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肺多发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并肝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1例
1
作者 李锦豪 李霄 +1 位作者 唐锦玲 潘敏鸿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8-420,共3页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是一种低度恶性血管源性肿瘤,可多脏器同时受累。肝、肺多发EHE并肝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术前易误诊为转移,当穿刺活检与临床表现不相符时,需仔细充分取材,以免误、漏诊。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荧光原位杂交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院辅助治疗用药的管理模式探讨 被引量:31
2
作者 孙道开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8-129,共2页
为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管理,规范辅助治疗用药,防止临床辅助治疗用药超范围、超适应证等过度使用,可以通过制订辅助治疗用药目录,规范辅助治疗用药管理工作流程,确立辅助治疗用药使用管理原则。加强辅助治疗用药的监管,建立相应的管理组织... 为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管理,规范辅助治疗用药,防止临床辅助治疗用药超范围、超适应证等过度使用,可以通过制订辅助治疗用药目录,规范辅助治疗用药管理工作流程,确立辅助治疗用药使用管理原则。加强辅助治疗用药的监管,建立相应的管理组织,明确其职责,运用适当的方法以及措施,使辅助治疗用药品种、金额都较大幅度下降。减少辅助治疗用药临床不合理使用,对促进临床医生合理用药,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有十分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治疗用药 管理模式 合理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12
3
作者 杨庆松 《卫生经济研究》 2009年第9期17-18,共2页
关键词 公立医院 机制改革 医院补偿 医疗业务收入 补偿机制 财政补助 补偿渠道 监管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院健康教育工作的探讨 被引量:3
4
作者 富强 《中国健康教育》 2004年第5期453-454,共2页
关键词 医院 健康教育 卫生宣传 人员培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125
5
作者 王国凤 徐宁 +3 位作者 尹冬 惠媛 张吉平 韩冠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1661-1663,1667,共4页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降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残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临床症状和肌电图检查能提高临床的诊断率,其治疗涉及多个层面,包括针对病因和...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降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残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临床症状和肌电图检查能提高临床的诊断率,其治疗涉及多个层面,包括针对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的治疗措施,症状控制的方案,预防和治疗神经病变引起的其他器官系统的并发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神经病变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疗联合雷替曲塞 奥沙利铂同步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Ⅱ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30
6
作者 夏铀铀 王磊 +2 位作者 宋大安 黎世秋 蒋晓东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716-719,共4页
目的:初步评价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应用雷替曲塞/奥沙利铂同步放疗的疗效、安全性。方法:54例采用食管癌非手术分期的Ⅱ~Ⅲ期食管癌患者,应用雷替曲塞/奥沙利铂方案联合放疗进行治疗。放疗剂量60 Gy/30次。雷替曲塞剂量为2.6 mg/m^2,... 目的:初步评价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应用雷替曲塞/奥沙利铂同步放疗的疗效、安全性。方法:54例采用食管癌非手术分期的Ⅱ~Ⅲ期食管癌患者,应用雷替曲塞/奥沙利铂方案联合放疗进行治疗。放疗剂量60 Gy/30次。雷替曲塞剂量为2.6 mg/m^2,奥沙利铂剂量为100 mg/m^2,均于放疗d1、d22应用。放疗期间行2周期化疗。结果:全组共9例(16.7%)获得完全缓解,部分缓解37例(68.5%),无缓解或病情进展8例(14.8%),有效率85.2%。1、2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5.4%和57.3%,1、2年生存率分别为70.4%(95%CI:0.6~0.8)、46.6%(95%CI:0.3~0.6)。患者的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白细胞下降、急性腹泻、神经毒性发生率分别为100%、72.2%、16.7%、44.4%;不良反应≥3级分别为7.4%、7.4%、1.9%、0。结论: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同步放疗对提高中晚期食管癌临床缓解率、生存率有一定意义,且不良反应轻,值得进一步大样本Ⅲ期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雷替曲塞 奥沙利铂 放射治疗 同步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监测动脉血乳酸浓度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研究 被引量:39
7
作者 刘素霞 刘克喜 +2 位作者 王言理 康秀文 陈晓兵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6期4141-4142,共2页
