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市政污水处理厂反硝化滤池启动及深度脱氮运行效果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周圆 王燕 +2 位作者 郑凯凯 王硕 李激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6-129,共4页
通过采用全流程分析方法,总结了太湖流域某市政污水处理厂TN指标针对新一轮提标改造的达标难点,研究了反硝化滤池小试实验的启动与碳源投加的最佳C/N比。结果表明,低C/N比进水及内回流不足限制了脱氮效率的进一步提高;通过实际污水处理... 通过采用全流程分析方法,总结了太湖流域某市政污水处理厂TN指标针对新一轮提标改造的达标难点,研究了反硝化滤池小试实验的启动与碳源投加的最佳C/N比。结果表明,低C/N比进水及内回流不足限制了脱氮效率的进一步提高;通过实际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进行反硝化滤池的小试实验研究,发现反硝化滤池启动4天后挂膜成功,在外加碳源C/N比为2条件下,出水NO_(3)^(-)-浓度可降至3 mg/L以下,且不会导致出水COD浓度升高,所得结果比其他文献报道的碳氮比偏低,为未来高标准TN排放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厂 反硝化滤池 启动运行 C/N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水处理中的菌藻关系和污染物去除效能 被引量:19
2
作者 王玉莹 支丽玲 +2 位作者 马鑫欣 王硕 李激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6-125,共10页
菌藻共生体系可利用菌藻间的关系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去除,在污水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从菌藻关系、微藻选择和菌藻共生系统的发展三方面分析了该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阐释了菌藻关系中信号分子对菌藻系统的影响。群体感应会促... 菌藻共生体系可利用菌藻间的关系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去除,在污水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从菌藻关系、微藻选择和菌藻共生系统的发展三方面分析了该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阐释了菌藻关系中信号分子对菌藻系统的影响。群体感应会促进共生菌在微藻表面形成生物膜,加快藻际微环境的形成,促进污染物的去除。化感作用可抑制杂菌和杂藻的过度生长,维持菌藻系统的稳定运行。此外,该文对不同类型的微藻对污染物去除效果作了进一步分析,污水处理中常用的小球藻和衣藻对氮磷污染物去除效率较高,栅藻常被用作水质评价的指示生物。菌藻共生系统形式多样,其中细菌-微藻共生系统和多菌-多藻共生系统应用广,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好,而真菌-微藻共生系统多用于污水的深度处理。最后,文章对菌藻共生体系的发展进行前景展望,以期为菌藻共生体系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工程化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藻关系 信号分子 群体感应 微藻 细菌-微藻共生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溶解性有机氮分布和转化特征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小东 陈明飞 +3 位作者 王子文 王燕 王硕 李激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1-168,共8页
为研究太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溶解性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的污染现状及迁移转化规律,选取数座典型污水处理厂(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WWTPs),通过长期水质监测研究出水DON污染水平及其季节变化,并运用多种方... 为研究太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溶解性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的污染现状及迁移转化规律,选取数座典型污水处理厂(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WWTPs),通过长期水质监测研究出水DON污染水平及其季节变化,并运用多种方法阐明WX-A工艺沿程中DON的分子质量(molecular weight,MW)、亲疏水及荧光光谱变化等特性.结果表明:出水中97.66%~99.22%的含氮化合物为溶解态,DON/溶解性总氮(soluble total nitrogen,STN)为21.88%~26.15%,DON平均质量浓度范围为2.7~3.4 mg/L.厌氧段DON质量浓度出现明显降低趋势,生物膜法(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MBBR)工艺段中,分子质量高于30 ku的DON被降解为低于3 ku的DON.