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屈原心理情结和诗歌创作的美学关联
被引量:2
- 1
-
-
作者
刘奕
颜翔林
-
机构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江苏警官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
出处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2017年第2期40-49,共10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审美范畴研究"(15BZW026)
-
文摘
主体的心理情结和文学创造存在着潜在的美学关联。屈原的心理情结主要构成因素是孤独情结、恋美情结、痴狂情结和死亡情结,它们之间存在着时间性的历史关联和逻辑递进,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诗人的审美意识形态和诗歌创造活动。换言之,楚辞文本即是诗人的心理情结和审美创造的互动性显现。
-
关键词
情结
孤独
恋美
痴狂
死亡
-
Keywords
complex
loneliness
love for beauty
insaneness
death
-
分类号
I01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间性思考
- 2
-
-
作者
董昕
王光森
-
机构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警官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
出处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5-99,共5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1JD710023)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苏政办发[2011]137号)
河海大学专项资助项目(2011B12614)
-
文摘
主体间性理论是西方主体性哲学盛极而衰的产物,其自身所特有的人学理念和品质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教育方式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在主体间性视角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在于大众化宣教者与人民群众之间基于"主体—主体"交往模式下的交流与对话。转向大众化宣教者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主体间性研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价值需求和外在传播境遇的需要。生成大众化宣教者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主体间性则需要通过培育大众化主体的交往资质、营造宽松自由的交往环境、构建双向互动的交往平台和开展回归生活世界的交往实践等途径来实现。
-
关键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主体间性
宣传教育方式
-
分类号
A811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
-
题名论现代社会的意识操纵
被引量:1
- 3
-
-
作者
张丽玲
-
机构
江苏警官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3-36,共4页
-
文摘
以民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政治秩序要得到民众的认同,往往要借助意识操纵来实现。现代西方政治秩序的建立已经由传统的政治经济强制转变为对思想、意识进行潜移默化式的操控。资产阶级通过普遍利益的口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效能、科技理性的隐形效力以及对民众日常生活的安抚实现对其意识的操控。
-
关键词
意识
操纵
技巧
-
分类号
B032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