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种苍术属药用植物的trnL-F序列测定及种间遗传关系分析 被引量:23
1
作者 葛燕芬 杭悦宇 +1 位作者 夏冰 韦阳连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2-16,共5页
采用PCR技术对5种苍术属(Atractylodes DC.)药用植物的trnL-F序列进行测定及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扩增获得的序列长886-902bp,经排序并两端切平后,序列长816bp,G+C含量为34.4%;当空位始终做缺失处理时,产物有5个变异位点。利... 采用PCR技术对5种苍术属(Atractylodes DC.)药用植物的trnL-F序列进行测定及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扩增获得的序列长886-902bp,经排序并两端切平后,序列长816bp,G+C含量为34.4%;当空位始终做缺失处理时,产物有5个变异位点。利用trnL-F序列可准确鉴别出朝鲜苍术[A.koreana(Nakai)Kitam.]、北苍术[A.chinensis(DC.)Koidz.]和白术(A.macrocephala Koidz.);而茅苍术[A.lancea(Thunb.)DC.]与关苍术(A.japonica Koidz.ex Kitam.)的tmL-F序列则完全一致,相互之间无法区分。采用邻接法和UPGMA法得到的5种苍术属药用植物的分子系统树有一定的差异,表明这5种苍术属药用植物的物种分化不完全,序列进化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术属 叶绿体基因组 TRNL-F 遗传关系 分子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红豆杉迁地保护小种群动态的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贺善安 李新华 +3 位作者 彭峰 盛宁 於虹 顾姻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35-39,共5页
南京中山植物园于20世纪50年代引种栽培了11株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Pilg.)Rehd. var. mairei(Lemée et Lévl.)Cheng et L.K.Fu〕。45年后,在邻近的天然林中出现了含有400余个个体的自然种群。根据这一事实作者认为,... 南京中山植物园于20世纪50年代引种栽培了11株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Pilg.)Rehd. var. mairei(Lemée et Lévl.)Cheng et L.K.Fu〕。45年后,在邻近的天然林中出现了含有400余个个体的自然种群。根据这一事实作者认为,如果整体生态条件具备,也就是在生物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都很丰富的自然生境中,迁地保护的小种群可以发展成较大种群,这将使迁地保护的作用与功能得到重大发展。从保护生物学原理出发,应认真关注迁地保护的生境条件。因此,迁地保护区的设计应予以改进,还应构建人工栽培园地与自然(野生)生境混合的区域,以创造自然种群发生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园 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区设计 活植物收集 最小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字花科植物FAE1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 被引量:4
3
作者 庞慧 李莹 +3 位作者 李密密 严琴琴 杭悦宇 孙小芹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3,共6页
对十字花科(Brassicaceae)植物非洲芥菜(Brassica tournefortii Gouan)、埃塞俄比亚芥(B.carinata A.Braun)、短喙芥(B.elongata Ehrhart)、芝麻菜〔Eruca vesicaria subsp.sativa(Miller)Thellung〕、野萝卜(Raphanusraphanistrum Lin... 对十字花科(Brassicaceae)植物非洲芥菜(Brassica tournefortii Gouan)、埃塞俄比亚芥(B.carinata A.Braun)、短喙芥(B.elongata Ehrhart)、芝麻菜〔Eruca vesicaria subsp.sativa(Miller)Thellung〕、野萝卜(Raphanusraphanistrum Linn.)、Crambe filiformis Jacq.、菥蓂(Thlaspi arvense Linn.)、臭荠〔Coronopus didymus(Linn.)Smith〕、荠〔Capsella bursa-pastoris(Linn.)Medikus〕和小花碎米荠(Cardamine parviflora Linn.)的FAE1基因进行了克隆、序列比对及功能验证。结果显示:上述前6种1亚种的FAE1基因长度均为1 521 bp,臭荠的FAE1基因长度为1 517 bp,荠和小花碎米荠的FAE1基因长度为1 518 bp,GenBank登录号为JX898749—JX898758;它们的序列相似性较高,相似度达89%;对位排列矩阵长度1 521 bp,其中包含保守位点1 051个(69.1%)、变异位点470个(30.9%)和简约信息位点232个(15.3%);臭荠、荠和小花碎米荠的FAE1序列在第132位分别缺失3个碱基,臭荠的FAE1基因在第515位缺失1个碱基。虽然荠和小花碎米荠的FAE1基因编码505个氨基酸、臭荠的FAE1基因仅编码186个氨基酸、其他种类的FAE1基因均编码506个氨基酸,但它们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高达88.9%;各种类的氨基酸序列存在151个变异位点,其中有6个变异位点与种子芥酸含量相关。Western blot及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各种类的FAE1基因在酵母中均能表达出预期的蛋白产物;在臭荠和小花碎米荠FAE1基因的转化酵母细胞中无芥酸积累,而在其他种类FAE1基因的转化酵母细胞中均有芥酸积累;此外,除荠外的其他8种1亚种植物的种子芥酸含量与转化酵母细胞中的芥酸含量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字花科 尉剧基因 克隆 功能验证 芥酸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性别相关的RAPD-SCAR标记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筱璐 杭悦宇 +1 位作者 周义峰 吴宝成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5,共5页
