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身体性认知的小学生体育动作技能教学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涛 徐侃 《教学与管理》 2023年第2期56-59,共4页
身体性认知是身体的具身化认知,指通过身体将动作技能表现出来的认知活动,是小学生动作技能形成的必要条件和重要途径。以身体性认知为理论基础,归纳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学生动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感知体验——互动生成——身心统一... 身体性认知是身体的具身化认知,指通过身体将动作技能表现出来的认知活动,是小学生动作技能形成的必要条件和重要途径。以身体性认知为理论基础,归纳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学生动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感知体验——互动生成——身心统一”以及发生机制,并提出教学策略,以此来提高小学生对动作技能的身体性认知,促进动作技能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性认知 小学生 动作技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涵育“童年精神”:培养活泼泼的新时代儿童
2
作者 王晓奕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57,共4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致力于开展涵育“童年精神”的育人模式探索,以有效激活儿童积极成长、自主发展的能量,培育时代新人。一是探寻“童年精神”的教育意蕴,重塑学校理念系统;二是基于儿童全面发展构建学校课程体系,探索“...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致力于开展涵育“童年精神”的育人模式探索,以有效激活儿童积极成长、自主发展的能量,培育时代新人。一是探寻“童年精神”的教育意蕴,重塑学校理念系统;二是基于儿童全面发展构建学校课程体系,探索“三者五环”角色化课堂,建构课堂行动驱动场,让学生成为知识的积极建构者;三是坚持“儿童主场”,创生实践育人的校园生态,让学生成为活泼泼的校园生活设计者,让校园成为儿童探索生命生活的体验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人才培育 童年精神 儿童主场 角色化课堂 实践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POTE”模型的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进阶性设计
3
作者 钱枭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37-41,共5页
跨学科的学习往往由主题催生。有些学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以分级主题的形式来呈现课程内容,多个主题之间呈现出进阶的层级关系。主题的进阶必然联动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标建构、问题链生成、评价体系设计等方面的协同进阶。“C-POTE”... 跨学科的学习往往由主题催生。有些学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以分级主题的形式来呈现课程内容,多个主题之间呈现出进阶的层级关系。主题的进阶必然联动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标建构、问题链生成、评价体系设计等方面的协同进阶。“C-POTE”模型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以“大概念”为基础,为构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进阶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文章参照“C-POTE”模型,从主题的生成、问题链的建构、目标的确定、评价的设计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建构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进阶性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POTE”模型 跨学科主题学习 进阶性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遵循学习的意义--基于“适性”的跨学科语文实践探索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晓奕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3-37,共5页
“学科实践”是学科育人方式变革的新方向,“跨学科”是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变革的新方向。基于“适性”的跨学科语文实践,是从儿童立场出发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探索,体现了学习是对问题的探索,要感受到学习的意义,要具有生活价值等内涵。... “学科实践”是学科育人方式变革的新方向,“跨学科”是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变革的新方向。基于“适性”的跨学科语文实践,是从儿童立场出发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探索,体现了学习是对问题的探索,要感受到学习的意义,要具有生活价值等内涵。基于“适性”的跨学科语文实践要紧扣三个关键问题:树立自由发展、探索体验、审视批判的儿童教育观,探索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学科与人际关联的任务实践,落实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一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性 语文实践 跨学科 核心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录像课不妨留点“缺憾美”
5
作者 娄小明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0-60,共1页
前不久,笔者参加全国录像课评比,发现许多课堂都很完美,但也似乎缺了点儿真实的味道。笔者认为,录像课不妨是:一堂“家常课”,无需太多修饰,自然美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美感。
关键词 录像课 缺憾美 自然美 课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结六问:读出文本结构密码
6
作者 沈玉芬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6-38,共3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去发现联系,将各种激活点相联结,将各属性联系成整体,从而主动获得意义联结呢?不妨以“联结六问”打开学生进行联结性语文学习的通道,从而使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经验.一问:本来是怎样的?关键词:相似中的差异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去发现联系,将各种激活点相联结,将各属性联系成整体,从而主动获得意义联结呢?不妨以“联结六问”打开学生进行联结性语文学习的通道,从而使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经验.一问:本来是怎样的?关键词:相似中的差异艺术形象文本,大多塑造了一个个美的艺术形象.学生与美不期而遇,却不知如何欣赏.“这个语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如此概念式的套话,简单化了对美的理解,肤浅化了对艺术形象的认识.孙绍振认为,艺术之所以称之为艺术,就是因为它不等同于生活,而是作者的情感特征与对象特征猝然遇合.因此,现象原来的模样与艺术化了的形象之间虽相似,但实有差异.发现差异,揭示矛盾,方能认识形象,理解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结构 艺术形象 密码 语文学习 学习过程 形象生动 对象特征 情感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