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行政裁量界定中的误区与影响
1
作者 赵金宝 沈林荣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9-42,共4页
当前我国学者在行政裁量涵义界定上存在严重的误区,他们背离日常语义和理论的逻辑严密性要求,将行政裁量与合法行政裁量及自由行政裁量等种概念相混淆,从而导致了对当今西方学界的思想观点、行政裁量产生的原因以及行政裁量与法治关系... 当前我国学者在行政裁量涵义界定上存在严重的误区,他们背离日常语义和理论的逻辑严密性要求,将行政裁量与合法行政裁量及自由行政裁量等种概念相混淆,从而导致了对当今西方学界的思想观点、行政裁量产生的原因以及行政裁量与法治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上的认识错误,并实际影响了国家对行政裁量的监控。为了行政法治的顺利实现,我们必须严格区分行政裁量与其种概念,正确界定"行政裁量"的内涵与外延,纠正行政裁量涵义界定中的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裁量 自由行政裁量 合法行政裁量 行政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迥异的三种行政诉讼制度历史类型——兼论行政诉讼制度发展的路径选择
2
作者 曹达全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2-147,共6页
作为统治者管理工具的管理主义行政诉讼制度对公民权利保护相当不足,但其注重自身品质培养的经验值得汲取。形式主义的行政诉讼制度依附于立法权,只能保障公民的"法律权利",其功能有待进一步拓展。功能主义的行政诉讼制度扩... 作为统治者管理工具的管理主义行政诉讼制度对公民权利保护相当不足,但其注重自身品质培养的经验值得汲取。形式主义的行政诉讼制度依附于立法权,只能保障公民的"法律权利",其功能有待进一步拓展。功能主义的行政诉讼制度扩大了保护公民权利的范围,甚至成为各种利益的博弈场,但却遭遇自身能力限制等难题。对此,注重培养自身品质,转变功能定位是行政诉讼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诉讼制度 管理主义 形式主义 功能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美新左翼政权的三个特点——基于对拉美老左翼政权的比较 被引量:3
3
作者 成晓叶 布成良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5-151,共7页
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查韦斯当选委内瑞拉总统,拉丁美洲的政治图谱再次开始左转,这种左转不同于20世纪末之前的古巴菲德尔.卡斯特罗政权、尼加拉瓜桑地诺解放阵线以及危地马拉等老左翼政权。而新左翼与苏联解体之前的左翼政权之间也并... 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查韦斯当选委内瑞拉总统,拉丁美洲的政治图谱再次开始左转,这种左转不同于20世纪末之前的古巴菲德尔.卡斯特罗政权、尼加拉瓜桑地诺解放阵线以及危地马拉等老左翼政权。而新左翼与苏联解体之前的左翼政权之间也并不完全趋同,他们在建立政权的途径、背后有无大国的支持以及凝聚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关 新左翼 老左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宪权视角下的宪法正当性之评判——评施米特的制宪权学说 被引量:3
4
作者 黄辉明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1-37,共7页
制宪权是评判宪法正当性的重要依据。古典自然法学诉诸于人民制宪权而取得宪法正当性的评判。施米特的制宪权学说是运用社会实证主义方法,在批判人民制宪权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价值无涉的政治实体制宪权学说,在制宪权学说史上具有重... 制宪权是评判宪法正当性的重要依据。古典自然法学诉诸于人民制宪权而取得宪法正当性的评判。施米特的制宪权学说是运用社会实证主义方法,在批判人民制宪权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价值无涉的政治实体制宪权学说,在制宪权学说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施米特认为制宪权是现存政治实体对自身存在形式作出总决断的意志,宪法正当性在于其现实性。其学说关注宪法的现实正当性,拓展了我们对宪法正当性评判的视野和对制宪权认识的深度,但由于忽略价值正当性曾被法西斯利用,值得我们吸取教训。我们认为,制宪权是人民制宪权与政治实体制宪权的辩证统一,宪法的正当性与现实性不能相互割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宪权 宪法正当性 现实正当性 价值正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竞争 被引量:3
5
作者 姜孟亚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1-48,共8页
中国于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这一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辖区经济的积极性。不过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未能正确运用税收手段,也造成了严重的"诸侯经济"、税制扭曲以及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等不利于经济长期... 中国于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这一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辖区经济的积极性。不过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未能正确运用税收手段,也造成了严重的"诸侯经济"、税制扭曲以及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等不利于经济长期发展等问题。对中国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的性质与后果进行反思,不仅能够明晰过去经济增长的本来面目,而且可以知道问题的所在,有利于今后深化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分权 税收竞争 地方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古代中国的超强制政治统治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庆五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9-23,共5页
