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中下游小麦新品系赤霉病和白粉病抗性评估与抗病基因检测 被引量:1
1
作者 汪尊杰 胡文静 +8 位作者 高德荣 赵仁慧 张笑晴 徐瑶 王玲 陈甜甜 李东升 李韬 吴宏亚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5-187,共13页
了解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的抗病育种现状,并鉴定筛选优异抗病品系,对近6年长江中下游麦区参加国家区域试验和江苏省区域试验的414个品系进行抗病鉴定,同时利用抗赤霉病基因Fhb1和抗白粉病基因Pm21/PmV的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 了解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的抗病育种现状,并鉴定筛选优异抗病品系,对近6年长江中下游麦区参加国家区域试验和江苏省区域试验的414个品系进行抗病鉴定,同时利用抗赤霉病基因Fhb1和抗白粉病基因Pm21/PmV的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在供试品系中,赤霉病抗性为抗(R)和中抗(MR)的品系分别占比10.1%和62.3%,其中扬15-9、扬17021、宁20419连续两年鉴定结果均为R。经系谱分析,抗病品系的亲本多为宁麦9号和扬麦158及其衍生品种。在供试品系中,白粉病抗性为免疫(IM)、高抗(HR)和MR的品系分别占比23.4%、1.9%和8.5%,其中扬15-9、瑞华麦505、盐麦0916、宁红1761、盐H1902、东麦1901连续三年鉴定结果均为IM。有15个品系的赤霉病和白粉病抗性同时为R或IM,可在小麦育种中作为后备亲本使用。经抗病基因分子标记鉴定,携有抗赤霉病基因Fhb1的品系有63个,其中88.0%品系的赤霉病抗性达到MR以上;赤霉病抗性为R的品系中仅35.7%被检测出携有Fhb1基因,赤霉病抗性为MR的品系中仅14.9%被检测出携有Fhb1基因;143个品系携有Pm21/PmV基因,占供试材料的34.5%,其中有73个品系抗性鉴定结果为IM至HR。97个品系免疫白粉病,其中70.10%携有Pm21/PmV基因,其他品系的抗白粉病基因有待挖掘;10个品系同时携有Fhb1和Pm21/PmV基因,对两种病害的抗性均在MR以上,可直接作为抗源利用。长江中下游小麦抗病育种中,Pm21/PmV基因可继续使用,将Fhb1基因与扬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基因相结合可进一步提高品系对赤霉病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白粉病 抗病基因 品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熟小麦品种扬麦37主要目标性状的遗传构成分析
2
作者 吕国锋 范金平 +7 位作者 吴素兰 张晓 赵仁慧 李曼 王玲 高德荣 别同德 刘健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38-1547,共10页
冬春小麦杂交是拓宽小麦品种遗传基础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冬春杂交育成品种扬麦37及其母本春性品种镇麦9号和父本半冬性品种邯6172的生育期、产量相关性状、抗病性和品质等育种目标性状的测定以及64个上述性状相关基因的分子检测,分析扬... 冬春小麦杂交是拓宽小麦品种遗传基础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冬春杂交育成品种扬麦37及其母本春性品种镇麦9号和父本半冬性品种邯6172的生育期、产量相关性状、抗病性和品质等育种目标性状的测定以及64个上述性状相关基因的分子检测,分析扬麦37的遗传构成以及育种目标性状相关基因在育种过程中的选择情况。结果表明,扬麦37比镇麦9号成熟期早4 d。扬麦37与镇麦9号株高相近,每平方米穗数和千粒重介于双亲之间,每穗粒数高于双亲。扬麦37和镇麦9号均为中抗小麦赤霉病,和邯6172均感小麦白粉病和黄花叶病。扬麦37蛋白质含量和镇麦9号相近,面团稳定时间明显低于镇麦9号。母本镇麦9号和父本邯6172对扬麦37的遗传贡献率分别为62.5%和37.5%。扬麦37与母本镇麦9号的春化、光周期和开花基因单倍型相同。扬麦37遗传了镇麦9号的矮秆基因Rht-B1b,以及母本TaGS-D1和TaSus2-2B以及父本TaSus1-7A的高粒重单倍型。扬麦37遗传了母本镇麦9号的抗赤霉病QTL QFhs.crc-2D,丢失了母本的抗白粉病基因Pm21和抗黄花叶病QTL QYm.nau-2D。扬麦37与镇麦9号同为抗穗发芽单倍型Sdr-B1a和Vp-1Bc。扬麦37不含镇麦9号优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igh molecular weight glutenin subunit,HMW-Gs)组合1Dx5+1Dy10,但引入了对面筋强度有负向效应的1RS·1BL易位系。对开花期、抗穗发芽等基因的选择是扬麦37双亲特异基因不均等分配的主要原因,Pm21、QYm.nau-2D、1Dx5+1Dy10在品种选育过程中丢失和1RS·1BL导入是扬麦37与母本镇麦9号抗病性和品质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冬春小麦杂交 育种性状 功能基因 遗传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迟播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耐迟播小麦研究进展
3