对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L.)14个居群42个单株的总DNA进行RAPD分析,并根据测序结果合成1对特异的SCAR引物,即5′-GGCTTCTGTCACTACATGGG-3′和5′-GGCTTCTGTCCAGTGCATCT-3′,对42个单株的总DNA进行检测,扩增到1条长681 bp的与雄性相... 对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L.)14个居群42个单株的总DNA进行RAPD分析,并根据测序结果合成1对特异的SCAR引物,即5′-GGCTTCTGTCACTACATGGG-3′和5′-GGCTTCTGTCCAGTGCATCT-3′,对42个单株的总DNA进行检测,扩增到1条长681 bp的与雄性相关的特异片段。除形态上有一定变异的4个单株外,这个与雄性相关的RAPD-SCAR标记在黄独原变种的29个单株中验证准确,在可能为其变种的9个单株中部分验证准确,表明该RAPD-SCAR标记能够准确标记黄独的原变种及一些变种的雄性性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独 变种 雄性性别 RAPD-SCAR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APD标记的叉蕊薯蓣和粉背薯蓣不同居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孙小芹 郭建林 +3 位作者 周义锋 彭斌 白明明 杭悦宇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10年第4期12-17,共6页
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6个叉蕊薯蓣(Dioscorea collettii Hook. f.)居群及5个粉背薯蓣〔D. collettii var. hypoglauca (Palibin) C. T. Ting et al.〕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基于遗传相似系数采用UPGMA法对11个居群进行了... 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6个叉蕊薯蓣(Dioscorea collettii Hook. f.)居群及5个粉背薯蓣〔D. collettii var. hypoglauca (Palibin) C. T. Ting et al.〕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基于遗传相似系数采用UPGMA法对11个居群进行了聚类分析。用14个寡聚核苷酸引物共扩增出170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61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高达94.71%;粉背薯蓣5个居群多态性条带百分率的变化幅度(81.25%~89.29%)略大于叉蕊薯蓣6个居群(82.00%~84.21%)。粉背薯蓣居群间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1.368 5、0.238 4和0.376 3,叉蕊薯蓣居群间的Ne、h和I分别为1.331 1、0.197 2和0.298 3;叉蕊薯蓣与粉背薯蓣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122 8,基因流(Nm)为3.570 7。二者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922 3,遗传距离为0.080 9;其中,粉背薯蓣江西庐山居群和叉蕊薯蓣云南丽江居群间的遗传距离最远,达0.693 1;叉蕊薯蓣云南蒙自和云南景洪居群间的遗传距离最近,仅0.219 4。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参试的11个居群分成4组,其中,所有的叉蕊薯蓣居群和粉背薯蓣浙江临安居群聚成第1组,粉背薯蓣重庆南川居群和湖南衡山居群聚为第2组,粉背薯蓣湖南永顺居群和江西庐山居群则各自独立成组。研究结果证明,叉蕊薯蓣和粉背薯蓣这2个类群之间为原变种和变种的关系,并存在着变种水平上的分化不完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叉蕊薯蓣 粉背薯蓣 RAPD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bA-trnH分析的何首乌野生居群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0
6
作者 白明明 孙小芹 +2 位作者 郭建林 李密密 杭悦宇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6-44,共9页