出水中低于1 ku的DON比例约为42%,79%的出水DON为亲水性化合物.荧光谱图显示进水DON以酪氨酸类蛋白质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为主要组分,总荧光响应百分比(P i,n,%)达76.5%,但是进出水中区域Ⅱ(酪氨酸类蛋白质)和区域Ⅳ(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的荧光区域标准体积去除率分别为77.0%和23.7%,进一步表明活性污泥工艺无法实现低分子有机氮的高效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厂 溶解性有机氮 分子质量 三维荧光光谱 荧光响应百分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中锑污染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4
作者 李志萍 杨晶晶 +1 位作者 孙程奇 白仁碧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16,26,共6页
随着工业中对锑的使用范围及使用量的增加,含锑废水排放所造成的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然而,关于水中锑污染的处理及工程实践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使得对锑的有效去除成为水环境污染控制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之一。总结... 随着工业中对锑的使用范围及使用量的增加,含锑废水排放所造成的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然而,关于水中锑污染的处理及工程实践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使得对锑的有效去除成为水环境污染控制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之一。总结了水中锑的性质及其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各类方法的优势和缺点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锑污染 锑处理技术 含锑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曝气促进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微观机制解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欣 黄凯文 +3 位作者 赵倩 肖丽雯 王硕 李激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275-4285,共11页
通过研究常规曝气与微纳米曝气模式下好氧颗粒污泥(AGS)的颗粒化进程与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同时结合胞外聚合物(EPS)与微生物群落演替,分析不同曝气模式下AGS的微观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曝气模式,微纳米曝气体系具有更高的氧气传... 通过研究常规曝气与微纳米曝气模式下好氧颗粒污泥(AGS)的颗粒化进程与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同时结合胞外聚合物(EPS)与微生物群落演替,分析不同曝气模式下AGS的微观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曝气模式,微纳米曝气体系具有更高的氧气传质效率与羟基自由基(·OH)产生量,可以显著提升AGS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氨氮、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始终稳定在95%以上,总氮去除率则能维持在78.81%的较高处理水平.微纳米曝气还可促进AGS的快速颗粒化,平均粒径在20d后超过300μm.且XDLVO理论计算结果表明两种曝气模式下AGS均具有良好的聚集性能.由于微纳米气泡具有促进生物膜生长的作用,微纳米曝气体系中的AGS具有含量更丰富的EPS,主要依靠Hydrophobic TB-PN形成蛋白质结构的疏水网络促进AGS形成,而常规曝气体系更多是依靠Ionic TB-PS的离子架桥作用增强AGS的稳定性.两种曝气体系中的微生物群落存在较大差异,常规曝气体系中多是常见的反硝化优势菌属,而微纳米曝气体系由于存在较高的曝气强度,导致丝状菌属出现了激增现象,优势菌群以Neomegalonema、Thiothrix和norank_f_Saprospiraceae为主,在为AGS分泌EPS形成骨架的同时,也能保证系统脱氮性能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微纳米曝气 XDLVO理论 胞外聚合物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胺间甲氧嘧啶胁迫下硫自养反硝化菌群的响应机制
6
作者 黄凯文 张欣 +3 位作者 周雨晨 周一杰 王硕 李激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227-5235,共9页