作者 黎文龙 黄欣怡 +5 位作者 高健祁 胡天宇 褚毅泽 高德荣 刘大同 熊飞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36-1145,共10页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前茬作物收获期推迟以及极端天气影响等一系列问题,小麦播种推迟,生长期缩短,严重影响小麦的高产稳产和国家粮食安全。迟播已经成为中国长江中下游麦区乃至黄淮麦区小麦产量和品质提升的主要限制因素。本文总...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前茬作物收获期推迟以及极端天气影响等一系列问题,小麦播种推迟,生长期缩短,严重影响小麦的高产稳产和国家粮食安全。迟播已经成为中国长江中下游麦区乃至黄淮麦区小麦产量和品质提升的主要限制因素。本文总结了迟播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耐迟播小麦的选育概况,并认为未来主要应从生理和遗传机制、遗传改良和栽培技术三个方面开展耐迟播小麦研究,以解决小麦迟播减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迟播 生长发育 耐迟播 品种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粒重和粒型相关QTL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
4
作者 梁倩 刘颖 +5 位作者 石如晴 徐晓晓 陈立铖 付路平 别同德 刘炳亮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2-130,共9页
挖掘小麦粒重、粒型相关QTL并解析其优异位点对小麦产量、品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以扬麦18和扬麦22双亲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利用小麦100K液相芯片对该群体进行基因分型及遗传图谱构建,通过对粒重及粒型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并... 挖掘小麦粒重、粒型相关QTL并解析其优异位点对小麦产量、品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以扬麦18和扬麦22双亲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利用小麦100K液相芯片对该群体进行基因分型及遗传图谱构建,通过对粒重及粒型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并解析其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粒重与粒型相关性状间呈极显著相关;分别鉴定到9、13个稳定遗传的粒重、粒型相关QTL位点。其中,千粒重QTL的LOD值介于2.76~43.20之间,单个QTL可解释1.12%~23.08%的表型变异;粒型QTL的LOD值介于2.68~45.44之间,单个QTL可解释0.67%~31.93%的表型变异。其中,千粒重QTL QTkw-2D.1、粒长QTL QKl-1B和QKl-2D、粒宽QTL QKw-2D定位区间与已有研究相同或相似。同时在1B、2D、6A染色体上检测到多个一因多效QTL位点;其中,主效位点QTkw-6A/QKl-6A/QKw-6A可分别解释千粒重(10.12%~23.08%)、粒长(4.00%~24.29%)和粒宽(7.41%~17.52%)的表型变异,其增效等位基因来自扬麦18。遗传效应分析发现携带粒重、粒型主效QTL的家系在不同环境下均可显著提高其表型值。本研究可为小麦籽粒形态的定向改良及高产分子设计育种提供有效的基因资源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粒重 粒型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抗赤霉病遗传与机理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8
5
作者 廖森 方正武 +2 位作者 张春梅 高德荣 胡文静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51-56,共6页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真菌病害,研究小麦的遗传与机理能为小麦抗赤霉病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小麦赤霉病抗性类型可以分为抗侵染(TypeⅠ)、抗扩展(TypeⅡ)、抗脱氧雪镰刀菌烯醇毒素(DON)积累(TypeⅢ)、籽粒抗性(TypeⅣ)、耐病性(Type...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真菌病害,研究小麦的遗传与机理能为小麦抗赤霉病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小麦赤霉病抗性类型可以分为抗侵染(TypeⅠ)、抗扩展(TypeⅡ)、抗脱氧雪镰刀菌烯醇毒素(DON)积累(TypeⅢ)、籽粒抗性(TypeⅣ)、耐病性(TypeⅤ)5种,前两者是目前小麦抗赤霉病研究的主要途径。迄今为止,已定名的抗性基因有7个,为Fhb1~Fhb7,但仅Fhb1和Fhb7被克隆,正在被逐渐应用在小麦抗赤霉病育种中。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机理分为被动抗性(形态抗性)和主动抗性(生理抗性)2种。本文主要从小麦赤霉病危害、抗赤霉病主效基因和其他抗赤霉病QTL定位、生理和形态抗性机制研究进展等方面对小麦抗赤霉病的部分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提出在抗性基因克隆的基础上,结合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利用基因沉默、基因编辑等方法更进一步地对抗病遗传机制和机理进行研究,为小麦抗赤霉病遗传育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QTL定位 基因克隆 抗性类型 抗病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穗粒数QTL分析及其对千粒重多效性评价
6
作者 雍瑞 胡文静 +6 位作者 吴迪 汪尊杰 李东升 赵蝶 尤俊超 肖永贵 王春平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2-323,共12页