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浓度及血乳酸清除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6月收住我院ICU的3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采用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按患者的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测定入住ICU即刻、入院6 h动脉血乳... 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浓度及血乳酸清除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6月收住我院ICU的3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采用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按患者的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测定入住ICU即刻、入院6 h动脉血乳酸浓度,计算6 h乳酸清除率,以乳酸清除率≥10%为界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比较两组患者的28 d病死率。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入院即刻血乳酸、6 h血乳酸浓度及6 h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 h内高乳酸清除率组与低乳酸清除率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浓度增高及6 h低乳酸清除率患者预后不良,6 h乳酸清除率具有良好的评估预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 乳酸清除率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门下分泌物吸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细菌学的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史家欣 刘克喜 +4 位作者 陈雪峰 王言理 刘素霞 徐慧玲 李小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804-1805,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可冲洗式气管导管行声门下分泌物吸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及细菌学的影响。方法:将ICU82例经口气管插管并行机械通气(MV)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普通气管导管组)38例,B组(冲洗式气管导管组)44例。插管后每天收集咽拭... 目的:探讨应用可冲洗式气管导管行声门下分泌物吸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及细菌学的影响。方法:将ICU82例经口气管插管并行机械通气(MV)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普通气管导管组)38例,B组(冲洗式气管导管组)44例。插管后每天收集咽拭子、声门下分泌物、气管插管内呼吸道分泌物行细菌学检查,并记录机械通气天数及VAP发生情况。结果:4d两组VAP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第4~10天B组VAP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1);两组VAP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以铜绿假单孢菌、肺炎克雷白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对同种药物的耐药率B组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采用可冲洗式气管导管行声门下分泌物吸引可降低VAP的发生率并减少细菌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吸入性 声门下分泌物吸引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细菌 耐药 机械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胃肠道护理干预对老年全麻腹腔非胃肠道手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刘菁 张芹 +1 位作者 汤琼 李欣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2期3807-3808,共2页
目的探讨术前胃肠道护理干预对老年全麻腹腔非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1年12月在我院普外科住院的120例全麻腹腔非胃肠道手术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60)术前... 目的探讨术前胃肠道护理干预对老年全麻腹腔非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1年12月在我院普外科住院的120例全麻腹腔非胃肠道手术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60)术前常规禁食、禁饮;观察组(n=60)在常规禁食、禁饮的基础上行胃肠道护理干预,术前1 d 18:00给予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术前观察患者服药后的不良反应;术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腹胀程度、肠鸣音及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前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后,仅出现恶心(5例)、呕吐(1例)、饱胀感(6例)等轻度不良反应,无腹痛、变态反应及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术后观察组腹胀程度(1.2±1.3)分、肠鸣音出现时间(18.2±6.0)h、排气时间(29.3±6.2)h,对照组腹胀程度(2.7±1.8)分、肠鸣音出现时间(23.7±10.0)h、排气时间(37.4±6.1)h,两组间以上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前进行胃肠道护理干预,有利于老年全麻腹腔非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肠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全身麻醉 护理 胃肠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性无纺布和全棉布包装灭菌效果及成本比较 被引量:17
10
作者 邹秀珍 徐淑杰 +2 位作者 徐建梅 吴海燕 牛璐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388-389,400,共3页
目的对一次性无纺布与全棉布的灭菌、阻菌效果和成本进行比较,为医院选择经济适用的灭菌包装材料提供依据。方法设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灭菌包采用一次性无纺布包装,对照组灭菌包采用全棉布包装,两组灭菌包在同一锅次中灭菌。分别于... 目的对一次性无纺布与全棉布的灭菌、阻菌效果和成本进行比较,为医院选择经济适用的灭菌包装材料提供依据。方法设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灭菌包采用一次性无纺布包装,对照组灭菌包采用全棉布包装,两组灭菌包在同一锅次中灭菌。分别于灭菌当天和不同保存时间采样、细菌培养,同时比较两组的包装成本。结果全棉布包装的灭菌包在保存第30天后开始有细菌生长,一次性无纺布包装的灭菌包6个月内未发现细菌生长。50cm×50cm规格的一次性无纺布单包包装成本价格为2.6元,全棉布为4元;一次性无纺布单包包装成本每月每包比全棉布少42元。结论灭菌包装材料一次性无纺布与传统全棉布相比,具有理想的灭菌和阻菌效果,且能降低包装成本,节省医疗资源,可替代全棉布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次性无纺布 全棉布 包装材料 灭菌 成本及成本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 被引量:15
11