采用硫填料床反应器,以工业废弃物白泥作为碱度源,逐步提升磺胺间甲氧嘧啶(SMM)浓度,探究硫自养反硝化(SADN)菌群在SMM胁迫下的微观响应机制.结果表明,SADN菌群能够利用白泥提供的碱度进行高效脱氮,在低浓度SMM胁迫下系统保持稳定,Thiob... 采用硫填料床反应器,以工业废弃物白泥作为碱度源,逐步提升磺胺间甲氧嘧啶(SMM)浓度,探究硫自养反硝化(SADN)菌群在SMM胁迫下的微观响应机制.结果表明,SADN菌群能够利用白泥提供的碱度进行高效脱氮,在低浓度SMM胁迫下系统保持稳定,Thiobacillus菌群得到富集,硝态氮(NO_(3)^(-)-N)及SMM去除率达99%以上.在高浓度SMM冲击下,系统中Thiobacillus菌群丰度降低,脱氮性能有所波动.但系统中优势菌群通过增加C6-HSL分泌,调控谷氨酸(Glu)和脯氨酸(Pro)等疏水性氨基酸合成,促进胞外聚合物(EPS)中紧密结合型蛋白(TB-PN)的合成,维持蛋白质二级结构紧密,从而促进污泥絮体团聚.在此调控下,系统脱氮性能恢复,SMM去除率维持在60%以上.此外,在高浓度SMM胁迫下,unclassified_f__Rhodocyclaceae借助凋亡的自养菌群及EPS分泌的碳源协同Ferritrophicum、Thiobacillus等SADN菌群进行高效脱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自养反硝化 磺胺间甲氧嘧啶 胞外聚合物 酰化高丝氨酸内酯 微观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氮负荷下硫自养反硝化菌群的胞外聚合物和信号分子特征 被引量:3
7
作者 许炜怡 黄凯文 +3 位作者 刘崇 沈斐 王硕 李激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314-4325,共12页
硫自养反硝化工艺(SADN)受水力停留时间(HRT)和进水NO_(3)^(-)-N浓度的影响.通过逐步缩短HRT,提高进水NO_(3)^(-)-N浓度的方式探究工艺脱氮极限,同时解析在此过程中胞外聚合物(EPS)和信号分子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s)的变化特征以及微生... 硫自养反硝化工艺(SADN)受水力停留时间(HRT)和进水NO_(3)^(-)-N浓度的影响.通过逐步缩短HRT,提高进水NO_(3)^(-)-N浓度的方式探究工艺脱氮极限,同时解析在此过程中胞外聚合物(EPS)和信号分子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s)的变化特征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过程.在HRT从4.1h缩短至1.0h的过程中,硫自养反硝化菌群可快速适应环境,当HRT=1.0h,进水NO_(3)^(-)-N含量为40mg/L,系统的TN去除率为99.74%,脱氮负荷高达958.53mg/(L·d).在此过程中,EPS含量的增加以TB-PN和TB-PS为主,AHLs含量的增加以C4-HSL为主.较缩短HRT而言,提高进水NO_(3)^(-)-N浓度会促使C4-HSL含量显著增加并导致污泥结构逐渐趋向不稳定状态.C6-HSL是系统内最主要的AHLs,其含量在G4和G7阶段大幅增长是基于系统脱氮能力弱化后微生物所进行的自我调节.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表明,系统运行和氮负荷变化会对微生物群落进行驯化选择.在降HRT组中,Proteobacteria的norank_f_Pleomorphomona-daceae作为优势菌属发挥主要作用,为反硝化菌提供底物以维持系统稳定运行.在提高NO_(3)^(-)-N浓度后,UKL 13-1、Simplicispira、Allorhizobium-Neorhizobium-Pararhizobium-Rhizobium、Thermomonas逐渐演变为优势菌属,这些优势菌属均为具备脱氮功能的关键微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自养反硝化 脱氮极限 胞外聚合物 酰基高丝氨酸内酯 群体感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原子催化剂的合成及在环境治理中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陈燚钧 程美娜 +3 位作者 金龙 李娟红 杨海亮 刘忻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9-303,共5页
在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环境催化技术愈发重要。催化剂催化性能与其活性位点息息相关,传统纳米催化剂因原子间堆叠导致有效活性位点不足。近年来,具有单位点、100%原子利用率及特殊电子结构的单原子催化剂(SACs)受到广泛关注,有望提高反... 在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环境催化技术愈发重要。催化剂催化性能与其活性位点息息相关,传统纳米催化剂因原子间堆叠导致有效活性位点不足。近年来,具有单位点、100%原子利用率及特殊电子结构的单原子催化剂(SACs)受到广泛关注,有望提高反应催化效率。总结了SACs的合成策略,梳理了其近年来在CO_(2)还原、CH_(4)部分氧化及有机物降解等环境领域的应用,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原子金属基催化剂 合成策略 CO_(2)还原 有机物降解 CH_(4)部分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流程分析AAO工艺碳源投加减量控制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支丽玲 郑凯凯 +1 位作者 王燕 李激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9-121,共3页