小麦穗粒数是典型的数量性状,与小麦产量密切相关。为进一步挖掘小麦穗粒数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本研究以扬麦4号/偃展1号衍生的151个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 RIL)(F10)为材料,利用小麦55K单核... 小麦穗粒数是典型的数量性状,与小麦产量密切相关。为进一步挖掘小麦穗粒数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本研究以扬麦4号/偃展1号衍生的151个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 RIL)(F10)为材料,利用小麦55K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基因芯片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结合3年4个环境的表型数据对穗粒数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在染色体4A、5A和5B上共检测到3个与穗粒数相关的QTL。其中,QGns.yaas-4A和QGns.yaas-5B在2个环境中均能被检测到,增加穗粒数的效应都来源于扬麦4号,表型贡献率分别为11.50%~13.27%和5.59%~10.99%,物理区间分别为703.41~710.25 Mb和77.62~365.60 Mb;QGns.yaas-5A在4个环境中被检测到,增加穗粒数的效应来源于偃展1号,表型贡献率为8.99%~11.13%,物理区间为495.34~512.39Mb。分析定位结果发现,QGns.yaas-5A增加穗粒数的等位变异(YZ1等位变异)和QGns.yaas-5B上的增加穗粒数的等位变异(YM4等位变异)可显著增加千粒重,分别增效3.50%(P<0.05)和4.45%(P<0.01)。开发了QGns.yaas-4A、QGns.yaas-5A和QGns.yaas-5B的KASP (Kompetitive Allele-Specific PCR)标记,在自然群体中验证表明,聚合3个增加穗粒数等位变异的位点具有显著的加性效应,可增加13.75%的穗粒数。该研究结果为小麦穗粒数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穗粒数 千粒重 QTL作图 KASP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扬麦38/周麦22 RIL群体的株高QTL定位及矮秆多抗小麦材料的鉴定
7
作者 刘颖 陈甜甜 +8 位作者 王玲 陈树林 赵霈泽 李俊梅 梁倩 万文涛 别同德 赵仁慧 刘炳亮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5-643,共9页
长江中下游麦区是中国第二大麦区,也是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和锈病等病害的流行区。培育矮秆抗倒伏、综合抗病性强的小麦新品种是小麦绿色生产的保障。扬麦38是多抗高产小麦新品种,高抗白粉病(含Pm21基因)和条锈病(含Yr26基因),中抗-抗赤... 长江中下游麦区是中国第二大麦区,也是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和锈病等病害的流行区。培育矮秆抗倒伏、综合抗病性强的小麦新品种是小麦绿色生产的保障。扬麦38是多抗高产小麦新品种,高抗白粉病(含Pm21基因)和条锈病(含Yr26基因),中抗-抗赤霉病,但其株高偏高,抗倒伏性一般。周麦22是黄淮麦区的矮秆多抗骨干亲本,携带抗叶锈病Lr13基因和T1RS·1BL易位染色体。本研究以扬麦38/周麦22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小麦55K SNP(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获取基因型,对株高进行数量性状座位(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分析,共检测到6个QTL,分布于2B、4B、4D、5A和7B染色体上,其中QPH.yaas-4B、QPH.yaas-4D在多个环境中均可稳定检测到,分别可解释8.97%~16.20%、23.72%~28.35%的表型变异,通过物理图比对及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ASP)标记验证,确定它们分别为矮秆基因Rht1、Rht2。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Rht1、Rht2均可显著降低小麦株高,Rht2对株高的降低效应大于Rht1,二者共存时可使株高降低42.98%~47.16%。RIL群体的抗病基因分布结果显示,Pm21、Lr13、Yr26基因和T1RS·1BL易位染色体的纯合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0.77%、37.41%、63.07%和29.98%,均显著偏离了期望值(50.00%)。结合田间农艺评价,筛选出5份聚合Pm21、Yr26和Lr13基因的矮秆小麦育种新材料。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抗病聚合育种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株高 抗病基因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穗部性状和株高的QTL定位及育种标记开发和验证 被引量:14
8
作者 胡文静 李东升 +2 位作者 裔新 张春梅 张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46-1356,共11页
