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口-土地-产业”耦合测度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宋姝妍 蒋冬梅 +1 位作者 李效顺 洪江涛 《中国矿业》 2021年第10期57-65,共9页
人口、土地、产业发展是否协调是衡量煤炭资源枯竭城市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标识。为科学揭示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口、土地、产业发展水平及协调关系,本文以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13个地级市为例,通过构建“人-... 人口、土地、产业发展是否协调是衡量煤炭资源枯竭城市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标识。为科学揭示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口、土地、产业发展水平及协调关系,本文以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13个地级市为例,通过构建“人-地-业”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地-业”发展水平,并利用耦合协调度函数,测算地级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地-业”耦合协调度,分析了协调度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地-业”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下降态势,人口系统总体呈现较高的发展程度,土地系统发展水平较低;东部地区“人-地-业”综合发展水平较高,东北地区较低;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地-业”耦合协调水平较低,总体处于勉强耦合或初级耦合阶段,人口、土地、产业共振性较差;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地-业”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关系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特征,表现为东部地区城市“人-地-业”耦合协调程度较高,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城市“人-地-业”濒临失调。最后,本文从培育接续产业和延伸产业链、优化人才政策和城市空间等方面提出了实现“人-地-业”全面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业”耦合 综合发展水平 耦合协调度 煤炭资源枯竭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egCM 4.7的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2
作者 胡嫚莉 赵子龙 李鑫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00-308,共9页
[目的]土地利用是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路径,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机理与效应是全球可持续发展调控的关键科学问题。[方法]基于RegCM 4.7区域气候模型,输出分辨率为50 km,模拟2009-2018年中国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 [目的]土地利用是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路径,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机理与效应是全球可持续发展调控的关键科学问题。[方法]基于RegCM 4.7区域气候模型,输出分辨率为50 km,模拟2009-2018年中国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的区域气候演变过程,并从地表热量平衡和低层环流场探讨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机理。[结果] 1)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对气温影响更为显著;2)不同土地类型变化的气候效应不同,农用地转为林地后引起夏季气温的升高和降水增加,而林地转为农用地则引起降温,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引起气温升高,但降水量有所下降;3)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东部响应强于西部)和季节差异,夏季气温和降水响应较强;4)不同土地利用转型对气温和降水具有不同调控机制,华东农用地转建设用地驱动夏季增温0.14℃,而华南林地扩张促进降水的增加。[结论]研究验证RegCM 4.7模型的实用性,结果可为编制气候韧性导向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气候效应 RegCM 4.7区域气候模式 数值模拟 变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矿山生态修复的路径选择 被引量:119
3
作者 卞正富 于昊辰 韩晓彤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49-459,共11页
针对“双碳目标”背景,对矿山生态修复的内涵做出了新的阐释。新形势下,矿山生态修复的目标至少包括实现修复后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正向演替达到新的生态平衡和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目标的基本手段是以自我恢复为主,与适... 针对“双碳目标”背景,对矿山生态修复的内涵做出了新的阐释。新形势下,矿山生态修复的目标至少包括实现修复后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正向演替达到新的生态平衡和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目标的基本手段是以自我恢复为主,与适度人工干预相结合。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路径出发,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碳中和引发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格局变化和结果,认为双碳目标必将加速后矿业时代到来,而生态修复是后矿业时代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后矿业时代具有长久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土地整治、环境治理、产业转型、社会转型、景观重建等是生态修复通常采用的人工引导措施,这些举措对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从能源替代、产业替代与升级、生态服务功能提升等方面延伸矿山生态修复措施,进一步分析了矿山生态修复在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发挥的能源替代、节能减排和固碳增汇3方面的作用和贡献,按贡献大小排序:能源替代>节能减排>固碳增汇。提出了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矿山生态修复的新路径,包括:①更新标准规范,适应碳中和目标的需求,构建“1+N”标准与规范体系,提高规范与标准的针对性和适用性;②改革管理机制,探索矿业临时用地政策,明晰地下空间产权,推进生态修复市场化机制,实现多措并举协同推进生态修复;③创新技术体系,开展分类施策、分区管控、分级治理、分步推进,推动生态修复全过程深度减排与长效生态增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生态修复 碳中和 后采矿时代 路径选择 双碳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采煤沉陷区耕地恢复力评价
