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粮油加工工艺与设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波 孔德昭 +3 位作者 李珍妮 李奕璇 刘冠卉 贾俊强 《农产品加工》 2020年第12期105-106,109,共3页
“粮油加工工艺与设备”是粮食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分析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课程改革对策,帮助学生切实掌握粮油加工基础理论,熟悉主要加工装备的技术原理,全面提升“粮油加工工艺与设备”的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 粮油加工工艺与设备 教学 问题 对策 教学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共生菌在降解塑料和农药中的应用研究
2
作者 王争艳 樊芳蕾 +2 位作者 叶天伟 罗琼 赵亚茹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46,共14页
在长期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共生菌与昆虫宿主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共生关系。共生菌分布于昆虫体内外的多个部位,参与调节宿主昆虫的多种生理过程。一些昆虫共生菌能产生水解酶、氧化还原酶和转移酶,这些酶在降解聚烯烃类塑料、聚酯类塑料以... 在长期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共生菌与昆虫宿主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共生关系。共生菌分布于昆虫体内外的多个部位,参与调节宿主昆虫的多种生理过程。一些昆虫共生菌能产生水解酶、氧化还原酶和转移酶,这些酶在降解聚烯烃类塑料、聚酯类塑料以及农药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环境生物修复中有一定的应用潜力。但是,由于塑料结构复杂且化学性质相对稳定,降解环境复杂多变,在环境生物修复中应用昆虫共生菌时需克服诸多难题,如共生菌及其产生的酶存在活性低、稳定性差、底物谱窄、安全性不明、降解产物存在毒性和破坏原生态平衡。本文对昆虫共生菌降解塑料和农药的机制、能降解塑料和农药的昆虫共生菌的种类、筛选方法及其在环境生物修复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期望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推进昆虫共生菌在环境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 共生菌 塑料 农药 环境污染 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葚籽毛油超声辅助乙醇脱酸工艺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好 杨丹 +1 位作者 陈晨 李波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3-96,111,共5页
采用超声辅助乙醇对桑葚籽油(MSO)进行脱酸处理,以脱酸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脱酸工艺,并与碱炼脱酸对比研究脱酸效果。结果表明:最佳脱酸条件为脱酸温度40℃、超声功率400 W、油溶质量比1∶3、萃取次数3... 采用超声辅助乙醇对桑葚籽油(MSO)进行脱酸处理,以脱酸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脱酸工艺,并与碱炼脱酸对比研究脱酸效果。结果表明:最佳脱酸条件为脱酸温度40℃、超声功率400 W、油溶质量比1∶3、萃取次数3。在此条件下,MSO脱酸率可达95.69%。与碱炼脱酸相比,超声辅助乙醇脱酸制得MSO的α-生育酚、β-生育酚和总酚保留率分别提高了21.52%、17.92%和20.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葚籽油 超声 酸价 脱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闭式固态发酵体系监测与调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楠 程思远 +5 位作者 余永建 窦帅伟 刘稼鑫 唐瑞骏 朱圆圆 于振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4-283,共10页
封闭式固态发酵体系是指在封闭可控的条件下,自动化、智能化完成固态发酵的系统,以此达到稳定产品质量、降低劳动强度、提升智能化程度的目的。近年来,随着传统酿造行业转型升级、推进智能制造的需求日益迫切,封闭式固态发酵体系的研发... 封闭式固态发酵体系是指在封闭可控的条件下,自动化、智能化完成固态发酵的系统,以此达到稳定产品质量、降低劳动强度、提升智能化程度的目的。近年来,随着传统酿造行业转型升级、推进智能制造的需求日益迫切,封闭式固态发酵体系的研发越来越受到行业及科研人员的关注。本文从各类监测设备和方法的运用、各种数学模型和调控策略的开发、各式调控策略对监测设备的优化角度出发,综述封闭式固态发酵体系的监测方式,介绍封闭式固态发酵体系的调控策略,为将来改进和研发封闭式固态发酵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式固态发酵体系 监测 调控 模糊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醋酸菌在食醋发酵中产乙酸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5