对某AAO工艺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沿程氮含量的全流程分析,发现其缺氧池末端NO_(3)^(-)-N含量远小于好氧段,并进行了调整内回流比及碳源投加量的调整措施,探究其对脱氮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将内回流体积比从100%调整至200%后,出水TN含量降... 对某AAO工艺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沿程氮含量的全流程分析,发现其缺氧池末端NO_(3)^(-)-N含量远小于好氧段,并进行了调整内回流比及碳源投加量的调整措施,探究其对脱氮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将内回流体积比从100%调整至200%后,出水TN含量降低了32.4%,NO_(3)^(-)-N的质量浓度从13.6 mg/L降低至9.2 mg/L,减少了约30%的碳源投加量。工艺全流程分析从污染物组分特性及活性污泥生长环境角度思考工艺调整和优化要点,可作为污水处理厂定期进行工艺评估诊断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投加 全流程分析 脱氮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好氧颗粒污泥胞外聚合物组分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玉莹 支丽玲 +2 位作者 马鑫欣 王硕 李激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3-160,共8页
为鉴定好氧颗粒污泥(aerobic granular sludge,AGS)中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的组成成分和特性,以某污水处理厂好氧池活性污泥(activated sludge-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AS-WWTP)作为接种污泥,采用实... 为鉴定好氧颗粒污泥(aerobic granular sludge,AGS)中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的组成成分和特性,以某污水处理厂好氧池活性污泥(activated sludge-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AS-WWTP)作为接种污泥,采用实验室配水和污水处理厂进水分别培养出AGS-LAB和AGS-WWTP,并对AGS中的EPS开展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单位MLVSS EPS质量分数由接种污泥的84.36 mg/g分别增加到AGS-LAB的122.49 mg/g和AGS-WWTP的128.23 mg/g,主要以TB-EPS(tightly bound-EPS,TB-EPS)层蛋白质增加为主,多糖质量分数变化较小.与接种污泥相比,两种AGS中芳香族类氨基酸、酪氨酸/色氨酸类蛋白和天冬氨酸蛋白质量分数明显提高.3种污泥样品EPS中亲水性氨基酸质量分数较低,疏水性氨基酸质量分数较高,两种AGS中氨基酸总量较接种污泥平均升高28.31%.此外,载体物质十六甲基环八硅氧烷和具有交联作用的二乙烯苯只存在于两种AGS的EPS中,表明它们在缩短污泥颗粒化进程和提高AGS的结构稳定性中具有潜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胞外聚合物 蛋白质 多糖 水解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群感效应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支丽玲 马鑫欣 +2 位作者 刘奇欣 王硕 李激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148-2156,共9页
通过观察污泥颗粒化过程中胞外聚合物和水解氨基酸的变化情况,同时监测在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不同种类酰化高丝氨酸内酯类化合物(AHLs)在AGS形成过程的变化规律,协同研究群感效应对胞外聚合物产生的影响,进而揭示颗粒化过程中污泥变... 通过观察污泥颗粒化过程中胞外聚合物和水解氨基酸的变化情况,同时监测在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不同种类酰化高丝氨酸内酯类化合物(AHLs)在AGS形成过程的变化规律,协同研究群感效应对胞外聚合物产生的影响,进而揭示颗粒化过程中污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絮状污泥颗粒化过程中,AGS最终平均粒径约为150μm,胞外聚合物中蛋白质增幅较大且以紧密结合型胞外聚合物及Pellet层胞外聚合物增加为主.污泥胞外聚合物中芳香族类物质及酪氨酸蛋白物质的生成是AGS形成的物质基础;丙氨酸、甲硫氨酸等疏水性物质可促进AGS的生成并维持其稳定.在AGS形成过程中,群感效应整体呈现为加强趋势,其中C4-HSL呈现明显浓度下降趋势,C6-HSL,3OC6-HSL及C8-HSL与胞外聚合物,蛋白质及多糖均呈现正相关趋势,其中C6-HSL和C8-HSL与紧密结合型胞外聚合物中的蛋白质及多糖呈现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S 胞外聚合物 群感效应 酰化高丝氨酸内酯类物质(AHLs) 蛋白质和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养硝化颗粒污泥培养过程及微观特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崇 李玉光 +4 位作者 陈宁 张欣 沈斐 王硕 李激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688-4696,共9页