对产自不同省区的何首乌〔Fallopia multiflora(Thunb.)Harald.〕17个野生居群85个单株的psbA-trnH序列进行了扩增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居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并采用NJ法对85个单株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85个单株的psbA-trnH... 对产自不同省区的何首乌〔Fallopia multiflora(Thunb.)Harald.〕17个野生居群85个单株的psbA-trnH序列进行了扩增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居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并采用NJ法对85个单株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85个单株的psbA-trnH序列长度为384 bp;其中,变异位点为167 bp,简约信息位点为53 bp,分别占序列总长度的43.5%和13.8%。变异类型主要为碱基缺失和替换;变异位点主要集中在235~281 bp区域,根据位点变异情况可将17个居群大体分为3类。各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000~0.172,其中,贵州居群与其他16个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167~0.172,而其他16个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000~0.017。17个居群间的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遗传分化系数(Nst)和基因流(Nm)分别为0.028 56、0.918 68和0.04;除贵州居群外其他16个居群的Pi、Nst和Nm分别为0.015 68、0.837 19和0.10;贵州居群与其周边省区(四川、云南、广西、湖南和湖北)居群的Pi、Nst和Nm分别为0.047 99、0.937 62和0.03。在NJ系统树上,17个居群可聚为4支,且大部分居群的供试单株聚在同一分支中;仅贵州居群单独聚为一支,与序列分析的划分结果基本一致。由研究结果可见:野生何首乌居群总遗传变异的91.868%来自居群间,8.132%来自居群内,居群间的基因交流较少;除贵州居群外其余16个居群的整体遗传多样性水平偏低,说明何首乌居群整体多样性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贵州居群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 居群 psbA—trnH序列 遗传多样性 NJ系统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 L.)不同居群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的比较观察 被引量:12
7
作者 彭斌 周义峰 +1 位作者 舒璞 杭悦宇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9-27,共9页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15个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 L.)居群(11个野生居群及4个栽培居群)植株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包括气孔器、表皮毛和气孔周围表皮细胞的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并据此编制了15个黄独居群的检索表。观...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15个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 L.)居群(11个野生居群及4个栽培居群)植株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包括气孔器、表皮毛和气孔周围表皮细胞的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并据此编制了15个黄独居群的检索表。观察结果表明:15个黄独居群植株叶片在气孔器外拱盖内缘类型,气孔器旋转方向,气孔长轴长度及密度和深度,叶片表皮毛的有无及类型,叶肉腺毛的长、短轴长度及密度,气孔周围表皮细胞垂周壁和平周壁的形态以及平周壁表面颗粒形状等特征上均有明显差异。气孔器外拱盖内缘有光滑和浅波状2种类型;气孔器的旋转方向分为不定向旋转、左旋和右旋3种方式;气孔长轴长度和密度的变化幅度分别为18.59~31.93μm和86~356 mm-2。叶片表皮毛均仅存在于下表皮,可分为乳突和多细胞头单细胞柄腺毛2种类型,乳突主要分布于主脉,腺毛主要分布于二级脉和叶肉;叶肉腺毛的长、短轴长度的变化幅度分别为25.00~55.00和24.86~44.29μm,大部分居群腺毛密度的变化幅度为6~29 mm-2。叶片气孔周围表皮细胞垂周壁的形状有平直、平直隆起、平直脊状隆起、弯曲、弯曲脊状隆起和弯曲拱状隆起6种类型;表皮细胞平周壁的表面纹饰有具瘤条纹和光滑条纹2种形态,其扩散方式也有2种形式:一种为不环绕气孔且四方扩散,另一种为环绕气孔2~3周后扩散但扩散方向不定;平周壁上的颗粒形状有簇晶状、屑状、密集粉状、粉状、粒状和片状6种类型。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黄独不同居群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的多态性较为丰富,地理分布相近的居群微形态特征的相似性较高,这些特征与黄独的各种下分类群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独居群 叶表皮 微形态特征 变异 检索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个DNA序列的不同形态类型诸葛菜的遗传关系分析及后代性状观察 被引量:3
8
作者 吴林园 高兴 +3 位作者 彭斌 郭建林 王荣富 杭悦宇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10年第1期75-79,共5页
