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文化:阅读教学不可缺位的元素
被引量:3
- 1
-
-
作者
沈晓昕
-
机构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宿迁经贸分院科研处
-
出处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6-38,共3页
-
文摘
关于人和文化的关系,德国人类学家修普勒斯纳做了这样的阐释:人天生是一种文化的产物。人,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始终生活在某种文化之中,其行为必然会受到文化的影响。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阅读要还原作者原意。他在《读〈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强调阅读就是顺着作者思路,进入作者胸境。作为生活在一定文化环境中的作者,其思想也必然打上当地、当时文化的烙印。文化元素很多时候在阅读者和作者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阅读者可以经由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从而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时,也必须关注文化元素。反之,阅读教学中文化的缺位,会阻碍阅读者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误解作品的意义,或者消解从而让阅读成为阅读者自说自话的呓语。
-
关键词
文化环境
阅读教学
文化元素
原作者
阅读者
人类学家
语文教学
作者思路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基于改进数学形态学滤波的农产品图像处理
被引量:2
- 2
-
-
作者
陆广地
-
机构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宿迁经贸分院
宿迁学院
-
出处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02-404,共3页
-
基金
江苏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编号:ZYB50)
江苏教科院2012年重点课题(编号:2012-R-22385)
-
文摘
提出了一种针对农产品图像的改进数学形态学滤波算法(improved mathematical morphology filtering algorithm,IMMFA)。该算法首先在充分结合数学形态学开启-闭合,闭合-开启滤波器特点的基础上,引入了图像加权融合机制,构建了一种新型基于加权融合的数学形态学滤波器。然后,针对噪声的随机特性,设计出3类不同尺度的"棱形"结构元素,以实现对噪声的多尺度梯次滤波。最后,引入噪声判别机制融入了图像灰度值因素,通过对图像中噪声强度进行判别,根据判别结果来自适应选择参与滤波的数学形态学结构元素尺寸并对滤波后图像采用自适应同态滤波进行对比度增强处理,一方面在有效滤除噪声的同时尽量保持图像边缘的连续性,另一方面避免图像被"过滤波",提高滤波后图像视觉效果。理论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该算法的性能较优,这说明这一改进思路对于农产品图像的处理具有一定的效果。
-
关键词
农产品图像
随机噪声
改进数学形态学滤波
结构元素
加权融合
噪声判别
-
分类号
S126
[农业科学—农业基础科学]
-
-
题名商业之词,代言之作——《雨霖铃·寒蝉凄切》重读
- 3
-
-
作者
张传刚
-
机构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宿迁经贸分院
-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Z期31-35,共5页
-
文摘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柳永的代表作,被选入多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解读者多将该词与柳永本人联系在一起,如有人认为该词是柳永与妻作别之作,也有人认为该词是柳永写给情人的,还有人认为该词写的是柳永仕途失败流落江湖而产生的孤苦伶仃之感。[1]这些解读赋予了该词过多的个人感情色彩,而忽略了柳永所处的时代、当时的身份和当时的社会习俗风尚。若深入综合考察,则不难发现,《雨霖铃·寒蝉凄切》更像是一首代言体的商业作品,其中蕴含的离愁别绪是一种为人们广泛接受并能触动大部分人心弦的大众情感,而非柳永的私情。
-
关键词
代言体
商业
重读
蝉
中学语文教材
感情色彩
社会习俗
综合考察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再别康桥》:现代诗歌代言体经典
- 4
-
-
作者
张传刚
-
机构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宿迁经贸分院
-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6-48,52,共4页
-
文摘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写于1928年11月6日诗人出国欧游归途的海上,发表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一卷第十号,后收在《猛虎集》内。在《再别康桥》中,“我”一共出现了十次,除第四、第五两节外,其他各节次均重复出现。“我”的高频度出现,让读者感觉“我”就是诗人自己。许多研究者也认为。
-
关键词
《再别康桥》
现代诗歌
代言体
徐志摩
林徽因
诗人情感
抒情主人公
休道
曼殊斐儿
情感基调
-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荷塘月色》:江南情结的意识分层呈现
- 5
-
-
作者
张传刚
-
机构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宿迁经贸分院
-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5期39-41,共3页
-
文摘
作为写景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关于其主题有种种探究、解读,众说纷纭,尚未形成共识。若从意识论的角度观照《荷塘月色》,其可以视作作者江南情结的意识分层呈现。本文就此展开论述。一、走向荷塘——潜意识的萌动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分潜意识(深层)、前意识(中层)和显意识(浅层)三个层次,其中潜意识是人们对认识对象不自觉。
-
关键词
《荷塘月色》
显意识
-
分类号
I207.65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