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4种市售麻椒鸡的品质及风味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刘聪 刘欣 +3 位作者 王鹏 徐幸莲 王寅 李建超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2-316,共15页
为明确麻椒鸡产品的品质特性及风味特征,本研究以14种不同品牌的市售麻椒鸡(以A~N字母表示)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其色泽、质构、剪切力、电子鼻、挥发性风味物质和电子舌,并结合感官评价进一步探究感官评价指标与仪器分析指标之间的相关... 为明确麻椒鸡产品的品质特性及风味特征,本研究以14种不同品牌的市售麻椒鸡(以A~N字母表示)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其色泽、质构、剪切力、电子鼻、挥发性风味物质和电子舌,并结合感官评价进一步探究感官评价指标与仪器分析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4种麻椒鸡鸡胸的硬度范围为1742.81~4587.54 g,剪切力范围为14.41~35.07 N;鸡腿的硬度范围为797.09~3389.61 g,剪切力范围为7.70~26.34 N。电子鼻评价结果显示,14种麻椒鸡的主要挥发性气味成分为氮氧化合物、无机硫化物、有机硫化物和短链烷烃。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显示,麻椒鸡风味的形成是鸡肉本身带有的香气和香辛料赋予香气整体协调的结果,14种麻椒鸡中共鉴定出77种挥发性化合物,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发现,丁醛、芳樟醇、α-蒎烯、丙烯酸乙酯、α-松油醇、2-庚酮、1-辛烯-3-醇等26种物质为麻椒鸡产品的特征风味物质。电子舌评价结果显示,鲜味和咸味对麻椒鸡的滋味贡献较突出。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感官评价中的总体喜爱度与丁醛、芳樟醇、α-蒎烯、丙烯酸乙酯、α-松油醇、2-庚酮、1-辛烯-3-醇、W5S、W1W、W2W、W1S、咸味、L^(*)和b^(*)值等指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本研究可以为麻椒鸡产品风味品质的研究与调控、原辅料的选择、麻椒鸡产品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椒鸡 风味特征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品质特性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慢烫对淘汰蛋鸡去羽效果及胸肉过熟的影响
2
作者 史家浩 徐幸莲 +6 位作者 朱纯 刘岳龙 李建超 黄祖芬 徐梦泽 刘磊 王鹏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40-47,共8页
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调整浸烫参数的方式减少淘汰蛋鸡在屠宰加工中的损失。以饲养日龄为400 d的淘汰蛋鸡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浸烫方式对其羽毛去除效果及皮下肌肉过熟程度的影响。分别设置三种温度和时间的浸烫组合:65℃-3 min(高温浸... 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调整浸烫参数的方式减少淘汰蛋鸡在屠宰加工中的损失。以饲养日龄为400 d的淘汰蛋鸡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浸烫方式对其羽毛去除效果及皮下肌肉过熟程度的影响。分别设置三种温度和时间的浸烫组合:65℃-3 min(高温浸烫,High Temperature Scald,HS)、60℃-4 min 20 s(中温慢烫,Middle Temperature Slow Scald,MSS)、58℃-4 min 20 s(低温慢烫,Low Temperature Slow Scald,LSS),并以未经浸烫的淘汰蛋鸡作为对照组。通过测定浸烫后去羽力(Feather Retention Force,FRF)及计数残留羽毛数量表征浸烫脱毛效果。通过测定肉色、测量过熟区域深度、DSC扫描、拉曼光谱扫描表征不同浸烫处理对皮下肌肉过熟程度。浸烫后淘汰蛋鸡HS组与LSS组羽毛去除效果无显著差异,MSS组去羽力与残留羽毛数量显著低于另外两处理组(P<0.05),两种残留羽毛计数结果显示采用长时间浸烫能够使毛根数量减少。浸烫后鸡胸肉L*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HS组L*值比LSS、MSS组分别显著高出5.33与4.75(P<0.05)。沿肌纤维方向切割鸡胸肉发现截面出现明显分层(白色肉与正常肉),HS组白色肉厚度相比LSS组与MSS显著增加。DSC结果显示虽然三种浸烫处理均会使淘汰蛋鸡胸肉肌球蛋白变性,但是HS组胸肉中肌浆蛋白或胶原蛋白以及肌动蛋白的变性程度均高于其他两处理组。蛋白质二级结构相对含量显示HS组胸肉蛋白质变性程度最高。综合羽毛去除效果结果与胸肉过熟结果,得到淘汰蛋鸡最适浸烫参数为:60℃-4 min 20 s。本研究在抑制浸烫中皮下肌肉过熟程度的同时提升了浸烫脱毛效果,为企业屠宰淘汰蛋鸡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淘汰蛋鸡 低温慢烫 去羽效果 肌肉过熟 蛋白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磷保水剂对中式调理鸡丁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闫征 卞欢 +2 位作者 王咏梅 陈本生 诸永志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03-1208,共6页