选择4种形态类型(花紫色-果实光滑、花紫色-果实密生毛、花白色-果实光滑和花白色-果实密生毛)诸葛菜〔Orychophragmus violaceus(L.) O.E.Schulz〕共11个单株为实验材料,在进行ITS、trnL-F和psbA-trnH序列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邻接法(NJ)... 选择4种形态类型(花紫色-果实光滑、花紫色-果实密生毛、花白色-果实光滑和花白色-果实密生毛)诸葛菜〔Orychophragmus violaceus(L.) O.E.Schulz〕共11个单株为实验材料,在进行ITS、trnL-F和psbA-trnH序列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并对各形态类型的后代性状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诸葛菜的ITS、trnL-F和psbA-trnH序列长度分别为704、767和216 bp,合并序列长度为1 687 bp,G+C含量为43.5%;共有7个变异位点和7个信息位点,变异率0.41%。4个形态类型诸葛菜的trnL-F序列完全一致,ITS和psbA-trnH序列略有差异。其中,花紫色和花白色的果实密生毛类型中各有1个单株的ITS序列第519位碱基为C,其他单株为T;花紫色和花白色的果实光滑类型中各有1个单株的psbA-trnH序列第68位至第73位碱基依次为CAAAAA,其他单株均为TTTTTG。NJ系统发育树显示,4个类型诸葛菜之间没有完全清晰的界限,亲缘关系很近。后代性状观察结果表明,诸葛菜白色花为特化现象,果实光滑和密生毛是不稳定的性状。研究结果支持将毛果诸葛菜(O.violaceus var.lasiocarpus Migo)并入诸葛菜的分类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葛菜 形态特征 ITS序列 TRNL-F序列 psbA-trnH序列 亲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黄姜的传粉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3
9
作者 赵亚美 杭悦宇 +3 位作者 周义锋 吴宝成 高兴 顾子霞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5-21,共7页
对产自湖北武当山的柴黄姜(Dioscorea nipponicasubsp.rosthorniiPrain et Burkill)的花部特征和访花昆虫种类及访花行为、访花频率和携粉量进行了研究,并对柴黄姜的传粉方式、结实和种子萌发状况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柴黄姜具有虫媒... 对产自湖北武当山的柴黄姜(Dioscorea nipponicasubsp.rosthorniiPrain et Burkill)的花部特征和访花昆虫种类及访花行为、访花频率和携粉量进行了研究,并对柴黄姜的传粉方式、结实和种子萌发状况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柴黄姜具有虫媒花的典型花部特征,共观测到访花昆虫4目34种,其中传粉昆虫6种,隧蜂属(Halictussp.)和地蜂属(Andrenasp.)的2种昆虫是柴黄姜的主要传粉昆虫。访花昆虫对雄株的访花高峰时段为11:00至14:00,对雌花没有明显的访花高峰时段。在自然条件下,柴黄姜的座果率为18.86%,结实率为7.12%,种子萌发率为64.76%。在武当山,柴黄姜种群扩展仍以有性繁殖为主,无性繁殖为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薯蓣属 柴黄姜 花部特征 传粉昆虫 传粉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行距和打顶方式对续随子农艺性状及种子产量和总脂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顾子霞 郭建林 +2 位作者 孙小芹 李密密 杭悦宇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5-80,共6页
在续随子(Euphorbia lathyris Linn.)种植过程中采用不同行距(25、30和35 cm)和打顶方式(分别于出苗后1、2、3和4个月打顶,以不打顶为对照),分析和比较其农艺性状(单株干质量、株高和种子千粒质量)、种子产量、总脂含量和总脂产量的差异... 在续随子(Euphorbia lathyris Linn.)种植过程中采用不同行距(25、30和35 cm)和打顶方式(分别于出苗后1、2、3和4个月打顶,以不打顶为对照),分析和比较其农艺性状(单株干质量、株高和种子千粒质量)、种子产量、总脂含量和总脂产量的差异,并据此筛选出适宜续随子的种植行距和打顶措施。结果表明:在不同栽培条件下续随子各农艺性状、种子产量以及总脂含量和产量均有明显差异。随行距增大,续随子的单株干质量、株高和千粒质量总体增加、种子产量无明显差异、总脂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总脂产量则无明显变化规律;行距对续随子单株干质量、株高和总脂含量有显著影响,但对种子千粒质量、种子产量及总脂产量无明显影响。随打顶时间的推迟,续随子单株干质量逐渐提高、株高和种子千粒质量则呈波动的变化趋势、种子产量呈先高后低的变化趋势,但总脂含量及产量变幅不大;不打顶处理(对照)的续随子各农艺性状、种子产量以及总脂含量和产量均高于打顶处理;总体上看,打顶处理对续随子种子千粒质量、种子产量、总脂含量以及总脂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选择行距30 cm、不打顶的方法,其种子产量和总脂产量均最高,分别达到871.01和359.73 kg·hm-2。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续随子种子产量和总脂产量与种植行距无关,但与是否打顶有关;打顶增产方式不适用于续随子的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续随子 行距 打顶 农艺性状 总脂含量 种子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黑莓品种的抗冻性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任冰如 吴文龙 +1 位作者 闾连飞 李维林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54-56,共3页