作者 杨昀松 姜明超 +6 位作者 韩冬 余永建 戎春驰 王柯 王玉芹 于振 朱圆圆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51-363,共13页
食醋是一种世界性传统的酸味调味品,具有多种有益的生理功能,深受各国民众的喜爱。乙酸作为食醋中的主要呈味成分,其含量是食醋评级的重要指标。因此提高发酵食醋终产物的乙酸含量,增强醋酸菌(acetic acid bacteria,AAB)产酸能力变得尤... 食醋是一种世界性传统的酸味调味品,具有多种有益的生理功能,深受各国民众的喜爱。乙酸作为食醋中的主要呈味成分,其含量是食醋评级的重要指标。因此提高发酵食醋终产物的乙酸含量,增强醋酸菌(acetic acid bacteria,AAB)产酸能力变得尤为重要,但AAB产乙酸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本文从AAB分类出发,介绍了发酵生产乙酸过程的关键酶——乙醇脱氢酶、乙醛脱氢酶以及末端氧化酶,并且综述了食醋酿造过程中AAB产乙酸受到环境、营养、使用菌种、发酵工艺、抑制因子以及分子水平上的因素影响。对产乙酸影响因素的了解,可有效调控以增加发酵食醋中的乙酸产量,提高食醋生产效率,降低食醋酿造成本,对食醋酿造工艺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醋 醋酸菌 分类 产乙酸 乙醇脱氢酶 乙醛脱氢酶 末端氧化酶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朗姆酒发酵中酵母相互作用及其对风味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窦帅伟 程思远 +5 位作者 余永建 张楠 唐瑞骏 朱圆圆 于振 王柯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81-391,共11页
朗姆酒是以酵母菌为主导的混合菌群体系发酵而成的,发酵体系中酵母菌间的相互作用是朗姆酒风味形成的关键。研究酿酒酵母与非酿酒酵母间相互作用有助于揭示酵母菌与朗姆酒品质的关系,对发酵过程控制、提高生产效率以及改善朗姆酒品质具... 朗姆酒是以酵母菌为主导的混合菌群体系发酵而成的,发酵体系中酵母菌间的相互作用是朗姆酒风味形成的关键。研究酿酒酵母与非酿酒酵母间相互作用有助于揭示酵母菌与朗姆酒品质的关系,对发酵过程控制、提高生产效率以及改善朗姆酒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朗姆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以及发酵过程中酵母菌间相互作用关系,同时总结酿酒酵母与非酿酒酵母混合发酵对提升朗姆酒风味品质的积极作用。最后,对现有研究的不足进行总结展望,以期为朗姆酒风味品质的提升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姆酒 酵母菌 混合发酵 相互作用 风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与封闭式固态食醋酿造体系风味品质的差异性分析
7
作者 李思雨 余永建 +6 位作者 李沪强 唐佳琦 张楠 朱圆圆 王玉芹 韩冬 王柯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44-254,共11页
为解决因夏季醅内外温度和湿度的波动变化较大、传统固态发酵食醋生产要素难控制而导致风味质量较差的问题,本实验结合运用高效液相色谱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以及电子舌和感官评价,比较封闭式固态食醋发酵与传统固态食醋发酵在不同... 为解决因夏季醅内外温度和湿度的波动变化较大、传统固态发酵食醋生产要素难控制而导致风味质量较差的问题,本实验结合运用高效液相色谱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以及电子舌和感官评价,比较封闭式固态食醋发酵与传统固态食醋发酵在不同发酵条件下各指标的变化以及差异性。结果表明:封闭式固态发酵在温度控制、总酸含量、不挥发酸生成速度和还原糖消耗速度等方面较夏季生产的传统固态发酵食醋均表现出更高的效率,且封闭式发酵食醋的不挥发有机酸的含量占比更高,鲜味游离氨基酸的生成速率更快,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更多,表明其生成的口感更加柔和,口感层次更显著;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封闭式发酵的食醋表现出较为鲜明的酸味和甜味,整体口感更为清爽;总体来看,封闭式固态发酵在提升发酵效率和改善食品品质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和潜力,该结果可为稳定、高产的镇江香醋生产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江香醋 封闭式固态发酵 差异性分析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腐殖酸的水热炭化制备及其在醋糟中的利用综述
8
作者 唐瑞骏 朱圆圆 +3 位作者 余永建 程思远 刘稼鑫 叶晓婷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3-184,共12页
