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等职业教育省级投入现状探究——基于江苏省相关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黄利文 刘任熊 李畅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45-48,共4页
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投入存在投入总量与事业发展规模不匹配、省市县三级财政投入力度不一、不同地区类型高职院校所获拨款存差异、高职生均拨款低于本科生均拨款、高职院校自身筹资能力不强等问题,采取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稳定增... 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投入存在投入总量与事业发展规模不匹配、省市县三级财政投入力度不一、不同地区类型高职院校所获拨款存差异、高职生均拨款低于本科生均拨款、高职院校自身筹资能力不强等问题,采取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提高专项资金使用绩效,对民办高职院校进行经费扶持等措施,以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投入现状 政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系统论的高等院校继续教育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孙晓霞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18,共3页
建设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的一个潜在要求便是要有学习的平台,由此产生了对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仅仅是个人的需求,也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需求,高等院校的继续教育部门便是最主要的继续教育平台。基于此,从系统论的角度... 建设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的一个潜在要求便是要有学习的平台,由此产生了对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仅仅是个人的需求,也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需求,高等院校的继续教育部门便是最主要的继续教育平台。基于此,从系统论的角度对高等院校继续教育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依靠高等院校、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受教育者个人五个主体的努力,以解决继续教育的平台、资金和质量控制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续教育 系统论 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责与履责: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发布三周年再思考 被引量:5
3
作者 黄利文 李畅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1期50-53,共4页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定期发布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已成惯例。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主动向社会报告,是回应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问责的履责之举。发挥人才培养质量年报的蝴蝶效应,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当成为高职教育在...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定期发布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已成惯例。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主动向社会报告,是回应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问责的履责之举。发挥人才培养质量年报的蝴蝶效应,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当成为高职教育在互联网时代面临发展式微困境的自救之举。需政府完善政策环境、高职系统增强自觉性、报告载体丰富表现形式、报告受众交互参评四方联动达成此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质量报告 问责 履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成人教育发展探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凤云 陈兰剑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6期169-170,共2页
教育生态平衡是教育生态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目前我国成人教育的诸多问题逐渐凸显,改革的步伐明显滞后,成人教育制度、定位、结构、功能均处于一种失衡状态。文章通过分析成人教育生态平衡规律,提出成人教育生态平衡的策略,即推进成人... 教育生态平衡是教育生态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目前我国成人教育的诸多问题逐渐凸显,改革的步伐明显滞后,成人教育制度、定位、结构、功能均处于一种失衡状态。文章通过分析成人教育生态平衡规律,提出成人教育生态平衡的策略,即推进成人教育立法、准确定位成人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位置、按照市场需求设置成人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以期使成人教育回归平衡状态,实现科学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教育 教育生态 失衡 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业型大学视角下的高校技术转移模式、影响要素与策略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永芳 刘凤云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5期25-27,共3页
高校技术转移模式经历了校办企业主导模式和基于校政企合作的多元化转移模式两个阶段。影响高校知识生产与技术转移的要素主要有知识生产方式、学科发展水平、学术组织、校企合作平台、高校的外部政策法律环境和知识资本的市场运作机制... 高校技术转移模式经历了校办企业主导模式和基于校政企合作的多元化转移模式两个阶段。影响高校知识生产与技术转移的要素主要有知识生产方式、学科发展水平、学术组织、校企合作平台、高校的外部政策法律环境和知识资本的市场运作机制等。要着力构建与学科发展紧密结合的高校技术转移管理体系,并致力于完善知识产权经营体制与机制,充分注重发挥校企合作平台的辐射功能,形成衡量高校技术转移成效的复合多元评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型大学 技术转移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历史分析与建设对策 被引量:9
6
作者 蒋丹兴 杜连森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0期23-25,共3页
在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潮"的国际背景下,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建设是关乎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问题。借鉴诺斯的制度理论,从历史分析的视野看,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曾经形成了一套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互为补充的产业... 在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潮"的国际背景下,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建设是关乎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问题。借鉴诺斯的制度理论,从历史分析的视野看,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曾经形成了一套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互为补充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双轨制系统。在社会转型期,随着职业学校吸引力的下降和工厂师徒制的式微,传统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逐渐消解。新时期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建设应当借鉴计划经济时期的有益成分,形成符合当下国情的制度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工人 技能形成体系 计划经济时期 社会转型期 正式制度 非正式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六何分析法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探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黄利文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2-155,共4页
六何分析法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以六何分析法建模,引入利益相关者要素,建立管理信息系统,采集分析监测数据,进行多维度综合评价,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模式,为高职教育创新发展提供... 六何分析法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以六何分析法建模,引入利益相关者要素,建立管理信息系统,采集分析监测数据,进行多维度综合评价,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模式,为高职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六何分析法 教学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高职校园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7
8
作者 高长江 刘任熊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115-118,共4页
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育人体系的有力抓手。通过对当前高职教育属性与“工匠精神”内涵的分析,发现以“工匠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天然的契合性。高... 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育人体系的有力抓手。通过对当前高职教育属性与“工匠精神”内涵的分析,发现以“工匠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天然的契合性。高效引领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选择既应时又面向未来的共性载体、凸显个性的特色载体、贴近师生生活的鲜活载体,以承载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具体路径可以从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先行,重点着力于校园物质文化、职业文化、创新文化、行为文化与制度文化、工匠精神的有效融合,全面提升以培养工匠精神为归旨的校园文化建设质量,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工匠精神 引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困境与突破:“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四维主体构建探究
9
作者 刘凤云 高长江 《成人教育》 2012年第12期56-58,共3页
"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其核心内涵是"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四维主体各司其职、合力互动的系统工程。目前,由于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在观念、做法及合作机制等方面存在的误区,致使"工... "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其核心内涵是"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四维主体各司其职、合力互动的系统工程。目前,由于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在观念、做法及合作机制等方面存在的误区,致使"工学结合"育人功效并不理想。笔者认为,四维主体在"工学结合"育人模式中,应科学定位各自职责、功能及相互关系,构建良性互动、合力运行机制,使该育人模式良性运行、发挥应有的育人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工学结合 主体 职责 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党面临的执政风险及防范
10
作者 黄利文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7-139,共3页
执政风险是任何一个执政党都不容回避的问题。文章在定位执政风险内涵的基础上,从世情、国情、党情三个方面归纳和整理当前党执政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并从理论、实践和党自身的优化三个角度探索防范与应对执政风险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新时期 执政风险 科学内涵 有效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7
11
作者 东升 刘凤云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3-144,共2页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着教师团队整体优势发挥不足,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特色不强,资源共享渠道不畅,后续建设不力等问题。建设专兼结合、有效合作的双师结构教师团队,确立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思路,打通精品课程资源共建...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着教师团队整体优势发挥不足,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特色不强,资源共享渠道不畅,后续建设不力等问题。建设专兼结合、有效合作的双师结构教师团队,确立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思路,打通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渠道,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精品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