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疗联合自体DCIK细胞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刘跃均 吴德沛 +9 位作者 孙爱宁 仇惠英 金正明 唐晓文 傅琤琤 马骁 韩悦 苗瞄 陈峰 赵晔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52-556,共5页
目的:采用体外培养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致敏、细胞因子诱导激活的杀伤细胞(Dendritic Cells with Cytokine-induced Killer,DCIK)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探讨D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血细胞分离机... 目的:采用体外培养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致敏、细胞因子诱导激活的杀伤细胞(Dendritic Cells with Cytokine-induced Killer,DCIK)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探讨D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血细胞分离机分离患者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在体外诱导培养成DCIK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MTT法检测DCIK细胞对人红白血病细胞K562的杀伤活性。经过质量检定合格后,回输给患者。观察输注期间的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定期复查患者血液学及遗传学缓解情况。结果:①回输给患者的细胞群中,CD3+CD56+细胞占(38.62±9.32)%,其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的杀伤率为(57.6±2.9)%,回输后患者外周血CD8+、CD56+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6.93±5.78)%、(41.94±13.15)%。②21例患者共接受50例次DCIK细胞治疗,1例接受9疗程治疗,1例接受7疗程治疗,2例接受4疗程治疗,1例接受3疗程治疗,4例接受2疗程治疗,11例接受1疗程治疗。自DCIK细胞回输开始,随访至2009年11个月底,中位随访时间14个月(2~44),3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3年无事件生存率(Event free survival,EFS)分别为(61.9±18.5)%、(43.1±15.7)%。13/21例(61.9%)持续缓解,中位持续缓解时间为17个月(2~44),共8例复发(1例分子水平复发,7例血液学复发)。③21例患者中,DCIK细胞治疗时处于第1次缓解(First complete remission,CR1)期15例,11例持续缓解,4例复发;≥第2次缓解(Second complete remission,CR2)期6例,4例复发,2例持续缓解。④所有患者输注过程安全,无输注相关不良反应,无心电图及肝肾功能损害。结论:DCIK细胞治疗明显改善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IK细胞 急性白血病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逆转录多重PCR方法检测正常核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易位相关融合基因 被引量:7
2
作者 马力 薛永权 +4 位作者 潘金兰 何军 吴亚芳 岑建农 温丙昭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28-231,共4页
为了探讨逆转录多重PCR方法在检测具有正常核型的急性白血病(AL)患者的易位相关融合基因中的价值,应用包括19种染色体易位特异性引物对的逆转录多重PCR方法对37例经常规细胞遗传学方法揭示为正常核型的AL患者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有8例... 为了探讨逆转录多重PCR方法在检测具有正常核型的急性白血病(AL)患者的易位相关融合基因中的价值,应用包括19种染色体易位特异性引物对的逆转录多重PCR方法对37例经常规细胞遗传学方法揭示为正常核型的AL患者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有8例(21.6%)AL患者分别检测出有PML/RARA、AML1/ETO、CBFβ/MYH11和BCR/ABL等4种融合基因的存在。结论:逆转录多重PCR可在核型正常的AL患者中检出隐匿的染色体易位,故凡常规细胞遗传学显示为核型正常的AL患者,均应对其进行逆转录多重PCR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转录多重PCR 急性白血痛 正常核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34+/CD38low/-/CD123+细胞表达水平对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的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向立丽 邱国强 +3 位作者 谢晓宝 岑建农 胡绍燕 顾伟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1-65,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CD34^+/CD38^(low/-)/CD123^+细胞表达水平,并分析CD34^+/CD38^(low/-)/CD123^+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48例初诊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CD34^+/CD38^(low/-)/CD123^+表达水...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CD34^+/CD38^(low/-)/CD123^+细胞表达水平,并分析CD34^+/CD38^(low/-)/CD123^+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48例初诊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CD34^+/CD38^(low/-)/CD123^+表达水平,分析CD34^+/CD38^(low/-)/CD123^+细胞表达水平与完全缓解率、无病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相关性。结果:初诊AML患者骨髓细胞中CD34^+/CD38^(low/-)/CD123^+阳性细胞中位表达率为2.8%(0.01%-67%)。