对水热炭化技术制备类腐殖酸的研究现状和挑战进行了总结,重点探讨了类腐殖酸的形成机理、水热炭化反应过程、影响因素和调控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醋糟水热炭化制备类腐殖酸的优势与挑战,以期为醋糟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更加成熟和可持... 对水热炭化技术制备类腐殖酸的研究现状和挑战进行了总结,重点探讨了类腐殖酸的形成机理、水热炭化反应过程、影响因素和调控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醋糟水热炭化制备类腐殖酸的优势与挑战,以期为醋糟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更加成熟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炭化 类腐殖酸 醋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储藏环境中的多场耦合效应对粮食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9
作者 张俊东 鲁玉杰 +2 位作者 王文敬 王争艳 卢少华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8-45,共8页
粮食安全是储粮的重中之重,在储藏过程中,粮食会受到储粮环境中物理场和生物场的影响,在这些场综合作用下,粮堆的结露和发热霉变、以及储粮害虫和储粮微生物的滋生严重危害粮食品质。多场耦合效应是近年来国内外对储粮生态系统研究的一... 粮食安全是储粮的重中之重,在储藏过程中,粮食会受到储粮环境中物理场和生物场的影响,在这些场综合作用下,粮堆的结露和发热霉变、以及储粮害虫和储粮微生物的滋生严重危害粮食品质。多场耦合效应是近年来国内外对储粮生态系统研究的一个新理念,研究粮食储藏环境中的多场耦合效应可以解决目前粮食储藏过程中的智能化程度低、监测手段落后等问题。本文围绕温度场、湿度场和压力场单独作用对粮食品质的影响,储粮昆虫和储粮微生物的取食与繁殖对粮食品质的影响,以及物理场之间的耦合作用、生物场之间的耦合作用、物理场与生物场的耦合作用对粮食品质的影响展开综述,为开发优质粮食工程保质减损储粮技术的智能化监测和预警系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储藏 多场耦合效应 物理场 生物场 粮食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技术辅助粮食仓储与加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特色平台建设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歆炎 孔德昭 《智慧农业导刊》 2023年第7期122-125,共4页
为响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求,顺应国家粮食行业发展的趋势,以粮食仓储与加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特色平台为切入点,从项目建设意义、建设目标、建设方案和项目效果等方面,探讨如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在日常实... 为响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求,顺应国家粮食行业发展的趋势,以粮食仓储与加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特色平台为切入点,从项目建设意义、建设目标、建设方案和项目效果等方面,探讨如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在日常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和开发技术等。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的虚拟仿真的实验教学,不仅充分将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充分融合,也是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仓储与加工 信息技术 虚拟仿真 实验教学 平台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鲁玉杰 刘嘉澍 +1 位作者 卢少华 王争艳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8-225,共8页
昆虫需要利用氧气进行有氧呼吸,产生能量,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在储藏环境中,可以利用气调技术控制环境中氧气的占比,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然而害虫低氧适应性的发展为这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带来挑战。文章围绕低氧对昆虫生长发育、生... 昆虫需要利用氧气进行有氧呼吸,产生能量,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在储藏环境中,可以利用气调技术控制环境中氧气的占比,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然而害虫低氧适应性的发展为这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带来挑战。文章围绕低氧对昆虫生长发育、生命活动、生理功能的影响,以及昆虫适应低氧环境的补偿性策略,包括内在调控机制,生物学特性调节,代谢网络重构,基因调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害虫低氧适应性的产生机制提供新的研究线索,为绿色储粮技术的研究及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 储藏物昆虫 适应性 生理机制 害虫治理 绿色储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捕器在储粮害虫治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争艳 刘之源 +2 位作者 王鸿博 郭雨璐 鲁玉杰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53,共8页
