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胶囊型微生物自修复剂制备及其在水泥基材料后期裂缝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周春煦 冯红春 周文正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0-679,共10页
采用锐孔法合成微胶囊负载微生物芽孢和甲酸钙,制得粒径均匀的胶囊型微生物自修复剂,研究了微胶囊水凝胶对芽孢的保护效果。将胶囊型微生物自修复剂加入到砂浆试件中制备出微生物自修复砂浆,研究了开裂龄期为28 d时微生物自修复砂浆裂... 采用锐孔法合成微胶囊负载微生物芽孢和甲酸钙,制得粒径均匀的胶囊型微生物自修复剂,研究了微胶囊水凝胶对芽孢的保护效果。将胶囊型微生物自修复剂加入到砂浆试件中制备出微生物自修复砂浆,研究了开裂龄期为28 d时微生物自修复砂浆裂缝的自修复效果,并对水泥基材料裂缝的自修复机理进行了详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胶囊型微生物自修复剂会使砂浆试件早期的力学性能略有降低,但不会影响其后期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对于裂缝宽度为0.35~0.45 mm的试件,加入胶囊型微生物自修复剂后砂浆试件经28 d养护,裂缝的面积修复率高达98%,渗水系数下降两个数量级,并且砂浆试件裂缝区的修复产物主要是方解石CaCO_(3)。微胶囊载体能够很好地保护微生物芽孢,提高水泥基材料后期裂缝的自修复效果,这为水泥基材料后期裂缝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 微生物芽孢 微生物自修复剂 后期裂缝 自修复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纤维材料对混凝土管片接头性能影响
2
作者 周春煦 赵立财 朱俊高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71-277,共7页
[目的]普通混凝土管片由于本身抗拉强度低,抗冲击性能不强,在运输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开裂变形等问题,而外加纤维是有效防治其缺陷的方法。因此,有必要研究不同纤维材料对混凝土管片接头性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室内试验设计了含有钢纤维... [目的]普通混凝土管片由于本身抗拉强度低,抗冲击性能不强,在运输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开裂变形等问题,而外加纤维是有效防治其缺陷的方法。因此,有必要研究不同纤维材料对混凝土管片接头性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室内试验设计了含有钢纤维、聚丙烯纤维及两种混杂纤维的混凝土管片,并与普通无外掺料的混凝土管片进行对比试验,分析不同类型外掺料及外掺料掺量对混凝土管片接头处抗压、抗弯和抗拔性能的影响。在确定最优外掺料材料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掺量比对混凝土管片接头处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及结论]纤维的加入能够有效阻止混凝土管片接头处的裂缝发展,其中混杂纤维混凝土对混凝土管片接头处的整体性能改善最为明显,且纤维掺量越多,越能有效阻止混凝土管片接头处的裂缝发展。从管片裂缝发育特征上看,随着纤维的加入,几乎无贯通性裂缝发育。纤维掺量越多时,这种改善裂纹发育的表现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混凝土管片 纤维材料 管片接头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充填双裂隙砂岩力学特性及裂隙演化规律研究
3
作者 周春煦 冯红春 周文正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7-587,632,共12页
本文开展三轴压缩不同岩桥参数条件下充填双裂隙红砂岩力学实验,分析了不同岩桥长度、岩桥倾角及充填物类型对砂岩特征应力和裂隙扩展贯穿模式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充填双裂隙砂岩试件破坏模式及内部裂隙发育差异性机理。研究表明:当岩桥... 本文开展三轴压缩不同岩桥参数条件下充填双裂隙红砂岩力学实验,分析了不同岩桥长度、岩桥倾角及充填物类型对砂岩特征应力和裂隙扩展贯穿模式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充填双裂隙砂岩试件破坏模式及内部裂隙发育差异性机理。研究表明:当岩桥长度减小,而岩桥倾角增大时,不同充填物类型条件下充填双裂隙试件特征应力均逐渐减弱。且不同岩桥参数条件下,未充填双裂隙试件弱化程度均大于泥充填双裂隙试件,更大于砂充填双裂隙试件。充填试件贯穿上下端部主裂隙少于未充填试件,但分支数量更多。外载荷会导致泥、砂充填物分层,其层间裂隙最大宽度为50μm。砂晶体颗粒是导致砂充填试件力学特性强于泥充填试件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裂隙 岩桥参数 特征应力 破坏模式 裂隙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穿铁路隧道爆破振动分析及控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周春煦 赵岩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3-140,共8页
为了系统研究下穿铁路隧道的爆破振动响应规律及安全控制方法,通过现场实测及数值模拟方法展开分析。首先,根据实测结果得到可以反映爆破振动速度分布特征的回归模型,并基于此得出隧道爆破施工允许的最大单响药量值;其次,采用FLAC^(3D)... 为了系统研究下穿铁路隧道的爆破振动响应规律及安全控制方法,通过现场实测及数值模拟方法展开分析。首先,根据实测结果得到可以反映爆破振动速度分布特征的回归模型,并基于此得出隧道爆破施工允许的最大单响药量值;其次,采用FLAC^(3D)平台建立三维数值模型,通过现场实验结果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校核;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得到适用于下穿隧道控制爆破施工的安全距离的建议值。研究结果表明:隧道空洞效应对爆破振动传播规律存在一定影响,研究结果可为类似的下穿隧道爆破施工提供1种新的控制方法及控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破振动 现场监测 FLAC 3D 安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