AML患者CD34^+/CD38^(low/-)/CD123^+高表达与NPM1野生型呈正相关(x^2=5.194,P=0.023),而与FLT3-ITD突变阳性无相关性(x^2=0.418,P>0.05)。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CD34^+/CD38^(low/-)/CD123^+高表达与较低的完全缓解率(P=0.035)、较差的无病生存(P<0.001)、较短的总生存(P<0.001)相关。结论:CD34^+/CD38^(low/-)/CD123^+表达率与AML患者治疗的反应及生存密切相关,在临床中可做为快速识别患者治疗失败的风险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CD34+/CD38low/-/CD123+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FP作为报道基因在研究WT1基因调控元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胡绍燕 陈子兴 +4 位作者 赵晔 傅铮铮 何军 岑建农 谷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599-602,共4页
本研究调查EGFP基因作为报道基因在研究WT1基因调控功能中应用的可行性。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分别将WT1基因启动子和增强子的功能片段构建到质粒pEGFP-1载体中,转化感受态E.coli菌细胞,筛选了阳性转化菌落,通过限制性酶切鉴定重组质粒插入... 本研究调查EGFP基因作为报道基因在研究WT1基因调控功能中应用的可行性。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分别将WT1基因启动子和增强子的功能片段构建到质粒pEGFP-1载体中,转化感受态E.coli菌细胞,筛选了阳性转化菌落,通过限制性酶切鉴定重组质粒插入片段正确的菌落,抽提重组质粒DNA;同时将重组质粒转染K562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检测重组质粒的功能。结果表明: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分别构建了含有WT1基因启动子的载体(pEWP)和含有WT1基因启动子和增强子的载体(pEWPE、pEWPA和pEWPD)。转染48小时后,pEWP、pEWPE、pEWPA和pEWPD的K562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能够显示荧光,而转染了空载体pEGFP-1的K562细胞未出现荧光。结论:EGFP基因作为报道基因可以用于WT1基因调控功能的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基因治疗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GFP WT1基因 启动子 增强子 K56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中miR-196b表达及预后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徐丽华 岑建农 +4 位作者 何海龙 沈宏杰 杨乃超 颜青 胡绍燕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45-1149,共5页
目的通过检测miR-196b在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儿中的表达,评估miR-196b在儿童AM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从标本库中抽取52例初诊AML患儿骨髓,利用q RT-PCR方法检测miR-196b表达水平(结果以2-ΔΔCt表示),并与同期30例非白血病患儿标本... 目的通过检测miR-196b在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儿中的表达,评估miR-196b在儿童AM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从标本库中抽取52例初诊AML患儿骨髓,利用q RT-PCR方法检测miR-196b表达水平(结果以2-ΔΔCt表示),并与同期30例非白血病患儿标本对照。结果单核系组(M4、M5)的miR-196b表达水平高于非单核系组(M1、M2、M3、M6、M7)和对照组,而非单核系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iR-196b表达水平在t(15;17)组最低,11q23(MLL)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使用NCCN2013预后分组标准,预后良好组miR-196b表达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首疗程缓解组miR-196b表达明显低于首疗程未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100×109/L组miR-196b表达水平高于WBC<100×109/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iR-196b表达水平与初诊时血小板计数呈显著正相关(r=0.302,P=0.030)。结论 miR-196b表达水平在初诊AML预后不良组明显增高,高水平的miR-196b与低缓解率和较差的预后相关。miR-196b有望成为AML患儿治疗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7和Th17细胞在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免疫调控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蔡奕峰 吴德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61-864,共4页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有望治愈血液系统疾病、部分先天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方法,但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重要并发症,并引发受者死亡,直接影响移植效果。众多免疫细胞和...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有望治愈血液系统疾病、部分先天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方法,但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重要并发症,并引发受者死亡,直接影响移植效果。众多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参与了GVHD的发生,近年来发现的一类新的CD4+IL-17+T细胞(Th17细胞),IL-17和Th17细胞成为了感染免疫、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免疫和GVHD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就IL-17和Th17细胞在GVHD免疫调控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17 TH17细胞 移植物抗宿主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在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基因缺陷检测中的应用
