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山植物园于20世纪50年代引种栽培了11株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Pilg.)Rehd. var. mairei(Lemée et Lévl.)Cheng et L.K.Fu〕。45年后,在邻近的天然林中出现了含有400余个个体的自然种群。根据这一事实作者认为,...南京中山植物园于20世纪50年代引种栽培了11株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Pilg.)Rehd. var. mairei(Lemée et Lévl.)Cheng et L.K.Fu〕。45年后,在邻近的天然林中出现了含有400余个个体的自然种群。根据这一事实作者认为,如果整体生态条件具备,也就是在生物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都很丰富的自然生境中,迁地保护的小种群可以发展成较大种群,这将使迁地保护的作用与功能得到重大发展。从保护生物学原理出发,应认真关注迁地保护的生境条件。因此,迁地保护区的设计应予以改进,还应构建人工栽培园地与自然(野生)生境混合的区域,以创造自然种群发生的必要条件。展开更多
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6个叉蕊薯蓣(Dioscorea collettii Hook. f.)居群及5个粉背薯蓣〔D. collettii var. hypoglauca (Palibin) C. T. Ting et al.〕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基于遗传相似系数采用UPGMA法对11个居群进行了...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6个叉蕊薯蓣(Dioscorea collettii Hook. f.)居群及5个粉背薯蓣〔D. collettii var. hypoglauca (Palibin) C. T. Ting et al.〕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基于遗传相似系数采用UPGMA法对11个居群进行了聚类分析。用14个寡聚核苷酸引物共扩增出170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61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高达94.71%;粉背薯蓣5个居群多态性条带百分率的变化幅度(81.25%~89.29%)略大于叉蕊薯蓣6个居群(82.00%~84.21%)。粉背薯蓣居群间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1.368 5、0.238 4和0.376 3,叉蕊薯蓣居群间的Ne、h和I分别为1.331 1、0.197 2和0.298 3;叉蕊薯蓣与粉背薯蓣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122 8,基因流(Nm)为3.570 7。二者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922 3,遗传距离为0.080 9;其中,粉背薯蓣江西庐山居群和叉蕊薯蓣云南丽江居群间的遗传距离最远,达0.693 1;叉蕊薯蓣云南蒙自和云南景洪居群间的遗传距离最近,仅0.219 4。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参试的11个居群分成4组,其中,所有的叉蕊薯蓣居群和粉背薯蓣浙江临安居群聚成第1组,粉背薯蓣重庆南川居群和湖南衡山居群聚为第2组,粉背薯蓣湖南永顺居群和江西庐山居群则各自独立成组。研究结果证明,叉蕊薯蓣和粉背薯蓣这2个类群之间为原变种和变种的关系,并存在着变种水平上的分化不完全。展开更多
对产自湖北武当山的柴黄姜(Dioscorea nipponicasubsp.rosthorniiPrain et Burkill)的花部特征和访花昆虫种类及访花行为、访花频率和携粉量进行了研究,并对柴黄姜的传粉方式、结实和种子萌发状况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柴黄姜具有虫媒...对产自湖北武当山的柴黄姜(Dioscorea nipponicasubsp.rosthorniiPrain et Burkill)的花部特征和访花昆虫种类及访花行为、访花频率和携粉量进行了研究,并对柴黄姜的传粉方式、结实和种子萌发状况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柴黄姜具有虫媒花的典型花部特征,共观测到访花昆虫4目34种,其中传粉昆虫6种,隧蜂属(Halictussp.)和地蜂属(Andrenasp.)的2种昆虫是柴黄姜的主要传粉昆虫。访花昆虫对雄株的访花高峰时段为11:00至14:00,对雌花没有明显的访花高峰时段。在自然条件下,柴黄姜的座果率为18.86%,结实率为7.12%,种子萌发率为64.76%。在武当山,柴黄姜种群扩展仍以有性繁殖为主,无性繁殖为重要补充。展开更多
文摘南京中山植物园于20世纪50年代引种栽培了11株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Pilg.)Rehd. var. mairei(Lemée et Lévl.)Cheng et L.K.Fu〕。45年后,在邻近的天然林中出现了含有400余个个体的自然种群。根据这一事实作者认为,如果整体生态条件具备,也就是在生物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都很丰富的自然生境中,迁地保护的小种群可以发展成较大种群,这将使迁地保护的作用与功能得到重大发展。从保护生物学原理出发,应认真关注迁地保护的生境条件。因此,迁地保护区的设计应予以改进,还应构建人工栽培园地与自然(野生)生境混合的区域,以创造自然种群发生的必要条件。
文摘对产自湖北武当山的柴黄姜(Dioscorea nipponicasubsp.rosthorniiPrain et Burkill)的花部特征和访花昆虫种类及访花行为、访花频率和携粉量进行了研究,并对柴黄姜的传粉方式、结实和种子萌发状况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柴黄姜具有虫媒花的典型花部特征,共观测到访花昆虫4目34种,其中传粉昆虫6种,隧蜂属(Halictussp.)和地蜂属(Andrenasp.)的2种昆虫是柴黄姜的主要传粉昆虫。访花昆虫对雄株的访花高峰时段为11:00至14:00,对雌花没有明显的访花高峰时段。在自然条件下,柴黄姜的座果率为18.86%,结实率为7.12%,种子萌发率为64.76%。在武当山,柴黄姜种群扩展仍以有性繁殖为主,无性繁殖为重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