国家的政治统治,无论是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在统治阶级内部实行民主。然而中国从奴隶制诞生,至中国封建社会瓦解,其国家政治实践,根本就没有提供出“民主”... 国家的政治统治,无论是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在统治阶级内部实行民主。然而中国从奴隶制诞生,至中国封建社会瓦解,其国家政治实践,根本就没有提供出“民主”和“专政”的观念。中国这一特殊的东方政治共同体,其内在的政治统治方式和运行机制,在国家制度的民主建设上,在法制的实践历史上,都与中国超强制政治统治连结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中国 民主与专政 超强制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制建设 被引量:3
7
作者 黄辉明 《行政管理改革》 2013年第5期64-68,共5页
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模式应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共治。战后各国普遍立法保障结社自由,然而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很不完善。要以宪法结社权为统帅,加快制定统一的结社法及相关配套法规,构建... 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模式应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共治。战后各国普遍立法保障结社自由,然而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很不完善。要以宪法结社权为统帅,加快制定统一的结社法及相关配套法规,构建社会主义结社法律体系,以充分保障结社自由,并加以必要的限制,从而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造良好的法制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组织 合作共治 结社自由 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易行难话引注——朱苏力的“注”与美国司法审查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大生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5-120,共6页
朱苏力对引注不规范的批评有一定价值,但有夸大事实之嫌疑;朱苏力的著作中引注很多,但大多也不合规范;以《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关于马歇尔诉麦迪逊案的故事》一文为例,朱苏力的引注最大的问题有二,一是当"注"而不"注&q... 朱苏力对引注不规范的批评有一定价值,但有夸大事实之嫌疑;朱苏力的著作中引注很多,但大多也不合规范;以《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关于马歇尔诉麦迪逊案的故事》一文为例,朱苏力的引注最大的问题有二,一是当"注"而不"注",二是可信度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注不注 要素不全 不可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检察机关的定位
9
作者 赵金宝 沈林荣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08年第1期74-77,共4页
受前苏联检察模式的影响,我国检察机构一直被定性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这种定位在特定历史阶段曾经产生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根本上,该定位不仅不符合科学的权力分工理论,而且也与我国整个政治体制的构建理念相冲突,是造... 受前苏联检察模式的影响,我国检察机构一直被定性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这种定位在特定历史阶段曾经产生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根本上,该定位不仅不符合科学的权力分工理论,而且也与我国整个政治体制的构建理念相冲突,是造成我国人大权力虚化和司法不公等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实现我国政治体制的良性运转,必须重新定位并构建我国的检察机构,将现行检察机关一分为二,一部分作为行政机关的一个职能部门,执行公诉和侦察监督职能;另一部分则作为人民代表大会的专门机构,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一般法律监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检察院 法律监督机关 定位 监督权力 监督权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范式的转变
10
作者 王庆五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2-47,共6页
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范式的演进经历了从极"左"的理论范式到改革的理论范式(或过渡的理论范式),再到当代的理论范式的转变。决定这一转变的是这种理论所置身于其中的全球化环境和实践的转变,以及从... 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范式的演进经历了从极"左"的理论范式到改革的理论范式(或过渡的理论范式),再到当代的理论范式的转变。决定这一转变的是这种理论所置身于其中的全球化环境和实践的转变,以及从事这一实践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这种变化的环境和实践的科学判断。面向全球化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范式仍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社会主义理论范式 当代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革命还是制度创新——全球化条件下当代中国的改革路径及发展抉择分析
11
作者 王庆五 《学术界》 2002年第4期53-69,共17页
本文通过中国在全球化条件下改革路径及发展抉择的分析 ,针对时下流行的科技革命是推动中国改革和发展根本性动力的观点 ,说明它不是什么新的认识或者是今天理论的重大突破。相反 ,在中国近代社会以及改革开放 2 0多年的实践中 ,在苏联... 本文通过中国在全球化条件下改革路径及发展抉择的分析 ,针对时下流行的科技革命是推动中国改革和发展根本性动力的观点 ,说明它不是什么新的认识或者是今天理论的重大突破。相反 ,在中国近代社会以及改革开放 2 0多年的实践中 ,在苏联社会主义从诞生到灭亡的历程中 ,都启示着我们 :面向 2 1世纪的全球化挑战 ,中国最根本的是自己改变自己的能力 ,是进行制度革命和体制创新的能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科技革命 制度创新 中国 社会主义国家 意识形态 价值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信用法律规制的理论探讨
