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体积力法的艏艉对称型船舶回转操纵数值研究
1
作者 薛顺 杨旺林 +3 位作者 陆晔 纪仁玮 栗铭鑫 李永正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31,共7页
本文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方法,基于STAR-CCM+软件对一种新型首尾对称肥大型船舶回转性能进行数值预报。首先采用重叠网格和螺旋桨体积力相结合的方法,数值模拟该船舶在不同工况(静水、波浪)下的回转... 本文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方法,基于STAR-CCM+软件对一种新型首尾对称肥大型船舶回转性能进行数值预报。首先采用重叠网格和螺旋桨体积力相结合的方法,数值模拟该船舶在不同工况(静水、波浪)下的回转试验,重点分析了该船舶的回转半径和初始转首性能,其次对比了其在波浪条件下的回转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该船具有优良的回转能力,其回转半径较小,但在转向初期响应缓慢,表现出较差的初始转首性,并且其回转性能受到波浪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为类似船型的设计优化提供重要参考,未来将致力于通过设计和操纵策略的调整,进一步提升该船型的操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首尾对称型船舶 船舶回转 操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物理实验学生自主学习调查分析与实践初探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旭东 郭纪源 仲志强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4-117,共4页
问卷调查了在校大学生的大学物理实验自主学习现状,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一方面学生对于自主学习的能力显示出很强的自信;另一方面学生对自主学习的认识程度一般。我们认为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愿望,但是对于如何自主学习... 问卷调查了在校大学生的大学物理实验自主学习现状,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一方面学生对于自主学习的能力显示出很强的自信;另一方面学生对自主学习的认识程度一般。我们认为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愿望,但是对于如何自主学习感到茫然,这就需要我们对自主学习作出示范。结合我校大学物理实验环境,尝试了指导学生物理实验自主学习的一些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物理实验 自主学习 调查问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气溶胶荧光法在线监测及其校准技术研究进展
3
作者 胡兴枝 刘晓萌 +2 位作者 张圣梓 向军 汪洪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01-1208,共8页
微生物气溶胶监测对于确保国家安全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基于荧光探测技术的在线监测方法,凭借其响应快速、便携性强和灵敏度高等优势,在微生物气溶胶监测领域脱颖而出。该方法能够精确识别单个生物气溶胶颗粒,并实时监测环境中的气溶... 微生物气溶胶监测对于确保国家安全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基于荧光探测技术的在线监测方法,凭借其响应快速、便携性强和灵敏度高等优势,在微生物气溶胶监测领域脱颖而出。该方法能够精确识别单个生物气溶胶颗粒,并实时监测环境中的气溶胶含量。其工作原理在于利用紫外激光诱导生物粒子的本征荧光,再通过对其本征荧光的探测实现对生物粒子的识别。虽然荧光法在线监测设备在监测环境空气中生物粒子的浓度和粒径大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近20年来,国际上基于激光诱导的微生物气溶胶在线监测设备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进步主要体现在探测粒径范围扩展,探测粒子种类增加,探测分选通道细分,以及机器人与算法编程语言的进步,以及激发光成本优化等方面。然而,由于缺乏标准的荧光校准方法,这些仪器的定量和应用受到限制,同时也增加了不同测量结果之间比对的复杂性。随着在线监测仪器的应用更加广泛,荧光法探测气溶胶仪器的性能评价和校准技术研究逐渐受到关注。目前,针对荧光法生物气溶胶探测系统的校准研究已开始起步,但尚未形成统一的性能评价准则。简要介绍了荧光法在线监测仪器的发展,并首次对基于荧光法单粒子在线监测及其校准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汇总。为微生物气溶胶探测技术的发展和微生物气溶胶探测仪器性能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气溶胶 在线监测设备 荧光法 校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消费调查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陈玉珍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7年第6期104-108,共5页
