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代Ph^(+)骨髓细胞的获取及小鼠Ph^(+)B-ALL模型的建立
1
作者 赵莉 唐东海 +1 位作者 任春晓 赵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09-1916,共8页
目的:制备小鼠费城染色体阳性(Ph^(+))原代细胞并构建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小鼠模型。方法:利用逆转录病毒将带有BCR-ABL P210融合基因的质粒转入C57BL/6J小鼠骨髓细胞中,输注给9 Gy总致死剂量60Coγ射线照射的同系小鼠后建立第一代Ph... 目的:制备小鼠费城染色体阳性(Ph^(+))原代细胞并构建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小鼠模型。方法:利用逆转录病毒将带有BCR-ABL P210融合基因的质粒转入C57BL/6J小鼠骨髓细胞中,输注给9 Gy总致死剂量60Coγ射线照射的同系小鼠后建立第一代Ph^(+)骨髓细胞的小鼠模型,然后获取发病小鼠脾脏和骨髓的原代细胞冻存。C57BL/6J小鼠经亚致死剂量照射后,接受第一代Ph^(+)细胞进行体内传代,顺序传代获得第三、四代Ph^(+)细胞及小鼠B-ALL模型。分别应用流式细胞术、H&E染色、外周血涂片等对建模小鼠进行免疫表型分析及病变检测。结果:输注含有P210-NGFR逆转录病毒的骨髓细胞后,小鼠出现体重明显下降、双下肢瘫痪、弓背等症状。发病小鼠的外周血涂片中可观察到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H&E染色结果显示,发病小鼠肝脏小叶中央静脉周围以及肝脏边缘有明显的白血病细胞浸润。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发病小鼠脾脏中CD19+NGFR+细胞随传代增加百分率逐渐升高,G1、G2和G3分别为19.0%、47.3%和61.0%。免疫表型分析结果表明,Ph^(+)细胞在B淋巴细胞中稳定传代,且随着传代增多Ph^(+)B淋巴细胞占比显著提高。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小鼠Ph^(+)原代细胞,并顺利完成体内传代及B-ALL小鼠模型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城染色体 B淋巴细胞白血病 融合基因 小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57BL/6J小鼠背景的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的制备及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任春晓 赵莉 +2 位作者 陈娴娴 田宇 赵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5-602,共8页
目的:探索C57BL/6J小鼠CD3^(+)T细胞体外刺激条件、最佳培养和感染时间,以期提高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m CD19 CAR-T)的感染效率。方法:将纯化的C57BL/6J小鼠CD3^(+)T细胞在包被CD3/CD28抗体(anti-CD3/CD28 coated)、包被CD3抗体+可溶... 目的:探索C57BL/6J小鼠CD3^(+)T细胞体外刺激条件、最佳培养和感染时间,以期提高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m CD19 CAR-T)的感染效率。方法:将纯化的C57BL/6J小鼠CD3^(+)T细胞在包被CD3/CD28抗体(anti-CD3/CD28 coated)、包被CD3抗体+可溶性CD28抗体(anti-CD3 coated+soluble anti-CD28)和包被CD3抗体(anti-CD3 coated)3种不同条件下分别刺激12 h和24 h,后续培养24 h、48 h和72 h并记录细胞克隆数。在上述3种条件下分别刺激C57BL/6J小鼠CD3^(+)T细胞12、24和36 h,然后加入白介素(IL)-2(100 U/ml),镜下记录培养24 h、48 h和72 h的细胞克隆数;此条件下取刺激24 h的CD3^(+)T细胞,感染m CD19 CAR-T逆转录病毒,制备m CD19 CAR-T细胞,流式检测48 h时3组中GFP+CAR-T细胞的百分率。结果:利用获得BALB/c小鼠m CD19 CAR-T细胞的最优化条件,制备C57BL/6J小鼠的m CD19 CAR-T细胞感染效率仅5.23%;anti-CD3^(+)soluble anti-CD28 coated刺激C57BL/6J小鼠CD3^(+)T细胞24 h,终止刺激继续培养至48 h时细胞克隆数最高;在上述条件刺激24 h后加入IL-2培养48 h,anti-CD3^(+)soluble anti-CD28 coated组T细胞增殖克隆数量显著增加,且CAR-T细胞感染效率为17.63%±4.17%。结论:C57BL/6J小鼠来源T细胞制备CAR-T细胞的最佳条件与BABL/c小鼠不同;anti-CD3^(+)soluble anti-CD28 coated+IL-2刺激条件下诱导的T细胞感染逆转录病毒后可获得最高效率的m CD19 CAR-T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57BL/6J小鼠 CD19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固有巨噬细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3
作者 夏园 乔建林 曾令宇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96-999,共4页
