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固定方式对兔肝动脉介入插管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冯建防 庄一平 +6 位作者 冯国栋 席玮 裘海涛 陈仕林 于强 夏菁 陈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5-179,共5页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固定方式对兔肝动脉插管技术难度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固定于自制木质平板手术台上行CT增强扫描,获取动脉期腹腔干和腹主动脉信息,CT多曲面重建获取腹腔干及其下层面腹主动脉间夹角;采用改良固定方式固定30只...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固定方式对兔肝动脉插管技术难度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固定于自制木质平板手术台上行CT增强扫描,获取动脉期腹腔干和腹主动脉信息,CT多曲面重建获取腹腔干及其下层面腹主动脉间夹角;采用改良固定方式固定30只实验兔并获取腹腔干和腹主动脉间夹角。比较两种固定方式下兔腹腔干和腹主动脉夹角的差异。将30只实验兔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以改良固定方式固定兔,行股动脉穿刺肝动脉插管,对照组兔固定于木质平板手术台行肝动脉插管,获取并比较两组实验兔手术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平板固定方式下腹腔干和腹主动脉间夹角为117.93°±13.42°,改良固定方式下夹角为144.40°±14.76°(P<0.05);对照组肝动脉插管手术成功率为66.7%(10/15),实验组为100%(15/15)(P<0.05);对照组血管夹层发生率为26.7%(4/15),实验组为0%(P<0.05);对照组平均手术操作时间为(504.40±47.25)s,实验组为(88.87±14.99)s(P<0.05)。结论改良固定方式可改变兔腹腔干和腹主动脉夹角,有效降低肝动脉插管的技术难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操作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动脉 放射学 介入性 3D打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动脉栓塞化疗术联合微波消融治疗早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晓维 蒋逢辰 +4 位作者 周水平 付守忠 戴锋 王斌 尹国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8-494,共7页
目的通过对比手术切除(resection,RES),观察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WA)治疗早期原发性肝癌的无复发生存率(RFS)、总生存率(OS)以及安全性。方法回顾... 目的通过对比手术切除(resection,RES),观察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WA)治疗早期原发性肝癌的无复发生存率(RFS)、总生存率(OS)以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1例肝动脉栓塞化疗术联合微波消融(TACE+MWA组)和58例手术切除(RES组)治疗的单发肿瘤直径≤7 cm或多发肿瘤符合“up-to-7”标准的Ⅰa至Ⅱa期原发性肝癌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RFS、OS及安全性情况。结果TACE+MWA组1、3、5年RFS分别为84.3%、37.3%、13.7%,RES组1、3、5年RFS分别为67.2%、27.6%、13.8%,其中1年RFS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9),3年及5年RFS两组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281、0.992)。TACE+MWA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8%、62.7%、45.1%,RES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8%、75.9%、44.8%,两组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704、0.137、0.977)。两组均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死亡病例,TACE+MWA组主要表现为一过性栓塞综合征,消融过程中腹痛症状及术后一过性轻中度转氨酶升高。RES组术后主要表现为发热、胸腔积液、腹腔积液、术中出血等,且1例患者术后肝功能损害加重至Child C级。TACE+MWA组住院费用(39834.98±6717.38)元,RES组住院费用(49042.59±11810.69)元,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7)。TACE+MWA组住院时间23 d(19~28 d),RES组住院时间21 d(17~25 d),两组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96)。结论肝动脉栓塞化疗术联合微波消融治疗早期肝癌疗效确切,具有安全、经济的优点,可作为单发肿瘤直径≤7 cm或多发肿瘤符合“up-to-7”标准的Ⅰa至Ⅱa期原发性肝癌非手术治疗的优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肝动脉栓塞化疗 微波消融 手术切除 疗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胃左动脉注入VX2瘤粒建立兔胃癌模型 被引量:1
3
作者 冯国栋 余辉 +7 位作者 冯建防 周斌 席玮 武贝 张静渊 陈环球 严枫 陈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44-548,共5页
目的 探讨经胃左动脉注入VX2瘤粒建立兔胃癌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DSA导引下经股动脉将0.5 mm×0.5 mm VX2瘤粒注入18只新西兰大白兔胃左动脉。术后2、4d分别随机处死3只实验兔,获取胃大体标本并作病理学分析;术后7d剩余实验兔作胃... 目的 探讨经胃左动脉注入VX2瘤粒建立兔胃癌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DSA导引下经股动脉将0.5 mm×0.5 mm VX2瘤粒注入18只新西兰大白兔胃左动脉。术后2、4d分别随机处死3只实验兔,获取胃大体标本并作病理学分析;术后7d剩余实验兔作胃左动脉DSA和食管胃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并即刻处死3只兔作病理学分析;余9只实验兔待其自然死亡,记录生存时间。结果 实验兔胃癌建模成功率为100%(18/18)。术后2、4d,大体标本可见胃底近大弯侧局部黏膜水肿、溃疡形成,镜下见局部黏膜缺失呈溃疡改变,黏膜下水肿明显,局部动脉血管内可见癌栓。术后7d剩余实验兔全部存活,胃左动脉DSA见胃底贲门处富血供病灶,染色明显;气钡双重造影见胃底贲门处黏膜紊乱,病灶区域见压迹及双边征;大体标本见胃底部病灶呈火山口样溃疡,周边黏膜明显充血、紊乱;镜下见肿瘤细胞聚集于肌层并向黏膜及浆膜层侵犯。剩余实验兔术后中位生存时间12d,大体标本见胃病灶穿孔,周边黏膜紊乱伴明显充血水肿;镜下见肿瘤侵犯胃壁全层。结论 DSA引导下经胃左动脉输注VX2瘤粒可成功建立兔胃癌模型,可用于介入动脉化疗栓塞、影像诊断及外科手术等相关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胃左动脉 放射学 介入性 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