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迟播的不利影响及育种对策 被引量:54
1
作者 高德荣 张晓 +4 位作者 康建鹏 别同德 张伯桥 张晓祥 程顺和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9-283,共5页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区水稻成熟期不断推迟,致使小麦播期大幅度推迟,这已成为该麦区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迟播不仅导致小麦生育期缩短,积温、光照时数减少,营养生长不足,难以形成高产群体基础,还导致赤霉病和白粉病严重发生,...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区水稻成熟期不断推迟,致使小麦播期大幅度推迟,这已成为该麦区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迟播不仅导致小麦生育期缩短,积温、光照时数减少,营养生长不足,难以形成高产群体基础,还导致赤霉病和白粉病严重发生,增加了灌浆期遭遇高温危害的风险及收获前遇阴雨发生穗发芽的概率。为了减少小麦迟播的不利影响,除了栽培措施应对外,根本措施是培育适合迟播的小麦品种。在育种时应重点加强迟播条件下出苗快、生根快、分蘖早、越冬期仍能保持较大生长量和分蘖发生量等性状的选择;提高抗性,特别是赤霉病抗性、耐渍性和抗穗发芽性;注重选择灌浆速率高、耐高温逼熟的品种,利用灌浆速率的提高补偿灌浆时间缩短的不利效应,培育迟播高产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迟播 危害 赤霉病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新品种穗发芽抗性及鉴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朱冬梅 李曼 +3 位作者 李东升 吴素兰 张晓 张伯桥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95-801,共7页
为鉴定长江中下游麦区主推品种的穗发芽(PHS)抗性,筛选高抗穗发芽种质资源,探讨简单、高效测定穗发芽的方法,本研究以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新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田间穗发芽法(GP)、降落值(FN)法和搅拌值(SN)法对本麦区小麦新品种的穗发... 为鉴定长江中下游麦区主推品种的穗发芽(PHS)抗性,筛选高抗穗发芽种质资源,探讨简单、高效测定穗发芽的方法,本研究以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新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田间穗发芽法(GP)、降落值(FN)法和搅拌值(SN)法对本麦区小麦新品种的穗发芽抗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田间穗发芽率与FN、SN呈极显著负相关,FN法与SN法均可作为评价小麦穗发芽抗性的有效方法。SN与FN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57,SN法测试时间短,样品用量少,品种间SN变幅大,能更准确地鉴定穗发芽抗性差异小的品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白皮小麦鄂麦170、襄麦35、红皮小麦宁麦19、宁麦21、信麦8811、皖西麦0638和宁麦23为一类,田间穗发芽率最高为62.36%,FN<150 s,SN<100 cp,穗发芽抗性弱;扬麦25、扬麦23、扬富麦101、扬麦16、苏科麦1号、扬麦20、宁麦22、镇麦10号、扬麦21为二类,田间穗发芽率小于1%,FN>250 s,SN>900 cp,穗发芽抗性强;其他品种抗性中等,为三类。综上,SN法是鉴定穗发芽抗性的高效方法之一,可把SN>900 cp作为抗穗发芽指标。本研究为长江中下游麦区抗穗发芽种质资源的筛选及穗发芽抗性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穗发芽 FN S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麦区主要小麦品种穗发芽抗性及鉴定方法比较 被引量:12
3
作者 朱冬梅 张晓祥 +4 位作者 王玲 方正武 江伟 张晓 高德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44-949,共6页