作者 刘丽艳 常焕显 +1 位作者 王以翠 庄建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3期3712-3714,共3页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方法,不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方法,不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阿托伐他汀钙20 mg/次,每晚用餐时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1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血清hs-CRP水平及颈动脉IMT的变化情况。结果用药12个月后,治疗组基本痊愈29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3例;对照组基本痊愈20例,显著进步11例,进步3例,无变化4例,恶化1例,死亡1例,两组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089,P<0.05)。治疗组血清hs-CRP水平、IMT比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显著降低(t值分别为6.4361、5.6901和5.1182、2.6749,P均<0.05)。阿托伐他汀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有效降低hs-CRP水平,减轻血管炎性反应,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稳定和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颈动脉 内膜中层厚度 超敏C反应蛋白 阿托伐他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的时机选择 被引量:18
12
作者 翟德忠 王文学 +3 位作者 王建伟 李凤利 伏光辉 刘宇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用微创穿刺术治疗12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发病至手术间隔时间分为3组。A组,7h以内手术者51例(超早期组);B组,7~24h以内...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用微创穿刺术治疗12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发病至手术间隔时间分为3组。A组,7h以内手术者51例(超早期组);B组,7~24h以内手术者40例(早期组);C组,>24h手术者36例(延期组)。评价3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D)、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及病死率。结果:(1)3组患者住院期间的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142,P=0.706;χ2=1.445,P=0.229;χ2=0.912,P=0.340),各种并发症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2)治疗14d时,3组间NID评分[(29.98±6.87)vs(29.33±6.49)vs(28.68±5.37)]及ADL评分[(4.03±0.48)vs(3.97±0.39)vs(3.98±0.41)]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治疗3个月时随访,患者MRS量表3组两两比较[(1.71±1.09)vs(2.43±1.13)vs(2.48±1.15)],A组分别与B、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C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超早期微创穿刺术可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穿刺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LL4、D2-40和Glypican-3在睾丸生殖细胞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春芳 齐冬雪 +5 位作者 杨聪颖 王红霞 张洪兰 刘毅 张昶 陈昊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50-854,共5页
目的探讨SALL4、D2-40和Glypican-3在睾丸生殖细胞肿瘤(testicular germ cell tumors,TGCT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检测SALL4、D2-40和Glypican-3蛋白在56例原发性TGCTs中的表达,包括5例小管内生殖细胞肿瘤、1... 目的探讨SALL4、D2-40和Glypican-3在睾丸生殖细胞肿瘤(testicular germ cell tumors,TGCT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检测SALL4、D2-40和Glypican-3蛋白在56例原发性TGCTs中的表达,包括5例小管内生殖细胞肿瘤、10例精原细胞瘤、14例胚胎性癌、14例卵黄囊瘤、1例绒毛膜癌、5例未成熟性畸胎瘤和12例成熟性畸胎瘤。另选取10例正常睾丸组织及5例睾丸淋巴瘤作为对照。结果 SALL4在小管内生殖细胞肿瘤(5/5)、精原细胞瘤(10/10)、胚胎性癌(14/14)和卵黄囊瘤(14/14)中均弥漫强阳性,在绒毛膜癌(1/1)、未成熟畸胎瘤(3/5)和成熟性畸胎瘤(3/12)中局灶阳性。D2-40在小管内生殖细胞肿瘤(5/5)、精原细胞瘤(10/10)中弥漫强阳性,在胚胎性癌(4/14)中局灶阳性,在绒毛膜癌、卵黄囊瘤和畸胎瘤中均阴性。Glypican-3在卵黄囊瘤(13/14)中弥漫强阳性,在胚胎性癌(2/14)中灶性弱阳性,在小管内生殖细胞肿瘤、精原细胞瘤、绒毛膜癌和畸胎瘤中均阴性。10例正常睾丸组织和5例睾丸淋巴瘤中均未见SALL4、D2-40和Glypican-3的表达。结论 SALL4是诊断TGCTs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的免疫标志物;SALL4、D2-40和Glypican-3联合应用有助于TGCTs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殖细胞肿瘤 睾丸 SALL4 GLYPICAN-3 D2-40 鉴别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Tim-3及CD4^+、CD8^+的表达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莹 康秀文 +2 位作者 骆继业 尹德录 李小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2847-2849,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外周血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3(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domain containing moleculesfamily-3,Tim-3)及CD4^+、CD8^+的表达。方法 51例CHD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外周血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3(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domain containing moleculesfamily-3,Tim-3)及CD4^+、CD8^+的表达。方法 51例CHD为研究对象,其中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4例,25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非CHD者为健康对照组,患者在起病入科时抽取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assay,ELISA)检测Tim-3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的表达。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稳定性心绞痛组、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外周血Tim-3浓度降低,且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浓度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稳定性心绞痛组、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外周血CD4^+比例升高,CD8^+比例降低,CD4^+/CD8^+比值升高,且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变化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起病时外周血Tim-3浓度降低,CD4^+比例升高,CD8^+比例降低,CD4^+/CD8^+比值升高,而且病情越重数值变化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TIM-3 CD4^+ CD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疗效及生存质量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30