7
作者 王泳 李震宇 +3 位作者 付建新 顾建明 万海英 阮长耿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4期419-421,共3页
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在国外已成功地应用于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的分子病理研究。Higuchi等运用DGGE在29例轻度和中度甲型血友病患者中检测出25例基因突变,Michel等则... 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在国外已成功地应用于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的分子病理研究。Higuchi等运用DGGE在29例轻度和中度甲型血友病患者中检测出25例基因突变,Michel等则在44例乙型血友病患者中检测出40例基因缺陷。这充分体现出该技术具有快速、敏感等特点,尤其适合大样本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血友病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婧婧 王超 +5 位作者 闫晓爽 潘金兰 朱明清 岑建农 陈苏宁 刘丹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60-1366,共7页
目的:总结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acute myeloid leukemia-type M2,AML-M2)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资料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本血液病研究中心收治的18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患者外周血、骨髓象、免疫表型、细胞遗传... 目的:总结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acute myeloid leukemia-type M2,AML-M2)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资料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本血液病研究中心收治的18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患者外周血、骨髓象、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特点,分析影响其总体生存(OS)、无事件生存(PFS)的相关因素。结果:在188例M2患者中,伴有t(8;21)的染色体核型异常占37%(70/188),染色体核型正常患者占41%(77/188),其他异常占22%(41/188);免疫分型的表达以髓系干祖细胞抗原CD117(96.1%)、CD34(81.6%)和HLA-DR(55.9%)及髓系相关抗原CD13(90.5%)、CD33(89.4%)多见。部分患者中伴有淋系分化抗原的表达,CD19阳性表达率最高(29.6%),其次为CD7(28.5%)。最常见的伴随基因突变为FLT3突变(30.2%);186例M2患者的单因素分析显示,初诊时年龄≤50、不伴有髓外浸润、伴淋系抗原表达、NPM-1(-)、CEBPA双突变(+)及做过HSCT在OS、PFS上均有明显优势(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初诊时年龄≤50、不伴有髓外浸润、伴淋系抗原CD19表达、伴CEBPA双突变的患者在OS、PFS上均有明显优势(P<0.05),核型仅对OS有影响(P<0.05),NPM-1(+)仅对PFS有影响(P<0.05)。对70例伴t(8;21)异常患者的生存分析中,单因素分析提示,伴c-Kit基因突变是OS、PFS的不良因素(P<0.05)。结论:伴有不同核型异常的M2患者之间,其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有所不同;预后分析提示t(8;21)异常核型对总生存率有影响,初诊时年龄≤50、髓外浸润、伴淋系抗原CD19表达、伴CEBPA双突变同样为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M2 核型 预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地西他滨对U937细胞系和初发老年AML患者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董伟民 曹阳 +5 位作者 向立丽 林艳 刘月 岑建农 谢晓宝 顾伟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64-971,共8页
目的:分析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地西他滨(DAC)对p16INK4a(p16)和维甲酸受体β(RARβ)的DNA甲基化以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2药联合对U937细胞和老年初发急性骨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 目的:分析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地西他滨(DAC)对p16INK4a(p16)和维甲酸受体β(RARβ)的DNA甲基化以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2药联合对U937细胞和老年初发急性骨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16和RARβ的表达,通过甲基化特异性PCR分析p16和RARβ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应用WST-1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ATRA联合DAC对U937细胞的增殖作用及其对分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ATRA联合DAC可以诱导DNA去甲基化,增强p16和RARβ的基因表达;2药联合导致U937细胞的生长抑制和分化、凋亡和周期阻滞;此外,对于不能耐受标准化疗的老年AML患者,ATRA联合DAC联合方案在发挥抗肿瘤活性的同时,伴随着p16和RARβ表达水平的上调,以及骨髓原始细胞的减少,且患者显示良好的耐受性。结论:ATRA联合DAC方案,作为诱导分化和去甲基化的联合治疗策略,具有抗AML作用潜能,有助于优化老年AML治疗策略和改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反式维甲酸 地西他滨 急性髓性白血病 U937细胞 p16 RAR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MEC-1与HG3细胞株建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B/c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模型 被引量:3