为了解长江中下游麦区当前推广小麦品种抗穗发芽的特性,采用整穗发芽法、整粒发芽法和半粒发芽法鉴定了20个小麦品种的穗发芽抗性。结果表明,品种间穗发芽抗性存在显著差异,扬麦16、扬麦18、扬麦20、扬麦22、扬辐麦4号、宁麦16等13个品... 为了解长江中下游麦区当前推广小麦品种抗穗发芽的特性,采用整穗发芽法、整粒发芽法和半粒发芽法鉴定了20个小麦品种的穗发芽抗性。结果表明,品种间穗发芽抗性存在显著差异,扬麦16、扬麦18、扬麦20、扬麦22、扬辐麦4号、宁麦16等13个品种穗发芽抗性较好,宁麦17、宁麦19、镇麦6号、镇麦8号、镇麦9号、扬麦13和扬麦14等6个品种穗发芽抗性中等,郑麦9023易穗发芽;20个品种的整穗发芽率和取穗当天整粒发芽率差异不显著,且两种方法的发芽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整穗发芽法和整粒发芽法都可用于穗发芽抗性鉴定;整粒发芽法中取穗当天与取穗10d后籽粒发芽率较为一致,且极显著正相关,说明这一时段内都可进行抗穗发芽鉴定;取穗30d后所有红粒品种的发芽率都极显著提高,说明此时种子休眠开始解除。18个红粒小麦品种的半粒发芽率极显著高于整粒发芽率,说明种皮对穗发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白粒品种郑麦9023收获30d后发芽率与收获当天穗上发芽率、籽粒发芽率,整粒法与半粒法发芽率差异均不显著,说明该品种几乎无休眠特性,且其种皮对穗发芽的抑制作用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穗发芽 抗性 鉴定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品质改良设想 被引量:12
4
作者 高德荣 张晓 +2 位作者 张伯桥 朱冬梅 吕国锋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40-844,共5页
长江中下游麦区是我国唯一的弱筋小麦优势产业带,该麦区的沿江、沿海地区适宜发展弱筋小麦,其他地区适宜发展中筋小麦。弱筋、中筋小麦品种的品质遗传改良是该麦区重要育种方向之一。目前该麦区虽然育成并推广了一批弱筋、中筋小麦品种... 长江中下游麦区是我国唯一的弱筋小麦优势产业带,该麦区的沿江、沿海地区适宜发展弱筋小麦,其他地区适宜发展中筋小麦。弱筋、中筋小麦品种的品质遗传改良是该麦区重要育种方向之一。目前该麦区虽然育成并推广了一批弱筋、中筋小麦品种,基本满足了生产上对优质小麦品种的需求,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新育成的弱筋小麦品质并不优于扬麦9号和宁麦9号,中筋小麦面筋含量和强度还需提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该麦区小麦品质改良的3个设想:(1)利用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缺失,降低面筋强度,培育优质弱筋小麦;(2)利用优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合,改善蛋白质组分,提高面筋强度,培育优质中筋小麦;(3)利用Wx蛋白亚基缺失,培育弱筋和中筋兼用型小麦,使该麦区小麦品种在蛋白质含量和面筋含量偏高而不能作为弱筋小麦使用时,利用其优良的淀粉品质加工品质较优的面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质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淮地区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与糊化特性分析
5
作者 肖龙飞 张培文 +5 位作者 李文阳 李浩杰 雍玉东 张士雅 张晓 闫素辉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32-941,共10页
为了解沿淮地区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特征及其与糊化特性的关系,于2020-2021年度和2021-2022年度,以沿淮地区44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了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特征、糊化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沿淮地区小麦籽粒B型淀粉粒体积占比22... 为了解沿淮地区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特征及其与糊化特性的关系,于2020-2021年度和2021-2022年度,以沿淮地区44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了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特征、糊化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沿淮地区小麦籽粒B型淀粉粒体积占比22.45%~45.06%,A型淀粉粒体积占比54.94%~77.55%;B型淀粉粒表面积占比69.18%~84.45%,A型淀粉粒表面积占比15.55%~30.82%;B型淀粉粒数目占比99.76%~99.90%,A型淀粉粒数目占比0.10%~0.24%。