根据江苏科技大学402名大学生的消费抽样调查资料,分析了大学生消费的差异及原因,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证实了家庭收入差别是引发学生消费差异的根本因素,同时针对目前大学生消费的一些不合理现象,提出了引导大学生消费需加强荣辱... 根据江苏科技大学402名大学生的消费抽样调查资料,分析了大学生消费的差异及原因,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证实了家庭收入差别是引发学生消费差异的根本因素,同时针对目前大学生消费的一些不合理现象,提出了引导大学生消费需加强荣辱观教育和理财知识教育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消费 抽样调查 LOGISTIC回归 消费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GaN/GaN量子阱悬空微盘发光二极管 被引量:1
5
作者 朱刚毅 宁波 +8 位作者 仇国庆 郭春祥 杨颖 李欣 李炳辉 施政 戴俊 秦飞飞 王永进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7-214,共8页
设计并制备了三种不同结构的电泵浦InGaN/GaN量子阱微盘发光器件,对其光增益和光损耗进行了分析和优化。以p型层的结构为分类标准,器件Ⅰ为圆柱形;器件Ⅱ为器件Ⅰ的悬空结构;器件Ⅲ是悬空的圆环形结构。实验和仿真结果表明,三种器件结构... 设计并制备了三种不同结构的电泵浦InGaN/GaN量子阱微盘发光器件,对其光增益和光损耗进行了分析和优化。以p型层的结构为分类标准,器件Ⅰ为圆柱形;器件Ⅱ为器件Ⅰ的悬空结构;器件Ⅲ是悬空的圆环形结构。实验和仿真结果表明,三种器件结构中,器件Ⅱ的结果最好。电极布局为内p外n型的圆柱形器件表面电流分布能够保证发光区和微腔高增益区重合,悬空结构能够降低微盘在垂直方向上的光损耗,有利于更好的光学增益。考虑到共振模式,器件Ⅱ在注入电流大于0.7 mA时,器件Ⅱ实现了峰值波长为408.2 nm、半峰宽为2.62 nm的振荡模式输出。这种电泵浦InGaN/GaN量子阱悬浮微盘二极管器件的设计思路对电泵浦微盘或微环激光器的研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N微腔 损耗和增益竞争 InGaN/GaN量子阱 片上光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维阵列涡旋光束在海面大气中的传输特性 被引量:4
6
作者 侯政诚 张明明 +3 位作者 白胜闯 厉淑贞 刘俊 胡友友 《中国光学(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0-311,共12页
相较于单涡旋光束,涡旋阵列光束能够扩充信息的传输容量,研究其传输特性对其光通信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阶数为n的螺旋因斯-高斯(HIG_(n,n))模式,采用海上大气折射率变换的功率谱,模拟海面大气湍流。基于相位屏法研究了一维阵列... 相较于单涡旋光束,涡旋阵列光束能够扩充信息的传输容量,研究其传输特性对其光通信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阶数为n的螺旋因斯-高斯(HIG_(n,n))模式,采用海上大气折射率变换的功率谱,模拟海面大气湍流。基于相位屏法研究了一维阵列涡旋光束在海面大气湍流中光强、相位、闪烁因子和质心漂移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HIG_(n,n)模式的闪烁因子和质心漂移标准差随湍流强度以及大气湍流内尺度的增加而增加;(2)n为奇数的HIG_(n,n)模式的闪烁因子随着阶数的增大而减小,且高于n为偶数的HIG_(n,n)模式;(3)阶数n>1的HIG_(n,n)模式比LG_(0,1)模式具有更好的稳定性;(4)阶数越高,HIG_(n,n)模式的质心漂移标准差越小。其次,选取线性阵列涡旋光束(LAVBs)进行对比,研究得出虽然LAVBs比HIG光束具有更好的传输性能,但由于HIG光束具有独特的结构,故可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最后,分析了椭圆参量和椭圆环数对HIG模式传输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地增大椭圆参量或椭圆环数有助于提高HIG模式的抗湍流能力。本文研究结果对涡旋光束的海上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光学 螺旋因斯高斯模式 阵列涡旋光束 闪烁因子 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纬度中间层顶钠原子密度高度分布的长期变化趋势研究(2010—2021)
7
作者 陈峰磊 荀宇畅 +6 位作者 王泽龙 杜丽芳 郑浩然 徐亦萌 龚少华 王继红 杨国韬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9-438,共10页