在储粮害虫防治中,由于长期、不合理地使用磷化氢和防护剂,导致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因此,需要开发绿色高效的防治替代方法。将信息素、食物引诱剂和灯光与诱捕器结合诱捕害虫,可实现害虫的大量诱杀和在线监测,在储粮害虫治理中具有很好... 在储粮害虫防治中,由于长期、不合理地使用磷化氢和防护剂,导致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因此,需要开发绿色高效的防治替代方法。将信息素、食物引诱剂和灯光与诱捕器结合诱捕害虫,可实现害虫的大量诱杀和在线监测,在储粮害虫治理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进一步提高诱捕器的诱捕效率,以及建立诱捕器监测结果与害虫种群发生动态的联系是推广诱捕器应用的技术关键。通过分析诱捕器在储粮害虫治理中应用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途径,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期为诱捕器的开发和应用推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粮害虫 诱捕器 大量诱捕 诱杀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碳量子点模拟酶比色-荧光双传感体系检测葡萄糖
13
作者 关桦楠 张明一 +1 位作者 王丹丹 张朱泽惠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232-241,共10页
本实验以葡萄糖为目标检测物,以玉米芯荧光碳量子点作为过氧化物模拟酶建立检测葡萄糖的比色-荧光双传感分析方法,以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作为酶催化底物,通过在体系中加入的葡萄糖氧化酶特异性催化葡萄糖氧化产生H_(2... 本实验以葡萄糖为目标检测物,以玉米芯荧光碳量子点作为过氧化物模拟酶建立检测葡萄糖的比色-荧光双传感分析方法,以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作为酶催化底物,通过在体系中加入的葡萄糖氧化酶特异性催化葡萄糖氧化产生H_(2)O_(2),与玉米芯荧光碳量子点反应建立一种比色-荧光双传感检测葡萄糖的体系。在最佳优化条件下,紫外-可见光比色法检测体系在0.001~0.5 mmol/L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工作曲线回归方程为y=10.907x+0.659 5(R^(2)=0.993 8),检出限为1.305 5μmol/L;荧光法检测体系在0.001~0.1 mmol/L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工作曲线回归方程为y=9 172x+4 438(R~2=0.994 4),检出限为9.249 7 nmol/L。将该方法用于市售饮料中葡萄糖的检测,具有良好的加标回收率和精密度,表明玉米芯荧光碳量子点模拟酶在检测葡萄糖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量子点 过氧化物模拟酶 比色传感器 荧光传感器 葡萄糖 食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要储粮害虫赤拟谷盗研究进展的可视化分析
14
作者 鲁玉杰 任含香 +1 位作者 苗世远 杨斌斌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共9页
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是一种世界性的储粮害虫,对粮食的安全储藏构成了巨大威胁,对赤拟谷盗研究进行总结以发现更有效的防治方法。本研究利用中国知网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借助文献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赤拟谷盗... 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是一种世界性的储粮害虫,对粮食的安全储藏构成了巨大威胁,对赤拟谷盗研究进行总结以发现更有效的防治方法。本研究利用中国知网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借助文献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赤拟谷盗现有的文献进行分析,主要综述了2002—2022年间国内外对赤拟谷盗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关于赤拟谷盗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RNA干扰的应用、植物精油的开发、激素对生长发育的调控、磷化氢抗性。未来其研究趋势主要是绿色杀虫剂的开发应用、揭示其生理功能机制,以及将功能基因组学的方法应用于储粮害虫行为学、生态学和综合防治等方面。通过本文的分析,为探索赤拟谷盗的基础研究和综合治理提供参考和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拟谷盗 研究热点 文献计量分析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动物源食品加工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关桦楠 孙艺铭 +1 位作者 刘晓飞 张志红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25-333,共9页