为提高中式调理鸡丁的保水性,避免加工中磷的使用,研究了复合无磷保水剂对中式调理鸡丁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海藻糖、碳酸氢钠、L-组氨酸添加量为自变量,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中式调理鸡丁... 为提高中式调理鸡丁的保水性,避免加工中磷的使用,研究了复合无磷保水剂对中式调理鸡丁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海藻糖、碳酸氢钠、L-组氨酸添加量为自变量,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中式调理鸡丁保水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最小蒸煮损失的无磷保水剂组合为:海藻糖2%、碳酸氢钠0.75%、L-组氨酸0.3%;最大腌渍吸收率的无磷保水剂组合为:海藻糖2%、碳酸氢钠0.50%、L-组氨酸0.1%。鸡丁储存过程中剪切力、色泽、鲜度和回味值的测定结果表明,无磷保水剂不仅能够提高中式调理鸡丁的保水性,还能提高其保鲜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磷保水剂 中式调理鸡丁 保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热方式对鸡肉制品不同部位脂质氧化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谢东娜 王道营 +4 位作者 闫征 诸永志 王咏梅 陈本生 徐为民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9-36,共8页
为探讨鸡肉制品在不同加热方式及冷藏期间的氧化情况,选取黄羽肉鸡的胸肉、腿肉、皮下脂肪为原料,对比3个部位脂肪含量和脂质组成;整鸡分别进行微波、烤制、煮制、蒸制处理,检测其初级代谢产物过氧化值与次级代谢产物丙二醛含量。结果表... 为探讨鸡肉制品在不同加热方式及冷藏期间的氧化情况,选取黄羽肉鸡的胸肉、腿肉、皮下脂肪为原料,对比3个部位脂肪含量和脂质组成;整鸡分别进行微波、烤制、煮制、蒸制处理,检测其初级代谢产物过氧化值与次级代谢产物丙二醛含量。结果表明:中性脂肪含量在皮下脂肪中含量较高,与腿部、胸部存在明显差异,与磷脂分布规律相反;腿部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与必需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部位;加工与冷藏显著增加各部位丙二醛的含量。储藏4 d,各部位过氧化值先上升后下降,煮制后的胸部、腿部与皮下脂肪氧化速度最快,腿部在烤制后丙二醛增长速度最慢,各加热方式间存在明显差异(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肉 加热方式 脂质组成 脂质氧化 过氧化值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原料鸡肉熬制鸡汤鲜香性分析及与市售鸡汤的对比 被引量:10
5
作者 姚嫚 徐幸莲 +5 位作者 朱纯 李建超 刘磊 徐梦泽 刘欣 王鹏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86-98,共13页
为探究鸡汤鲜香风味特征的仪器分析结果和感官评价结果的关联性,本文以110日龄雪山草母和60日龄817肉杂鸡为原料熬制鸡汤,并选择以鸡肉为主体风味的四种市售鸡汤产品(C、G、T和W),进行游离氨基酸、核苷酸、电子舌、电子鼻、脂肪酸和挥... 为探究鸡汤鲜香风味特征的仪器分析结果和感官评价结果的关联性,本文以110日龄雪山草母和60日龄817肉杂鸡为原料熬制鸡汤,并选择以鸡肉为主体风味的四种市售鸡汤产品(C、G、T和W),进行游离氨基酸、核苷酸、电子舌、电子鼻、脂肪酸和挥发性物质的指标测定和模糊感官评价,进一步使用偏最小二乘法挖掘感官评价和仪器分析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817肉杂鸡(S60)和雪山草母(S110)鸡汤的鲜味氨基酸、电子舌测定的鲜味和咸味响应值显著低于其它四种鸡汤(P<0.05)。S110鸡汤的必需氨基酸、总脂肪酸(72.600 mg/mL)和不饱和脂肪酸等含量显著高于其它五种鸡汤(P<0.05),感官评分中的香气等级为优。但从模糊感官评价的结果来看,S110鸡汤鲜味不足且具有强烈的油腻感,所以总体感官评分较低。吴太婆品牌(W)鸡汤中谷氨酸、鲜味氨基酸含量、鲜味和咸味响应值显著高于其它五种鸡汤(P<0.05)且总脂肪酸含量(52.200 mg/mL)适中,鲜味较高、香味丰富,因而模糊感官综合评分最高;而参鸡汤品牌(C)、汤小罐品牌(G)和汤小调品牌(T)三种鸡汤的总脂肪酸含量较低且鲜味不足,因而感官综合评分较低。偏最小二乘法(PLSR)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感官评价中的喜爱度、滋味指标与电子舌测定的咸味、鲜味响应值、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的谷氨酸和鲜味氨基酸总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香气、浮油指标与气相色谱仪测定的总脂肪酸含量、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上所述,确保一定的脂肪含量可以使鲜味和香气平衡从而提高感官综合评分。此研究为鸡汤风味的研究与调控、原辅料的选择及鸡汤产品个性化定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山草母鸡 817肉杂鸡 鸡汤 鲜味 香气 感官评价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感官评价的黄羽肉鸡品种对鸡汤品质影响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肖丽翠 闫征 +5 位作者 王道营 徐为民 诸永志 王咏梅 陈本生 许慧卿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5-48,49,50,共6页