中间层顶/低热层区域(the Mesosphere/Lower Thermosphere,简称MLT)的高度为70~110 km,为了研究这一区域对太阳活动的响应,本文以钠原子为示踪物,对北京延庆(116.0°E,40.5°N)钠共振荧光激光雷达2010年1月—2021年8月近一个太... 中间层顶/低热层区域(the Mesosphere/Lower Thermosphere,简称MLT)的高度为70~110 km,为了研究这一区域对太阳活动的响应,本文以钠原子为示踪物,对北京延庆(116.0°E,40.5°N)钠共振荧光激光雷达2010年1月—2021年8月近一个太阳活动周期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钠原子柱密度的长期变化显著,与太阳黑子数的变化呈现出正相关趋势.延庆钠层质心高度的线性趋势在这期间总共上升了311.4±706.6 m,长期变化趋势并不显著.自2018年开始,半高全宽对应的高度范围出现了明显的增加,但是上边沿升高的幅度不大,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热层金属层的观测与研究更依赖于激光雷达探测灵敏度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钠层 太阳活动 钠层的质心高度 钠层上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掺杂对无机钙钛矿CsPbBr_(3)发光性能的提升及其在白光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
8
作者 刘钰鑫 边昂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60-1870,共11页
钙钛矿半导体材料因其优异的光电转换特性、可调带隙、易于制备及低成本等优势,被广泛认为在新一代发光显示和光伏器件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CsPbBr_(3)等无机钙钛矿量子点凭借其独特的发光性质,已成为钙钛矿发光研究领域的焦点。然而... 钙钛矿半导体材料因其优异的光电转换特性、可调带隙、易于制备及低成本等优势,被广泛认为在新一代发光显示和光伏器件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CsPbBr_(3)等无机钙钛矿量子点凭借其独特的发光性质,已成为钙钛矿发光研究领域的焦点。然而,其发光性能和环境稳定性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本文通过有机阳离子掺杂策略结合稳态和瞬态光谱学手段,系统研究了甲脒离子(FA^(+))掺杂对全无机钙钛矿CsPbBr_(3)光学性能和稳定性的优化。研究结果发现,FA+掺杂显著增强了CsPbBr_(3)发光性能,且在FA^(+)比例为20%时,其光致发光强度最强,较未掺杂前提高约2.8倍。结合变温荧光光谱分析,确定Cs_(0.8)FA_(0.2)PbBr_(3)的激子结合能为47.1 meV。FA^(+)的掺杂使得CsPbBr_(3)的纵向光学声子能降低,这有助于降低非辐射跃迁速率并提升发光量子产率。瞬态光谱分析表明,CsPbBr_(3)中掺杂FA+后,减缓了带内热激子弛豫和非辐射复合,从而使平均荧光寿命从13.68 ns增加至19.56 ns,激子寿命从774.1 ps延长至1319.2 ps。基于上述Cs_(0.8)FA_(0.2)PbBr_(3)量子点制备的发光二极管展现出发光稳定且理想的白光,其色度坐标为(0.3784,0.3163)。研究结果证实了掺杂甲脒离子来调控CsPbBr_(3)量子点光学性能的可行性,为白光发光二极管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 甲脒离子掺杂 荧光光谱 瞬态光谱 白光LE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BDEN:一种基于粒球的大规模数据快速聚类方法
9
作者 薛任煊 伊士超 王平心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6-173,共8页
聚类用于将数据集中的对象划分为具有相似特征的组或类别,使得同一组内的对象之间的相似度较高,而不同组之间的相似度较低。密度聚类是无监督聚类方法之一,它不需要提前指定类簇的数量,而是根据数据的密度来自动确定。与K均值等方法相比... 聚类用于将数据集中的对象划分为具有相似特征的组或类别,使得同一组内的对象之间的相似度较高,而不同组之间的相似度较低。密度聚类是无监督聚类方法之一,它不需要提前指定类簇的数量,而是根据数据的密度来自动确定。与K均值等方法相比,密度聚类对初始点的选择不敏感,因此更容易得到稳健的聚类结果。在众多的密度聚类算法中,DENCLUE(DENsity-based CLUstEring)算法采取了爬山策略,它具有坚实的数学基础,在大量噪声的数据集中具有良好的聚类性能,且在高维数据集中允许对任意形状进行聚类。但其在处理大规模数据集时,需要耗费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为此,使用粒计算的粒化模型来构建数据集。首先构建一个粗粒度的粒球,然后将粗粒度的粒球划分为细粒球,最后以粒球的形式作为DENCLUE算法的输入,从而进行聚类。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多个数据集上具有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类 粒计算 粒球 DENCLUE 核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基于自适应邻域的流特征选择方法
10
作者 王浩宇 陈建军 +1 位作者 王平心 杨习贝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1-359,共9页
