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脉冲放电等离子体/活性炭协同降解染料废水及过氧化氢的生成 被引量:15
1
作者 王慧娟 郭贺 +3 位作者 杨文明 孙晨静 李洋 依成武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01-1408,共8页
为了提高脉冲放电等离子体(pulsed discharge plasma,PDP)对染料废水的降解率,以酸性橙II(acid orange,AO7)作为目标污染物,建立了多针-板电极形式的PDP与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AC)相协同的循环脱色体系,即PDP/AC协同体系。研... 为了提高脉冲放电等离子体(pulsed discharge plasma,PDP)对染料废水的降解率,以酸性橙II(acid orange,AO7)作为目标污染物,建立了多针-板电极形式的PDP与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AC)相协同的循环脱色体系,即PDP/AC协同体系。研究考察了PDP/AC协同体系中AC的添加、AC粒径、电极间距、溶液p H值、载气种类、载气体积流量等关键参数对AO7降解率的影响,同时考察了相同操作参数条件下以去离子水为介质且放电60 min时间后PDP/AC协同体系中的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生成浓度,以说明各参数变化对系统活性物种浓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DP/AC协同体系降解AO7废水的效果优于PDP单独体系;粒径为1-2 mm的AC添加更有利于AO7降解,降解率可以提高20.4%,但此时AC损耗较大;同时,PDP/AC协同体系的H2O2生成浓度高于PDP单独体系的H2O2生成浓度,且粒径为1-2 mm的AC添加体系中可以产生更多的H2O2;15 mm电极间距比8 mm电极间距更不利于系统中AO7的降解和H2O2的生成;酸性溶液条件下AO7降解率较高且相应的H2O2生成浓度较高;载氧气体积流量为2 L/min时,AO7降解效果最佳,降解率可达到81.5%,该条件下水溶液中的H2O2生成浓度可达0.531 6 m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放电等离子体 活性炭 酸性橙II 协同体系 降解率 过氧化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氮比进水AAO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行 被引量:29
2
作者 周政 李怀波 +2 位作者 王燕 王硕 李激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088-5099,共12页
为探明低碳氮比进水条件下AAO污水处理厂的碳排放特征,提出可行的低碳运行策略,基于排放因子法对7座低碳氮比进水AAO污水处理厂(分为AAO组和AAO-MBR组)运行1a产生的碳排放进行核算与评价,对具有显著低碳表现的污水处理厂开展全流程分析... 为探明低碳氮比进水条件下AAO污水处理厂的碳排放特征,提出可行的低碳运行策略,基于排放因子法对7座低碳氮比进水AAO污水处理厂(分为AAO组和AAO-MBR组)运行1a产生的碳排放进行核算与评价,对具有显著低碳表现的污水处理厂开展全流程分析剖析其碳减排途径.结果表明,电耗和N_(2)O排放是主要碳排放来源,分别贡献49.43%和25.75%的碳排放.AAO-MBR组以间接碳排放为主,电耗碳排放占至约60%,而AAO组生物作用导致的直接碳排放占主导.AAO组平均吨水比碳排放显著低于AAO-MBR组(0.47和0.79kgCO_(2eq)/m^(3)),更具低碳运行潜力.7座污水处理厂中,WWTP7各项比碳排放评价指标均为最低,意味着其最具低碳运行能力.充分利用进水碳源,多路径协同脱氮除磷同时精准控制溶解氧浓度避免过曝气是其大幅削减能耗和物耗,实现碳减排的关键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氮比 AAO污水处理厂 碳排放特征 多途径协同脱氮除磷 低碳运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DLVO理论解析膜法水处理过程中膜污染问题的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寇朝卫 张干伟 +3 位作者 沈舒苏 周晓吉 杨晶晶 白仁碧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15,共8页
扩展的德亚盖因-兰多-弗韦-奥弗比克理论(The extended Derjaguin-Landau-VerweyOverbeek,XDLVO)可以用于定量解析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性质及程度,因而有助于理解膜法水处理过程中复杂的膜污染现象并提供膜污染问题的预防或解决思路.考... 扩展的德亚盖因-兰多-弗韦-奥弗比克理论(The extended Derjaguin-Landau-VerweyOverbeek,XDLVO)可以用于定量解析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性质及程度,因而有助于理解膜法水处理过程中复杂的膜污染现象并提供膜污染问题的预防或解决思路.考察了近年来在相关方面理论解析膜与污染物相互作用的界面相互作用能的文献报道和研究进展,利用已有参数基于XDLVO理论进行计算和数据统计分析,总结出了不同膜材料和不同污染物在进行膜法水处理过程中容易发生膜污染的可能顺序,并调查了膜分离过程中溶液条件对膜污染的影响.进一步提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XDLVO理论在膜污染问题解析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DLVO理论 水处理 膜污染 分析和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政污水处理厂反硝化滤池启动及深度脱氮运行效果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周圆 王燕 +2 位作者 郑凯凯 王硕 李激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6-129,共4页