2021年和2022年44个小麦品种的峰值黏度平均值分别为888.24和985.64 cP,变异系数分别为18.11%和17.98%;低谷黏度平均值分别为593.56和753.61 cP,变异系数分别为17.35%和18.52%;最终黏度平均值分别为1215.37和1486.40 cP,变异系数分别为15.20%和15.91%。小麦糊化参数变异系数均大于10%,其中稀懈值变异系数最大,两个年度分别为38.10%和41.96%。经相关分析,B型淀粉粒体积占比与峰值黏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A型淀粉粒体积占比与峰值黏度、稀懈值及低谷黏度呈极显著或显著(P<0.05)正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A型淀粉粒体积占比、B型淀粉粒体积占比对44个小麦品种PC1和PC2成分均有较高的贡献率。聚类分析,44个小麦品种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小麦品种B型淀粉粒体积占比最小,峰值黏度最高,最终黏度次于第三类,包括扬麦13、生选6号2个品种;第二类小麦品种B型淀粉粒体积占比最大,峰值黏度、最终黏度均低于第一类和第三类,包括西农979、鲁原502等11个品种;第三类小麦品种B型淀粉粒体积占比介于第一类和第二类之间,峰值黏度、最终黏度较高,包括扬麦20、德研8号等31个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淀粉粒 粒度分布 糊化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里下河小麦小区播种机功能创新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刘业宇 寿露露 +4 位作者 李东升 高致富 臧淑江 王君婵 吴旭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9期194-196,共3页
介绍了里下河小麦小区播种机的各部分功能以及实现方式,并与现有科研单位使用较为普遍的温特斯泰格、红兴隆小区播种机进行对比,为广大科研单位在小区播种机的选择上提供依据。
关键词 小麦 小区播种机 功能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代姊妹系组群研究小麦-簇毛麦染色体T6VS.6AL易位的遗传效应 被引量:4
7
作者 别同德 高德荣 +4 位作者 张晓 庄丽芳 赵仁慧 陈甜甜 张伯桥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06-1210,共5页
为了解小麦-簇毛麦抗白粉病易位染色体T6VS.6AL的遗传效应以更好地将其用于小麦品种选育,对扬麦18原始区域试验种子衍生的抗白粉病姊妹系、感白粉病姊妹系组群进行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的比较。结果表明:T6VS.6AL易位对小麦的千粒质量、... 为了解小麦-簇毛麦抗白粉病易位染色体T6VS.6AL的遗传效应以更好地将其用于小麦品种选育,对扬麦18原始区域试验种子衍生的抗白粉病姊妹系、感白粉病姊妹系组群进行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的比较。结果表明:T6VS.6AL易位对小麦的千粒质量、株高和穗长有极显著正向效应,对每穗小穗数呈显著正向效应,对小穗密度呈极显著负向效应,对单株总粒数、每穗粒数、单株穗数、株系产量没有显著影响;T6VS.6AL易位总体上对小麦品质没有影响。综上所述,高代姊妹系组群是准确评价特定染色体区段遗传效应的宝贵材料,在利用T6VS.6AL易位系进行滚动回交育种时,建议选择中矮秆、综合丰产性和广适性好的品种作为最晚轮回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位染色体T6VS.6AL 白粉病 扬麦18 遗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迟播小麦品种扬麦25的苗期群体生长及产量形成特性
8
作者 王慧 刘大同 +6 位作者 徐莎莎 高德荣 王君婵 江伟 李东升 高致富 朱冬梅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35-1244,共10页
扬麦25在生产实践中表现出耐迟播高产特性。为明确其耐迟播机制,于2019—2020和2020—2021年度在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万福基地进行试验,以宁麦13、扬麦20为对照,设置4个播期(11月5日、11月15日、11月25日和12月5日,分别记为Ⅰ、Ⅱ、Ⅲ... 扬麦25在生产实践中表现出耐迟播高产特性。为明确其耐迟播机制,于2019—2020和2020—2021年度在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万福基地进行试验,以宁麦13、扬麦20为对照,设置4个播期(11月5日、11月15日、11月25日和12月5日,分别记为Ⅰ、Ⅱ、Ⅲ、Ⅳ),对应基本苗分别为225万、300万、375万和450万株·hm^(-2),分析了迟播条件下扬麦25与该地区其他小麦主栽品种在越冬期个体分蘖发生和群体结构、结实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差异,探寻扬麦25迟播高产的原因。