目前虽然已经涌现出了很多类型的流特征选择技术,但大多数方法的实现在参数设置之前需获取足够的领域知识。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类基于自适应邻域的流特征选择方法。首先,定义了一种新的邻域关系,它根据各个类别中样本的自然分布获... 目前虽然已经涌现出了很多类型的流特征选择技术,但大多数方法的实现在参数设置之前需获取足够的领域知识。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类基于自适应邻域的流特征选择方法。首先,定义了一种新的邻域关系,它根据各个类别中样本的自然分布获取半径,从而能够自适应地构建邻域。其次,利用基于邻域的依赖关系,分析流特征的相关性和冗余性。最后,利用流特征选择的一般性流程,不难得到一个较优的特征子集。为了验证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在18组数据集上与3种先进的流特征选择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产生的流特征选择结果,在K近邻(KNN)和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上,能够将测试样本上的平均分类准确率显著提升5.6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邻域 特征选择 邻域粗糙集 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Ni/C复合纳米纤维的原位制备与微波吸收性能 被引量:10
11
作者 向军 张雄辉 +2 位作者 叶芹 李佳乐 沈湘黔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379-1387,共9页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结合稳定化和碳化处理原位制备了Fe—Ni/C复合纳米纤维,其平均直径约为215nm,所生成的Fe—Ni合金纳米颗粒较均匀地分布在碳基纳米纤维的内部和表面,且被石墨化碳层所包覆.以Fe·Ni/C复合纳米纤维为吸收剂、...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结合稳定化和碳化处理原位制备了Fe—Ni/C复合纳米纤维,其平均直径约为215nm,所生成的Fe—Ni合金纳米颗粒较均匀地分布在碳基纳米纤维的内部和表面,且被石墨化碳层所包覆.以Fe·Ni/C复合纳米纤维为吸收剂、硅橡胶为基质制备成吸波涂层,研究了碳化温度对电磁特性和微波吸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涂层厚度为1.2~2.0mm、Fe—Ni/C复合纳米纤维质量分数为5%的吸波涂层表现出优良的微波吸收性能,在7.4~18GHz频率范围内的反射损耗均低于-20dB;随着复合纳米纤维的碳化温度由800℃升高到1200℃,由于阻抗匹配特性的改善,吸波涂层的微波吸收能力逐步加强,其最小反射损耗由-22.6dB降低到-63.0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碳纳米复合纤维 Fe—Ni合金纳米颗粒 微波吸收 阻抗匹配 反射损耗 静电纺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_(0.4)Co_(0.2)Zn_(0.4)Fe_2O_4/BaTiO_3纳米纤维双层吸波涂层的微波吸收特性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李佳乐 向军 +2 位作者 叶芹 刘敏 沈湘黔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79-486,共8页
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平均直径分别为180 nm和220 nm的BaTiO3(BTO)和Ni0.4Co0.2Zn0.4Fe2O4(NCZFO)纳米纤维,使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矢量网络分析仪(VNA)对纤维的物相结构、表面形貌和微波电磁参数进行... 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平均直径分别为180 nm和220 nm的BaTiO3(BTO)和Ni0.4Co0.2Zn0.4Fe2O4(NCZFO)纳米纤维,使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矢量网络分析仪(VNA)对纤维的物相结构、表面形貌和微波电磁参数进行了表征,并根据传输线理论分析评估了以BTO和NCZFO纳米纤维为吸收剂的硅橡胶基单层和双层结构吸波涂层在2~18 GHz范围内的微波吸收性能。结果显示,由于BTO纳米纤维的介电损耗与NCZFO纳米纤维的磁损耗的有机结合和阻抗匹配特性的改善,以NCZFO纳米纤维/硅橡胶复合体(S1)为匹配层、BTO纳米纤维/硅橡胶复合体(S2)为吸收层的双层吸波涂层比相应单层吸波涂层表现出更为优异的吸收性能。通过调节匹配层与吸收层的厚度,在4.9~18 GHz范围内反射损耗可达–20 d B以下;当吸收层和匹配层的厚度分别为2.3 mm和0.5 mm时,最小反射损耗位于9.5 GHz达–87.8 d B,低于–20 d B的吸收带宽为5 GHz。优化设计的NCZFO/BTO纳米纤维双层吸波涂层有望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宽频带强吸收吸波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o-Zn铁氧体纳米纤维 BaTiO3纳米纤维 静电纺丝 双层吸波涂层 微波吸收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纺制备多孔Ni_(1-x)Zn_xFe_2O_4超细纤维的结构与磁性能 被引量:6