10
作者 付春玲 龚艳青 +1 位作者 万艳 徐开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44-1648,共5页
目的:通过对免疫缺陷鼠(BALB/c)不同部位、不同密度接种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细胞,探索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建立的条件。方法:通过慢病毒系统建立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人CLL细胞(MEC-1-GFP与HG3-GFP细胞)。首先将M... 目的:通过对免疫缺陷鼠(BALB/c)不同部位、不同密度接种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细胞,探索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建立的条件。方法:通过慢病毒系统建立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人CLL细胞(MEC-1-GFP与HG3-GFP细胞)。首先将MEC-1-GFP细胞(5×10^7/ml)分别接种于裸鼠的前肢腋下、腹部及后肢腋下,观察不同接种部位对CLL细胞成瘤率的影响;其次将同等密度的MEC-1-GFP、HG3-GFP细胞(5×10^7/ml)分别接种于裸鼠的前肢腋下部位,观察两种细胞的成瘤时间及成瘤率。再次以同样接种方法,将不同密度的MEC-1-GFP与HG3-GFP细胞(1×10^7/ml与5×10^7/ml)分别接种于裸鼠的前肢腋下,观察不同接种密度的细胞成瘤时间及成瘤率。观察5周后,通过眼球取血获得外周静脉血,经EDTA抗凝及溶血素处理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GFP阳性的CLL细胞;同时,将荷瘤鼠处死,剥离肿瘤组织并制备冰冻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成功获得稳定表达标记蛋白GFP的MEC-1与HG3细胞株;接种后裸鼠的前肢腋下、腹部及后肢腋下都形成了皮下移植瘤,且前肢腋下更有利于移植瘤的形成;接种密度为5×10^7/ml的MEC-1-GFP和HG3-GFP细胞均可形成皮下移植瘤,且5周后的成瘤率均为80%;接种密度分别为1×10^7/ml与5×10^7/ml MEC-1-GFP与HG3-GFP细胞均可有效地形成皮下移植瘤。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2组荷瘤鼠外周血中均未见GFP阳性的MEC和HG3细胞,组织病理检查表明CLL细胞向腹腔转移。结论:利用CLL细胞株MEC-1-GFP和HG3-GFP建立了CLL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为进一步研究CLL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实验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MEC-1-GFP、HG3-GFP细胞 BALB/C裸鼠模型 皮下移植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伐他汀对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SHI-1细胞PI3K/AKT通路的影响
11
作者 曾梅 顾伟英 +7 位作者 江庭秀 陈子兴 邱国强 李曼 吴浩清 王志林 谢晓宝 曹祥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8-272,共5页
本研究探讨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辛伐他汀对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株(SHI-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PI3K/AKT通路变化。取对数生长期细胞,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和辛伐他汀处理组(终浓度分别为5、10、15μmol/L),培养24、48、7... 本研究探讨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辛伐他汀对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株(SHI-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PI3K/AKT通路变化。取对数生长期细胞,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和辛伐他汀处理组(终浓度分别为5、10、15μmol/L),培养24、48、72 h。采用MTT法观察SHI-1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测定SHI-1细胞凋亡指标变化;PCR芯片研究SHI-1细胞PI3K/AKT通路84个特异性基因mRNA的差异表达。结果表明,辛伐他汀对SHI-1细胞有明显抑制增殖和促凋亡作用,呈时间与剂量依赖性。15μmol/L辛伐他汀处理SHI-1细胞24、48、72h,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6.82%、47.09%、63.92%,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5.73%、13.25%、15.59%。与对照组相比,15μmol/L辛伐他汀处理SHI-1细胞48 h组中有39个基因表达发生改变,其中26个基因表达下调、13个基因表达上调。结论:辛伐他汀能抑制SHI-1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诱导凋亡机制可能与辛伐他汀调节PI3K/AKT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伐他汀 SHI-1细胞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细胞增殖 凋亡 PI3K/AKT通路 PCR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素对CD11b、P-selectin、ICAM-1、VCAM-1、E-selectin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2
