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身麻醉药物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
作者 郑腾 马涛 高灿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79-282,共4页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是一种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好发于老年人。但其发病机制至今未能完全阐明,因此临床上缺少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近几年研究发现,麻醉药物是引起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是一种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好发于老年人。但其发病机制至今未能完全阐明,因此临床上缺少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近几年研究发现,麻醉药物是引起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就全身麻醉药物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作论述,以期为POCD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 全身麻醉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保护剂对异氟醚麻醉老年小鼠海马线粒体功能和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2
作者 吴晶 张慧 +3 位作者 孙晓茹 杨娇娇 李仁奇 杨建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11-1214,共4页
目的:观察线粒体保护剂 SS-31对异氟醚麻醉老年小鼠线粒体功能和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老年雄性 C57BL/6小鼠48只随机均分为四组(n=12):氧气+生理盐水组(CN 组)、氧气+SS-31组(CS 组)、异氟醚+生理盐水组(IN 组)和异氟醚... 目的:观察线粒体保护剂 SS-31对异氟醚麻醉老年小鼠线粒体功能和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老年雄性 C57BL/6小鼠48只随机均分为四组(n=12):氧气+生理盐水组(CN 组)、氧气+SS-31组(CS 组)、异氟醚+生理盐水组(IN 组)和异氟醚+SS-31组(IS 组)。根据分组,于氧气或异氟醚吸入前30 min 腹腔注射等容生理盐水(CN、IN 组)或 SS-31(5 mg/kg,CS、IS 组),于气体吸入2 h 后取小鼠海马组织。提取线粒体检测电子传递链复合物Ⅰ~Ⅳ酶活性、三磷酸腺苷(ATP)和线粒体膜电位(MMP)水平,组织匀浆检测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突触蛋白1(synapsin-1)、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NMDA 受体2A (NMDAR2A)、NMDAR2B、钙调蛋白依赖的蛋白激酶Ⅱα(CaMKⅡα)和 CaMKⅡβ的含量。结果与 IN 组比较,IS 组复合物Ⅰ酶活性、ATP 和 MMP 水平升高,synapsin-1和 PSD-95含量增加,NMDAR2B、CaMKⅡα和 CaMKⅡβ含量降低(P 〈0.05),而复合物Ⅱ~Ⅳ酶活性及 NMDAR2A 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线粒体保护剂 SS-31可改善异氟醚麻醉所致老年小鼠海马线粒体及神经元突触可塑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 异氟醚 突触可塑性 老年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患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谵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3
作者 赵紫健 曹君利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32-1135,共4页
2~12岁患儿在接受全身麻醉后发生躁动和谵妄的现象时有报道,这一问题引起了普遍关注。目前认为,患儿苏醒期躁动和谵妄是短暂的临床现象,绝大多数发生于麻醉苏醒后即刻。苏醒期躁动是一种患儿意识与行为缺乏联系的状态,它主要表现为兴奋... 2~12岁患儿在接受全身麻醉后发生躁动和谵妄的现象时有报道,这一问题引起了普遍关注。目前认为,患儿苏醒期躁动和谵妄是短暂的临床现象,绝大多数发生于麻醉苏醒后即刻。苏醒期躁动是一种患儿意识与行为缺乏联系的状态,它主要表现为兴奋、烦躁、定向障碍和行为不当[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苏醒期 患儿 谵妄 全身 苏醒期躁动 临床现象 主要表现 定向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氨酸血管加压素系统在吸入麻醉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许政 周瑜 +3 位作者 高易红 刘鹤 张红星 曹君利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6-100,共5页
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VP)由下丘脑大细胞性神经分泌细胞分泌。除了进入外周血液循环维持机体稳态外,AVP还作为直接的神经递质参与多种脑功能的调节。近来研究表明,AVP系统在吸入麻醉中发挥重要作用。全文从镇静催眠、镇痛、肌松、控制应... 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VP)由下丘脑大细胞性神经分泌细胞分泌。除了进入外周血液循环维持机体稳态外,AVP还作为直接的神经递质参与多种脑功能的调节。近来研究表明,AVP系统在吸入麻醉中发挥重要作用。全文从镇静催眠、镇痛、肌松、控制应激等全身麻醉四要素的角度综述该系统在吸入麻醉中的作用,以期为阐明吸入麻醉机制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丘脑 精氨酸血管加压素 大细胞神经元 吸入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莨菪碱对地西泮小鼠催眠和镇痛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王稳 吴廷廷 +4 位作者 王小娟 魏晶晶 谢云 王通 张励才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4-276,共3页
