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纤维支气管镜经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右侧管腔引导插管对气管插管定位的影响
1
作者 金如意 包沁雨 +3 位作者 顾连兵 谭婧 朱秀秀 王丽君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63-469,共7页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FOB)经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DLT)右侧管腔引导气管插管定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3年9月至2024年3月行胸腔镜右侧肺叶或肺段切除术的胸科手术患者60例,男25例,女35例,年龄18~79岁,BMI 18.5~28.0 kg/m^(2),ASA...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FOB)经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DLT)右侧管腔引导气管插管定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3年9月至2024年3月行胸腔镜右侧肺叶或肺段切除术的胸科手术患者60例,男25例,女35例,年龄18~79岁,BMI 18.5~28.0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FOB经左侧DLT右侧管腔引导插管组(R组)和盲法插管组(C组),每组30例。在DLT主套囊通过声门后,R组将FOB经左侧DLT右侧管腔置入,至观察到气管隆突,在FOB直视下调整导管尖端进入左主支气管并确定蓝套囊位置;C组采用传统盲插法进行插管,再用FOB完成定位。记录从插管启口至可视喉镜观察到会厌的时间(OMT)、开始插管到气管主套囊通过声门的时间(INT)、DLT继续下行至定位完成的时间(LOT),并计算总插管时间(TOT)。记录插管次数、一次插管成功例数。记录入室时、插管后1、3、5 min的HR、SBP和DBP。记录插管后气管损伤情况、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镇痛泵总按压次数、补救镇痛例数、术后4 d内声音嘶哑、咽喉痛和吞咽痛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R组一次插管成功率明显升高(P<0.05),气管损伤评分、气管隆突损伤率、术后第1天声音嘶哑和咽喉痛的严重程度明显降低(P<0.05)。两组OMT、INT、LOT、TOT、入室时、插管后1、3、5 min的HR、SBP和DBP、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镇痛泵总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传统盲法插管比较,FOB经左侧DLT右侧管腔引导下的双腔管插管定位,可减少插管定位操作步骤,提高一次插管成功率,减轻气道损伤,降低术后气道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支气管导管 纤维支气管镜 气管插管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联合右美托咪定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的肺保护作用 被引量:28
2
作者 高蓉 顾连兵 +3 位作者 许仄平 王丽君 辜晓岚 卞清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85-1188,共4页
目的观察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联合右美托咪定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炎症反应及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40~64岁,BMI 20~25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目的观察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联合右美托咪定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炎症反应及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40~64岁,BMI 20~25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组(P组)和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联合右美托咪定组(DP组)。DP组于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负荷量0.5μg/kg(10 min泵注完毕),随后以0.6μg·kg-1·h-1持续泵注至手术结束;P组以等容量生理盐水持续静脉泵注。双肺通气及单肺通气期间所有患者均采用相同的通气策略:VT 6 ml/kg,FiO2 70%,PEEP 5cmH2O。分别在麻醉诱导前(T0)、单肺通气前即刻(T1)、单肺通气1 h(T2)、单肺通气2 h(T3)、术后2 h(T4)、术后24 h(T5)检测血清TNF-α、IL-6和MPO含量;记录术后肺部并发症情况。结果与P组比较,T2-T5时DP组TNF-α、IL-6、MPO含量明显降低(P<0.05)。P组有2例(10%)肺部并发症。结论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联合右美托咪定用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能够进一步减轻术中炎症反应,可能有助于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单肺通气 炎症反应 术后肺部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血浆C1q、C3b及神经颗粒素与老年患者肺叶切除术后谵妄的关系 被引量:5
3
作者 鲁振 高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45-947,共3页
目的探讨术前血浆炎性因子C1q、C3b及神经颗粒素与老年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关系。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老年患者94例,男53例,女41例,年龄≥65岁,ASAⅠ-Ⅲ级,根据是否发生POD将患者分为两组:POD组和非POD组... 目的探讨术前血浆炎性因子C1q、C3b及神经颗粒素与老年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关系。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老年患者94例,男53例,女41例,年龄≥65岁,ASAⅠ-Ⅲ级,根据是否发生POD将患者分为两组:POD组和非POD组。于术前24 h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并抽外周血检测血浆C1q、C3b与神经颗粒素浓度;术后第1~3天采用混乱评估法对患者进行POD评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炎性因子预测POD的效能。结果有21例患者(22.3%)发生POD(POD组)。POD组术前血浆C1q、C3b、神经颗粒素浓度明显高于非POD组(P<0.05),住院时间明显长于非POD组(P<0.05),术前MMSE评分明显低于非POD组(P<0.05)。术前血浆C1q、C3b及神经颗粒素预测POD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0.78~0.99)、0.87(0.79~0.96)及0.89(0.80~0.98)(P<0.05)。结论POD患者术前血浆C1q、C3b及神经颗粒素浓度明显升高,因而通过监测这些指标可能对POD早期诊断与防治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叶切除术 老年患者 术后请妄 补体 神经颗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