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17细胞及相关因子IL-17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刘连勇 陆志仁 +1 位作者 游利 胡晓晖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45-549,共5页
目的观察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及及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在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患者外周血及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IL-17细胞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病的关... 目的观察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及及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在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患者外周血及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IL-17细胞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4年7月在我院确诊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60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绝经后骨量正常人群为对照组(6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及骨质正常人外周血中Th17细胞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人群外周血中IL-17、IL-6及TGF-β的蛋白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两组人群外周血中转录因子T孤独核受体(retinoid-related orphan receptor gamma t,RORγT)的mRNA水平。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中IL-17水平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以及血清钙可能存在的关系。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为(2.17±0.41)%,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人群的(0.61±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IL-17水平(31.51±10.09)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人群的(16.61±9.9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外周血RORγT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绝经后骨质正常对照组人群外周血血清中IL-6及TGF-β水平均显著低于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9,P=0.000;t=4.71,P=0.000);此外,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中IL-17与BMD呈显著负相关(r=0.788,P〈0.05)。结论Th17细胞可能通过分泌IL-17促进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产生,IL-17可能作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重要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性T细胞17 白细胞介素17 T孤独核受体 雌激素 绝经后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骨骼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2
作者 刘连勇 郑胜喜 +2 位作者 甄燕 赵东宝 胡晓晖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12-917,共6页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质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骨骼疾病。其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相关,除了传统的内分泌机制之外,一种新的骨骼免疫机制已逐渐被深入研究:通过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质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骨骼疾病。其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相关,除了传统的内分泌机制之外,一种新的骨骼免疫机制已逐渐被深入研究:通过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并与多种细胞因子相互作用,通过信号通路的正负反馈调控,精细调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分化与增殖平衡,从而影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破骨形成相关的T细胞,Th17细胞通过双重机制调控骨质吸收,Th1和Th2细胞亚群分别分泌IFN-γ和IL-4,通过抑制破骨细胞前体细胞发育成成熟的破骨细胞,从而抑制骨质吸收。Treg细胞通过表达CTLA-4,促进破骨细胞前体细胞的凋亡,抑制骨质吸收。B淋巴细胞通过调控RANKL和OPG的比例参与骨质代谢。树突状细胞既可以与CD4+T细胞结合,启动经典的RANKL/RANK破骨细胞形成的信号通路,参与骨质疏松的形成;也可以作为破骨细胞前体细胞的方式,在M-CSF等炎性因子的刺激下,直接分化为破骨细胞。现就这种免疫细胞与细胞因子精细调节骨质生成与骨质吸收平衡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骨质疏松 骨骼免疫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藻类毒素的种类、生物学习性及其检测方法 被引量:3
3
作者 陈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2年第5期821-822,共2页
概述了国内外淡水藻类毒素及其检测方法的部分研究状况 ,认为加强淡水藻类毒素动态监测和检测方法研究 ,对于完善食品卫生安全监控体系 ,保护水资源 ,规避食品进出口风险 ,突破国外技术贸易壁垒 。
关键词 淡水藻类 毒素 种类 生物学习性 技术贸易壁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