12
作者 姜开余 顾振纶 阮长耿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82-685,共4页
目的 考察丹参素对血小板、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细胞粘附分子CD11b、P selectin、ICAM 1、VCAM 1、E selectin的影响 ,以期探明其抗血栓形成作用的机制。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由TNFα、fMLP和凝血酶诱导细胞表面细胞粘附分子的... 目的 考察丹参素对血小板、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细胞粘附分子CD11b、P selectin、ICAM 1、VCAM 1、E selectin的影响 ,以期探明其抗血栓形成作用的机制。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由TNFα、fMLP和凝血酶诱导细胞表面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结果 人粒细胞受到fMLP刺激后 ,细胞表面CD11b表达明显增加。丹参素与粒细胞预孵30min后 ,则剂量依赖性地抑制CD11b的表达。血小板与凝血酶 (1× 10 3U·L-1)共孵 2 0min ,可明显增加血小板表面P selectin的表达。丹参素 (10 0~ 30 0mg·L-1)与血小板预孵 30min ,对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表面P selectin的表达未见明显抑制作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经TNFα处理后 ,明显增加细胞表面ICAM 1、VCAM 1和E selectin的表达 ,不同浓度的丹参素与HUVEC预孵 2h ,对TNFα诱导HUVEC表面ICAM 1的表达未见明显抑制作用 ,对TNFα诱导的VCAM 1、E selectin表达则可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丹参素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和粒细胞表达细胞粘附分子。这可能是丹参素发挥抗血栓形成作用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素 细胞粘附分子 CD116 抗血栓形成 ICAM-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8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Jak2基因突变的定量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晁红颖 沈益民 +6 位作者 张日 冯宇峰 岑建农 姚利 沈宏杰 朱子玲 薛永权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3期665-669,共5页
为研究JAK2V617F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中的发生率和突变类型,定量分析突变转录本水平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采用ARMS(amplification-refractory mutation sequencing)PCR法检测JAK2V617F突变的发生率及其突变类型,采用毛细管电... 为研究JAK2V617F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中的发生率和突变类型,定量分析突变转录本水平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采用ARMS(amplification-refractory mutation sequencing)PCR法检测JAK2V617F突变的发生率及其突变类型,采用毛细管电泳法定量分析JAK2V617F突变转录本水平。结果显示:98例ET患者中59例JAK2V617F为阳性,其中纯合突变18例。纯合突变及杂合突变患者的平均年龄均较野生型为高(p值均(0.05);18例纯合突变患者的白细胞计数高于41例杂合突变者,且二者均高于野生型(p值均(0.05)。毛细管电泳定量分析显示,纯合突变患者JAK2V617F突变转录本水平为(89.9±6.7)%,高于杂合突变患者的(57.1±6.7)%(p(0.05);年龄小于60岁患者的JAK2V617F突变转录本水平为(62.3±16.5)%,低于年龄大于60岁患者的JAK2V617F突变转录本水平为(72.4±15.8)%(p(0.05)。JAK2V617F阳性组中血栓的发生率高于阴性组,其中纯合突变者高于杂合突变者,发生血栓者的JAK2V617FF转录本水平高于无血栓者(p值均(0.05)。结论:JAK2V617F阳性与阴性ET患者有着不同的临床特征,分析其突变类型及检测其转录本水平对明确疾病状态、观察疾病进展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JAK2V617F ARMS—PCR 毛细管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4^+ CD25^(high)调节性T细胞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重建及其与aGVHD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4
作者 孙道萍 吴德沛 +6 位作者 李彩霞 刘跃均 杨明珍 常伟荣 朱明清 岑建农 邱桥成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697-701,共5页
目的:研究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重建情况及其与aGVHD相关性。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及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22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物中及移植后不同时期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和CD4+CD25highT细胞占CD... 目的:研究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重建情况及其与aGVHD相关性。