结果表明,播期推迟后,扬麦25越冬期单株分蘖数均高于宁麦13和扬麦20,苗期繁茂性好,群体生物量大。与适播(Ⅰ)相比,迟播后扬麦25结实粒数和千粒重的下降幅度在3个品种中均最小,其中Ⅱ、Ⅲ、Ⅳ播期结实粒数分别下降1.80%、7.62%和10.11%,而宁麦13分别下降3.79%、11.63%和16.18%,扬麦20分别下降5.14%、12.36%和20.45%。4个播期下扬麦25的千粒重和产量均高于扬麦20和宁麦13,迟播的减产幅度最小,稳产性好。综上所述,迟播条件下,扬麦25越冬期单株分蘖性好,个体发育健壮,群体结构协调,为后期产量形成奠定基础;结实粒数下降幅度最小,千粒重较为稳定,有利于实现迟播稳产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迟播 幼苗生长 产量及其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标记辅助聚合抗小麦黄花叶病和白粉病育种 被引量:9
9
作者 赵仁慧 刘炳亮 +4 位作者 寿路路 陈甜甜 王海燕 王秀娥 别同德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41-1549,共9页
抗白粉病基因Pm21和PmV定位于不同簇毛麦种质的6VS染色体臂,对已知白粉病生理小种均表现高抗。小麦-簇毛麦小片段顶端易位系NAU421(T4VS-4DS·4DL)携带Wss1基因,高抗小麦黄花叶病。为选育兼抗小麦黄花叶病和白粉病的育种新材料,以NA... 抗白粉病基因Pm21和PmV定位于不同簇毛麦种质的6VS染色体臂,对已知白粉病生理小种均表现高抗。小麦-簇毛麦小片段顶端易位系NAU421(T4VS-4DS·4DL)携带Wss1基因,高抗小麦黄花叶病。为选育兼抗小麦黄花叶病和白粉病的育种新材料,以NAU421为亲本,分别与携有Pm21基因的品系Y16-Pm和携有PmV基因的品种扬麦22杂交,构建F2代分离群体,然后利用与Wss1和Pm21/PmV基因连锁的共显性分子标记CINAU301和MBH1对F2代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286个NAU421/Y16-Pm的F2单株中,同时携有纯合Wss1和Pm21基因的单株有18株,比例为6.38%;在232个NAU421/扬麦22的F2单株中,同时携有纯合Wss1和PmV基因的单株有5株,比例为2.16%。细胞学与分子标记鉴定结果一致,说明CINAU301和MBH1可用于对Wss1和Pm21/PmV基因的高效选择。F3代株系抗病性鉴定表明,筛选出的23个双抗基因聚合体对白粉病免疫并高抗黄花叶病,可用于下一步双抗聚合品种(系)的筛选或作为抗病中间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黄花叶病 白粉病 基因聚合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淮南麦区小麦品质特性与饼干品质的关系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曼 陆成彬 +3 位作者 江伟 刘大同 朱冬梅 张晓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5-150,共6页
为了解江苏淮南麦区主推小麦品种的品质表现并明确小麦关键品质选择指标,为小麦品质育种的简单快速选择提供思路和方法,以江苏淮南麦区的14个小麦主栽品种为供试材料,进行连续2年种植试验,测定其籽粒蛋白质含量、硬度、湿面筋含量、面... 为了解江苏淮南麦区主推小麦品种的品质表现并明确小麦关键品质选择指标,为小麦品质育种的简单快速选择提供思路和方法,以江苏淮南麦区的14个小麦主栽品种为供试材料,进行连续2年种植试验,测定其籽粒蛋白质含量、硬度、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和溶剂保持力等面粉理化指标,及反应面团流变学特性的粉质仪参数,并在实验室制作曲奇饼干。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变幅为12.07%~14.88%,籽粒硬度指数为15.56~64.42,湿面筋含量为24.36%~32.89%,水溶剂保持力(solvent capacity retention,SRC)为53.67%~86.73%,碳酸钠SRC为74.09%~116.84%,吸水率为55.05%~65.30%,形成时间为1.55~3.10 min,稳定时间为1.70~6.30 min,饼干直径为14.54~17.23 cm,品种间除稳定时间外各品质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硬度、水SRC、碳酸钠SRC和吸水率与饼干直径相关程度高;多元回归方程显示,硬度能解释饼干直径变异63.7%,是决定饼干品质的重要指标;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与其他品质参数相关性弱,硬度、溶剂保持力及粉质仪各参数与其他各品质参数相关性较高。综合分析,硬度、水SRC、碳酸钠SRC、吸水率、饼干直径可作为饼干专用小麦的筛选指标。聚类分析将供试品种分为2类,宁麦13、扬麦16、扬麦25、扬麦23、镇麦9号为一类,这类品种蛋白质含量高、硬度指数大、溶剂保持力高、吸水率高、饼干直径小;其他小麦品种为一类,这类品种蛋白质含量低、硬度指数小、溶剂保持力低、吸水率低、饼干直径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江苏淮南麦区 品质 曲奇饼干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淮南麦区小麦品种观察比较试验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勇 张伯桥 +1 位作者 高德荣 毛坤一 《农学学报》 2012年第5期11-16,共6页
