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叶色突变体及其基因定位、克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育红 王宝和 +6 位作者 戴正元 李爱宏 赵步洪 左示敏 陈忠祥 张洪熙 潘学彪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4-39,共6页
叶片是植物最主要的光合作用器官,叶色变异是高等植物中突变频率较高且易于鉴定的突变性状。叶色突变体是植物光合作用机制、叶绿素生物合成、叶绿体的结构功能和遗传发育调控机理、作物标记性状等研究的理想材料。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在... 叶片是植物最主要的光合作用器官,叶色变异是高等植物中突变频率较高且易于鉴定的突变性状。叶色突变体是植物光合作用机制、叶绿素生物合成、叶绿体的结构功能和遗传发育调控机理、作物标记性状等研究的理想材料。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在水稻叶色突变体的发掘、遗传研究、基因定位、基因克隆以及功能研究和突变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色突变体 定位 克隆 突变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江苏主栽粳稻品种“淮稻5号”黑条矮缩病抗性 被引量:7
2
作者 李爱宏 潘存红 +6 位作者 戴正元 肖宁 余玲 李育红 张小祥 张洪熙 潘学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775-1781,共7页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最近在江苏、浙江等省暴发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本研究在前期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基因初步定位的基础上,针对第6染色体短臂上紧密连锁的2个抗性QTL,以抗性亲本"明恢63"为供体...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最近在江苏、浙江等省暴发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本研究在前期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基因初步定位的基础上,针对第6染色体短臂上紧密连锁的2个抗性QTL,以抗性亲本"明恢63"为供体,感病亲本"淮稻5号"为轮回亲本,通过标记辅助选择,构建了携带目标抗性QTL的系列近等基因系。自然接种和人工接种鉴定表明新培育的近等基因系其发病率较对照轮回亲本下降25%左右,抗性得到显著改良。农艺性状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近等基因系其生育期、株高及产量构成性状等与轮回亲本相似,表明目标区段存在较少的累赘连锁。此外,对有关如何实现目标QTL的精细定位,以及利用标记辅助选择聚合多个抗性QTL培育抗病品种的策略也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黑条矮缩病 淮稻5号 标记辅助选择 近等基因系 抗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水稻新型叶色突变体的形态结构与遗传定位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育红 王宝和 +5 位作者 戴正元 李爱宏 刘广青 左示敏 张洪熙 潘学彪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87-593,共7页
所用水稻叶色突变体为自然突变,并命名为白淮稻7号,其叶色表型为绿-白-绿,且突变表型只有在移栽等因素引起的机械损伤信号胁迫下才会产生。研究结果表明,叶色转白前,突变体生长态势、叶色、叶绿素a含量和叶绿体超显微结构与野生型差异不... 所用水稻叶色突变体为自然突变,并命名为白淮稻7号,其叶色表型为绿-白-绿,且突变表型只有在移栽等因素引起的机械损伤信号胁迫下才会产生。研究结果表明,叶色转白前,突变体生长态势、叶色、叶绿素a含量和叶绿体超显微结构与野生型差异不大;叶色转白后,突变体总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都显著低于野生型和叶色转白前,而叶绿体中的类囊体逐渐降解,基粒片层减少、基粒数量明显减少,且在成熟后突变体叶色黄化、植株变矮小。遗传分析表明,突变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以该突变体与江西1587的F2群体为定位群体,将突变基因定位于水稻第11染色体分子标记L59.2-7和L64.8-11之间大约740.5kb的区间内。认为该突变基因是一个新的水稻叶色突变基因,暂命名为GW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色突变体 形态结构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QTL分析 被引量:22
4
作者 潘存红 李爱宏 +8 位作者 陈宗祥 吴林波 戴正元 张洪熙 黄年生 陈夕军 张亚芳 左示敏 潘学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213-2217,共5页
利用珍汕97B/明恢63的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自然发病鉴定的方法,以穴发病率为表型值,对各株系进行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群体的穴发病率偏向于抗病亲本,且呈连续性分布,表明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受数量性状基因控制。利用WinQTLcart2.5软件... 利用珍汕97B/明恢63的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自然发病鉴定的方法,以穴发病率为表型值,对各株系进行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群体的穴发病率偏向于抗病亲本,且呈连续性分布,表明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受数量性状基因控制。利用WinQTLcart2.5软件对黑条矮缩病抗性QTL进行分析,共检测到6个QTL,其中第6、11染色体上各有2个,第7、9染色体各有1个。第6、7、9染色体上的4个QTL在两个地点都能检测到,是稳定表达的QTL,尤其是第6染色体上的2个QTL,LOD值分别为12.09和9.77,贡献率分别为20.20%和18.68%,是主效QTL,能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黑条矮缩病 重组自交系群体 QTL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水稻卷叶基因rl_(t)的精细定位 被引量:6
5
作者 潘存红 李磊 +6 位作者 陈宗祥 薛芗 张亚芳 左示敏 戴正元 潘学彪 马玉银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55-460,共6页