目的观察山莨菪碱对地西泮催眠和镇痛作用的影响。方法用翻正反射法观察山莨菪碱对地西泮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用甩尾法实验观察山莨菪碱对地西泮小鼠甩尾潜伏期的影响。结果在翻正反射实验中,山莨菪碱可缩短地西泮小鼠的睡眠时间(P<0... 目的观察山莨菪碱对地西泮催眠和镇痛作用的影响。方法用翻正反射法观察山莨菪碱对地西泮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用甩尾法实验观察山莨菪碱对地西泮小鼠甩尾潜伏期的影响。结果在翻正反射实验中,山莨菪碱可缩短地西泮小鼠的睡眠时间(P<0.05);在甩尾法实验中,山莨菪碱对地西泮小鼠的甩尾潜伏期无影响(P>0.05),但二者合用有协同镇痛的趋势。结论山莨菪碱可缩短地西泮的睡眠时间;山莨菪碱与地西泮合用有协同镇痛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莨菪碱 地西泮 催眠 镇痛 翻正反射法 睡眠时间 甩尾实验 甩尾潜伏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使用帕瑞昔布钠对神经外科手术术后镇痛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6
作者 高海燕 刘功俭 +3 位作者 陈秀侠 孙西龙 谭金丹 邵录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60-363,共4页
目的观察术前使用帕瑞昔布钠对神经外科手术术后镇痛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神经外科开颅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均分为两组:帕瑞昔布组钠(P组)和对照组(C组)。P组在手术开始前30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C组在手术开始前... 目的观察术前使用帕瑞昔布钠对神经外科手术术后镇痛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神经外科开颅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均分为两组:帕瑞昔布组钠(P组)和对照组(C组)。P组在手术开始前30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C组在手术开始前30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ml。两组术后均采用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PCIA配方为舒芬太尼2μg/kg+托烷司琼0.2mg/kg,加生理盐水至120ml。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16、24、48h的VAS评分、Ramsay评分,术后48h内PCIA总按压次数及有效按压次数,于帕瑞昔布钠给药前和给药后2h、48h测定凝血功能,并观察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C组术后2、4、16、24、48hVAS评分明显高于P组(P<0.05),术后2hP组镇静满意率明显高于C组(P<0.05)。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前和注射2h及48h后,两组各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8h内,C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P组(P<0.05)。结论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用于神经外科术后镇痛可增强舒芬太尼PCIA的镇痛效应,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不影响凝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瑞昔布钠 舒芬太尼 术后镇痛 凝血功能 神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鞘内注射不同剂量2-PMPA对切口痛大鼠的镇痛作用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苏明 李莉 +2 位作者 王存金 庞君 张励才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5-138,共4页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注射不同剂量NAAG肽酶抑制剂2-磷酸甲基戊二酸[2-(Phosphonomethyl)-pentanedioic acid,2-PMPA]对切口痛大鼠的镇痛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切口痛模型组(A组)、2-PMPA治疗组(B组)和第Ⅱ组代谢型...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注射不同剂量NAAG肽酶抑制剂2-磷酸甲基戊二酸[2-(Phosphonomethyl)-pentanedioic acid,2-PMPA]对切口痛大鼠的镇痛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切口痛模型组(A组)、2-PMPA治疗组(B组)和第Ⅱ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拮抗剂(LY-341495)组(C组),B组又根据2-PMPA剂量的不同分为B1组(10 μg)、B2组(50 μg)和B3组(100 μg).所有大鼠于左后爪作一纵形切口制备切口痛模型,术后A组鞘内注射5% DMSO溶剂10 μl;B组鞘内注射不同剂量的2-PMPA;C组鞘内注射100 μg 2-PMPA,于注射前30min腹腔注射LY-341495 1mg/kg.术后2h以累积疼痛评分(calculative pain score,CPS)和机械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评估疼痛强度.结果:A组、B1组、B2组、B3组和C组大鼠术前的CPS和PWT值均无显著性差异,与术前相比,术后各组的CPS(14.17±2.18)、(13.50±1.87)、(9.17±1.67)、(4.83±1.47)、(12.68±1.98)均升高(P<0.05),PWT值(3.13±1.36)、(4.07±1.44)、(9.40±2.61)、(15.83±6.74)、(4.26±2.06)均降低(P<0.05).术后A组与B1组的CPS和PWT值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B2组和B3组与A组和B1组相比术后CPS均降低,PWT值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3组与B2组相比术后CPS降低,PWT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B3组相比术后CPS升高,PWT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NAAG肽酶抑制剂2-PMPA对切口痛大鼠有明显镇痛作用,且随剂量增大而增强,其镇痛作用与提高细胞外NAAG水平进而激活第Ⅱ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PMPA 切口痛 NAAG肽酶抑制剂 第Ⅱ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神经调控技术对全麻患者术后睡眠功能紊乱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杨杰 曹君利 刘鹤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2年第12期1322-1332,共11页