通过采用全流程分析方法,总结了太湖流域某市政污水处理厂TN指标针对新一轮提标改造的达标难点,研究了反硝化滤池小试实验的启动与碳源投加的最佳C/N比。结果表明,低C/N比进水及内回流不足限制了脱氮效率的进一步提高;通过实际污水处理... 通过采用全流程分析方法,总结了太湖流域某市政污水处理厂TN指标针对新一轮提标改造的达标难点,研究了反硝化滤池小试实验的启动与碳源投加的最佳C/N比。结果表明,低C/N比进水及内回流不足限制了脱氮效率的进一步提高;通过实际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进行反硝化滤池的小试实验研究,发现反硝化滤池启动4天后挂膜成功,在外加碳源C/N比为2条件下,出水NO_(3)^(-)-浓度可降至3 mg/L以下,且不会导致出水COD浓度升高,所得结果比其他文献报道的碳氮比偏低,为未来高标准TN排放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厂 反硝化滤池 启动运行 C/N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水处理中的菌藻关系和污染物去除效能 被引量:18
5
作者 王玉莹 支丽玲 +2 位作者 马鑫欣 王硕 李激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6-125,共10页
菌藻共生体系可利用菌藻间的关系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去除,在污水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从菌藻关系、微藻选择和菌藻共生系统的发展三方面分析了该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阐释了菌藻关系中信号分子对菌藻系统的影响。群体感应会促... 菌藻共生体系可利用菌藻间的关系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去除,在污水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从菌藻关系、微藻选择和菌藻共生系统的发展三方面分析了该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阐释了菌藻关系中信号分子对菌藻系统的影响。群体感应会促进共生菌在微藻表面形成生物膜,加快藻际微环境的形成,促进污染物的去除。化感作用可抑制杂菌和杂藻的过度生长,维持菌藻系统的稳定运行。此外,该文对不同类型的微藻对污染物去除效果作了进一步分析,污水处理中常用的小球藻和衣藻对氮磷污染物去除效率较高,栅藻常被用作水质评价的指示生物。菌藻共生系统形式多样,其中细菌-微藻共生系统和多菌-多藻共生系统应用广,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好,而真菌-微藻共生系统多用于污水的深度处理。最后,文章对菌藻共生体系的发展进行前景展望,以期为菌藻共生体系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工程化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藻关系 信号分子 群体感应 微藻 细菌-微藻共生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溶解性有机氮分布和转化特征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小东 陈明飞 +3 位作者 王子文 王燕 王硕 李激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1-168,共8页
为研究太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溶解性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的污染现状及迁移转化规律,选取数座典型污水处理厂(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WWTPs),通过长期水质监测研究出水DON污染水平及其季节变化,并运用多种方... 为研究太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溶解性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的污染现状及迁移转化规律,选取数座典型污水处理厂(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WWTPs),通过长期水质监测研究出水DON污染水平及其季节变化,并运用多种方法阐明WX-A工艺沿程中DON的分子质量(molecular weight,MW)、亲疏水及荧光光谱变化等特性.结果表明:出水中97.66%~99.22%的含氮化合物为溶解态,DON/溶解性总氮(soluble total nitrogen,STN)为21.88%~26.15%,DON平均质量浓度范围为2.7~3.4 mg/L.厌氧段DON质量浓度出现明显降低趋势,生物膜法(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MBBR)工艺段中,分子质量高于30 ku的DON被降解为低于3 ku的DON.