以14个不同品种的黄羽肉鸡为原料制作鸡汤,记录不同品种鸡的日龄、胴体质量和产地信息,测定鸡汤总游离氨基酸、总蛋白、肌苷酸、鸟苷酸、腺苷酸、天冬氨酸及谷氨酸含量等理化指标,并基于模糊感官评价方法分析不同品种鸡煮制鸡汤的感官... 以14个不同品种的黄羽肉鸡为原料制作鸡汤,记录不同品种鸡的日龄、胴体质量和产地信息,测定鸡汤总游离氨基酸、总蛋白、肌苷酸、鸟苷酸、腺苷酸、天冬氨酸及谷氨酸含量等理化指标,并基于模糊感官评价方法分析不同品种鸡煮制鸡汤的感官品质。结果表明:鸡汤的等鲜浓度(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与感官总评分具有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与滋味评分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5),14个肉鸡品种中固始老母鸡鸡汤滋味平均分最高,芦花鸡鸡汤综合感官品质最佳,且具有滋味鲜香、香味浓郁的特点。综上可知,在研究的品种中鲜味氨基酸和鲜味核苷酸含量较高的芦花鸡更适合煮制鸡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羽肉鸡 鸡汤 理化指标 模糊感官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炖制鸡肉感官评价与仪器分析指标的相关性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安琪 闫征 +4 位作者 王道营 诸永志 王咏梅 陈本生 徐为民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23,共5页
为构建鸡肉在传统中餐烹饪方式下的品质评价体系,对8种炖煮鸡肉进行感官评价,同时用多种仪器对相关参数进行测定,探讨炖制鸡肉感官评分与仪器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8种鸡肉样品的感官评价具有差异性,仪器分析各个参数之间也存... 为构建鸡肉在传统中餐烹饪方式下的品质评价体系,对8种炖煮鸡肉进行感官评价,同时用多种仪器对相关参数进行测定,探讨炖制鸡肉感官评分与仪器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8种鸡肉样品的感官评价具有差异性,仪器分析各个参数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鸡肉的咀嚼性和弹性与口感(有嚼劲)和整体感觉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可有效评价感官指标中的口感(有嚼劲)和整体感觉;肌苷酸含量与滋味(鲜香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可评价鸡肉的鲜香感;总脂肪含量和蒸煮损失率与多汁感呈极显著相关(P<0.01),可有效评价鸡肉的多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炖制鸡肉 感官评价 仪器分析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中式炖煮专用鸡肉原料的处理工艺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安琪 闫征 +4 位作者 王道营 诸永志 王咏梅 陈本生 徐为民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6-42,共7页
为研发一款适合炖煮烹饪的专用黄羽鸡肉原料,既能提升炖煮后鸡肉的口感,又能改善包装后黄羽肉鸡的外观,采用低温热处理和真空贴体包装技术等一系列处理工艺,以黄羽肉鸡为研究对象,以咀嚼性为衡量指标,探讨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排酸时间... 为研发一款适合炖煮烹饪的专用黄羽鸡肉原料,既能提升炖煮后鸡肉的口感,又能改善包装后黄羽肉鸡的外观,采用低温热处理和真空贴体包装技术等一系列处理工艺,以黄羽肉鸡为研究对象,以咀嚼性为衡量指标,探讨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排酸时间等因素对鸡肉口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用响应面法进一步优化,确定最终工艺优化参数为加热温度55℃、保温时间20min、排酸时间2h,此条件下咀嚼性增加率为48.89%,与预测值接近;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对照组和处理组鸡肉的肌纤维,发现贮藏48h的处理组鸡肉超微结构仍与刚宰杀的热鲜鸡相似,可极大程度保护鸡肉原有的组织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炖制鸡肉 处理工艺 响应面法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