穗部性状和株高是小麦育种的重要指标。以扬麦13 (Yangmai 13,简称YM13)和CIMMYT引进种质人工合成小麦衍生系C615为亲本构建重组自交系群体为研究材料,基于小麦90K SNP芯片基因型数据,结合3个环境下表型结果,分别检测到1个每穗结实总小... 穗部性状和株高是小麦育种的重要指标。以扬麦13 (Yangmai 13,简称YM13)和CIMMYT引进种质人工合成小麦衍生系C615为亲本构建重组自交系群体为研究材料,基于小麦90K SNP芯片基因型数据,结合3个环境下表型结果,分别检测到1个每穗结实总小穗数、2个穗长、2个结实小穗着生密度和3个株高的位点。其中,每穗结实总小穗数位点QSN.yaas-3B与株高位点QPH.yaas-3B处于同一位置,穗长位点QSL.yaas-5A、结实小穗着生密度位点QSC.yaas-5A和株高位点QPH.yaas-5A处于同一位置,穗长位点QSL.yaas-6A和结实小穗着生密度的位点QSC.yaas-6A处于同一位置。比对结果显示QSN.yaas-3B/QPH.yaas-3B和QSL.yaas-6A/QSC.yaas-6A位点均未见报道。进一步将QSL.yaas-5A/QSC.yaas-5A/QPH.yaas-5A位点紧密连锁SNP标记转化为KASP标记QC615-5A-KASP,并在105份小麦品系中初步验证其育种效应。研究结果可为小麦产量相关性状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90K SNP 穗部性状 株高 QTL KASP标记 标记辅助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筋小麦品质评价指标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李曼 张晓 +3 位作者 刘大同 江伟 高德荣 张勇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979-1986,共8页
为了确定评价弱筋小麦品质的核心指标,建立弱筋小麦品质评价体系,本研究以长江中下游麦区推广的9个弱筋品种为试验材料,连续进行4年种植试验,测定其籽粒蛋白质含量、籽粒硬度,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沉淀值和溶剂保持力(SRC)等面粉理化... 为了确定评价弱筋小麦品质的核心指标,建立弱筋小麦品质评价体系,本研究以长江中下游麦区推广的9个弱筋品种为试验材料,连续进行4年种植试验,测定其籽粒蛋白质含量、籽粒硬度,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沉淀值和溶剂保持力(SRC)等面粉理化指标,粉质仪和吹泡仪等面团流变学特性参数并制作曲奇饼干测试饼干直径、厚度等品质参数。结果表明,弱筋小麦多数品质性状受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影响,其中蛋白质含量、硬度、沉淀值、水SRC、碳酸钠SRC、乳酸SRC、吹泡仪参数、粉质仪弱化度以及曲奇饼干直径、厚度均表现为基因效应大于环境效应;弱筋小麦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粉质仪吸水率、粉质仪形成时间、粉质仪稳定时间、粉质仪粉质质量指数在各品种间无显著差异;弱筋小麦的硬度、面筋指数、水SRC、碳酸钠SRC、吹泡仪弹性(P值)、吹泡仪弹性/延伸性(P/L值)、粉质仪弱化度在各小麦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上述指标与曲奇品质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可作为评价弱筋小麦品质的重要指标。优质弱筋小麦品质评价标准推荐为:硬度≤25,面筋指数≥80%,水SRC≤60%,碳酸钠SRC≤75%,吹泡仪P值≤40 mm、延伸性(L值)≥95 mm、P/L值≤0.45,75≤弱化度≤95。对连续种植4年的不同弱筋小麦品质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发现扬麦13、扬麦9号、扬麦19为优质弱筋小麦。本研究结果为弱筋小麦品种选育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质 曲奇饼干 评价 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下游麦区新育成品种(系)3种主要病害的抗性鉴定及抗病基因/QTL的分子检测 被引量:8
10
作者 吕国锋 别同德 +7 位作者 王慧 赵仁慧 范金平 张伯桥 吴素兰 王玲 汪尊杰 高德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335-2347,共13页
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和黄花叶病是长江下游麦区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本研究对长江下游麦区新育成49个品种(系)的上述3种病害进行抗性鉴定,同时利用与抗赤霉病主效QTL Fhb1和QFhs.crc-2D、抗白粉病基因Pm21以及抗黄花叶病主效QTL QYm.nau-... 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和黄花叶病是长江下游麦区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本研究对长江下游麦区新育成49个品种(系)的上述3种病害进行抗性鉴定,同时利用与抗赤霉病主效QTL Fhb1和QFhs.crc-2D、抗白粉病基因Pm21以及抗黄花叶病主效QTL QYm.nau-5A.1和QYm.nau-2D连锁的分子标记检测试验品种3种病害抗病基因/QTL组成。结果显示,49.0%的品种赤霉病抗性达中抗以上,32.6%的品种对白粉病免疫或抗,44.9%的品种抗黄花叶病。30.6%和73.6%的试验品种分别含有抗赤霉病主效QTL Fhb1和QFhs.crc-2D,宁麦9号和扬麦158及其衍生品种分别是Fhb1和QFhs.crc-2D的主要载体品种;28.6%的品种含抗白粉病基因Pm21,镇麦9号和扬麦18及其衍生品种为Pm21的主要载体品种;分子检测含抗黄花叶病主效QTL QYm.nau-5A.1和QYm.nau-2D的品种比例均为24.5%,宁麦9号和苏麦6号及其衍生品种分别是QYm.nau-5A.1和QYm.nau-2D的主要载体品种。宁麦9号和扬麦158衍生品种在小麦抗赤霉病和黄花叶病基因/QTL的组成存在分化。结果为长江下游麦区小麦抗病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抗病QTL/基因 分子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筋小麦育种品质选择指标及亲本组配原则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晓 陆成彬 +7 位作者 江伟 张勇 吕国锋 吴宏亚 王朝顺 李曼 吴素兰 高德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82-1291,共10页