出水中低于1 ku的DON比例约为42%,79%的出水DON为亲水性化合物.荧光谱图显示进水DON以酪氨酸类蛋白质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为主要组分,总荧光响应百分比(P i,n,%)达76.5%,但是进出水中区域Ⅱ(酪氨酸类蛋白质)和区域Ⅳ(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的荧光区域标准体积去除率分别为77.0%和23.7%,进一步表明活性污泥工艺无法实现低分子有机氮的高效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厂 溶解性有机氮 分子质量 三维荧光光谱 荧光响应百分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中锑污染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7
作者 李志萍 杨晶晶 +1 位作者 孙程奇 白仁碧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16,26,共6页
随着工业中对锑的使用范围及使用量的增加,含锑废水排放所造成的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然而,关于水中锑污染的处理及工程实践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使得对锑的有效去除成为水环境污染控制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之一。总结... 随着工业中对锑的使用范围及使用量的增加,含锑废水排放所造成的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然而,关于水中锑污染的处理及工程实践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使得对锑的有效去除成为水环境污染控制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之一。总结了水中锑的性质及其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各类方法的优势和缺点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锑污染 锑处理技术 含锑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处理膜的耐腐蚀性及研究进展
8
作者 孙一卓 李振宇 +1 位作者 周晓吉 白仁碧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24,共9页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对工业水处理膜的耐腐蚀稳定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述了各类膜材料的耐腐蚀性能,并介绍了当前膜的耐腐蚀改性方法及优缺点、应用效果,分析了改性后膜的性能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最后针对目前应用于极端条件下...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对工业水处理膜的耐腐蚀稳定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述了各类膜材料的耐腐蚀性能,并介绍了当前膜的耐腐蚀改性方法及优缺点、应用效果,分析了改性后膜的性能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最后针对目前应用于极端条件下水处理膜的研究现状就未来新型耐腐蚀性膜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处理膜 耐腐蚀性 改性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Ⅱ)EDTA络合吸收耦合H_(2)-MBfR处理NO效能
9
作者 刘婉婷 钱飞跃 +3 位作者 赵俊杰 徐正慧 王建芳 缪润珠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35-1346,共12页
构建Fe(Ⅱ)EDTA络合吸收耦合H_(2)-MBfR一体化系统,驯化具有同步反硝化及铁还原能力的混合菌种,在维持反应体系稳定反硝化性能的基础上,探究进水Fe(Ⅱ)EDTA浓度、pH值对NO去除效率的影响,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Fe(Ⅱ)EDTA络合吸... 构建Fe(Ⅱ)EDTA络合吸收耦合H_(2)-MBfR一体化系统,驯化具有同步反硝化及铁还原能力的混合菌种,在维持反应体系稳定反硝化性能的基础上,探究进水Fe(Ⅱ)EDTA浓度、pH值对NO去除效率的影响,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Fe(Ⅱ)EDTA络合吸收耦合H_(2)-MBfR还原一体化系统对NO具有稳定去除效能,最大去除效率为99.50%.提高初始Fe(Ⅱ)EDTA浓度有助于Fe(Ⅱ)EDTA-NO的生成,且体系内的NO平均去除速率随着Fe(Ⅱ)EDTA浓度的提升而提升.在Fe(Ⅱ)EDTA浓度为10mmol/L时,NO最大去除速率达到44.68mg/(m3·h).pH值升高则不利于Fe(Ⅱ)EDTA-NO的生成,控制pH值为6更适合一体化系统运行.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发现一体化阶段优势菌门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和Firmicutes,在该反应器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其丰度占比分别为50.35%,16.43%,14.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自养膜生物膜反应器(H_(2)-MBfR) 烟气脱硝 络合吸收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热水解制备蓝藻基植物激励素条件优化及产物特征