4
作者 金典 杨永均 +3 位作者 杨爽 陈赞旭 李丁 张绍良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0-197,共8页
耕地恢复力是耕地遭受外界扰动后恢复的能力,是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的依据。采煤沉陷区耕地恢复力评估还缺少有效方法。本文引入机器学习方法,将恢复力评价转换为对耕地修复可能性概率的测算,并对徐州市城北采煤沉陷区耕地恢复... 耕地恢复力是耕地遭受外界扰动后恢复的能力,是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的依据。采煤沉陷区耕地恢复力评估还缺少有效方法。本文引入机器学习方法,将恢复力评价转换为对耕地修复可能性概率的测算,并对徐州市城北采煤沉陷区耕地恢复力水平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随机森林算法可作为恢复力评价的新方法,模型优化后的平均精确度达88.28%,能够充分利用耕地修复的历史经验,避免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准确反映采煤沉陷区耕地恢复的能力。②研究区耕地恢复力概率介于0.037~0.995之间,沉陷区外围地带恢复力高,中心区恢复力低。③机器学习表明,灌溉保证率是影响采煤沉陷区耕地恢复力的核心因子,重要性占比达到20.88%,积水深度次之,占比17.15%;土壤有机质含量、耕地破碎度和道路可达性等因子的影响也较大,重要性占比分别为15.18%、12.58%和12.38%。本研究表明利用训练样本数据和机器学习方法可以有效评估采煤沉陷区耕地恢复力水平,为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恢复力 机器学习 采煤沉陷 耕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生产、消费与工业SO2排放关系计量研究:以西部八省(区)为例
5
作者 张琦 李效顺 +2 位作者 王状 蒋冬梅 魏旭晨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0-45,58,共7页
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区域,理清该区域工业SO2排放与煤炭生产、消费的内在联系,对节能减排、实现区域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相关分析法和改进的重心模型,测算了西部八省(区)煤炭生产和消费在数量和空间... 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区域,理清该区域工业SO2排放与煤炭生产、消费的内在联系,对节能减排、实现区域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相关分析法和改进的重心模型,测算了西部八省(区)煤炭生产和消费在数量和空间上对工业SO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规模变化一致,煤炭生产、消费与工业SO2排放在历年数值和逐年增长率上呈正相关关系;重心空间变动明显,煤炭生产重心在甘肃省和陕西省来回移动,煤炭消费重心在甘肃省内移动,工业SO2排放重心由甘肃省移至四川省;煤炭消费影响较为显著,与煤炭生产相比,工业SO2排放与煤炭消费的相关性、空间匹配度均较高。因此,西部地区为了减少工业SO2排放量,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更加注意减少煤炭的使用,合理控制煤炭开采,推动地区能源结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生产 煤炭消费 工业SO2 重心模型 匹配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县域土地利用适宜度空间格局特征及分区调控 被引量:3
6
作者 成筱溪 李效顺 +2 位作者 和伟康 倪衡 赵子龙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53-165,共13页
伴随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区域发展差异日趋凸显,探讨土地利用分区及影响因素,可为区域寻求自身发展优势和平衡国土空间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构建土地利用适宜度指标,以河南省县域单元为例划定主体土地利用类型区并诊断其障碍因子.首先采用熵... 伴随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区域发展差异日趋凸显,探讨土地利用分区及影响因素,可为区域寻求自身发展优势和平衡国土空间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构建土地利用适宜度指标,以河南省县域单元为例划定主体土地利用类型区并诊断其障碍因子.首先采用熵值法和指标体系评价法建立评价模型测算县域土地利用适宜度并分析其交互作用,随后运用三维魔方法、障碍度模型进行分区域障碍因子诊断.研究结果表明:①河南省土地利用适宜度呈现出明显空间分异特征,城镇建设高值区呈点状分布,农业发展高值区集中连片分布于河南省东部,生态利用高值区则集中分布于河南省西部地区;②河南省多数县域在适宜度交互作用分析中为单一土地利用优势区,且不同类型土地利用适宜度间具有明显负相关性;③基于土地利用适宜度与交互关系可将河南省县域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单一导向区、复合导向区共7种类型,城镇建设障碍因子主要围绕人口密度、固定资产投入等指标,农业发展障碍因子则包含土地垦殖率、人均粮食产量等指标,生态利用障碍因子则集中于森林覆盖率与生态旅游资源质量指标.研究结果能够为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及土地利用优化提供定量参考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适宜度 空间格局 三维魔方 分区 障碍诊断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塌陷湿地水质与富营养化评价
7
作者 徐力力 肖昕 +3 位作者 韩宝周 刘庆峰 肖雨 成阳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6期62-68,共7页
PAH湿地公园作为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而设计的生态湿地公园,其修复后的湖泊水质情况备受关注。本研究于2023年10月在PAH北湖布置13个采样点,研究分析了氧化还原电位、水温、pH、溶解氧、电导率、透明度、五日生化需氧量、亚硝酸盐氮、硝... PAH湿地公园作为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而设计的生态湿地公园,其修复后的湖泊水质情况备受关注。本研究于2023年10月在PAH北湖布置13个采样点,研究分析了氧化还原电位、水温、pH、溶解氧、电导率、透明度、五日生化需氧量、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氮、氨氮、总磷、叶绿素、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共15项指标,对其水质和富营养化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北湖内梅罗污染指数均值为0.86,其水质处于清洁状态。综合营养水平指数均值为59.98,北湖水体整体上处于轻度富营养化和中度富营养化的临界状态,北湖部分理化指标呈明显空间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评价 富营养化评价 综合污染水平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