无创神经调控技术是主要通过电刺激、磁刺激等对神经功能状态进行调控的一种非侵入性、安全、便捷的有效治疗手段。近年来,无创神经调控技术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脑功能调控的相关研究和治疗,其在脑卒中患者的认知障碍调控、抑郁、焦虑、谵... 无创神经调控技术是主要通过电刺激、磁刺激等对神经功能状态进行调控的一种非侵入性、安全、便捷的有效治疗手段。近年来,无创神经调控技术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脑功能调控的相关研究和治疗,其在脑卒中患者的认知障碍调控、抑郁、焦虑、谵妄、失眠等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上都有相关研究证实。临床科室如神经内科、康复科、疼痛科等多学科都广泛运用无创神经调控这一技术,但其在围术期的应用较少,尤其是针对全麻患者术后睡眠功能紊乱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术后睡眠功能紊乱是术后一个常见且容易被忽视的并发症,常表现为术后睡眠结构紊乱、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时长明显缩短等,全身麻醉患者术后睡眠功能更容易受影响。术后睡眠功能紊乱涉及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等很多影响因素,影响患者整个围术期甚至出院后的长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神经调控技术 全身麻醉 术后管理 睡眠 术后睡眠功能紊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不同入路腰方肌阻滞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9
作者 李响 贾梦醒 +4 位作者 高震南 余莲雅 李育美 吴南玲 刘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58-1262,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与后路腰方肌阻滞对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8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侧阻滞组(A组)和后路腰方...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与后路腰方肌阻滞对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8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侧阻滞组(A组)和后路腰方肌阻滞组(Q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8 h舒芬太尼消耗量、术后24 h QoR⁃40评分、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术后静息和运动状态VAS评分、术后48 h补救镇痛发生率、镇痛满意度、术后早期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Q组相比,A组患者术后48 h舒芬太尼总消耗量明显降低(P<0.001);A组患者术后6、12、24 h静息与运动状态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A组患者术后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明显晚于Q组(P<0.05);A组患者术后24 h QoR⁃40评分明显高于Q组(P<0.001);两组患者术后48 h补救镇痛发生率、镇痛满意度、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及其他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中,相较于后路腰方肌阻滞,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可以提供更好的镇痛效果,减少患者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提高患者术后恢复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侧阻滞 后路腰方肌阻滞 直肠癌 围术期镇痛 术后恢复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MDA受体与α_(2)肾上腺素受体参与神经精神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章文欣 周冬雨 +6 位作者 韩奕 季然 艾琳 谢安 翟晓静 曹君利 张红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06-2212,共7页
谷氨酸与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对应受体分别构成谷氨酸能系统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二者在多种神经精神疾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存在密切对话。该文回顾了高级中枢神经系统中谷氨酸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 谷氨酸与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对应受体分别构成谷氨酸能系统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二者在多种神经精神疾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存在密切对话。该文回顾了高级中枢神经系统中谷氨酸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和肾上腺素受体——α_(2)肾上腺素受体(alpha 2 adrenergic receptor,α_(2)-AR)参与神经精神疾病的具体分子机制,以及二者可能的对话机制,对深入认识两种受体相关神经精神疾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药物研发和优化临床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DA受体 α_(2)肾上腺素受体 脑源性营养因子 抑郁症 阿尔茨海默病 神经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胺酮抗抑郁作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冬雨 章文欣 +6 位作者 翟晓静 陈丹丹 韩奕 季然 潘晓媛 曹君利 张红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22-1627,共6页