为了解不同类型品种在江苏淮南麦区不同播期条件下对环境气候的适应性,选用了江苏淮北麦区推广的‘淮麦22’,‘烟农19’和‘郑9023’等3个品种以及淮南麦区推广的‘扬麦15’,‘扬麦16’,‘扬麦13’,‘扬麦11’,‘宁麦13’和‘镇麦166’... 为了解不同类型品种在江苏淮南麦区不同播期条件下对环境气候的适应性,选用了江苏淮北麦区推广的‘淮麦22’,‘烟农19’和‘郑9023’等3个品种以及淮南麦区推广的‘扬麦15’,‘扬麦16’,‘扬麦13’,‘扬麦11’,‘宁麦13’和‘镇麦166’等6个品种进行了分期观察比较。结果表明,各品种均以适期(10月28日)播种的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研究结果认为早熟品种‘扬麦11’和中熟品种‘扬麦16’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它们穗大、粒多、千粒重高、抗病性亦较好,比较适宜淮南麦区气候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淮南麦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种子成熟过程中果皮衰亡的细胞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大同 陈明 +3 位作者 江伟 李曼 张晓 高德荣 《种子》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5-9,共5页
为探明小麦颖果成熟过程中果皮的结构特征和细胞形态变化,以扬麦16颖果为材料,采用半薄切片对花后不同天数果皮的细胞形态进行了显微观察分析。结果表明:花后5d果皮细胞形状规则,排列有序,细胞间隙小;细胞核完整、内含物丰富,淀粉体边... 为探明小麦颖果成熟过程中果皮的结构特征和细胞形态变化,以扬麦16颖果为材料,采用半薄切片对花后不同天数果皮的细胞形态进行了显微观察分析。结果表明:花后5d果皮细胞形状规则,排列有序,细胞间隙小;细胞核完整、内含物丰富,淀粉体边缘结构完好,果皮发育完成。随着颖果的成熟,果皮逐渐衰亡,组成结构和细胞形态发生了明显改变,至花后25d外果皮细胞壁明显增厚,中果皮基本消失,内果皮也较明显退化。果皮中的淀粉体有单粒和复粒淀粉体2种,淀粉粒呈圆球状或不规则形状。颖果背部和腹部果皮在早期都有淀粉体积累,后期随着果皮衰亡逐渐降解消失;发育和积累模式均与胚乳细胞中的淀粉体有显著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麦16 果皮 细胞形态 淀粉体 细胞程序性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仓储小麦品质性状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江伟 张晓 +2 位作者 李曼 刘大同 陆成彬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23期196-199,共4页
对江苏省2018年仓储小麦抽测的113份样品进行检验,主要分析了其籽粒品质、面粉品质及面团流变学特性。结果表明,籽粒硬度指数平均值为(60.95±5.40)%,蛋白质含量为(12.14±0.75)%,湿面筋含量为(29.26±2.65)%,面粉降落数值... 对江苏省2018年仓储小麦抽测的113份样品进行检验,主要分析了其籽粒品质、面粉品质及面团流变学特性。结果表明,籽粒硬度指数平均值为(60.95±5.40)%,蛋白质含量为(12.14±0.75)%,湿面筋含量为(29.26±2.65)%,面粉降落数值为(418.23±60.65)s,粉质仪稳定时间为(6.51±3.34)min,峰值黏度为(2251.35±393.89)cP,最大拉伸阻力为(287.65±68.23)BU,拉伸面积为(64.19±13.77)cm^2。苏北地区徐州市、宿迁市、连云港市和淮安市的样品硬度指数、吸水率和稳定时间高于苏中地区盐城市、泰州市、扬州市和南通市。按照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等3项品质指标综合分析抽测样品,有4.4%的抽测样品符合GB/T 17320—2013《小麦品种品质分类》国家强筋小麦标准,7.1%的抽测样品符合国家弱筋小麦标准。其中2份来自泰州市的样品达优质弱筋小麦标准。通过优质小麦区域化布局、配套栽培技术和分类分品种收购储存,以及育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的创新可进一步改良提升江苏省仓储小麦品质整体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小麦 仓储 理化品质 面团流变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晚播强筋小麦产量及品质的效应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慧 张晓 +5 位作者 朱冬梅 刘大同 高致富 李曼 李东升 高德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94-1302,共9页
