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胱抑素C对初诊帕金森病患者轻度认知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1
作者 马灿灿 陈蓓蕾 +7 位作者 徐俊 陈兰兰 徐耀 袁成林 张熙斌 张洪英 吴晶涛 周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8期638-644,共7页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表达变化对初诊帕金森病患者轻度认知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共101例初诊帕金森病患者分为帕金森病轻度认知损害组(PD-MCI组,43例)和帕金森病认知功能正常组(对照组,58例),循环酶法检测血清Cys-C、...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表达变化对初诊帕金森病患者轻度认知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共101例初诊帕金森病患者分为帕金森病轻度认知损害组(PD-MCI组,43例)和帕金森病认知功能正常组(对照组,58例),循环酶法检测血清Cys-C、脂质、肌酐和尿酸水平,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 CA)评价认知功能;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血清Cys-C与认知功能间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血清Cys-C早期诊断帕金森病轻度认知损害之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 PD-MCI组患者血清Cys-C水平高于对照组[(1.12±0.10)mg/L对(1.00±0.15)mg/L,P=0.000]。各项危险因素筛查仅血清Cys-C为帕金森病患者轻度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OR=4.285,95%CI:1.301-14.112;P=0.017),且与MMSE总评分(rs=-0.831,P=0.000)和Mo CA总评分(rs=-0.848,P=0.000),以及视空间能力和执行功能(rs=-0.495,P=0.001)、注意力和计算力(rs=-0.339,P=0.026)、延迟回忆(rs=-0.307,P=0.045)评分均呈负相关;ROC曲线下面积为0.707(95%CI:0.603~0.811,P=0.000),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3.50%和82.80%,所对应的血清Cys-C临界值为1.105 mg/L。结论血清Cys-C表达水平升高可能与初诊帕金森病患者轻度认知损害密切相关,具有早期诊断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帕金森病 认知障碍 危险因素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龈沟血糖化血红蛋白筛查糖尿病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娟 赵洁 +3 位作者 张璇 孙卫斌 林月 林良缘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56-859,共4页
目的:评估在牙周探诊中获得的龈沟血(gingival crevicular blood,GCB)的糖化血红蛋白(HbAlc)是否可以代替手指末梢血(finger stick capillary blood,FSB)来筛查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可靠性,为DM筛查提供新渠道。方法:选取中... 目的:评估在牙周探诊中获得的龈沟血(gingival crevicular blood,GCB)的糖化血红蛋白(HbAlc)是否可以代替手指末梢血(finger stick capillary blood,FSB)来筛查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可靠性,为DM筛查提供新渠道。方法:选取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血糖仪检测GCB和FSB的血糖,Bio-rad D10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检测GCB和FSB的HbAlc,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GCB和FSB血糖以及HbAlc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GCB HbAlc对DM的最佳诊断界值。结果:本研究收集了60例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根据有无DM史、FSB血糖以及HbAlc的结果,发现18例有DM、42例无DM的牙周炎患者,两组GCB和FSB血糖的相关性分别为r=0.993和r=0.926;HbAlc的相关性分别为r=0.977和r=0.829;ROC曲线确定GCB HbAlc对DM的最佳诊断界值为HbAlc=5.7%,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5.2%。结论:与FSB HbA1c相比,牙周探诊获得的GCB进行HbA1c检测同样准确,最佳诊断界值为GCB HbAlc=5.7%,可能用于筛查DM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糖尿病 龈沟血 糖化血红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筛选肝细胞癌年轻患者特有关键枢纽基因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连旭 孙唯秀 韩崇旭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1-169,共9页
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年轻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特有的关键枢纽基因(Hub gene),并探索其生物学和临床意义。方法:从GEO芯片数据集GSE45267获取年轻(确诊HCC时年龄≤40岁)和年老(确诊HCC时年龄>40岁)组... 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年轻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特有的关键枢纽基因(Hub gene),并探索其生物学和临床意义。方法:从GEO芯片数据集GSE45267获取年轻(确诊HCC时年龄≤40岁)和年老(确诊HCC时年龄>40岁)组的HCC组织及正常肝组织数据信息,通过GEO2R和Venn图工具筛选两组的HCC组织相对正常肝组织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DEG),运用STRING和Cytoscape软件构建年轻组特有差异表达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并筛选关键Hub基因及显著模块。