10
作者 李羽志 黄凯文 +3 位作者 朱葛 许燕娟 王硕 李激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507-4519,共13页
以蓝藻作为原材料,对蓝藻进行酸热水解,分析蓝藻酸热水解最优条件,并通过内梅罗指数、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指数法和人体暴露健康风险评价验证各条件制备的蓝藻基植物激励素施用于土壤的安全性.结果显示,采用2%草酸进行水解可利用草... 以蓝藻作为原材料,对蓝藻进行酸热水解,分析蓝藻酸热水解最优条件,并通过内梅罗指数、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指数法和人体暴露健康风险评价验证各条件制备的蓝藻基植物激励素施用于土壤的安全性.结果显示,采用2%草酸进行水解可利用草酸对重金属的络合作用以降低蓝藻基植物激励素的环境风险,同时为保证蓝藻的水解效果,耦合硫酸调节pH值至0.8,水解时间保持24h是最优酸热水解条件.各条件制备的蓝藻基植物激励素内梅罗指数、地累积指数、潜在生态指数分别处于无风险、无污染和低风险水平,对人体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均低于安全阈值10^(-6)和1.利用半连续流酸热水解体系可提升蓝藻基植物激励素中有益物质的浓度,发现经过3~4个周期的水解富集,植物激励素中N、P、K等营养物质稳定在3942、290.45和421.7mg/kg.2-(5H)-呋喃酮和吡咯类物质等生物刺激素类物质在植物激励素中不断富集后达到29.5646和11.261mg/kg,均可发挥促进植物生长和抑制病菌的作用.同时,生物碱类、酚类物质等化感物质在水解过程中被破坏,有效减轻了其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酸热水解 生态风险评价 植物激励素 生物刺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调控C/N负荷提升好氧颗粒污泥亚硝化性能 被引量:8
11
作者 钱飞跃 刘小朋 +3 位作者 张念琦 王晓祎 王建芳 刘郭洵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946-3953,共8页
以异养颗粒污泥为接种污泥启动SBR反应器,通过协同调控进水碳、氮负荷比值,成功获得了具备短程亚硝化功能的自养型颗粒污泥。基于对粒径分布、胞外聚合物(EPS)和功能菌动力学活性的分析,系统阐述了影响污泥性状与功能演化的关键因素。... 以异养颗粒污泥为接种污泥启动SBR反应器,通过协同调控进水碳、氮负荷比值,成功获得了具备短程亚硝化功能的自养型颗粒污泥。基于对粒径分布、胞外聚合物(EPS)和功能菌动力学活性的分析,系统阐述了影响污泥性状与功能演化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随着氨氧化菌(AOB)活性(μ_(NH_4-N))的持续增强和对亚硝酸盐氧化菌(NOB)活性(μ_(NO_3-N))的有效抑制,反应器对亚硝态氮(NO_2^-N)的累积速率可达1.34 kg·(m^3·d)^(-1)。污泥平均粒径由1.4 mm增至2.2 mm,颜色变为红棕色,沉降性能明显改善。得益于EPS的不断累积,颗粒污泥在高选择压条件下(沉淀时间3 min),仍能有效截留、固定AOB。曝气反应期间,游离氨(FA)和游离亚硝酸(FNA)对NOB的选择性抑制也是实现稳定亚硝化反应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水 颗粒污泥 需氧 亚硝态氮累积 固定化 选择性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a改性生物炭的制备及其对磷的吸附性能
12
作者 汤宇超 钱飞跃 +3 位作者 王思凡 张良 闻可谐 王建芳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9-57,共9页
生物炭吸附除磷是兼具废物资源化和环境保护双重功能的可持续处理技术。以花生壳为原料,Fe/Ca为改性剂,制备Fe/Ca改性生物炭,并对其制备条件进行优化。考察了初始磷质量浓度和pH对改性生物炭吸附磷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改性生物炭对磷的吸... 生物炭吸附除磷是兼具废物资源化和环境保护双重功能的可持续处理技术。以花生壳为原料,Fe/Ca为改性剂,制备Fe/Ca改性生物炭,并对其制备条件进行优化。考察了初始磷质量浓度和pH对改性生物炭吸附磷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改性生物炭对磷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表征了吸附沉积物组分。结果表明,当铁溶液浓度为1 mol/L,Fe/Ca改性生物炭(1FCBC)具有良好的孔隙结构,在pH 3~9范围内都具有良好的磷吸附量;当初始溶液pH=7,初始PO_(4)^(3-)-P质量浓度500 mg/L时,1FCBC对磷的吸附量达301.62 mg/g。改性生物炭1FCBC对磷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及Freundlich等温方程,属于不均质表面的多相化学吸附,PO_(4)^(3-)-P最大吸附量可达658.69 mg/g。吸附产物主要为蓝铁矿和少量的铁钙磷复合物质,磷含量接近天然磷矿,具有良好的回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钙改性 磁性生物炭 磷酸盐 蓝铁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曝气促进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微观机制解析