采用SBR以成熟好氧颗粒污泥和絮状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以期快速培养自养硝化颗粒污泥.实验结果表明,加入成熟好氧颗粒污泥有利于硝化颗粒污泥的快速形成和SBR启动,好氧颗粒污泥可以为硝化细菌提供附着载体,在反应器内快速培养具有良好氨... 采用SBR以成熟好氧颗粒污泥和絮状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以期快速培养自养硝化颗粒污泥.实验结果表明,加入成熟好氧颗粒污泥有利于硝化颗粒污泥的快速形成和SBR启动,好氧颗粒污泥可以为硝化细菌提供附着载体,在反应器内快速培养具有良好氨氮转化效果的自养硝化颗粒污泥.EPS对自养硝化颗粒污泥的形成和聚集具有重要作用,TB-EPS蛋白质多糖含量最高,分别达到192.197、59.380mg/g vss,表明自养硝化颗粒污泥最核心的TB-EPS层微生物间交流密集,TB-EPS在自养硝化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疏水性的色氨酸和酪氨酸达到70%有利于为SMP-EPS和LB-EPS提供较多的疏水性吸附位点,从而增强污泥间的粘附性并促进自养硝化颗粒污泥的形成.TB-EPS中腐殖酸和可溶性微生物代谢物占比增多有利于增强自养硝化颗粒污泥的絮凝能力.谷氨酸作为碳和氮代谢之间的交叉点其占比达到11.18%~13.64%,是生物机体内氮代谢的基本氨基酸,脯氨酸含量的增加有助于维持膜结构的稳定性.自养硝化颗粒污泥酰胺Ⅰ区的蛋白质二级结构α-螺旋、β-转角和反向β-折叠等聚集有利结构远高于聚集不利结构,表明培养过程中自养硝化颗粒污泥的稳定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养硝化颗粒污泥 胞外聚合物 三维荧光 傅里叶红外光谱 蛋白质二级结构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化颗粒污泥胞外聚合物及信号分子功能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宁 刘崇 +4 位作者 李玉光 张欣 沈斐 王硕 李激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666-4675,共10页
在SBR中以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培养自养硝化颗粒污泥.结果表明自养硝化颗粒污泥启动时间长,污泥颗粒化进程控制难度较大,但是仍能形成沉降性较好的自养硝化颗粒污泥,氨氮去除率能够达到90%以上.TB-EPS蛋白质和多糖含量占比最高,在第70d时... 在SBR中以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培养自养硝化颗粒污泥.结果表明自养硝化颗粒污泥启动时间长,污泥颗粒化进程控制难度较大,但是仍能形成沉降性较好的自养硝化颗粒污泥,氨氮去除率能够达到90%以上.TB-EPS蛋白质和多糖含量占比最高,在第70d时TB-PN为90.69mg/gVSS,TB-PS为53.69mg/gVSS,TB-EPS作为污泥颗粒结构的最核心,在颗粒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疏水性的色氨酸和酪氨酸有利于SMP层和LB-EPS增强污泥间的粘附性,从而促进自养硝化颗粒污泥的形成.8种疏水性氨基酸的相对占比由初始的34%上升到最高66%,也表明疏水性氨基酸在絮状污泥颗粒化的关键时期发挥重要作用.聚合链相对占比的升高可以增强污泥间的结合力,β-折叠能提供较多的疏水位点从而促进硝化污泥的聚集,有利于自养硝化颗粒污泥的形成.C4-HSL浓度达到112.00ng/L,其可与LuxR蛋白结合可促进蛋白酶活性和EPS的产生.C6-HSL和C8-HSL对硝化菌群生物膜的形成具有调节作用,C6-HSL在第30d时达到30μg/L,其含量最高表明其在自养硝化颗粒污泥的信号传递中占有重要地位.3OC6-HSL和蛋白质类物质呈正相关,其与SMP-PN和LB-PN的相关性系数为0.77和0.71,可能通过指导蛋白质类物质的合成以增强污泥的粘附性从而有利于污泥微粒的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养硝化颗粒污泥 胞外聚合物 EPS荧光光谱 蛋白质二级结构 EPS氨基酸 AH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号分子在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玉莹 支丽玲 +2 位作者 马鑫欣 王硕 李激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16-1524,共9页