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及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22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物中及移植后不同时期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和CD4+CD25high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CD4+CD25+/CD4+、CD4+CD25high/CD4+)、CD4+CD25highT细胞与CD4+CD25+T细胞之比(CD4+CD25high/CD4+CD25+)以及FOXP3基因的表达。结果:①aGVHD组移植物中CD4+CD25high/CD4+及CD4+CD25high/CD4+CD25+比例均显著低于无aGVHD组(P<0.05)。②移植后早期,两组外周血中的CD4+CD25+/CD4+比例均较移植物中者显著升高,在aGVHD组CD4+CD25high/CD4+及CD4+CD25high/CD4+CD25+比例亦较移植物中者显著升高,而在无aGVHD组两者无显著升高,且低于aGVHD组。③移植后两组的FOXP3的表达均逐渐升高,但至移植后6个月仍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aGVHD组移植后外周血FOXP3的表达低于无aGVHD组(P<0.05)。结论:①移植后早期外周血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发生活化和增殖,有利于维持免疫稳态和控制aGVHD;②移植物中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及其与活化的CD4+效应性T细胞之比可能影响aGVHD的发生;③aGVHD可影响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或FOXP3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FOXP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H505对实验性血栓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18
15
作者 姜开余 顾振纶 阮长耿 《中成药》 CAS CSCD 2000年第11期782-785,共4页
目的 :探讨WH5 0 5 (丹参和山楂提取物 )对实验性血栓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用电刺激大鼠颈总动脉和结扎大鼠下腔静脉造成血栓形成模型 ;用放免法和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体外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后ET 1的表达。结果 :WH5 0 5... 目的 :探讨WH5 0 5 (丹参和山楂提取物 )对实验性血栓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用电刺激大鼠颈总动脉和结扎大鼠下腔静脉造成血栓形成模型 ;用放免法和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体外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后ET 1的表达。结果 :WH5 0 5剂量依赖性地延长电刺激大鼠颈总动脉后血栓形成时间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WH5 0 5明显抑制静脉血栓的形成 ,抑制率分别为 12 .6 4%、19.30 %和 5 7.32 %。体外培养人血管内皮细胞经缺氧后 ,细胞内ET 1mRNA表达增加 ,培养液中ET 1浓度升高。在缺氧前 ,用不同浓度WH5 0 5与血管内皮细胞共孵育 ,则可明显抑制细胞内ET 1mRNA表达 ,减少内皮细胞分泌ET 1。结论 :WH5 0 5具有抗大鼠体内血栓形成的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山楂 血栓形成 大鼠 中医药治疗 WH50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褪黑素受体的变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莹 杨祖铭 +4 位作者 朱海娟 何军 孙斌 丁欣 冯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71-974,共4页
目的观察外源性褪黑素(MT)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干预后不同时间点肾上腺组织中褪黑素受体1(MR1)mRNA和血浆皮质酮(CS)浓度的变化。方法新生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T)、模型组(K)、假手术组(H)、生理组(S),在不同时间点... 目的观察外源性褪黑素(MT)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干预后不同时间点肾上腺组织中褪黑素受体1(MR1)mRNA和血浆皮质酮(CS)浓度的变化。方法新生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T)、模型组(K)、假手术组(H)、生理组(S),在不同时间点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法(RT-PCR)半定量测定各组肾上腺组织中MR1mRNA的表达;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CS的浓度。结果HIBD后2h肾上腺组织中MR1的表达显著下调,而此时血浆CS水平显著升高,4h达高峰(P<0.05),与应激程度相符;MT干预后CS浓度以及MR1变化均不明显(P>0.05)。结论外源性MT可能通过自身受体调控应激激素,抑制HIBD后的过度应激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褪黑素 褪黑素受体1 皮质酮 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褪黑素对HIBD新生大鼠皮质酮及糖皮质激素受体mRNA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莹 杨祖铭 +4 位作者 朱海娟 何军 孙斌 丁欣 冯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8-281,共4页