13
作者 张欣 黄凯文 +3 位作者 赵倩 肖丽雯 王硕 李激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275-4285,共11页
通过研究常规曝气与微纳米曝气模式下好氧颗粒污泥(AGS)的颗粒化进程与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同时结合胞外聚合物(EPS)与微生物群落演替,分析不同曝气模式下AGS的微观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曝气模式,微纳米曝气体系具有更高的氧气传... 通过研究常规曝气与微纳米曝气模式下好氧颗粒污泥(AGS)的颗粒化进程与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同时结合胞外聚合物(EPS)与微生物群落演替,分析不同曝气模式下AGS的微观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曝气模式,微纳米曝气体系具有更高的氧气传质效率与羟基自由基(·OH)产生量,可以显著提升AGS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氨氮、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始终稳定在95%以上,总氮去除率则能维持在78.81%的较高处理水平.微纳米曝气还可促进AGS的快速颗粒化,平均粒径在20d后超过300μm.且XDLVO理论计算结果表明两种曝气模式下AGS均具有良好的聚集性能.由于微纳米气泡具有促进生物膜生长的作用,微纳米曝气体系中的AGS具有含量更丰富的EPS,主要依靠Hydrophobic TB-PN形成蛋白质结构的疏水网络促进AGS形成,而常规曝气体系更多是依靠Ionic TB-PS的离子架桥作用增强AGS的稳定性.两种曝气体系中的微生物群落存在较大差异,常规曝气体系中多是常见的反硝化优势菌属,而微纳米曝气体系由于存在较高的曝气强度,导致丝状菌属出现了激增现象,优势菌群以Neomegalonema、Thiothrix和norank_f_Saprospiraceae为主,在为AGS分泌EPS形成骨架的同时,也能保证系统脱氮性能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微纳米曝气 XDLVO理论 胞外聚合物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季铵盐调理污泥深度脱水过程与中试效能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子文 曹蓉 +3 位作者 杨艳坤 朱引 王硕 李激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458-3464,共7页
采用聚季铵盐[P(DM-AM)]取代传统化学调理剂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PAM),通过分析污泥脱水性能、胞外聚合物含量以及抽滤液水质指标,验证P(DM-AM)作为污泥调理剂的效果。结果表明,P(DM-AM)作为阳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能够提高污泥的... 采用聚季铵盐[P(DM-AM)]取代传统化学调理剂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PAM),通过分析污泥脱水性能、胞外聚合物含量以及抽滤液水质指标,验证P(DM-AM)作为污泥调理剂的效果。结果表明,P(DM-AM)作为阳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能够提高污泥的脱水性能,在最适投加量为0.4%~0.5%(按污泥干固量计算)时,毛细吸水时间(capillary absorption time,CST)和污泥比阻(specific resistance of sludge,SRF)分别下降48%和40%,污泥热值可达2686cal/g(1cal=4.18J)。当P(DM-AM)协同生石灰(CaO)和氯化铁(FeCl3)作为调理剂调理污泥时,处理后的污泥水分去除率可升高55%左右,与污泥紧密结合型胞外聚合物(tightly bound-EPS,TB-EPS)中的多糖含量降低了74%,且污泥中Cl^-1浓度约为92.3mg/gDS,较采用PAM调理的污泥下降约6%,可缓解污泥焚烧对焚烧炉腐蚀的影响。同时,P(DM-AM)调理污泥后,其抽滤液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由2120mg/L降低至1941.8mg/L,可有效减轻污水处理厂运行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季铵盐 聚合物 过滤 胞外聚合物 废物处理 中试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改性PVDF中空纤维膜直接分离模拟棕榈油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聂士超 周晓吉 +3 位作者 刘坤朋 沈舒苏 杨晶晶 白仁碧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23,共8页