13
作者 向军 褚艳秋 +2 位作者 周广振 郭银涛 沈湘黔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3-368,共6页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结合后期的热处理制备了具有多孔结构的Ni1-xZnxFe2O4(x=0-0.8)超细纤维.利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低温N2吸附-脱附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纤维样品的晶体结...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结合后期的热处理制备了具有多孔结构的Ni1-xZnxFe2O4(x=0-0.8)超细纤维.利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低温N2吸附-脱附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纤维样品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孔特征和室温磁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50℃焙烧2 h得到的多孔Ni1-xZnxFe2O4超细纤维均为单相尖晶石结构,平均粒径约为25-30 nm,纤维直径主要分布在200-500 nm之间,且具有较大的长径比;所制备的Ni0.5Zn0.5Fe2O4多孔纤维的孔结构主要以狭缝状介孔为主,其平均孔径约为11 nm;随着Zn含量x由0增加0.8,Ni1-xZnxFe2O4纤维的晶格常数a线性增大,A位的红外特征振动频率单调递减,矫顽力由13.8 kA/m逐步减小到2.3 kA/m,比饱和磁化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在x=0.4时达到最大值66.8 A.m2/kg.与相近尺寸的Ni-Zn铁氧体纳米粒子相比,Ni-Zn铁氧体超细纤维由于其形状各向异性而表现出更高的矫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ZN铁氧体 多孔纤维 静电纺丝 磁性能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i_(0.35)Zn_(0.3)Fe_(2.35)O_4和碳纳米纤维双层吸波体的结构设计与吸收性能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向军 张雄辉 +3 位作者 叶芹 李佳乐 黄滔 沈湘黔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45-852,共8页
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和热处理制备了Li0.35Zn0.3Fe2.35O4纳米纤维和碳纳米纤维,并将它们各自均匀分散在硅橡胶基质中,测量了相应复合体在2—18GHz频率范围内的相对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并根据传输线理论评估了由它们所构成的单层和双... 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和热处理制备了Li0.35Zn0.3Fe2.35O4纳米纤维和碳纳米纤维,并将它们各自均匀分散在硅橡胶基质中,测量了相应复合体在2—18GHz频率范围内的相对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并根据传输线理论评估了由它们所构成的单层和双层结构吸波体的微波吸收特性。结果显示由于Li0.35Zn0.3Fe2.35O4纳米纤维与碳纳米纤维的电磁特性的有机结合,双层吸波体的微波吸收性能明显优于同厚度的单层吸波体。当以厚为1.8mm的Li0.35Zn0.3Fe2.35O4纳米纤维/硅橡胶复合体为吸收层和厚为0.2mm的碳纳米纤维/硅橡胶复合体为匹配层时,双层吸波体的反射率在13.9GHz达到一个最小值-47.8dB,反射率低于-10dB的吸收带宽为8.8GHz,频率范围为9.2~18GHz,反射率小于-20dB的频率范围为11.5~18GHz,带宽为6.5GHz,覆盖整个Ku波段。优化设计的双层吸波体有望作为一种轻质高效的Ku波段微波吸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Zn铁氧体纳米纤维 碳纳米纤维 双层吸波体 微波吸收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混合导电陶瓷Sm_(1-x)Sr_xAl_(1-y)Fe_yO_(3-δ)的制备及电性能 被引量:6
15
作者 向军 褚艳秋 彭加福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775-1781,共7页
