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DCA循环模式在DSA引导下行机械取栓治疗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学芹 高洁雅 +1 位作者 马蓓蓓 吴冠会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6期18-21,共4页
目的探讨PDCA循环模式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行机械取栓治疗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行PDCA循环模式下DSA引导机械取栓,另选取5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均完成常规DSA引导下机械... 目的探讨PDCA循环模式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行机械取栓治疗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行PDCA循环模式下DSA引导机械取栓,另选取5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均完成常规DSA引导下机械取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取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率,取栓治疗前、术后7 d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90 d功能恢复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统计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后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NIHSS评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90 d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出血转化、穿刺点渗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模式在DSA引导下行机械取栓治疗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理想,可提高血管再通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能增加取栓治疗的安全性,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机械取栓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PDCA循环 血管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潜在类别分析
2
作者 李倩 叶剑琴 +4 位作者 周曼 孙炜怡 卞泽坤 平凌 罗彩凤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22期191-196,共6页
目的探索急性期江苏省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潜在类别,分析不同类别在人口学及心理困扰的特征差异。方法2023年9月至2024年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江苏省苏州市立医院及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的神经内科及神经外科346例急性期江苏省... 目的探索急性期江苏省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潜在类别,分析不同类别在人口学及心理困扰的特征差异。方法2023年9月至2024年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江苏省苏州市立医院及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的神经内科及神经外科346例急性期江苏省中青年脑卒中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和凯斯勒心理困扰量表进行调查。应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Mplus 8.0软件对疾病不确定感进行潜在类别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疾病不确定感类别的人口学差异,比较不同类别之间心理困扰的差异。结果急性期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得分为(68.19±14.42)分,心理困扰得分为(28.39±4.39)分。疾病不确定感可分为3个类别:较低水平-不舒适组(55.2%)、中等水平-复杂性组(30.3%)和较高水平-不确定性组(14.5%)。不同文化水平、年龄、工作状态、婚姻状况、居住地、脑卒中类型、发作次数、自理能力、患病前是否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家庭可支配月收入的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类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身,卒中2次及以上,自理能力为中、重度,35~<55岁患者更易归于较高水平-不确定性组。不同类别的心理困扰总分及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有明显的分类特征,不同疾病不确定感类别的脑卒中患者心理困扰存在差异,需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找出精准干预靶点,以缓解疾病不确定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期 中青年 脑卒中 疾病不确定感 心理困扰 潜在类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