显示出生物毒性,修复后土壤与修复前相比仍显示出生物毒性,但其毒性明显减弱;修复后土壤黑麦草生长状况良好,与修复前相比,黑麦草发芽率提高了40%,达65%,高度增加了2.3 cm,达6.8 cm,修复后土壤发芽指数由0.15提升至0.60,明显大于修复前土壤,而根伸长指数由0.45下降至0.17,明显小于修复前土壤;斑马鱼胚胎毒性当量由5.68 TU降至0.20 TU,发光细菌毒性当量由2.28 TU降至0.7 TU,急性毒性效应均明显减弱.本研究可为石油烃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毒性综合评价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工程设计和工程竣工验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污染土壤 斑马鱼胚胎 发光细菌 黑麦草 生物毒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粉菌剂保护剂对溶藻菌溶藻效果与稳定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毛林强 郭惠娟 +3 位作者 薛静静 徐瑾 王美娟 张文艺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819-2825,共7页
针对液体菌剂在使用过程中易受杂菌污染以及运输过程中存储不便等问题,选取蔗糖、甘油、谷氨酸钠、脱脂乳粉等4种常见材料做干粉菌剂保护剂,真空冷冻干燥条件下,以小麦粉作为载体,分析不同浓度保护剂作用下的活菌数量及冷冻干燥前后的... 针对液体菌剂在使用过程中易受杂菌污染以及运输过程中存储不便等问题,选取蔗糖、甘油、谷氨酸钠、脱脂乳粉等4种常见材料做干粉菌剂保护剂,真空冷冻干燥条件下,以小麦粉作为载体,分析不同浓度保护剂作用下的活菌数量及冷冻干燥前后的活菌率变化,作为探究4种保护剂在干粉菌剂制备过程中保护作用与机理的依据.实验结果表明,浓度为10%蔗糖溶液、10%甘油溶液、4%脱脂乳粉溶液以及8%谷氨酸钠溶液做保护剂时活菌率最高、活菌数最大,蔗糖浓度为10%,冷冻干燥前液体菌剂中溶藻菌的数量约为9.65×109 CFU·mL^-1,冷冻干燥后干粉菌剂中溶藻菌数量约为15.20×10^9 CFU·mL^-1,溶藻菌成活率为157.51%,高于其他3种保护剂.整个溶藻过程大致持续8 d,在第8 d时,蔗糖作保护剂的菌剂溶藻率达96.04%,以甘油作保护剂菌剂溶藻率达96.11%,菌剂中含有谷氨酸钠和脱脂乳粉,溶藻率分别为94.14%和94.22%.蔗糖和甘油在菌体新陈代谢过程中对菌的保护能力较强,溶藻菌菌体数量多,成活率高,菌体稳定性好,溶藻效果比液体菌剂稍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粉菌剂 保护剂 稳定性 溶藻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纳米Fe_3O_4/CaO_2处理含PAEs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朱峥嵘 石崇 +2 位作者 朱颖一 王彩彩 王明新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8-85,共8页
以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丁苄酯(BB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4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模拟废水为处理对象,采用纳米四氧化三铁(Fe_3O_4)与过氧化钙(CaO_2)组成新型非均相类芬顿试剂,研究纳米Fe_3O_4... 以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丁苄酯(BB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4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模拟废水为处理对象,采用纳米四氧化三铁(Fe_3O_4)与过氧化钙(CaO_2)组成新型非均相类芬顿试剂,研究纳米Fe_3O_4投加量、CaO_2投加量和初始pH值对模拟废水中4种PAEs去除率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对反应条件进行了拟合与优化。结果表明:纳米Fe_3O_4/CaO_2反应体系能有效降解模拟废水中4种PAEs,其中CaO_2对废水中DMP和DEP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纳米Fe_3O_4可以显著强化CaO_2对废水中BBP和DBP的降解作用;纳米Fe_3O_4/CaO_2反应体系可在初始pH值为中性条件下降解模拟废水中4种PAEs;当纳米Fe_3O_4∶CaO_2∶PAEs摩尔比为2∶5∶1、溶液初始pH值为5时,模拟废水中DMP、DEP、BBP、DB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4.6%、95.7%、68.2%和6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ES 纳米四氧化三铁(纳米Fe3O4) 过氧化钙(CaO2) 响应面法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剂强化曝气生物滤池预处理微囊藻毒素试验 被引量:3