3D打印技术是一项新兴技术,旨在从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中建立一个三维物体,已广泛地用于农业、医疗保健、汽车工业、机车工业和航空工业等多个领域。3D打印技术作为一种将数字化软件与加工设备融合的新技术,可以实现物体的个性化定制和... 3D打印技术是一项新兴技术,旨在从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中建立一个三维物体,已广泛地用于农业、医疗保健、汽车工业、机车工业和航空工业等多个领域。3D打印技术作为一种将数字化软件与加工设备融合的新技术,可以实现物体的个性化定制和批量生产。除此之外,3D打印技术因无模具成型、节省材料及定制化膳食等特点,在食品加工领域逐渐兴起。在动物源食品加工中,3D打印具有独特的潜力,可以创造复杂的几何结构,同时具有经济和环境效益。它可以根据营养需求、卡路里摄入、特定形状、质地、颜色或味道等特定属性创建个性化的食物。基于此,该文综述了4种常见的3D打印技术,分析了常见的食品大分子对动物源食品3D打印产生的影响,并对3D打印技术在动物源性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动物源食品 食品加工 食品营养 个性化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纳米酶生物传感器检测真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朱泽惠 李明 关桦楠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45-954,共10页
纳米酶作为一种具有天然模拟酶活性的纳米材料,因兼具纳米材料性能与类似天然酶的良好催化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新型真菌毒素生物传感器的研发。该文对纳米酶生物传感器检测原理进行了简单介绍,并根据真菌毒素检测机理进行分类,综述了近... 纳米酶作为一种具有天然模拟酶活性的纳米材料,因兼具纳米材料性能与类似天然酶的良好催化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新型真菌毒素生物传感器的研发。该文对纳米酶生物传感器检测原理进行了简单介绍,并根据真菌毒素检测机理进行分类,综述了近年比色、荧光和电化学纳米酶生物传感器在真菌毒素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并比较了上述3类纳米酶生物传感器在真菌毒素检测中的优势。最后,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分析 纳米酶 生物传感器 真菌毒素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场耦合理论的稻谷储藏品质变化规律及预测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曹静怡 鲁玉杰 +2 位作者 苗世远 李思洁 张俊东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4,共8页
为了探讨稻谷在储藏期间的品质变化规律并建立品质变化的预测模型,在多场耦合理论的基础上,利用自主设计的温湿度控制的模拟仓储存稻谷120 d,研究其不同储藏时间的水分含量、脂肪酸值以及过氧化氢酶活动度等品质指标的变化。根据模拟仓... 为了探讨稻谷在储藏期间的品质变化规律并建立品质变化的预测模型,在多场耦合理论的基础上,利用自主设计的温湿度控制的模拟仓储存稻谷120 d,研究其不同储藏时间的水分含量、脂肪酸值以及过氧化氢酶活动度等品质指标的变化。根据模拟仓内温湿度耦合的规律与稻谷储藏品质的相关指标变化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稻谷储藏品质变化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在稻谷储藏期间,温湿度均出现了耦合的现象,在粮堆中形成了温湿气的强弱耦合区域,在储藏第60天时,模拟仓内上层粮堆呈现出“U”型高温高湿聚合区。60 d后停止对冷热壁的制冷和加热,温湿度的场强效应减弱,粮堆内没有无强弱耦合区的出现。温度和湿度的耦合作用对稻谷的水分含量的影响显著。稻谷储藏120 d时高温湿耦合区域稻谷的脂肪酸值为接近重度不宜存的状态。而低温湿耦合区域和中间区域稻谷的脂肪酸值差异不显著。温湿度是影响稻谷过氧化氢酶活动度的主要因素,温湿度过高导致其活力下降。在温湿度耦合效应下稻谷脂肪酸值(Y_(1))和过氧化氢酶活动度(Y_(2))与温湿度和稻谷水分相关关系的模型分别为:Y_(1)=-6.758+0.320 X_(1)-0.081 X_(2)-0.026 X_(3)+0.020 X_(4)+1.501 X 5,Y_(2)=119.952-0.901 X_(1)+0.313 X_(2)+0.061 X_(3)-0.044 X_(4)-4.088 X 5(X_(1):粮堆温度;X_(2):粮堆湿度;X_(3):粮堆深度;X_(4):储藏时间;X 5:水质量分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场耦合 稻谷储藏品质 温度场 湿度场 品质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生物传感器用于多种真菌毒素同时检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孙青月 余涛 +5 位作者 彭双凤 孔德昭 刘畅 史巧巧 李雅琪 陈勇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2-62,共11页