组织固有巨噬细胞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是一类异质性和可塑性很强的固有免疫细胞,在机体内各组织受局部微环境的调控,发挥吞噬、抗感染、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等功能,在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和各类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组织固... 组织固有巨噬细胞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是一类异质性和可塑性很强的固有免疫细胞,在机体内各组织受局部微环境的调控,发挥吞噬、抗感染、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等功能,在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和各类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组织固有巨噬细胞的来源、活化、调节及其在炎症反应及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更深入的研究及更好地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以实现基础研究的临床医学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单核细胞 固有免疫 炎症反应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Akt通路调控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与凋亡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军杰 田宇 +3 位作者 徐开林 付瑞雪 牛铭山 赵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59-367,共9页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Jurkat及CCRF-CEM细胞经不同浓度的氟伐他汀和辛伐他汀药物处理24 h,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情况;Ed U法检测细胞DNA复制情况;Annexin ...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Jurkat及CCRF-CEM细胞经不同浓度的氟伐他汀和辛伐他汀药物处理24 h,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情况;Ed U法检测细胞DNA复制情况;Annexin V/7-AAD双染法分析细胞凋亡情况;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的变化;免疫印迹法检测Cyclin D1、p21、p27、BAX、BCL-2及p-Akt蛋白的表达。结果:氟伐他汀、辛伐他汀均可抑制Jurkat及CCRF-CEM细胞增殖,且抑制效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氟伐他汀浓度为0.2 mmol/L时,Jurkat和CCRF-CEM细胞抑制率分别达41.14%和57.08%;而辛伐他汀浓度为0.2 mmol/L时,Jurkat和CCRF-CEM细胞抑制率分别达68.42%和77.10%,均接近或超过半数抑制,与溶剂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浓度的氟伐他汀及辛伐他汀分别作用于Jurkat和CCRF-CEM细胞24 h,其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的细胞比例均升高,且于0.2 mmol/L和0.3 mmol/L药物浓度时,其总凋亡比例显著升高,与溶剂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氟伐他汀及辛伐他汀诱导Jurkat和CCRF-CEM细胞G_1期阻滞。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Jurkat和CCRF-CEM细胞经氟伐他汀或辛伐他汀处理后,BAX、p21和p27表达量逐渐升高,Cyclin D1、BCL-2和p-Akt表达量逐渐减低。结论:他汀类药物可通过抑制Akt信号通路抑制T-ALL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AKT通路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增殖性肿瘤小鼠模型的构建及评价体系的建立
5
作者 王淑瑾 于翔茹 +3 位作者 张启岗 李艳杰 付春玲 徐开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3-1118,共6页
目的:构建携带JAK2-V617F,MPLW515L及CALR-Type I基因突变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移植小鼠模型,并建立移植小鼠模型构建成功的评价体系。方法:获取小鼠骨髓c-kit+细胞:颈椎脱位处死小鼠,分离股骨、胫骨及髂骨,收集骨髓细胞,经过CD117磁... 目的:构建携带JAK2-V617F,MPLW515L及CALR-Type I基因突变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移植小鼠模型,并建立移植小鼠模型构建成功的评价体系。方法:获取小鼠骨髓c-kit+细胞:颈椎脱位处死小鼠,分离股骨、胫骨及髂骨,收集骨髓细胞,经过CD117磁珠孵育,分选出c-kit+细胞。构建小鼠原代突变细胞:利用逆转录病毒体系构建GFP标记的基因突变载体,将带有基因突变的逆转录病毒载体经Platinum-E细胞包装后,获取病毒上清,感染小鼠的骨髓c-kit+细胞。构建MPN移植小鼠模型:收集感染后含有突变基因的小鼠原代c-kit+细胞,再经尾静脉植入经致死剂量(8.0 Gy)γ射线照射的同种雌性受鼠体内。评价MPN移植小鼠模型:移植后定期通过尾静脉采血检测小鼠外周血血象变化;观察小鼠脾脏大小及骨髓纤维化的程度。结果:成功获得携带突变基因的小鼠骨髓c-kit+细胞。成功构建MPN移植小鼠:移植小鼠外周血细胞中携带外源植入的GFP阳性细胞,且白细胞(WBC)、血小板(PLT)以及红细胞压积(HCT)均升高;移植小鼠重量减轻、饮水量与摄食量减少;病理分析显示移植小鼠脾脏肿大,并伴有骨髓纤维化,提示MPN模型构建成功。根据MPN模型建立过程中3种移植小鼠表现出的共性和异性,归纳总结出可以作为判定MPN模型构建成功的一个初步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指标:小鼠外周血GFP阳性细胞比例;WBC、PLT及HCT计数;脾脏肿大程度及骨髓纤维化程度。结论:成功建立JAK2-V617F、MPLW515L及CALR-Type I逆转录病毒介导的MPN小鼠模型,可为针对MPN发病机制及药物靶向治疗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殖性肿瘤 动物模型 评价指标 JAK2-V617F MPLW515L CALR-Type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