采用一种经亲水疏油改性的PVDF中空纤维膜对模拟棕榈油废水进行了直接油水分离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种改性膜能耗低,适合在较低的压差范围(0.08~0.10 MPa)工作,在浓水回流量为初始通量的1.5倍情况下运行效果较佳,进液温度的提高有... 采用一种经亲水疏油改性的PVDF中空纤维膜对模拟棕榈油废水进行了直接油水分离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种改性膜能耗低,适合在较低的压差范围(0.08~0.10 MPa)工作,在浓水回流量为初始通量的1.5倍情况下运行效果较佳,进液温度的提高有助于渗透通量的增加和通量衰减的降低,使用45℃的NaOH-SDS混合溶液可完全去除膜的不可逆污染.在进水油浓度从50mg/L至高达1×105 mg/L的试验范围,改性PVDF中空纤维膜对模拟棕榈油废水表现出良好的分离效果,出水TOC含量低于5mg/L,2h过滤通量衰减率为21.2%~59.0%,经清洗后膜通量恢复率接近100%.连续多周期运行的结果证明这种新型改性膜有效地克服了一般有机聚合物膜极易被油污染的缺陷,具有可以直接和较为广泛地用于油水分离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PVDF中空纤维膜 模拟棕榈油废水 油水分离 操作条件 运行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处理N,N-二甲基乙酰胺效能及其微生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万鑫 王建芳 +2 位作者 钱飞跃 王弄潮 冯新宇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94-1100,共7页
以N,N-二甲基乙酰胺(DMAC)厌氧水解,降低废水碳氮比为预处理目标,采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通过调节水力停留时间(HRT)、增加有机负荷(OLR),研究DMAC在ABR中的降解效能和反应器中微生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ABR的OLR在2.50~4.06 kg/(m^... 以N,N-二甲基乙酰胺(DMAC)厌氧水解,降低废水碳氮比为预处理目标,采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通过调节水力停留时间(HRT)、增加有机负荷(OLR),研究DMAC在ABR中的降解效能和反应器中微生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ABR的OLR在2.50~4.06 kg/(m^(3)·d)时,DMAC平均降解率可达95%,COD平均去除率为93%以上,COD去除规律与DMAC降解有很好的一致性。DMAC降解主要集中于ABR前两个隔室,OLR提高,后续隔室对DMAC降解、COD去除的贡献率提升,成为系统应对负荷冲击的有益补充。氨化率和COD/氨氮(质量比)可作为DMAC降解的有效参考指标,可通过HRT来调整COD/氨氮,为耦合后续完全自养脱氮工艺的调控提供良好空间。DMAC水解氨化使得ABR系统pH稳定在7.2~7.5。ABR厌氧颗粒污泥的粒径随着隔室的推移而减小,与COD去除负荷呈正向关系。ABR前两个隔室优势菌相对集中,绿弯菌门、候选菌门、变形菌门的丰度占比合计达57%~70%,其中绿弯菌门占绝对优势,丰度占比达32%~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 N N-二 甲基乙酰胺 COD/氨氮 微生物群落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负荷波动对厌氧氨氧化/反硝化协同脱氮效能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弄潮 王建芳 +1 位作者 骆子琛 胡俊彤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8-75,共8页
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中探究厌氧氨氧化菌和异养反硝化菌的分步培养,以及进水氮负荷波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维持C/N为0.65,逐步提升总氮负荷(NLR),50 d左右可实现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协同脱氮,总氮去除率可达95.8%。NLR波动... 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中探究厌氧氨氧化菌和异养反硝化菌的分步培养,以及进水氮负荷波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维持C/N为0.65,逐步提升总氮负荷(NLR),50 d左右可实现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协同脱氮,总氮去除率可达95.8%。NLR波动值低于1.04 kg/(m^(3)·d)时,对工艺脱氮性能无显著影响。负荷变化幅度越大,厌氧氨氧化菌活性受抑制越显著,对反硝化菌基本无影响,负荷波动值达到2.10 kg/(m^(3)·d)时厌氧氨氧化对氮的去除贡献(CA)下降至54.8%,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协同脱氮可有效提升系统的稳定性。胞外聚合物(EPS)对系统负荷波动有较好的响应规律,负荷波动越大,EPS提高越多,有利于提高系统性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反硝化 负荷波动 微生物活性 胞外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物对ANAMMOX性能及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骆子琛 李星燃 王建芳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47,共9页