重性抑郁障碍又称临床抑郁症,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治愈率低等特点。传统的抗抑郁药物起效缓慢、治愈率低,对难治性抑郁症治疗效果不佳。有研究提示,非选择性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拮抗剂氯胺酮,单次亚麻醉剂量治疗即可产生快速... 重性抑郁障碍又称临床抑郁症,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治愈率低等特点。传统的抗抑郁药物起效缓慢、治愈率低,对难治性抑郁症治疗效果不佳。有研究提示,非选择性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拮抗剂氯胺酮,单次亚麻醉剂量治疗即可产生快速起效和持续的抗抑郁作用,并且对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有效,明显缓解了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自杀倾向,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既往研究显示,氯胺酮的抗抑郁作用机制可能涉及单胺能系统、谷氨酸能系统、多巴胺能系统,该文将从以上几个系统分别总结氯胺酮抗抑郁的药理学机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胺酮 抑郁症 抗抑郁 单胺能系统 谷氨酸能系统 多巴胺能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3K/Akt调节线粒体Cx43蛋白表达在H_2S后处理离体大鼠心肌中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5
12
作者 张可璇 毛洪雅 +3 位作者 孟雪 惠夏 张邓新 季永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8-253,共6页
目的探讨PI3K/Akt信号通路是否通过调节线粒体缝隙连接蛋白Cx43而在硫化氢(H2S)后处理中减轻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方法 56只♂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14):缺血/再灌注组(I/R组),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 目的探讨PI3K/Akt信号通路是否通过调节线粒体缝隙连接蛋白Cx43而在硫化氢(H2S)后处理中减轻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方法 56只♂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14):缺血/再灌注组(I/R组),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组(LY组),硫化氢后处理组(NP组),硫化氢后处理+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组(N+L组)。采用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注模型,平衡灌注20 min后停灌30 min复灌60 min。记录平衡末及灌注结束时的心率(HR)、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内压上升最大速率(+dp/dtmax)、左室内压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灌注结束时,TTC法染色心肌切片并计算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计算凋亡指数(AI);Westernblot半定量线粒体总的Cx43(total connexin 43,tCx43)和磷酸化Cx43(phosphorylated connexin 43,pCx43)表达水平。结果平衡灌注末各组间心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灌注后,与I/R组比较,NP组心功能的各项指标明显改善(P<0.05);心肌梗死面积减少(26.5±4.2)%vs(44.5±5.3)%(P<0.05);凋亡指数降低(25.9±3.0)%vs(43.1±1.9)%(P<0.05);线粒体tCx43和pCx4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LY294002逆转了H2S后处理产生的心肌保护效应,使N+L组心功能指标及线粒体中tCx43和pCx43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心肌梗死面积及凋亡指数均增加(P<0.05)。结论 PI3K/Akt信号通路通过上调线粒体缝隙连接蛋白Cx43蛋白的表达而在硫化氢(H2S)后处理中减轻离体大鼠I/R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后处理 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肌保护 PI3K/AKT 线粒体缝隙连接蛋白Cx4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3K/Akt/FoxO3a/Bim信号通路介导硫化氢后处理对缺氧H9c2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9
13
作者 周波 钱坤 +1 位作者 胡明珠 季永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71-976,共6页