为探索适宜的稻茬晚播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于2019-2021年在晚播条件下(较适播期推迟20 d播种),以强筋小麦扬麦29为材料,设置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探究两种施氮量(210 kg·hm^(-2)和270 kg·hm^(-2))和3种基追比(基肥∶分蘖肥... 为探索适宜的稻茬晚播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于2019-2021年在晚播条件下(较适播期推迟20 d播种),以强筋小麦扬麦29为材料,设置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探究两种施氮量(210 kg·hm^(-2)和270 kg·hm^(-2))和3种基追比(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分别为7∶1∶2、5∶1∶4和3∶3∶4)对晚播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较优组合。结果表明,施氮量和氮肥基追比对扬麦29籽粒产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施氮量由210 kg·hm^(-2)增至270 kg·hm^(-2),扬麦29穗数、穗粒数及产量增加;随氮肥后移,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基追比3∶3∶4处理两年平均产量分别比5∶1∶4和7∶1∶2高2.27%和7.69%。施氮量和氮肥基追比对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等品质指标有极显著影响,而对籽粒硬度、吸水率、水SRC和蔗糖SRC影响不显著。增加施氮量或氮肥后移有利于提高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等指标,在270 kg·hm^(-2)施氮量或210 kg·hm^(-2)施氮量、基追比3∶3∶4运筹下的面包评分均大于80分,达到优质强筋小麦标准。综上所述,晚播条件下,强筋小麦扬麦29在施氮量270 kg·hm^(-2)、基肥:壮蘖肥:拔节肥为3∶3∶4可实现产量与品质的协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播 强筋小麦 氮肥运筹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小麦品种颖果背部维管束发育研究
15
作者 刘大同 陈明 +2 位作者 别同德 张勇 高德荣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24期73-76,共4页
为探明灌浆、脱水速率不同的小麦品种扬麦16和扬麦15颖果背部维管束发育的差异,采用半薄切片法对花后不同时间颖果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2个品种导管数为6~10个,筛管数为30~50个;花后10 d,维管束发育基本完善;随着颖果灌浆成熟,扬... 为探明灌浆、脱水速率不同的小麦品种扬麦16和扬麦15颖果背部维管束发育的差异,采用半薄切片法对花后不同时间颖果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2个品种导管数为6~10个,筛管数为30~50个;花后10 d,维管束发育基本完善;随着颖果灌浆成熟,扬麦16韧皮部筛管和周围薄壁细胞率先发生扭曲,细胞膜表面积增大,利于细胞间的物质运输;扬麦16韧皮部与合点间的薄壁细胞压缩比扬麦15早,缩短了同化物从筛分子卸出后到合点和珠心突起的运输距离;扬麦15背部维管束发育过程中细胞形态变化幅度较小。花后25 d,2个品种的筛管和维管薄壁细胞中积累淀粉粒,运输功能开始下降;此时,扬麦16的导管结构比扬麦15完整,内径较大且呈线形排列,与周围环境接触面积大,可能更易于颖果中多余水分的排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颖果 背部维管束 导管 筛管 运输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糯小麦的开发和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6