利用GEPIA数据库对关键基因进行验证,并通过Kaplan–Meier分析相关HCC患者总生存期。最后应用DAVID对年轻组特有基因及年轻与年老组共有DEGs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比较。结果:筛选出年轻组特有117个上调、179个下调DEGs,构建PPI网络选取出10个连接度最高的基因为Hub基因,其中7个Hub基因集中于第一模块。GEPIA验证与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TYMS、CDC6、BUB1、TPX2、OIP5、KIF23等6个表达上调的Hub基因可能与年轻HCC癌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年轻HCC特有DEGs主要参与ATP结合等生物学过程,并主要富集到了细胞周期S期;年轻与年老组共有DEGs主要参与环氧酶P450、细胞分裂等生物学过程,并主要富集到细胞周期G2/M期。结论:本研究鉴定出6个在年轻HCC患者肿瘤组织中特有的显著上调且提示预后不良的Hub基因,可能成为年轻HCC患者潜在的治疗和预后预测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轻 肝细胞癌 生物信息学分析 枢纽基因 GSE4526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转换标志物及其与总前列腺特异抗原、白细胞介素⁃6构建的预测模型在前列腺癌骨转移中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周林 王正芳 +3 位作者 俞俊杰 吴银霞 韩崇旭 王广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3197-3201,共5页
目的研究骨转换标志物及其与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tPSA)、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构建的预测模型在前列腺癌骨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比较分析骨钙素(N⁃MID osteocalcin,Osteocalcin)、总I... 目的研究骨转换标志物及其与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tPSA)、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构建的预测模型在前列腺癌骨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比较分析骨钙素(N⁃MID osteocalcin,Osteocalcin)、总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total procollagen type 1 amino⁃terminal pro⁃peptide,TPINP)、β⁃异构化的C⁃端肽I型胶原片段(β⁃CrossLaps,β⁃CTx)、tPSA、IL⁃6在发生和未发生骨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差异;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从上述血清标志物中筛选出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危险因素。并通过筛选的危险因素,构建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预测模型,进一步绘制ROC曲线评估该预测模型在前列腺癌骨转移中的诊断效能。结果Osteocalcin、TPINP、β⁃CTx及tPSA、IL⁃6在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发生骨转移患者(P<0.05);其中Osteocalcin、TPINP、tPSA、IL⁃6为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88、1.021、1.037、1.415,P<0.05);通过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为logit(P)=(-5.058)+0.085×(Osteocalcin)+0.020×(TPINP)+0.037×(tPSA)+0.347×(IL⁃6),该模型在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曲线下面积(AUC)=0.908(P<0.001)。结论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存在异常的骨代谢;且由Osteocalcin、TPINP、tPSA、IL⁃6构建的数学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骨转移 白细胞介素⁃6 骨转换标志物 预测模型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MEM39A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的作用机制
5
作者 孙晓彤 韩崇旭 +2 位作者 王婵 任传利 张明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2176-2182,共7页
目的探讨TMEM39A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为研究TMEM39A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如何调节自噬的表达,选用人肝胆管癌细胞RBE来进行研究。并用疏水性胆汁酸甘氨鹅脱氧胆酸(GCDC)处理人肝胆管癌细胞RBE分为3组:control组、... 目的探讨TMEM39A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为研究TMEM39A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如何调节自噬的表达,选用人肝胆管癌细胞RBE来进行研究。并用疏水性胆汁酸甘氨鹅脱氧胆酸(GCDC)处理人肝胆管癌细胞RBE分为3组:control组、500μmol/L组和1000μmol/L组。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细胞克隆、细胞划痕和Hoechst染色实验检测细胞活力、增殖、伤口愈合率和凋亡。qPCR检测细胞中TMEM39A mRNA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TMEM39A和LC3的蛋白表达量。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较,1000μmol/L组的细胞活力、增殖和伤口愈合率降低,细胞凋亡现象最明显。在构建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模型中,过表达TMEM39A会促进LC3的表达。结论TMEM39A的表达增高引起胆管细胞自噬增强使胆管受损,可能是引起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MEM39A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人肝胆管癌细胞 微管相关蛋白3β 甘氨鹅脱氧胆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