12
作者 潘艳红 《当代经济管理》 2010年第4期84-87,共4页
金融信用交易随着金融业的勃兴而迅速发展,金融信用的发展要求有健全的法律制度,这已成为金融业持续发展的共识。作为规制金融信用的法律制度,其基本价值取向是保障金融信用行为的秩序与安全,这是制度的逻辑起点也是制度建构的基本目标... 金融信用交易随着金融业的勃兴而迅速发展,金融信用的发展要求有健全的法律制度,这已成为金融业持续发展的共识。作为规制金融信用的法律制度,其基本价值取向是保障金融信用行为的秩序与安全,这是制度的逻辑起点也是制度建构的基本目标。要实现这个价值目标,就要建立以金融产权法律制度和信用风险控制法律制度为核心的金融信用法律体系,同时还要从司法实践出发以整体主义的思维来推进金融信用的法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信用 信用风险 法律规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深层探索 被引量:4
13
作者 潘艳红 张世鹏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1-45,50,共6页
研究目的:分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理构造,提供完善建议。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研究结果:法律对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构造存在很多理论悖谬以及与实践相冲突的问题,诸如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资格、客体范围以及权利属性等方面都缺乏应... 研究目的:分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理构造,提供完善建议。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研究结果:法律对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构造存在很多理论悖谬以及与实践相冲突的问题,诸如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资格、客体范围以及权利属性等方面都缺乏应有的理论支撑,特别是在当前农业组织创新的背景下,这些问题既影响法律的实施效力,不利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功能的发挥,也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研究结论:确认以人为单位作为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扩大农地使用权范围,并有条件地允许农地承包经营权在农业人口与非农人口中流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土地 承包经营权 流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习型党组织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创新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之顺 曹达全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12,共3页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大创新,具有不同于传统学习的新的重要特征。它是拓展、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有效载体,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具体体现。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必须解决好党...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大创新,具有不同于传统学习的新的重要特征。它是拓展、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有效载体,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具体体现。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必须解决好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多元思想价值观问题,着力打造党组织共同愿景,激发党员个体学习活力;加快推进党内民主化改革,创造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提高组织的学习力;紧密联系科学发展的实际,把科学发展能力的培育作为着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型党组织 思想理论建设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两种立法权”思想及其宪政价值
15
作者 黄辉明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10,23,共7页
立法权的归属问题是市民社会与国家分离理论的一个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卢梭主张立法权属于市民社会;黑格尔主张立法权属于国家。两者都割裂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立法权本身是国家制度的一部分,但国家制度毕竟也不是由自己产生的,... 立法权的归属问题是市民社会与国家分离理论的一个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卢梭主张立法权属于市民社会;黑格尔主张立法权属于国家。两者都割裂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立法权本身是国家制度的一部分,但国家制度毕竟也不是由自己产生的,即立法权与国家制度的"二律背反"。马克思敏锐地觉察到这一问题,并提出了"两种立法权"(法外立法权与法内立法权)分离的思想加以解决,正确揭示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双重关系,具有重要宪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政 国家 市民社会 法外立法权 法内立法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