作者 徐鑫 张晓 +4 位作者 李曼 吴荣林 张晓祥 刘健 程顺和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63-870,共8页
旨在总结糯小麦的应用现状,分析制约糯小麦推广应用的关键问题,为糯小麦规模化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在糯小麦理化特性方面,重点简述糯小麦的淀粉构成及糊化特性;在糯小麦应用方面,主要对其在食品加工及其他工业生产领域的应用研究进行概... 旨在总结糯小麦的应用现状,分析制约糯小麦推广应用的关键问题,为糯小麦规模化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在糯小麦理化特性方面,重点简述糯小麦的淀粉构成及糊化特性;在糯小麦应用方面,主要对其在食品加工及其他工业生产领域的应用研究进行概述。其中,在食品改良方面,添加少量糯小麦可提升食品的口感和货架期,尤其在冷冻食品中具有独特优势;在酒精工业中,添加糯小麦可明显提升酒精转化率和白酒口感;此外,糯小麦可作为一种新材料,在新型食品开发、造纸、医药等众多工业生产领域有良好的应用潜力。糯小麦淀粉特性优异,在众多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有关糯小麦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尚未达成一致结果,且尚未见其大面积推广和成功用于商业应用的报道,这些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小麦 淀粉 推广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播条件下小麦籽粒产量、硬度与蛋白质含量对品种、施氮量和密度的响应 被引量:21
17
作者 胡文静 程顺和 +2 位作者 高致富 吴荣林 陆成彬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5-250,共6页
为明确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晚播应对栽培措施,设计裂区试验,研究晚播小麦籽粒产量、硬度和蛋白质含量对品种、氮肥和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晚播条件下,3个供试品种中以扬麦16千粒质量最高,产量也最高;施氮量对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影响不显著... 为明确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晚播应对栽培措施,设计裂区试验,研究晚播小麦籽粒产量、硬度和蛋白质含量对品种、氮肥和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晚播条件下,3个供试品种中以扬麦16千粒质量最高,产量也最高;施氮量对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影响不显著,却显著影响穗数从而显著影响产量;密度对产量三要素影响显著,随密度增加,穗粒数和千粒质量降低,穗数增加,以高密度处理产量最高。品种间籽粒硬度差异显著,施氮量和密度均显著调控籽粒蛋白质含量。可见,晚播条件下宜选用千粒质量较高的品种,并控制适宜施氮量,提高播种密度,通过增加穗数,协调产量三要素,降低晚播对小麦产量的不利影响;硬度主要受品种基因型控制,受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影响较小,可作为小麦品种品质筛选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氮肥 密度 产量 硬度 蛋白质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麦16耐迟播早熟特性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王慧 朱冬梅 +3 位作者 王君婵 陈明 张晓 高德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657-1666,共10页
小麦品种扬麦16自2009年审定以来推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生产中表现出耐迟播、早熟的特性。为阐明其耐迟播、早熟的生长发育机制,比较了在不同播期(10月20日,早播;11月5日,适播;11月20日,迟播)下扬麦16和当前本地区其他小麦主栽品种的... 小麦品种扬麦16自2009年审定以来推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生产中表现出耐迟播、早熟的特性。为阐明其耐迟播、早熟的生长发育机制,比较了在不同播期(10月20日,早播;11月5日,适播;11月20日,迟播)下扬麦16和当前本地区其他小麦主栽品种的生育特性、群体结构、灌浆特性及产量性状。结果表明,扬麦16在迟播条件下穗粒数和千粒重以及产量下降幅度均最小,稳产性好;扬麦15和扬麦22的早播和适播产量高,而迟播相对于适播的减产幅度大,但减产原因不同,扬麦15穗粒数下降幅度较大,扬麦22则是千粒重下降显著。随着播期的推迟,所有品种的全生育期天数均逐渐缩短。