为明确弱筋小麦育种高效品质选择指标以及亲本组配原则,本研究选用7个不同品质类型品种作亲本,按7×6半双列杂交配制21个组合,对F2籽粒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质指标的一般配合力(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G... 为明确弱筋小麦育种高效品质选择指标以及亲本组配原则,本研究选用7个不同品质类型品种作亲本,按7×6半双列杂交配制21个组合,对F2籽粒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质指标的一般配合力(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GCA)差异极显著,其中硬度、SDS沉淀值和溶剂保持力(solvent retention capacity,SRC)效应值大,蛋白质含量和面筋含量效应值较小;不同品质指标的特殊配合力(special combining ability,SCA)除蛋白质含量、沉淀值、蔗糖SRC和面筋指数无显著差异,其余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硬度、SDS沉淀值和SRC一般配合力远大于特殊配合力,以加性效应的遗传为主。弱筋小麦品质指标一般配合力负向效应显著;中强筋小麦品质指标一般配合力正向效应显著。硬度、SDS沉淀值、水SRC和碳酸钠SRC,狭义遗传力分别为91.23%、82.66%、83.81%和83.96%,遗传力高,可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其次是乳酸SRC和蔗糖SRC,狭义遗传力分别为72.79%和75.26%;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干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狭义遗传力分别为30.72%、25.62%、32.62%和49.82%,遗传力较低。对不同组合高代品系品质分析表明,弱筋/弱筋小麦组合后代籽粒硬度、蛋白质含量、SDS沉淀值和SRC等品质指标最低,弱筋/强筋小麦组合居中,强筋/强筋小麦和中筋/强筋小麦组合最高。硬度、SDS沉淀值、水SRC和碳酸钠SRC是弱筋小麦品质育种的高效选择指标;弱筋小麦品质育种亲本组配,至少要有一个弱筋品质类型的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筋小麦 品质选择 亲本组配 配合力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糯小麦淀粉结构特征和理化品质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健 文莉 +5 位作者 张晓祥 李曼 刘大同 寿路路 江伟 张晓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019-2027,共9页
为解析糯小麦淀粉结构特征和理化品质,以4个糯小麦为试验材料,3个不同筋力的非糯小麦为对照,测定其淀粉组分及含量、X射线衍射特性、结晶度、粒度分布、链长分布和热力学特性。结果表明,糯小麦的总淀粉、直链淀粉含量分别为66.04%~67.84... 为解析糯小麦淀粉结构特征和理化品质,以4个糯小麦为试验材料,3个不同筋力的非糯小麦为对照,测定其淀粉组分及含量、X射线衍射特性、结晶度、粒度分布、链长分布和热力学特性。结果表明,糯小麦的总淀粉、直链淀粉含量分别为66.04%~67.84%、0.07%~1.73%,显著低于非糯小麦,而支链淀粉含量则相反。糯小麦A型淀粉颗粒的表面积比、体积比和数量比分别为26.17%~35.16%、52.45%~62.89%、2.11%~3.19%,显著低于非糯小麦;B型淀粉除数量比外,表面积比和体积比都显著高于非糯小麦;C型淀粉的表面积比、体积比和数量比均显著高于非糯小麦,其中中科糯麦1号的C型淀粉数量比和表面积比最高。X射线衍射图表明,衍射角2θ在15°、17°、18°、23°附近出现了较强的波谱峰,在20°处非糯小麦有较弱波谱峰,但糯小麦几乎没有。糯小麦结晶度在25.16%~26.78%之间,显著高于非糯小麦,其中中科糯麦1号结晶度最高。糯小麦与非糯小麦在链长分布上整体无显著差异,除扬糯麦1号外,糯小麦较长的B3链和平均链长略高于非糯小麦。糯小麦的起始温度、峰值温度、终止温度、热焓值分别为58.62~59.14℃、63.47~64.93℃、70.69~71.84℃、10.13~11.51 J·g^(-1),其中峰值温度、终止温度显著高于非糯小麦,起始温度与非糯小麦间无显著差异;除扬麦13外,糯小麦热焓值高于非糯小麦。综上所述,糯小麦直链淀粉含量较低,C型淀粉颗粒比例、淀粉结晶度、淀粉热力学峰值温度和终止温度较高。本研究结果为糯小麦用于小麦品质改良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小麦 非糯小麦 淀粉 育种 品质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小麦品种耐晚播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朱冬梅 王慧 +1 位作者 高致富 李东升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54-58,共5页
为探讨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品种的耐晚播特性并鉴定筛选出适宜该地区种植的耐晚播品种,以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扬麦20、扬麦22、扬麦23、扬麦24、扬麦25和宁麦13为试验材料,研究晚播条件下这6个小麦品种的生育特性、群体结构特征、灌... 为探讨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品种的耐晚播特性并鉴定筛选出适宜该地区种植的耐晚播品种,以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扬麦20、扬麦22、扬麦23、扬麦24、扬麦25和宁麦13为试验材料,研究晚播条件下这6个小麦品种的生育特性、群体结构特征、灌浆脱水特性及产量差异。