采用有机凝胶法结合固相烧结技术制备Sm1-xSrxAl1-yFeyO3-δ(SSAF,x=0.10~0.20,y=0.10~0.70)系列新型混合导电陶瓷。利用TG—DTA、XRD、FTIR、Archimedes法和直流四线法分别对凝胶前驱体的热分解及相转化过程、烧结体的相结构、相... 采用有机凝胶法结合固相烧结技术制备Sm1-xSrxAl1-yFeyO3-δ(SSAF,x=0.10~0.20,y=0.10~0.70)系列新型混合导电陶瓷。利用TG—DTA、XRD、FTIR、Archimedes法和直流四线法分别对凝胶前驱体的热分解及相转化过程、烧结体的相结构、相对密度和电导率进行表征,研究烧结温度及Sr和Fe掺杂量对样品的结构、电性能及输运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凝胶前驱体在900℃焙烧5h可以形成结晶良好的四方钙钛矿相纳米粉体;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Sm0.9Sr0.1Al0.5Fe0.5O3-δ(SSAF9155)陶瓷的电导率和相对密度都先增大后减小,1450℃烧结5h制得的SSAF9155陶瓷具有最高的电导率和相对密度;SSAF陶瓷的电导率主要取决于p型电导,且随Sr和Fe掺杂量的增加而增大,在中低温段电导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遵从Arrhenius关系,导电行为符合p型小极化子跳跃导电机制;样品的表观活化能随着Fe掺杂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Sr掺杂量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陶瓷 SR FE 掺杂 SmAlO3 有机凝胶法 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mb波检测板中裂纹的有限元模拟 被引量:9
16
作者 赵军辉 魏勤 +1 位作者 袁媛 智达 《压电与声光》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20-324,328,共6页
运用有限元法建立Lamb波在板中传播的二维模型,模拟压电晶片双面同相和双面异相激励以获得单一模式Lamb波。针对板中裂纹的Lamb波检测分别从裂纹深度和取向两方面进行研究,系统分析对称与反对称模式Lamb波与不同形态裂纹间的相互作用,... 运用有限元法建立Lamb波在板中传播的二维模型,模拟压电晶片双面同相和双面异相激励以获得单一模式Lamb波。针对板中裂纹的Lamb波检测分别从裂纹深度和取向两方面进行研究,系统分析对称与反对称模式Lamb波与不同形态裂纹间的相互作用,为裂纹缺陷定量分析提供了一些有用的依据。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铝板中传播的Lamb波与裂纹缺陷相互作用并发生波型转换,散射能量分配发生变化;对于基态Lamb波,对称模态S0比反对称模态A0对板中裂纹识别能力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模拟 Lamb波检测 裂纹缺陷 波型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流复阻抗技术在CaTi0.85Sc0.15O3-α固体电解质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向军 胥青华 +2 位作者 鞠文明 王晓晖 张玥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2006年第10期26-29,共4页
介绍了交流复阻抗测试技术在固体电解质测试中的应用原理,并对用传统固相反应法合成的样品CaTi0.85Sc0.15O3-α进行了实际应用测试。根据测得的阻抗谱提出了相应的等效电路,用阻抗分析软件对CaTi0.85Sc0.15O3-α在不同温度下的交... 介绍了交流复阻抗测试技术在固体电解质测试中的应用原理,并对用传统固相反应法合成的样品CaTi0.85Sc0.15O3-α进行了实际应用测试。根据测得的阻抗谱提出了相应的等效电路,用阻抗分析软件对CaTi0.85Sc0.15O3-α在不同温度下的交流阻抗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拟合处理,获得了晶粒电阻、晶界电阻,并定量研究了样品中晶粒电导、晶界电导和总电导随测试温度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Sc掺杂显著提高了样品的电导性能,CaTi0.85Sc0.15O3-α在800℃的电导率达到0.017S/cm,接近于同温度下8YSZ的电导率;在整个测量温度范围内,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满足Arrhenius定律,晶界活化能大于晶粒活化能,样品在730℃以下电导率主要取决于晶界电导,在730℃以上电导率主要由晶粒电导所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流阻抗谱 钪掺杂的钛酸钙 固体电解质 等效电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ZFO-PZT磁电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 被引量:4
18
作者 叶芹 向军 +3 位作者 李佳乐 刘敏 徐加焕 沈湘黔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96-1304,共9页