采用人工配水成功培养好氧颗粒污泥,针对絮状污泥颗粒化过程中污泥的理化性质、污染物去除效率、胞外聚合物和信号分子变化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在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中,污泥对污染物去除能力明显提高.与接种污泥相比,成熟的好氧... 采用人工配水成功培养好氧颗粒污泥,针对絮状污泥颗粒化过程中污泥的理化性质、污染物去除效率、胞外聚合物和信号分子变化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在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中,污泥对污染物去除能力明显提高.与接种污泥相比,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对COD、NH_4^+-N和PO_4^(3-)-P去除率分别提高20%、36%和57%.好氧颗粒污泥中胞外蛋白质和多糖含量分别增加了116和31mg/gMLVSS.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接种污泥和好氧颗粒污泥进行空间表征,发现后者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说明蛋白质在污泥颗粒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磷酸二酯酶活性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第二信使环二鸟苷酸(cyclic diguanylic, c-di-GMP)含量先增加后降低,与胞外聚合物中蛋白质和多糖的变化规律相似.通过SPSS软件进一步分析得知,c-di-GMP与蛋白质相关系数R^2=0.92871,呈极显著相关性;与紧密结合型胞外聚合物中蛋白质相关系数R^2=0.89025,呈显著相关性,推测c-di-GMP可能是通过指导紧密结合型胞外聚合物中的蛋白质合成以促进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胞外聚合物 蛋白质和多糖 信号分子 磷酸二酯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i-GMP在低温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5
作者 支丽玲 王玉莹 +3 位作者 马鑫欣 衣雪松 王硕 李激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60-1567,共8页
在低温条件下运行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絮状污泥颗粒化过程中信号分子可通过传导作用引起各层物质之间的组分变化,通过研究胞外聚合物及污泥相关疏水性的变化规律,并观察此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的群落演替特点,揭示环二鸟苷酸(c-di-GMP)在低... 在低温条件下运行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絮状污泥颗粒化过程中信号分子可通过传导作用引起各层物质之间的组分变化,通过研究胞外聚合物及污泥相关疏水性的变化规律,并观察此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的群落演替特点,揭示环二鸟苷酸(c-di-GMP)在低温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与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接种污泥在颗粒化过程中,胞外聚合物含量从48mg/gMLVSS增长至139mg/gMLVSS,其中以TB层蛋白质增长为主,在颗粒化过程中,c-di-GMP含量由62?g/gMLVSS增至600?g/gMLVSS,始终影响微生物运动及生物膜形成,促使具备胞外聚合物分泌功能的菌群加快分泌胞外聚合物,促进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各个阶段污泥中微生物种群存在较大差异,在反应器运行初始阶段与c-di-GMP合成相关的菌群占据优势,同时在后期表现出较好的脱氮除磷能力,在低温条件下好氧颗粒污泥微生物菌群发生演替并最终形成稳定的菌群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I-GMP 低温 好氧颗粒污泥 胞外聚合物 群落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敏化剂特性及其耦合微波强化污泥破解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子文 张正豪 +7 位作者 王燕 杨叙军 杨汉文 李冲 王瑞 陈安怡 王硕 李激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586-1593,共8页
采用污泥活性炭(SAC)、TiO2/SAC、Fe3O4/SAC作为敏化剂,结合微波处理技术对污泥进行了预处理,通过分析滤液中COD、DNA、氮、磷、有机物的含量及组分,探索微波+敏化剂的最佳处理条件.SAC负载TiO2和Fe3O4后强化了其对电磁波的介电损耗和... 采用污泥活性炭(SAC)、TiO2/SAC、Fe3O4/SAC作为敏化剂,结合微波处理技术对污泥进行了预处理,通过分析滤液中COD、DNA、氮、磷、有机物的含量及组分,探索微波+敏化剂的最佳处理条件.SAC负载TiO2和Fe3O4后强化了其对电磁波的介电损耗和磁滞损耗,tanδε分别增加了1.8和1.3倍,tanδμ分别增加到0.26和0.67.TiO2/SAC投加量为0.25g/gSS时,样品滤液的COD浓度是1900mg/L,是原污泥和单独微波处理的4.52倍和1.86倍;Fe3O4/SAC投加量为0.35g/gSS时,样品滤液的COD浓度是2540mg/L,是原污泥和单独微波处理的6.05倍和2.45倍,Fe3O4/SAC强化污泥破壁效果更好.此时,样品滤液中TN、TP、蛋白质、多糖浓度分别为原污泥的7.7倍、16倍、7.49倍和71.69倍,微生物胞内和胞外聚合物中的物质大量释放,滤液中的溶解性有机物大大增加.微波+敏化剂的预处理方法有利于对污泥中氮、磷及有机物进行资源化利用与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敏化剂 吸波性能 污泥破解 有机氮 有机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