厌氧氨氧化工艺(ANAMMOX)是高效低耗的可持续生物脱氮技术,但厌氧氨氧化菌(AnAOB)世代周期长、对环境因子敏感,有机物作为污水中最常见的物质,对ANAMMOX脱氮有较为复杂的影响。综述了有机物类型、有机物浓度对ANAMMOX脱氮性能及对功能... 厌氧氨氧化工艺(ANAMMOX)是高效低耗的可持续生物脱氮技术,但厌氧氨氧化菌(AnAOB)世代周期长、对环境因子敏感,有机物作为污水中最常见的物质,对ANAMMOX脱氮有较为复杂的影响。综述了有机物类型、有机物浓度对ANAMMOX脱氮性能及对功能微生物的影响并探讨了原因。有机物分子质量越小、结构越简单,对厌氧氨氧化细菌的影响越显著。在低有机物浓度条件下,AnAOB具有利用简单有机物的多样代谢途径。适当的C/N可促进反硝化菌与AnAOB协同共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AnAOB生长。高浓度有机物易导致反硝化菌占优势,与AnAOB竞争基质,甚至会改变AnAOB正常的代谢途径。醇类对AnAOB有较强的不可逆抑制作用,抗生素和酚类的抑制效果往往是可逆的。Candidatus Brocadia和Candidatus Jettenia对有机物具有相对较好的适应性。理解有机物对AnAOB的影响,可为ANAMMOX的工艺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菌 有机物 代谢途径 微生物种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氮负荷下硫自养反硝化菌群的胞外聚合物和信号分子特征 被引量:2
19
作者 许炜怡 黄凯文 +3 位作者 刘崇 沈斐 王硕 李激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314-4325,共12页
硫自养反硝化工艺(SADN)受水力停留时间(HRT)和进水NO_(3)^(-)-N浓度的影响.通过逐步缩短HRT,提高进水NO_(3)^(-)-N浓度的方式探究工艺脱氮极限,同时解析在此过程中胞外聚合物(EPS)和信号分子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s)的变化特征以及微生... 硫自养反硝化工艺(SADN)受水力停留时间(HRT)和进水NO_(3)^(-)-N浓度的影响.通过逐步缩短HRT,提高进水NO_(3)^(-)-N浓度的方式探究工艺脱氮极限,同时解析在此过程中胞外聚合物(EPS)和信号分子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s)的变化特征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过程.在HRT从4.1h缩短至1.0h的过程中,硫自养反硝化菌群可快速适应环境,当HRT=1.0h,进水NO_(3)^(-)-N含量为40mg/L,系统的TN去除率为99.74%,脱氮负荷高达958.53mg/(L·d).在此过程中,EPS含量的增加以TB-PN和TB-PS为主,AHLs含量的增加以C4-HSL为主.较缩短HRT而言,提高进水NO_(3)^(-)-N浓度会促使C4-HSL含量显著增加并导致污泥结构逐渐趋向不稳定状态.C6-HSL是系统内最主要的AHLs,其含量在G4和G7阶段大幅增长是基于系统脱氮能力弱化后微生物所进行的自我调节.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表明,系统运行和氮负荷变化会对微生物群落进行驯化选择.在降HRT组中,Proteobacteria的norank_f_Pleomorphomona-daceae作为优势菌属发挥主要作用,为反硝化菌提供底物以维持系统稳定运行.在提高NO_(3)^(-)-N浓度后,UKL 13-1、Simplicispira、Allorhizobium-Neorhizobium-Pararhizobium-Rhizobium、Thermomonas逐渐演变为优势菌属,这些优势菌属均为具备脱氮功能的关键微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自养反硝化 脱氮极限 胞外聚合物 酰基高丝氨酸内酯 群体感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原子催化剂的合成及在环境治理中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陈燚钧 程美娜 +3 位作者 金龙 李娟红 杨海亮 刘忻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9-303,共5页
在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环境催化技术愈发重要。催化剂催化性能与其活性位点息息相关,传统纳米催化剂因原子间堆叠导致有效活性位点不足。近年来,具有单位点、100%原子利用率及特殊电子结构的单原子催化剂(SACs)受到广泛关注,有望提高反... 在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环境催化技术愈发重要。催化剂催化性能与其活性位点息息相关,传统纳米催化剂因原子间堆叠导致有效活性位点不足。近年来,具有单位点、100%原子利用率及特殊电子结构的单原子催化剂(SACs)受到广泛关注,有望提高反应催化效率。总结了SACs的合成策略,梳理了其近年来在CO_(2)还原、CH_(4)部分氧化及有机物降解等环境领域的应用,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原子金属基催化剂 合成策略 CO_(2)还原 有机物降解 CH_(4)部分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