叶片适度卷曲是水稻理想株型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卷叶基因rl(t)在杂合状态下可使叶片适度卷曲,增加水稻产量,具有较高的育种利用价值。以卷叶珍汕97B[携带rl(t)基因]与平展叶品种奇妙香(轮回亲本)杂交并回交的BC5F3和BC5F4为定位群体,... 叶片适度卷曲是水稻理想株型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卷叶基因rl(t)在杂合状态下可使叶片适度卷曲,增加水稻产量,具有较高的育种利用价值。以卷叶珍汕97B[携带rl(t)基因]与平展叶品种奇妙香(轮回亲本)杂交并回交的BC5F3和BC5F4为定位群体,在前人关于rl(t)的定位区间内设计了15对多态性分子标记,将rl(t)精细定位于第2染色体上分子标记P95053和P113.6之间的11kb范围内,遗传间距约0.04cM。区间内只包含1个释义基因,预测编码GL2类同源异型结构域,属于同源异型盒家族中的HD-GL2类(也称为HD-ZIPⅣ)转录因子。卷叶基因rl(t)的精细定位为克隆目标基因和研究其调控机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卷叶基因 精细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骨干亲本BG90-2在扬稻系列培育中的作用及对白叶枯病抗性 被引量:3
6
作者 李育红 戴正元 +6 位作者 李爱宏 陈夕军 王宝和 赵步洪 刘广青 潘学彪 张洪熙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9-442,共4页
总结了水稻骨干亲本BG90-2在培育扬稻系列品种中的作用,并用来自菲律宾和中国的18个白叶枯病菌菌株对BG90-2和扬稻系列品种以及用扬稻6号为恢复系育成的部分杂交籼稻组合进行白叶枯病人工接种。结果表明,BG90-2在扬稻系列品种育成过程... 总结了水稻骨干亲本BG90-2在培育扬稻系列品种中的作用,并用来自菲律宾和中国的18个白叶枯病菌菌株对BG90-2和扬稻系列品种以及用扬稻6号为恢复系育成的部分杂交籼稻组合进行白叶枯病人工接种。结果表明,BG90-2在扬稻系列品种育成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骨干亲本BG90-2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在扬稻系列常规品种和用扬稻6号作为恢复系所配制的杂交籼稻组合中都获得传承;同时筛选出强致病性菌株JSA06-8、JSA06-39、JSA06-41和YNA37-8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骨干亲本 白叶枯病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香粳糯新品种扬粳糯2号选育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周长海 潘存红 +4 位作者 李爱宏 肖宁 余玲 李育红 吴云雨 《种子科技》 2020年第19期6-8,共3页
扬粳糯2号是采用扬粳2010为母本、镇稻19号为父本,通过杂交方法选育而成的早熟晚粳型香糯稻新品种。在江苏省特殊用途品种区域试验和示范试种中表现出高产稳产、糯米品质优良、综合抗性好、香味纯正等优势,适宜在江苏沿江及苏南地区种植... 扬粳糯2号是采用扬粳2010为母本、镇稻19号为父本,通过杂交方法选育而成的早熟晚粳型香糯稻新品种。在江苏省特殊用途品种区域试验和示范试种中表现出高产稳产、糯米品质优良、综合抗性好、香味纯正等优势,适宜在江苏沿江及苏南地区种植,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粳糯 扬粳糯2号 选育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和研究进展
8
作者 张小蒙 肖宁 陈建民 《辽宁农业科学》 2012年第2期62-65,共4页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但是其形成的机理现在仍不十分明确。国内外学者根据农业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结果已经提出了多种杂种优势理论假说,但至今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观点。文中将主...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但是其形成的机理现在仍不十分明确。国内外学者根据农业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结果已经提出了多种杂种优势理论假说,但至今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观点。文中将主要从杂种优势的发现和研究,显性假说和超显性假说、上位性效应、甲基化作用、基因调控与杂种优势等方面介绍了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和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性和超显性 上位性效应 甲基化 基因调控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迟熟中粳新品种扬粳805的选育与利用 被引量:9
9
作者 潘存红 李爱宏 +6 位作者 余玲 周长海 刘广青 朱兆兵 刘晓斌 王宝和 戴正元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3-55,共3页
扬粳805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金土地种业有限公司以优质中间材料香粳49/盐187//香粳111为母本、抗病材料镇稻99/9363为父本进行杂交,结合米香基因、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成的优质高产抗病迟熟中粳稻新... 扬粳805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金土地种业有限公司以优质中间材料香粳49/盐187//香粳111为母本、抗病材料镇稻99/9363为父本进行杂交,结合米香基因、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成的优质高产抗病迟熟中粳稻新品种。扬粳805全生育期152 d左右,株高95~102 cm,株型紧凑,分蘖力强,叶色浅绿,叶姿较挺,抗倒性较强,熟期转色较好;一般产量9 200 kg/hm2,有效穗300万/hm2,每穗总粒数110~140粒,结实率90%以上,千粒质量27~28 g。中抗穗颈瘟,抗条纹叶枯病,感纹枯病,中抗白叶枯病;稻米品质达国标二级优质稻谷标准。2013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江苏省苏中地区及宁镇扬丘陵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 迟熟中粳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粳稻新品种扬粳113的选育与应用
10
作者 周长海 潘存红 +9 位作者 李爱宏 余玲 戴正元 李育红 刘广青 肖宁 吴云雨 黄年生 张小祥 蒋敏 《中国稻米》 2018年第4期135-136,共2页
扬粳113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而成的丰产、稳产、多抗、广适的中熟中粳稻新品种。在国家黄淮粳稻组区域试验中综合表现较好,产量高,适宜在河南沿黄及信阳、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关键词 粳稻 特征特性 栽培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