结果表明,晚播条件下,扬麦22因其分蘖能力较强、穗数多,产量最高,但其收获时含水量仍较高,需烘干晾晒;扬麦23、扬麦25生育前期干物质积累量及叶面积指数较大,群体结构协调,灌浆期峰值灌浆速率高,快速灌浆持续时间长,千粒质量高,产量较高,且扬麦23成熟期早,收获时籽粒含水量低,仅8.23%,可免晒入库;扬麦24生育前期分蘖能力一般,后期灌浆速率大,千粒质量最高,达43.2 g,但其穗数及穗粒数一般,产量水平一般;扬麦20、宁麦13千粒质量不高,产量较低。因此,在晚播条件下推荐选用扬麦22、扬麦23和扬麦25,考虑烘干晾晒成本问题则选用扬麦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耐晚播 灌浆 脱水 产量构成因素 品种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4份小麦种质Puroindoline和HMW-GS分子检测与品质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晓 江伟 +7 位作者 高德荣 郭延玲 刘大同 蒋正宁 李曼 刘健 袁博 陆成彬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9-521,共13页
籽粒硬度和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对小麦品质起决定作用,为发掘和利用硬度Puroindoline基因和HMW-GS优异等位变异,提升长江中下游麦区中强筋小麦品质,对长江中下游麦区推广品种以及其他麦区优质推广品种和地方品种共计94份材料进... 籽粒硬度和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对小麦品质起决定作用,为发掘和利用硬度Puroindoline基因和HMW-GS优异等位变异,提升长江中下游麦区中强筋小麦品质,对长江中下游麦区推广品种以及其他麦区优质推广品种和地方品种共计94份材料进行分子检测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硬度变幅7.21~72.91,软质类型42份、占44.68%,硬质类型42份、占44.68%,混合类型10份、占10.64%。硬度突变基因型共有5种,包括Pina-D1b/Pinb-D1a、Pina-D1r/Pinb-D1a、Pina-D1s/Pinb-D1a、Pina-D1a/Pinb-D1b和Pina-D1a/Pinb-D1p,数量分别为8份、3份、1份、29份和9份,籽粒硬度表现依次为Pina-D1r/Pinb-D1a>Pina-D1s/Pinb-D1a>Pina-D1b/Pinb-D1a>Pina-D1a/Pinb-D1p>Pina-D1a/Pinb-D1b。HMW-GS分析表明,Glu-A1位点1和Null亚基材料比例分别为53.33%和45.56%,此外有1G330E亚基材料1份;Glu-B1位点7+8和7+9亚基材料比例分别为47.78%和46.67%,此外有14+15亚基材料3份、7OE+8*亚基材料1份、6+8亚基材料1份;Glu-D1位点2+12和5+10亚基材料比例分别为61.11%和38.89%。在微量SDS沉淀值上,Glu-A1位点的1和Null亚基、Glu-B1位点的7+8和7+9亚基无显著差异,Glu-D1位点5+10亚基极显著大于2+12亚基。硬度和SDS沉淀值呈极显著正相关,硬度对SDS沉淀值影响大于HMW-GS。本研究对小麦种质Pin和HMW-GS基因型和品质进行了分析,为小麦品质遗传改良尤其是中强筋小麦品质改良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硬度 PUROINDOLINE HMW-GS 分子检测 品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糯小麦品种(系)品质及其烘烤制品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文莉 张晓 +6 位作者 张晓祥 刘健 吴荣林 李曼 李东升 高德荣 程顺和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53-560,共8页
为推动糯小麦的品质改良及开发利用,以国内不同育种单位育成的多个糯小麦为试验材料,以普通强筋、中筋及弱筋小麦作为对照,分析其淀粉组分,糊化特性、面团流变学特性,并对其制作的酥条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糯小麦的淀粉含量及直链淀粉含... 为推动糯小麦的品质改良及开发利用,以国内不同育种单位育成的多个糯小麦为试验材料,以普通强筋、中筋及弱筋小麦作为对照,分析其淀粉组分,糊化特性、面团流变学特性,并对其制作的酥条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糯小麦的淀粉含量及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低于普通小麦;在淀粉糊化特性上,糯小麦的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回生值显著低于普通小麦,峰值温度高于普通小麦;在粉质仪参数上,糯小麦的吸水率显著高于普通小麦,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及粉质质量指数均显著低于师栾02-1,糯小麦弱化度较高,显著高于师栾02-1和扬麦158;糯小麦制作的酥条体积,酥性显著高于普通小麦,硬度显著低于普通小麦,气孔大且均匀,横截面积明显大于普通小麦。不同糯小麦品种(系)间比较,扬17G76、天糯158、扬14-282及扬糯麦1号在面团流变特性和制作酥条上表现较为优异,表明通过提高糯小麦筋力有助于改善糯小麦面团流变学特性及烘烤食品品质。本研究结果可为糯小麦育种及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小麦 淀粉特性 糊化特性 面团流变学特性 烘烤类食品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外源添加剂对小麦糊化特性的影响
16
作者 刘健 张晓 +2 位作者 文莉 张勇 张晓祥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83-189,共7页