真菌毒素是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物,常见的主要有黄曲霉毒素、伏马毒素和赭曲霉毒素等多种真菌毒素。食品在储藏、加工或运输中易受真菌毒素侵染,且绝大多数情况下多种真菌毒素同时出现并形成叠加效应产生剧毒,引发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危害... 真菌毒素是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物,常见的主要有黄曲霉毒素、伏马毒素和赭曲霉毒素等多种真菌毒素。食品在储藏、加工或运输中易受真菌毒素侵染,且绝大多数情况下多种真菌毒素同时出现并形成叠加效应产生剧毒,引发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因此,对食品中多种真菌毒素的同时检测十分重要。荧光纳米生物传感器具有响应快、检测便捷无干扰、无需参比等优点,在生物分析领域被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荧光生物传感器检测真菌毒素的研究进展,特别是真菌毒素的多重同时检测,重点介绍荧光生物传感器的类型、组成等方面和以适配体、免疫检测技术为基础的检测方法及其策略,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现有真菌毒素检测的局限性和面临的挑战,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真菌毒素检测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传感器 多重检测 真菌毒素 荧光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低聚肽-纳米二氧化硅蛋白冠复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关桦楠 迟振东 王东旭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6-224,共9页
采用表面羧基化修饰后的纳米二氧化硅(Si O_(2)nanoparticles,Si O_(2)NPs)与小麦低聚肽(wheat oligopeptide,WOP)进行超声复合,使小麦低聚肽在纳米二氧化硅表面形成蛋白冠(protein corona,PC),制备出小麦低聚肽-纳米二氧化硅蛋白冠复合... 采用表面羧基化修饰后的纳米二氧化硅(Si O_(2)nanoparticles,Si O_(2)NPs)与小麦低聚肽(wheat oligopeptide,WOP)进行超声复合,使小麦低聚肽在纳米二氧化硅表面形成蛋白冠(protein corona,PC),制备出小麦低聚肽-纳米二氧化硅蛋白冠复合物(wheat oligopeptide-nanosilica protein corona complex,WOP-Si O_(2)PC)。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纳米二氧化硅与小麦低聚肽复合率的影响,并对小麦低聚肽-纳米二氧化硅蛋白冠复合物的抗氧化性、起泡性及乳化性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低聚肽-纳米二氧化硅蛋白冠复合物制备的最优条件为:超声波时间20 min,超声波温度65℃,Si O_(2)NPs质量分数0.75%。小麦低聚肽-纳米二氧化硅蛋白冠复合物的DPPH自由基、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率达到38.35%、55.12%。起泡性、起泡稳定性达到103.51%、15.21%;持水性、持油性达到423.67%、442.79%;乳化性、乳化稳定性达到16.81 m^(2)/g、65.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硅 小麦低聚肽 蛋白冠 羧基改性 超声复合 功能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处理对糯米粉消化特性的影响及降低糯米粉血糖生成指数工艺优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宇 杨玉婵 +3 位作者 桂祎雯 王东旭 郭元新 邓静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15-222,共8页
目的:为研究超声波处理对糯米粉消化特性及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GI)的影响。方法:以GI值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研究糯米粉乳液浓度、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干燥温度4个因素对糯米粉消化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超声作用可... 目的:为研究超声波处理对糯米粉消化特性及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GI)的影响。方法:以GI值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研究糯米粉乳液浓度、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干燥温度4个因素对糯米粉消化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超声作用可以使淀粉间组分相互转化,提高抗性淀粉含量,并显著(P<0.05)降低糯米粉的GI值。糯米粉乳液浓度30%、超声功率400 W、超声时间4 min、干燥时间49℃,糯米粉的GI值降低至76.31(比普通糯米粉降低14.22%),与响应面回归方程预测值(76.28)相近,表明该回归模型可用于优化糯米粉超声处理工艺。且超声处理并未改变糯米粉的晶型。结论:该法可以提高糯米粉的抗消化性,可为进一步开发低GI糯米粉提供实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米粉 超声技术 血糖指数 响应面 体外消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