16
作者 蔡庆庆 吴旭鹏 +3 位作者 沈红池 刘亮 毛林强 张文艺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015-2024,共10页
本研究针对河湖饮用水源地因藻类爆发(水华)引起的微囊藻毒素(MC-LR)污染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这一难题,采用菌剂强化曝气生物滤池(BAF)处理含藻微污染水源水.通过向BAF中投加本课题组从太湖底泥中筛选所得的藻毒素降解菌T1,考察了投加T1菌... 本研究针对河湖饮用水源地因藻类爆发(水华)引起的微囊藻毒素(MC-LR)污染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这一难题,采用菌剂强化曝气生物滤池(BAF)处理含藻微污染水源水.通过向BAF中投加本课题组从太湖底泥中筛选所得的藻毒素降解菌T1,考察了投加T1菌剂以及投加T1菌剂下水力负荷、水温等工艺参数对BAF降解MC-LR和叶绿素a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T1菌剂前后BAF对MC-LR的降解率分别为58.82%和79.45%;当水力负荷为0.07 m^3·(m^2·h)^(-1),平均水温为29.6℃时,出水MC-LR含量最低,仅为0.73μg·L^(-1),低于《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GB5749—2006)中对饮用水源中MC-LR浓度设定的1.0μg·L^(-1)基准限定值,T1菌剂对于MC-LR有较强的降解效果.投加T1菌剂前后BAF对叶绿素a的去除率分别为35.17%和40.59%,说明T1菌剂的强化"溶藻"效果一般.对BAF中的生物膜进行PCR扩增和高通量测序分析,显示其中微生物群落有14大门类43个种属,以变形菌门(Beta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占主要优势(约50%).投加T1菌剂的BAF生物膜,其所属的芽孢杆菌高达1.97%,未投加菌剂的BAF生物膜所属的芽孢杆菌仅0.16%,表明投加的T1菌剂在BAF生物膜微生物中形成了优势菌群.本研究对于生物法处理含藻微污染水源水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曝气生物滤池 MC-LR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藻细菌Paenibacillus sp.XXG溶藻产物光谱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薛静静 张伟 +3 位作者 郭惠娟 侯君霞 毛林强 张文艺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083-2091,共9页
以本课题组前期从受HABs藻水灌溉的土壤中筛得Paenibacillus sp.XXG为受试菌株,采用UV、3-dEEMs及IR对溶藻进程的铜绿微囊藻进行溶藻产物光谱表征,解析溶藻产物;采用倒置生物显微镜录像再现溶藻进程,结合光谱特征推测溶藻机制。紫外-可... 以本课题组前期从受HABs藻水灌溉的土壤中筛得Paenibacillus sp.XXG为受试菌株,采用UV、3-dEEMs及IR对溶藻进程的铜绿微囊藻进行溶藻产物光谱表征,解析溶藻产物;采用倒置生物显微镜录像再现溶藻进程,结合光谱特征推测溶藻机制。紫外-可见光光谱特征显示,溶藻进程中铜绿微囊藻在630—750 nm吸收带B峰面积逐渐减少;三维荧光光谱特征显示,溶藻进程中铜绿微囊藻在可溶性微生物产物、胡敏酸、富里酸3个区域内形成荧光峰,且各荧光、总荧光强度逐渐增加;红外光谱特征显示,溶藻进程中铜绿微囊藻在1600—1300 cm^(−1)、1690—1640 cm^(−1)、3500—3100 cm^(−1)/3550—2500 cm^(−1)产生3个峰,3个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倒置生物显微镜录像回放显示溶藻进程为:XXG菌感染藻细胞→藻细胞膜收缩、凹陷→藻细胞壁破损,胞内物质流出→藻细胞死亡。光谱特征分析表明,XXG菌溶藻进程中铜绿微囊藻中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蛋白质的酰胺键逐渐被破坏,藻细胞壁破裂,溶藻产物主要是类蛋白及氨基酸类,还包括叶绿素、胡敏酸、富里酸。推测溶藻机制为:菌体感染藻细胞,使藻细胞膜收缩、凹陷直至藻细胞壁破损,藻细泡内外渗透压失衡,致使藻细胞膜破裂,藻细胞胞内物质流出,Chl-a离体后被破坏,蛋白质等有机物被分解,胡敏酸、富里酸含量大幅增加,藻细胞死亡、溶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细菌 光谱 溶藻产物 溶藻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场沼液/稻草腐解液模拟原位柱淋洗修复铬污染土壤效果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蒋鹏 陈婕 +2 位作者 张书陵 朱雷鸣 张文艺 《中国沼气》 2021年第1期3-12,共10页