迟播时扬麦16生育期最短,开花期至成熟期天数比其他品种缩短3~5d,但其快速灌浆启动早,持续时间长,灌浆速率峰值大,千粒重高。迟播条件下,扬麦16越冬期茎蘖数、LAI及干物质积累量最大,能保持较大的生长量及分蘖发生量,群体结构协调,这是其迟播高产的基础。扬麦16耐迟播、早熟的特性明显,稳产性好,能满足当前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迟播早熟的种植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扬麦16 成熟期 产量 灌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三个品质性状微量检测方法的应用与评价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晓 李曼 +2 位作者 江伟 朱冬梅 高德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651-1655,共5页
为探讨小麦育种中简单、可行和高效的品质选择指标,给小麦品质改良提供借鉴,对蛋白质含量、籽粒硬度和SDS沉淀值在本单位育种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籽粒硬度在不同基因型间的变异系数最大,在不同栽培条件和不同年份表现稳定,是... 为探讨小麦育种中简单、可行和高效的品质选择指标,给小麦品质改良提供借鉴,对蛋白质含量、籽粒硬度和SDS沉淀值在本单位育种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籽粒硬度在不同基因型间的变异系数最大,在不同栽培条件和不同年份表现稳定,是有效、可靠的选择指标;SDS沉淀值与蛋白质含量、籽粒硬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基因型间的变异较大,可作为一个能反映总体品质水平的选择指标;蛋白质含量在基因型间变异系数小,受环境影响大,用于早代选择效果不理想。品质育种中可根据籽粒硬度和SDS沉淀值进行初步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质 育种 蛋白质 硬度 沉淀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兼抗赤霉病、白粉病和黄花叶病毒病的小麦新品系 被引量:11
20
作者 蒋正宁 赵仁慧 +4 位作者 陈甜甜 王玲 吕国锋 臧淑江 别同德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00-1107,共8页
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和黄花叶病毒病是长江中下游麦区的主要病害,因此培育多抗品种是小麦绿色生产的基础。扬麦18是多抗高产小麦品种,具有抗赤霉病基因Fhb1、抗白粉病基因Pm21和抗黄花叶病毒病数量性状位点(QTL)QYm.njau-5A,其不足是株... 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和黄花叶病毒病是长江中下游麦区的主要病害,因此培育多抗品种是小麦绿色生产的基础。扬麦18是多抗高产小麦品种,具有抗赤霉病基因Fhb1、抗白粉病基因Pm21和抗黄花叶病毒病数量性状位点(QTL)QYm.njau-5A,其不足是株高较高、抗倒性差。扬麦22是抗白粉病的高产品种,携带抗白粉病基因PmV,但中感赤霉病,高感黄花叶病毒病。为了培育矮秆抗倒、兼抗3种病害的小麦新品系,以扬麦18/扬麦22重组自交系群体(RIL)为材料,研究Fhb1、QYm.njau-5A在群体中的分布及其对株高、粒质量的遗传效应,并对多基因聚合效率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RIL群体中,Fhb1、QYm.njau-5A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9.0%、50.5%,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说明二者可在亲子代自由传递;Fhb1阳性RIL组群的平均病小穗数显著低于Fhb1阴性RIL组群,Pm21、PmV阳性RIL家系均表现为高抗白粉病;单个QYm.njau-5A能够满足抗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的育种需求;Fhb1对株高、粒质量没有显著影响;QYm.njau-5A对株高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对粒质量没有显著影响;育成兼抗3种病害的矮秆高产新品系(组合)扬17J103、扬杂麦1号进入区域试验。研究结果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培育矮秆多抗小麦新品种提供了优异的育种材料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抗病基因 聚合育种 赤霉病 白粉病 黄花叶病毒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