解析不同外源添加剂对小麦糊化特性的影响,为小麦品质改良提供理论支撑。以4个糯小麦和3个非糯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其糊化参数(RVA值),并研究不同外源添加剂(蔗糖、氯化钠、硝酸银和二硫苏糖醇)对不同小麦品种糊化特性的影响。研究... 解析不同外源添加剂对小麦糊化特性的影响,为小麦品质改良提供理论支撑。以4个糯小麦和3个非糯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其糊化参数(RVA值),并研究不同外源添加剂(蔗糖、氯化钠、硝酸银和二硫苏糖醇)对不同小麦品种糊化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糯小麦的峰值黏度、回生值、最终黏度、低谷黏度、峰值时间低于非糯小麦,除扬麦13外,糯小麦稀懈值高于非糯小麦。与对照相比,4种不同外源添加剂均可显著影响小麦糊化特性。添加蔗糖、氯化钠和硝酸银均能增加峰值黏度、回生值、最终黏度、低谷黏度等糊化参数,而二硫苏糖醇处理后糊化值则相反。添加蔗糖、氯化钠后,除中科糯麦1号的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增加的幅度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济糯1号、扬糯麦1号、扬糯麦2号的峰值黏度、最终黏度、低谷黏度增加不及非糯小麦或者与非糯小麦相当;添加硝酸银后,糯小麦和非糯小麦的峰值黏度、回生值、最终黏度、低谷黏度、稀懈值均增加,且糯小麦各糊化参数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非糯小麦;添加二硫苏糖醇后,糯小麦和非糯小麦的低谷黏度、峰值黏度、稀懈值、回生值、最终黏度均降低,且糯小麦各糊化参数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非糯小麦。4种不同处理后峰值黏度出现的时间均没有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小麦 非糯小麦 糊化特性 淀粉 育种 品质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品种扬麦16赤霉病抗扩展QTL定位及分析 被引量:22
17
作者 胡文静 张勇 +9 位作者 陆成彬 王凤菊 刘金栋 蒋正宁 王金平 朱展望 徐小婷 郝元峰 何中虎 高德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7-165,共9页
扬麦系列品种赤霉病抗性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但其抗性遗传机制尚不清楚。扬麦16是近年来大面积推广的抗赤霉病品种,本研究以扬麦16与中麦895杂交构建的174个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 lines,DH)系为材料,于2017—2019年连续3年对该群... 扬麦系列品种赤霉病抗性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但其抗性遗传机制尚不清楚。扬麦16是近年来大面积推广的抗赤霉病品种,本研究以扬麦16与中麦895杂交构建的174个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 lines,DH)系为材料,于2017—2019年连续3年对该群体采用单花滴注进行赤霉病抗扩展鉴定。利用660K SNP芯片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共检测到6个抗性QTL,分别位于2DL、3BL、4BS、4DS、5BL和6AS染色体上。除4BS位点外,其他5个抗性等位基因均来源于扬麦16。QFhb.yaas-4DS和QFhb.yaas-6AS均在多年被检测到,可解释8.8%~15.0%的表型变异;QFhb.yaas-2DL、QFhb.yaas-3BL仅在1年被检测到,分别解释10.5%和14.7%的表型变异;QFhb.yaas-5BL和来源于中麦895的QFhb.yaas-4BS仅在1年被检测到且效应仅为6.4%和8.3%。QTL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个位点,多个抗性QTL的聚合可显著降低赤霉病严重度。扬麦16抗赤霉病QTL将为揭示扬麦品种抗性遗传机制及开发相应分子标记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QTL 标记辅助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品质性状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江伟 张晓 +5 位作者 刘大同 高德荣 张勇 李曼 寿路路 陆成彬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43-48,共6页
为研究小麦不同品质性状的相互关系,重点评价不同指标对品质贡献的大小,筛选品质代表性综合评判指标,并进一步明确江苏省商品小麦主要品质状况,供试材料为129份江苏各地仓储小麦样品,对15个小麦品质性状进行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 为研究小麦不同品质性状的相互关系,重点评价不同指标对品质贡献的大小,筛选品质代表性综合评判指标,并进一步明确江苏省商品小麦主要品质状况,供试材料为129份江苏各地仓储小麦样品,对15个小麦品质性状进行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面团的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变异系数为54.76%、50.81%,硬度指数、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吸水率变异系数分别为8.93%、4.98%、8.84%、3.88%,其他参数在10.54%~23.19%范围内;硬度指数与损伤淀粉含量、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延伸度、稀懈值和峰值黏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湿面筋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延伸度、形成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