实验室模拟原位柱淋洗工艺,以猪粪源沼液、腐解稻草中溶解性有机质(DOM)提取液为淋洗剂,探究其对铬污染土壤洗脱效果,优化了淋洗速度、淋洗液用量及淋洗方式等影响洗因子,并研究了土柱中残留铬浓度纵向分布和洗脱机制。结果表明:猪粪源... 实验室模拟原位柱淋洗工艺,以猪粪源沼液、腐解稻草中溶解性有机质(DOM)提取液为淋洗剂,探究其对铬污染土壤洗脱效果,优化了淋洗速度、淋洗液用量及淋洗方式等影响洗因子,并研究了土柱中残留铬浓度纵向分布和洗脱机制。结果表明:猪粪源沼液和腐解稻草中DOM提取液均为修复铬污染土壤的高效绿色淋洗剂,其中猪粪源沼液修复效果更佳。最佳工艺条件为:淋洗速度1.5 min·L^(-1)、连续淋洗10个孔隙体积。该条件下,当土壤总铬含量为121.54 mg·kg^(-1)(六价铬含量为119.9 mg·kg^(-1))时,猪粪源沼液对总铬和六价铬去除率分别为56.25%,56.91%,稻草DOM对其洗脱率分别为42.79%,42.94%;当土壤总铬含量为941.9 mg·kg^(-1)(六价铬含量为856.9 mg·kg^(-1))时,猪粪源沼液对总铬和六价铬去除率分别为94.99%,95.17%,稻草DOM则分别为92.01%,92.64%。土柱中残留铬浓度纵向分布趋势表明铬残留含量随着深度变化而变化,均在距离土柱底部1/5处达到最大值。猪粪源沼液和腐解稻草中DOM包含大量羧基、羟基、酚基和电子,洗脱土壤中铬的同时,对土柱中残留六价铬有解毒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污染土壤 猪粪源沼液 稻草DOM提取液淋洗 土柱淋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DCP对若蚓期、成蚓期赤子爱胜蚓毒性效应研究
19
作者 李哲 尹勇 +3 位作者 薛琦 汪昱翰 苏星 张文艺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86-498,共13页
广泛使用的2,4-二氯酚(2,4-DCP)是一种常见的难降解有机物,在土壤中有一定的残留。为研究其急性毒性效应,分别以生长阶段为若蚓期、成蚓期的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为受试生物,采用滤纸接触法和两室趋避试验探讨不同暴露剂量2,4-DC... 广泛使用的2,4-二氯酚(2,4-DCP)是一种常见的难降解有机物,在土壤中有一定的残留。为研究其急性毒性效应,分别以生长阶段为若蚓期、成蚓期的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为受试生物,采用滤纸接触法和两室趋避试验探讨不同暴露剂量2,4-DCP对蚯蚓的急性毒性响应。结果表明,滤纸法测得若蚓期蚯蚓24 h、48 h和72 h-LC 50分别为80.71、76.20、73.64μg·cm^(-2),而成蚓期蚯蚓的分别为82.88、77.63、74.65μg·cm^(-2),略高于若蚓期;蚯蚓的中毒现象表现为部分环节肿大并渗血、躯体颜色变透明、躯体萎缩与断节等。两室趋避试验表明,当土壤中2,4-DCP浓度为10 mg·kg^(-1)时,清洁土壤中蚯蚓占比高于总数的80%,即表现出明显的趋避行为。蚯蚓组织切片显微观察结果表明,70.74μg·cm^(-2)浓度暴露下蚯蚓表皮结构受损,黄色细胞破裂,而88.42μg·cm^(-2)浓度暴露下蚯蚓表皮严重溃烂坏死,纵肌细胞间隙扩大,黄色细胞和肠上皮细胞发生破裂、变性并与肠壁分离;滤纸法暴露24 h时,蚯蚓体内蛋白质含量、SOD活性和CAT活性随2,4-DCP暴露剂量呈现先上升后降低趋势,表现出较明显的低剂量刺激和高剂量抑制效应;低浓度2,4-DCP胁迫下,若蚓体内的蛋白质含量、SOD活性和CAT活性显著高于成蚓;长时间高浓度暴露下的若蚓体内SOD活性、CAT活性几乎均低于成蚓。蚯蚓在若蚓期、成蚓期这2个生长阶段对2,4-DCP表现出不同的应激效应,其耐受能力也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4-DCP 赤子爱胜蚓 急性毒性 酶活性 组织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臭静脉支浜生态修复工程设计及工程示范 被引量:3
20
作者 纪国林 汤润芝 +2 位作者 周新程 陶勤峰 张文艺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11期112-117,共6页
采用“‘三清除’+植物生态修复+管道截污”工程方案对江苏省常州市某镇区域黑臭静脉支浜(5条河浜)治理工程进行设计。通过“三清除”工序清理河浜中的淤泥、垃圾和杂草,人工围堰存放、干化淤泥,并复垦于农作物栽种,实现了淤泥中的N、P... 采用“‘三清除’+植物生态修复+管道截污”工程方案对江苏省常州市某镇区域黑臭静脉支浜(5条河浜)治理工程进行设计。通过“三清除”工序清理河浜中的淤泥、垃圾和杂草,人工围堰存放、干化淤泥,并复垦于农作物栽种,实现了淤泥中的N、P营养物质再利用;采用耐湿树种、湿生灌木及草本植被构建的生态护坡系统生态拦截、削减入河污染物;采用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构造出立体式植物生态修复模型,吸收水体中的N、P等污染物。工程运行1年的监测结果显示,5条河浜基本消除了黑臭现象,水体透明度较高,COD、氨氮、TP、高锰酸盐指数、DO、透明度等水质指标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Ⅳ类标准。该生态修复方案是一种适宜于苏南地区村镇黑臭静脉河浜治理的好方法,实现了黑臭静脉河浜的水环境生态修复和生态自然演替,具有工程示范作用和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臭静脉支浜 清淤 植物生态修复 管道截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