15
作者 刘巧玲 孟云霞 +1 位作者 任利群 李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835-1837,共3页
目的:评价不同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方案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安全性以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年龄≥65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126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以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A组)和预混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B组)治疗... 目的:评价不同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方案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安全性以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年龄≥65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126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以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A组)和预混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B组)治疗1年,观察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指标、低血糖反应及心脑血管意外发生情况,并借助问卷调查的方法从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心理状态等方面评价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和HbA1c均明显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治疗后3、6、12个月后FBG、2hPBG、HbA1c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3、6、12个月时FBG、2hPBG、HbA1c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血糖在12个月后均达标。A组生存质量评分(74.40±4.58)分,高于B组(71.69±5.41)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低血糖及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较B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是一种既有效又安全的治疗方案,患者依从性好,生存质量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甘精胰岛素 预混胰岛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草枯中毒24h后血肌酐值的预后价值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陈雪峰 李小民 +2 位作者 刘克喜 王言理 陈晓兵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0期3511-3512,共2页
目的探讨血清肌酐值对百草枯中毒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方法入选2009年7月—2011年5月45例百草枯中毒患者,检测其入院时和入院后24 h的全血白细胞计数、血清总胆红素、血清肌酐值。30 d后统计45例中毒患者死亡和存活例数。分别计算白细... 目的探讨血清肌酐值对百草枯中毒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方法入选2009年7月—2011年5月45例百草枯中毒患者,检测其入院时和入院后24 h的全血白细胞计数、血清总胆红素、血清肌酐值。30 d后统计45例中毒患者死亡和存活例数。分别计算白细胞计数、血清总胆红素、血清肌酐值异常作为判断中毒患者预后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45例百草枯中毒患者30 d后随访,死亡28例,生存17例,存活率为37.8%。死亡组入院后24 h白细胞计数、血清总胆红素、血清肌酐值较存活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白细胞计数、血清总胆红素、血清肌酐值的检查结果作为对中毒的预后判断指标其敏感性均较低,分别为35.7%、32.1%和7.1%,入院后24 h的白细胞计数结果的敏感性也较低(67.8%),入院后24 h的总胆红素结果的敏感性虽高(96.4%),但特异性较低(70.5%),入院后24 h血肌酐值和百草枯中毒的预后有较好的依从性,其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为88.2%,阳性预测值为93.3%,阴性预测值为100.0%。结论入院后24 h的血清肌酐值是判断百草枯中毒预后的较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草枯 中毒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预防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5
17
作者 沈国容 陈莺 赵志斌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3期3870-3871,3875,共3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预防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患者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右美托咪定(DXM)组,每组各24例。观察记录诱导前、插管前、插管即刻及插管后1、2、5min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预防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患者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右美托咪定(DXM)组,每组各24例。观察记录诱导前、插管前、插管即刻及插管后1、2、5min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患者诱导前与插管前SBP、DBP降低(P<0.05);插管即刻和插管后1、2 min时的SBP、DBP和HR均比诱导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XM组患者诱导前与插管前SBP、DBP、HR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插管即刻和插管后1、2、5min与诱导前SBP、DB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插管即刻和插管后1、2 min时的SBP、DBP和H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插管后5 min时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XM可以很好的抑制气管插管的应激反应并减轻心血管反应,达到满意的麻醉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预防 麻醉 气管插管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咽鼓管及鼻咽部表面活性物质检测 被引量:14