目的探讨硫氢化钠(Na HS)后处理是否通过PI3K/Akt/Fox O3a/Bim信号通路调节细胞凋亡发挥减轻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R)损伤的作用。方法 H9c2大鼠心肌细胞缺氧3 h/复氧6 h,建立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将细胞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Control组)、... 目的探讨硫氢化钠(Na HS)后处理是否通过PI3K/Akt/Fox O3a/Bim信号通路调节细胞凋亡发挥减轻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R)损伤的作用。方法 H9c2大鼠心肌细胞缺氧3 h/复氧6 h,建立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将细胞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Control组)、缺氧/复氧组(H/R组)、硫氢化钠后处理组(H/R+Na HS组)、抑制剂LY294002组(H/R+LY组)、硫氢化钠后处理+LY294002组(H/R+Na HS+LY组)。分别在缺氧前、复氧末检测H9c2心肌细胞的存活率以及LDH释放;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的细胞凋亡率;应用Western blot检测Akt、p-Akt、Fox O3a、p-Fox O3a、Bim蛋白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Fox O3a的分布情况。结果缺氧前各组心肌细胞存活率、LDH释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氧末,Na HS组与H/R组相比,心肌细胞存活率明显提高(P<0.05),LDH释放量与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p-Akt、p-Fox O3a蛋白表达水平升高,Bim表达降低,同时Fox O3a在细胞质的表达升高。LY294002逆转了Na HS后处理产生的心肌细胞保护作用,使得H/R+Na HS+LY组的心肌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LDH释放和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p-Akt、p-Fox O3a蛋白表达降低(P<0.05),Bim表达升高(P<0.05),FoxO 3a在细胞质的表达水平降低。结论硫氢化钠(NaH S)后处理通过PI3K/Akt/FoxO 3a/Bim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凋亡,减轻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R)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复氧损伤 硫化氢 心肌保护 PI3K/AKT FOXO3A BIM 后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大鼠焦虑状态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杨娇娇 孙晓茹 +3 位作者 张慧 谢泽敏 徐宁 吴波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97-800,共4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鼠焦虑状态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五组:对照组(C组)、PTSD模型组(P组)和右美托咪定10μg/kg组(D1组)、20μg/kg组(D2组)和40μg/kg组(D3组),通过条件性恐惧实验测定大...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鼠焦虑状态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五组:对照组(C组)、PTSD模型组(P组)和右美托咪定10μg/kg组(D1组)、20μg/kg组(D2组)和40μg/kg组(D3组),通过条件性恐惧实验测定大鼠的恐惧记忆,旷场实验测定大鼠的自主活动能力和焦虑状态,高架十字迷宫测定大鼠的焦虑状态和水迷宫实验测定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结果与P组比较,D1、D2、D3组僵直时间百分比、总运动路程和潜伏期均明显降低(P<0.05),而中央格停留时间、开环时间比例和目标象限探索时间百分比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明显降低PTSD大鼠的恐惧记忆和自主活动,并改善焦虑状态,增强PTSD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焦虑状态 认知功能 右美托咪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抗氧化肽对脓毒性脑病小鼠认知功能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吴晶 张明强 +3 位作者 贾敏 杨娇娇 纪木火 杨建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88-791,共4页
目的观察线粒体抗氧化肽SS-31对脓毒性脑病小鼠认知功能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C57BL/6小鼠60只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生理盐水组(SN组,n=10)、假手术+SS-31组(SS组,n=10)、盲肠结扎穿孔(CLP)+生理盐水组(CN组,n=20)和CLP+SS-3... 目的观察线粒体抗氧化肽SS-31对脓毒性脑病小鼠认知功能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C57BL/6小鼠60只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生理盐水组(SN组,n=10)、假手术+SS-31组(SS组,n=10)、盲肠结扎穿孔(CLP)+生理盐水组(CN组,n=20)和CLP+SS-31组(CS组,n=20)。术毕每天腹腔注射5mg/kg SS-31(SS、CS组)或等容生理盐水(SN、CN组),连续6d。术后第7、8天,行条件性恐惧实验;行为学测试后处死小鼠,取海马组织检测活性氧自由基(ROS)及三磷酸腺苷(ATP)水平,提取线粒体检测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物Ⅰ、Ⅱ、Ⅲ、Ⅳ酶活性及线粒体膜电位(MMP)水平。结果与CN组比较,SN、SS和CS组24h场景实验僵直时间明显增加(P<0.05),ROS水平明显降低,ATP、MMP及复合物Ⅰ和Ⅲ酶活性明显升高(P<0.05)。与CS组比较,SN和SS组ROS水平明显降低,ATP、MMP及复合物Ⅰ和Ⅲ酶活性明显升高(P<0.05)。结论线粒体抗氧化肽SS-31可改善脓毒性脑病小鼠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减轻线粒体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认知 线粒体 抗氧化剂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病理性疼痛致抑郁大鼠海马促炎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10