目的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使用外源性褪黑素(MT),观察血浆皮质酮(CS)和肾上腺组织中糖皮质激素受体(GR)mRNA的变化。方法新生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T)、模型组(K)、假手术组(H)、生理组(S),在不同时间点采用放射免疫... 目的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使用外源性褪黑素(MT),观察血浆皮质酮(CS)和肾上腺组织中糖皮质激素受体(GR)mRNA的变化。方法新生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T)、模型组(K)、假手术组(H)、生理组(S),在不同时间点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各组血浆的CS浓度,RT-PCR法检测肾上腺组织中GRmRNA表达。结果HIBD后血浆CS水平显著升高,肾上腺组织中GRmRNA表达下调,外源性MT逆转了两者的变化。结论血浆CS和肾上腺组织中GR参与HIBD的病理生理过程,外源性MT可能通过降低内源性CS的浓度,使GR表达上调,减轻HIBD后的过度应激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褪黑素 皮质酮 糖皮质激素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褪黑素受体的变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莹 杨祖铭 +4 位作者 朱海娟 何军 孙斌 丁欣 冯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68-370,374,共4页
目的观察外源性褪黑素(melatonin,MT)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damage,HIBD)干预后不同时间点肾上腺组织中褪黑素受体1(melatonin receptor 1,MR1)mRNA和血浆皮质酮(corticosterone,CS)浓度的变化。方法新生7... 目的观察外源性褪黑素(melatonin,MT)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damage,HIBD)干预后不同时间点肾上腺组织中褪黑素受体1(melatonin receptor 1,MR1)mRNA和血浆皮质酮(corticosterone,CS)浓度的变化。方法新生7日龄的SD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T)、模型组(K)、假手术组(H)和生理组(S),在不同时间点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法(RT-PCR)半定量测定各组肾上腺组织中MR1 mRNA的表达,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CS的浓度。结果HIBD后2 h肾上腺组织中MR1的表达显著下调,而此时血浆CS水平显著升高,4 h达高峰(P<0.05),与应激程度相符;MT干预后CS浓度以及MR1变化均不明显(P>0.05)。结论外源性MT可能通过自身受体调控应激激素,抑制HIBD后的过度应激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褪黑素 褪黑素受体1 皮质酮 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定量PCR技术在转基因肿瘤细胞株筛选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绍燕 陈子兴 +3 位作者 赵晔 顾伟英 岑建农 钱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1062-1066,共5页
为了探讨实时定量RTPCR技术用于筛选转基因细胞株的可行性,以转染RbAp46基因的细胞株为研究对象,利用优化的SYBRGreenI染料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RbAp46基因的的表达水平,并与半定量PCR及Westernblot检测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K562/RbAp46... 为了探讨实时定量RTPCR技术用于筛选转基因细胞株的可行性,以转染RbAp46基因的细胞株为研究对象,利用优化的SYBRGreenI染料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RbAp46基因的的表达水平,并与半定量PCR及Westernblot检测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K562/RbAp46中RbAp46N为2064.42±253.47,KA562/CMV中RbAp46N为860.94±291.07;单克隆SHG44/RbAp46的细胞株中RbAp46N为234.46±31.08,多克隆SHG44/RbAp46的细胞株RbAp46N为18.17±5.14,SHG44/CMV为1.46±0.54。与半定量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结果比较,三者之间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结论:实时定量RTPCR技术可以用于筛选转基因细胞株,与半定量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方法比较,具有简便、快捷、重复性好、灵敏度高且不需要后期处理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定量RT-PCR 半定量RT-PCR WESTERN BLOT RbAp46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细胞内皮蛋白C受体表达的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衡伟 黄建安 +3 位作者 沈文红 戴兰 白霞 王兆钺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61-763,共3页
目的:检测活化蛋白C(rhAPC)对体外培养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观察内皮蛋白C受体(EPCR)在内皮细胞及多种肿瘤细胞系的表达,初步探讨其与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MTT比色法测定APC对内皮细胞EAhy926的增殖作用;ELISA测定APC... 目的:检测活化蛋白C(rhAPC)对体外培养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观察内皮蛋白C受体(EPCR)在内皮细胞及多种肿瘤细胞系的表达,初步探讨其与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MTT比色法测定APC对内皮细胞EAhy926的增殖作用;ELISA测定APC刺激内皮细胞上清IL-6和IL-8;RT—PCR分析EPCR基因在24种肿瘤细胞系和3种内皮细胞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检测部分肿瘤细胞EPCR表达。结果:APC显著提高内皮细胞增殖率,同时刺激其产生及释放IL-6和IL-8。91.7%(11/12)的实瘤细胞系和66.7%(8/12)的血液肿瘤细胞系均有EPCR基因的表达。结论:活化蛋白C可刺激内皮细胞增殖,EPCR基因高表达是多种肿瘤细胞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细胞 内皮蛋白C受体 流式细胞术 WESTERN BLOT 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