面筋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稳定时间与硬度指数、蛋白质含量、最终黏度、回升值、形成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最大拉伸阻力与面筋指数、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损伤淀粉含量与吸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面筋指数、峰值黏度、稀懈值、延伸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对15个品质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分为4类:(1)硬度和淀粉特性类,包括硬度指数、吸水率、损伤淀粉含量、峰值黏度、稀懈值,其中硬度指数和峰值黏度为代表性指标;(2)面团混合特性类,包括稳定时间、形成时间、最终黏度、回生值,稳定时间为代表性指标;(3)蛋白质数量和质量类,包括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延伸度,蛋白质含量为代表性指标;(4)面团拉伸特性类,包括最大拉伸阻力、拉伸面积,最大拉伸阻力为代表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质性状 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四交RIL群体定位小麦籽粒脱水速率QTL 被引量:8
19
作者 朱冬梅 胡文静 +3 位作者 别同德 陆成彬 赵仁慧 高德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9-54,共6页
为了探索小麦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的遗传机制,以扬麦16、镇麦168、扬麦20和扬麦22为亲本构建四亲本RIL群体,利用小麦15K SNP芯片构建其遗传连锁图谱,并对小麦籽粒脱水速率QTL进行定位。结果共检测到12个与小麦籽粒脱水速率相关的QTL... 为了探索小麦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的遗传机制,以扬麦16、镇麦168、扬麦20和扬麦22为亲本构建四亲本RIL群体,利用小麦15K SNP芯片构建其遗传连锁图谱,并对小麦籽粒脱水速率QTL进行定位。结果共检测到12个与小麦籽粒脱水速率相关的QTL,分布在1AL(2)、2AL、3BS、3BL、4AS、5BL、6DL、7AL、7BS、7BL和7DS,其中QDR-yaas-6DL、QDR-yaas-1AL.1和QDR-yaas-3BL脱水速率增效基因仅来自扬麦16,可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8.1%、7.6%和2.8%;QDR-yaas-1AL.2,QDR-yaas-2AL,QDR-yaas-4AS和QDR-yaas-7DS脱水速率增效基因仅来自镇麦168,可解释表型变异的3.6%~4.2%;QDR-yaas-5BL脱水速率增效基因仅来自扬麦20,可解释表型变异的5.4%;QDR-yaas-3BS和QDR-yaas-7BS脱水速率增效基因来自扬麦20和扬麦16,可解释表型变异的3.2%和3.8%;QDR-yaas-7AL和QDR-yaas-7BL脱水速率增效基因来自镇麦168和扬麦16,可解释表型变异的4.8%和5.9%。推测扬麦16、镇麦168脱水速率快的特性遗传于扬麦158。本研究结果将为小麦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性状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四交重组自交系 脱水速率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麦16籽粒灌浆速率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小麦15K SNP芯片法) 被引量:7
20
作者 胡文静 朱冬梅 +2 位作者 别同德 陆成彬 高德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15-920,共6页
为给选育籽粒灌浆快、粒重高的小麦新品种提供材料与技术支撑,以扬麦16、镇麦168、扬麦20和扬麦22为亲本构建获得的158个RIL群体为材料,利用小麦15K SNP芯片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对小麦籽粒灌浆速率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应用完... 为给选育籽粒灌浆快、粒重高的小麦新品种提供材料与技术支撑,以扬麦16、镇麦168、扬麦20和扬麦22为亲本构建获得的158个RIL群体为材料,利用小麦15K SNP芯片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对小麦籽粒灌浆速率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应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11个QTL,其中检测到5个与灌浆速率相关的新的QTL,分别位于3AL、4DL(2)、6AL和7AL上,可解释3.4%~9.3%的表型变异;检测到3个与千粒重相关的QTL,分别位于4AL(2)和4DS上,可解释3.9%~9.2%的表型变异;首次检测到3个与籽粒灌浆持续时间相关的QTL,分别位于3AL和4DL(2)上,可解释2.7%~7.5%的表型变异。扬麦16提供与灌浆速率和千粒重相关QTL的增效基因,累加了定位到的全部籽粒灌浆快和粒重高的位点;扬麦22提供与籽粒灌浆持续时间相关QTL的增效基因。扬麦16和扬麦22可用作选育早熟、大粒小麦新品种的亲本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四交重组自交系 灌浆速率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15K SNP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