16
作者 谢泽敏 徐世霞 +3 位作者 徐宁 王星明 周志强 杨建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97-800,共4页
目的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致抑郁大鼠海马促炎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并探讨其与抑郁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8只,随机分为两组:假手术组(Sham组)和保留性坐骨神经损伤组(SNI组),每组14只。于术前1d及术后7、14、21d测试机械痛阈... 目的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致抑郁大鼠海马促炎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并探讨其与抑郁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8只,随机分为两组:假手术组(Sham组)和保留性坐骨神经损伤组(SNI组),每组14只。于术前1d及术后7、14、21d测试机械痛阈值(MWT);于术前1~3d测试糖水偏好、强迫游泳实验基础值;术后21~23d进行糖水偏好实验、强迫游泳实验;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取海马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海马中IL-1β、IL-6、TNF-α的含量,并对其与糖水偏好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与Sham组比较,SNI组大鼠在术后7、14、21d MWT明显降低(P<0.001),术后21d糖水偏好明显降低(P<0.01),术后23d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后21d海马组织IL-6、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IL-1β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NI组海马组织IL-1β(r2=0.60,P<0.01)、IL-6(r2=0.55,P<0.01)、TNF-α(r2=0.60,P<0.01)含量与糖水偏好呈明显负相关。结论神经病理性疼痛致抑郁大鼠海马促炎细胞因子IL-6、TNF-α含量升高,且与抑郁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抑郁 炎症因子 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靶向抗氧化剂SS-31肽对脓毒血症小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国民 丁东亮 +3 位作者 杨娇娇 袁冬 吴晶 杨建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76-479,共4页
目的观察线粒体靶向抗氧化剂SS-31肽对小鼠脓毒血症引起急性肺损伤(ALI)的影响。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建立小鼠脓毒症模型。成年雄性C57BL/6小鼠48只,体重25~32g,随机均分为四组:假手术+溶剂组(A组)、假手术+SS-31肽组... 目的观察线粒体靶向抗氧化剂SS-31肽对小鼠脓毒血症引起急性肺损伤(ALI)的影响。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建立小鼠脓毒症模型。成年雄性C57BL/6小鼠48只,体重25~32g,随机均分为四组:假手术+溶剂组(A组)、假手术+SS-31肽组(B组)、CLP+溶剂组(C组)及CLP+SS-31肽组(D组)。于术后即刻及5hB、D组腹腔注射SS-31肽5mg/kg,A、C组腹腔注射等容剂量的生理盐水。假手术或CLP 24h后,采用HE染色法进行肺组织学评分,取肺组织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0、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干湿重比(W/D)、活性氧簇(ROS)、ATP水平、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结果 C组肺炎症渗出、水肿程度均明显重于A组(P〈0.05),D组肺组织充血、炎性细胞浸润、肺泡壁水肿明显轻于C组(P〈0.05);C组肺组织学评分、IL-6浓度、MDA、MPO、W/D、ROS水平、NF-κB p65及iNOS表达明显高于A组,ATP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D组肺组织学评分、IL-6浓度、MDA、MPO、W/D、ROS水平、NF-κB p65及iNOS表达明显低于C组,ATP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5)。A组与B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组肺组织TNF-α、IL-10浓度及SO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S-31肽可改善小鼠脓毒血症引起的ALI,这可能是通过抑制脓毒血症的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肺损伤 氧化应激 SS-31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TLR4/p38MAPK级联活化介导持续性术后痛时TNF-α的增加 被引量:12
18