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1-x)Ni0.5Zn0.5Fe2O4-(x)Pb(Zr0.52Ti0.48)O3(简称为(1-x)NZFO-(x)PZT,x=0.1、0.2、0.3、0.4、0.5)磁电复合纳米纤维,研究了PZT含量对复合纳米纤维结构、电磁特性及微波吸收性能的影响。所有样品均由尖... 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1-x)Ni0.5Zn0.5Fe2O4-(x)Pb(Zr0.52Ti0.48)O3(简称为(1-x)NZFO-(x)PZT,x=0.1、0.2、0.3、0.4、0.5)磁电复合纳米纤维,研究了PZT含量对复合纳米纤维结构、电磁特性及微波吸收性能的影响。所有样品均由尖晶石结构NZFO和钙钛矿结构PZT两相所组成。由于NZFO磁损耗与PZT介电损耗的协同效应及界面效应的加强,适量PZT相的引入可改善复合纳米纤维吸波涂层的电磁阻抗匹配和衰减特性,提高微波吸收性能。x=0.3和0.4的复合纳米纤维分别在低频和高频范围表现出最强的微波吸收能力。当涂层厚度为2.5~5.0 mm时,x=0.3样品的最小反射损耗在6.1 GHz处达-77.2 d B,反射损耗小于-10 d B的有效吸收带宽为11.2 GHz(2.8~12.9和16.9~18 GHz);x=0.4样品的最小反射损耗位于18 GHz处为-37.6 d B,有效吸收带宽达到12.5 GHz(3.3~12.5和14.7~18 G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ZN铁氧体 锆钛酸铅 磁电复合纳米纤维 微波吸收性能 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0.5)Ni_(0.5)Fe_2O_4纳米纤维的静电纺丝法制备、表征及其磁性能 被引量:4
19
作者 向军 褚艳秋 +2 位作者 周广振 郭银涛 沈湘黔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944-1952,共9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静电纺丝技术成功制备直径为150~400 nm的Co0.5Ni0.5Fe2O4铁氧体纳米纤维,并利用TG-DTA、XRD、FTIR、FESEM、TEM和VSM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前驱体纤维经450℃焙烧后可基本形成纯相晶态的目标产物Co0.5Ni0.5Fe... 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静电纺丝技术成功制备直径为150~400 nm的Co0.5Ni0.5Fe2O4铁氧体纳米纤维,并利用TG-DTA、XRD、FTIR、FESEM、TEM和VSM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前驱体纤维经450℃焙烧后可基本形成纯相晶态的目标产物Co0.5Ni0.5Fe2O4纳米纤维;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纤维直径逐渐减小,晶粒尺寸逐渐增大,纤维表面粗糙度加强,其微观形貌由多孔结构向项链状结构转变;所制得的Co0.5Ni0.5Fe2O4纳米纤维的饱和磁化强度由450℃时的35.8 A.m2/kg单调增加到1 000℃时的80.2 A.m2/kg,而矫顽力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550℃附近时达到最大值,意味着其单畴临界尺寸约为30 nm,且发现在单畴尺寸范围内,矫顽力与平均晶粒尺寸的0.7次方成正比,与随机各向异性模型所预测的结果基本吻合。此外,低温(77 K)磁测量显示,与室温相比,样品的矫顽力和剩余磁化强度均大幅提高,但饱和磁化强度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i铁氧体 纳米纤维 静电纺丝 磁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o-Ni合金纳米粒子镶嵌的碳纳米纤维的简单制备及其吸波性能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敏 向军 +2 位作者 吴志鹏 李佳乐 沈湘黔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7-65,共9页
通过在氩气中碳化含有乙酰丙酮金属盐的电纺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合成了镶嵌(Fe1-xCox)0.8Ni0.2(x=0.25,0.50,0.75)合金纳米粒子的碳纳米纤维,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和矢量网络分析仪(VNA)... 通过在氩气中碳化含有乙酰丙酮金属盐的电纺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合成了镶嵌(Fe1-xCox)0.8Ni0.2(x=0.25,0.50,0.75)合金纳米粒子的碳纳米纤维,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和矢量网络分析仪(VNA)等对其物相、形貌、微观结构、静磁及电磁特性进行表征和分析,并根据传输线理论模拟计算了2~18 GHz频率范围内的微波吸收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复合纳米纤维具有典型的铁磁特征,由无定形碳、石墨和面心立方结构Fe-Co-Ni合金三相组成,原位形成的合金纳米粒子沿纤维轴向均匀分布,且被有序石墨层所包覆。磁损耗和介电损耗间的协同作用及特殊的核/壳微观结构使仅含5%(w/w)的(Fe1-xCox)0.8Ni0.2/C复合纳米纤维的硅胶基吸波涂层表现出优异的微波吸收性能。当涂层厚度为1.1~5.0 mm时,x=0.25、0.50和0.75的样品最小反射损耗分别达到-78.5、-80.2和-63.4 d B,反射损耗在-20 d B以下的吸收带宽分别为14.9、14.8和14.5 GHz,几乎覆盖整个S波段至Ku波段。通过调节合金的组成可对材料的电磁特性及微波吸收性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纤维 铁钴镍合金 静电纺丝 微波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