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基掺混肥及施用模式对稻茬小麦产量形成、氮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1
作者 马泉 赵银博 +9 位作者 崔连瑞 程喜洋 许珂 张永涛 徐莎莎 朱敏 丁锦峰 李春燕 朱新开 郭文善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372-1383,共12页
为明确新型碳基掺混肥对稻茬小麦产量、氮效率的调控效应,以F_(1)(24-12-8)、F_(2)(24-10-10)、F_(3)(18-10-7)和F_(4)(15-10-10)4种碳基掺混肥为材料,在肥料成本相近条件下,分别设置碳基掺混肥一次性基施(M_(1))、两次分施(M_(2))、两... 为明确新型碳基掺混肥对稻茬小麦产量、氮效率的调控效应,以F_(1)(24-12-8)、F_(2)(24-10-10)、F_(3)(18-10-7)和F_(4)(15-10-10)4种碳基掺混肥为材料,在肥料成本相近条件下,分别设置碳基掺混肥一次性基施(M_(1))、两次分施(M_(2))、两次分施条件下基肥补施尿素(M_(3))或追肥补施尿素(M_(4))4种施肥模式,以尿素常规4次分施为对照(CK),研究不同处理对小麦群体结构、叶片衰老、产量构成、氮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碳基掺混肥在M_(1)模式下,成熟期穗数和茎蘖成穗率最低,且乳熟期叶面指数(LAI)和旗叶SPAD值与开花期相比降幅最大;与CK相比,减产7.96%~12.91%,氮肥表观利用率降低0.93~3.52个百分点,经济效益降低2012.49~3070.72元·hm^(-2)。与M_(1)模式相比,M_(2)、M_(3)和M_(4)模式可促进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提升,产量分别平均提高12.60%、19.20%和16.46%;M_(3)模式更有利于促进小麦前期分蘖发生和干物质积累,生育后期可维持较高的群体LAI和旗叶SPAD值,增加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产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较CK提升2.23%~12.19%和3.62~12.48个百分点。对经济效益进行分析,M_(3)模式产值最高,且节省2次追肥人工投入,与CK相比F_(1)、F_(2)和F_(3)均实现净效益提升,其中F_(2)的净效益最高,较CK提升1399.65元·hm^(-2)。不同肥料比较,F_(3)和F_(4)的氮肥表观利用率较高,但产量和经济效益均较低;与其他肥料相比,在M_(2)、M_(3)和M_(4)模式下F_(2)的产量和效益均更高。综上,碳基掺混肥F_(2)在两次分施条件下,基肥补施尿素的施肥方式可协同提升小麦产量、经济效益和氮肥表观利用率,是促进稻茬小麦高效的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基掺混肥 小麦 产量 氮效率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