作者 胡兴国 阳红艳 +2 位作者 文锟 张云翔 曾因明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研究脊髓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在持续性术后痛中的作用及与Toll样受体4(TLR4)/p38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级联的关系。方法:选择鞘内置管成功的雄性SD大鼠12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 目的:研究脊髓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在持续性术后痛中的作用及与Toll样受体4(TLR4)/p38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级联的关系。方法:选择鞘内置管成功的雄性SD大鼠12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每组24只):假手术组、持续性术后痛组、Toll样受体4小干扰RNA组(TLR4 si RNA组)、4-(4-氟苯基)-2-(4-甲磺酰基苯基)-5-(4-吡啶基)咪唑组(SB203580组)和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组(rh TNFR-Fc组)。按Flatters介绍的方法建立大鼠皮肤肌肉切口牵拉(skin/muscle incision and retraction,SMIR)持续性术后痛模型;在术前1天及术后第1、3、7、12和22天时测定大鼠机械缩足反应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按ELISA法测定脊髓TNF-α含量。结果:与术前基础值及假手术组比较,持续性术后痛组大鼠在术后第3、7、12和22天MWT明显降低(P<0.05),脊髓TNF-α含量在术后7、12和22天明显升高(P<0.05);与持续性术后痛组比较,TLR4 si RNA组和SB203580组大鼠在术后第3、7和12天,rh TNFR-Fc组在术后第7和12天MWT明显升高(P<0.05),TLR4 si RNA组、SB203580组和rh TNFR-Fc组大鼠脊髓TNF-α含量在术后第7、12和22天明显降低(P<0.05)。结论:脊髓TNF-α参与了大鼠SMIR持续性术后痛的形成,其增加与脊髓TLR4/p38MAPK级联的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Α TOLL样受体4 p38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术后痛 脊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鞘内注射GDNF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水平p-Akt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存金 庞君 +5 位作者 李莉 张苏明 宋歌 曹俊平 张励才 王红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08-212,217,共6页
目的: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水平p-Akt的表达变化及鞘内给予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后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1:SD雄性大鼠分为对照组和CCI组。CCI组又分为术后1 d组(D1组... 目的: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水平p-Akt的表达变化及鞘内给予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后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1:SD雄性大鼠分为对照组和CCI组。CCI组又分为术后1 d组(D1组)、术后3 d组(D3组)、术后7 d组(D7组)和术后14 d组(D14组)。分别于术后1、3、7、14 d测定热缩足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后处死并取其脊髓背角,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Akt(p-Akt)蛋白表达情况。实验2:SD雄性大鼠分为对照组、D14'组、D14'+PBS组、D14'+GDNF组。与实验1相同时间点测定TWL,并于第14 d处死,取其脊髓背角,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p-Akt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CI组大鼠TWL明显降低(P<0.01);与D14'组和D14'+PBS组相比,D14'+GDNF组大鼠TWL明显升高(P<0.01)。CCI组脊髓组织中p-Akt表达水平于术后3 d开始升高,一直持续到术后14 d(P<0.01);D14'+GDNF组p-Akt表达水平较D14'组和D14'+PBS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大鼠脊髓组织中Akt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鞘内注射GDNF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与降低脊髓组织p-Akt的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病理性疼痛 磷酸化 Ak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二氮卓受体在依托咪酯致小鼠学习记忆障碍中的作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黄河 李冰 +3 位作者 韩丹 马柯 朱杨子 武玉清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0年第10期1092-1095,共4页
目的:观察苯二氮卓受体拮抗剂氟马西尼(flumazenil,Flu)对依托咪酯(etomidate,Eto)所致遗忘作用的影响。方法:昆明种小鼠48只,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脂肪乳(intralipid)组(NS+Z组),生理盐水+依托咪酯组(NS+Eto组),氟马西尼+脂肪乳组(Fl... 目的:观察苯二氮卓受体拮抗剂氟马西尼(flumazenil,Flu)对依托咪酯(etomidate,Eto)所致遗忘作用的影响。方法:昆明种小鼠48只,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脂肪乳(intralipid)组(NS+Z组),生理盐水+依托咪酯组(NS+Eto组),氟马西尼+脂肪乳组(Flu+Z组),氟马西尼+依托咪酯组(Flu+Eto组)。训练前20min皮下注射氟马西尼(0.1mg/kg)或生理盐水(0.1mL/10g),训练前5min腹腔注射脂肪乳(0.12mL/10g)或依托咪酯(3mg/kg)。在跳台实验和避暗实验中观察氟马西尼对依托咪酯导致遗忘小鼠错误次数(errortimes,ET)、跳台潜伏期(step down latency,SDL)和步入潜伏期(step through latency,STL)的影响。结果:氟马西尼可减少依托咪酯所致遗忘小鼠的ET、延长SDL和STL。结论:苯二氮卓类(benzodiaz-epines,BDZ)受体可能是依托咪酯致小鼠遗忘作用的重要靶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马西尼 依托咪酯 学习记忆 跳台实验 避暗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