采用电导法测定了7个黑莓(Rubus spp.)品种及1个树莓品种(对照)经冷冻处理后电解质渗出率的变化,并用二项式和Logistics方程对测定数据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经0℃至-35℃的冷冻处理后,7个黑莓品种枝条的电解质渗出率大多高于对照;黑莓... 采用电导法测定了7个黑莓(Rubus spp.)品种及1个树莓品种(对照)经冷冻处理后电解质渗出率的变化,并用二项式和Logistics方程对测定数据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经0℃至-35℃的冷冻处理后,7个黑莓品种枝条的电解质渗出率大多高于对照;黑莓品种‘Young’枝条的电解质渗出率相对较小。二项式的拟合度高于Logistics方程,二项式拟合结果表明,供试黑莓品种的抗冻性均低于树莓品种‘Reveille’,其中黑莓品种‘Young’的抗冻性较强,LT50为-31.0℃;黑莓品种‘Brazos’和‘Arapaho’的LT50分别为-19.4℃和-19.9℃,抗冻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莓 电解质渗出率 抗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蒜核糖体蛋白L21的基因克隆及氨基酸序列分析
12
作者 佟金凤 汪仁 +3 位作者 李晓丹 江玉梅 彭峰 夏冰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4期13-16,共4页
根据已知核糖体蛋白L21(RPL21)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1对引物,采用PCR技术从石蒜〔Lycoris radiata(L'Hér.)Herb.〕叶片全长cDNA文库中筛选出阳性克隆。通过测序和分析,获得1条石蒜RPL21基因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LrRPL21,GenBank... 根据已知核糖体蛋白L21(RPL21)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1对引物,采用PCR技术从石蒜〔Lycoris radiata(L'Hér.)Herb.〕叶片全长cDNA文库中筛选出阳性克隆。通过测序和分析,获得1条石蒜RPL21基因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LrRPL21,GenBank登录号为FJ972626;序列全长709 bp,编码1条具有164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采用多种分析程序对石蒜RPL21的理化性质以及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石蒜RPL21的预测分子量为18 628,理论等电点为10.36,分子式为C833H1348N254S4,总平均疏水性指数为-0.668,为亲水性蛋白;石蒜RPL21与其他8种植物RPL21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百分率均较高,达到85%~95%;根据系统树可推测其与油棕(Elaeis guineensis Jacq.)RPL21的进化关系最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蒜 核糖体蛋白 基因 序列分析 氨基酸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盐鸢尾Na^+/H^+逆转运蛋白基因IhNHX1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沿海 原海燕 +1 位作者 顾春笋 黄苏珍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18,共8页
采用同源克隆和RACE法克隆获得喜盐鸢尾(Iris halophila Pall.)Na+/H+逆转运蛋白基因IhNHX1的全长序列,该基因序列的全长为1 946 bp,包含1个长度为1 611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537个氨基酸。序列对比及系统树分析结果表明:IhNHX1基... 采用同源克隆和RACE法克隆获得喜盐鸢尾(Iris halophila Pall.)Na+/H+逆转运蛋白基因IhNHX1的全长序列,该基因序列的全长为1 946 bp,包含1个长度为1 611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537个氨基酸。序列对比及系统树分析结果表明:IhNHX1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另外11种植物NHX1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高达96.2%,相同序列占61.7%,表明该氨基酸序列保守性较高;在系统树上喜盐鸢尾与其他植物的分支长均大于1.2,表明它们的亲缘关系均较远;IhNHX1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含有2个保守结构域,即氨氯吡嗪结合位点和CaM结合结构域,分别是NHX1蛋白的标志性结合位点和重要调节区域。该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和跨膜结构域分析结果表明:在IhNHX1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48.60%、不规则卷曲占32.03%、延伸链占14.71%、氢键转角占4.66%;该蛋白质含有10个跨膜结构域。此外,对5'RACE方法中5'端正向引物的优化设计步骤进行了归纳,以提高PCR扩增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盐鸢尾 Na+ H+逆转运蛋白基因IhNHX1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系统树 跨膜结构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