18
作者 董春光 李利 +2 位作者 刘忠伦 于常州 肖祥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3-94,共2页
目的检测并分析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患儿咽鼓管和鼻咽部表面活性物质。探讨表面活性物质与SOM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收集28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SOM组)和32例非分泌性中耳炎患儿(非SOM组)咽鼓管及鼻咽部灌洗液,Maso... 目的检测并分析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患儿咽鼓管和鼻咽部表面活性物质。探讨表面活性物质与SOM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收集28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SOM组)和32例非分泌性中耳炎患儿(非SOM组)咽鼓管及鼻咽部灌洗液,Mason法检测饱和磷脂酰胆碱、Pyrogallol法检测总蛋白,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SOM组鼻咽部及咽鼓管中饱和磷脂酰胆碱含量为5.500 4±2.798mg/L,总蛋白含量为3.542±0.764 5mg/L,非SOM组饱和磷脂酰胆碱含量为13.081±1.409 3mg/L,总蛋白含量为9.043 6±3.078 7mg/L,SOM组表面活性物质含量显著低于非SOM组(均为P<0.01)。结论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咽鼓管及鼻咽部表面活性物质含量降低,表面活性物质含量降低可能参与了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泌性中耳炎 表面活性物质 饱和磷脂酰胆碱 总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涎腺癌组织中EGFR和HER-2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红霞 陈昊 +2 位作者 闫蓉 张昶 徐宏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00-904,共5页
目的探讨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和腺泡细胞癌中EGFR和HER-2基因/蛋白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80例涎腺癌(黏液表皮样癌30例、腺样囊性癌30例、腺泡细胞癌20例)和30例良性多形性腺瘤中EGFR和HER-2蛋白表达... 目的探讨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和腺泡细胞癌中EGFR和HER-2基因/蛋白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80例涎腺癌(黏液表皮样癌30例、腺样囊性癌30例、腺泡细胞癌20例)和30例良性多形性腺瘤中EGFR和HER-2蛋白表达;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涎腺癌中EGFR和HER-2基因扩增。结果 (1)涎腺癌中EGFR和HER-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71.25%和32.5%,高于良性多形性腺瘤组(P均<0.05),其中以黏液表皮样癌中EGFR和HER-2蛋白阳性率最高,EGFR蛋白的表达强度最高(P均<0.05)。(2)EGFR和HER-2蛋白表达与涎腺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最大直径、肿瘤分化程度、组织学亚型无关(P均>0.05);涎腺癌中EGFR和HER-2蛋白表达无相关性(rs=0.166,P>0.05)。(3)涎腺癌中EGFR基因高多体扩增的总阳性率为18.75%(15/80),其中黏液表皮样癌13例,腺样囊性癌2例,阳性率分别为43.3%和6.7%,相应蛋白表达强度均为()或(),表达强度和基因扩增之间呈明显正相关(rs=0.491,P<0.01);涎腺癌中未检测到HER-2基因扩增及17号染色体多体。(4)EGFR蛋白(/)组和基因扩增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比蛋白(-/+)组和无基因扩增组均明显缩短(P均<0.05)。结论黏液表皮样癌高频率、高强度表达EGFR,并发生高多体基因扩增,可作为其分子靶向治疗的靶点。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和腺泡细胞癌中HER-2蛋白弱表达,未检测到基因扩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肿瘤 EGFR HER-2 分子靶向治疗 免疫组织化学 荧光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物学行为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新丽 陈昊 +2 位作者 王巧 张昶 杨聪颖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29-831,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预后,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方法收集3例乳腺ACC,标本均充分取材,完善临床及预后资料,观察临床病理学特点,行PAS、AB-PAS法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SP法检... 目的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预后,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方法收集3例乳腺ACC,标本均充分取材,完善临床及预后资料,观察临床病理学特点,行PAS、AB-PAS法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果3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9~65岁,平均56岁,临床以乳腺无痛性肿块或触痛为主要症状就诊,肿块多位于乳晕区。眼观:肿块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清楚,无包膜,切面呈灰白、淡黄、棕褐或粉红色;直径1.0~3.0 cm,平均2.2 cm。镜检:肿瘤细胞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管腔结构,肿瘤细胞较小,胞质少,核深染,核分裂象少见,核仁不明显。间质可见疏松黏液样改变。免疫表型:CD117、CK5/6、CK(34βE12)、SMA、Calponin、p63均强阳性,S-100呈局灶表达,Ⅳ型胶原基膜阳性,ER、PR、HER-2均呈阴性,Ki-67增殖指数5%~8%。AB-PAS和PAS染色均阳性。结论ACC多见于唾腺,发生于乳腺者罕见,属于低度恶性、生长缓慢的实体肿瘤,预后较好,但免疫表型将其大多数归入三阴型乳腺癌中,常误诊为其他类型的癌,结合临床特征、HE形态、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有助于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腺样囊性癌 PAS染色 AB-PAS染色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