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体酮混悬注射剂药动学及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刘兰岚 蔡其霖 +2 位作者 张汶彦 严真 尹莉芳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7-223,共7页
探讨黄体酮混悬注射剂体外释放、体内药动学以及体内外相关性,以自制黄体酮混悬注射液为例,采用桨法和透析袋法测定3种不同粒径(3、5、7μm)的黄体酮混悬注射剂的体外释放曲线;以SD大鼠为实验动物,研究3种粒径黄体酮混悬注射剂的体内药... 探讨黄体酮混悬注射剂体外释放、体内药动学以及体内外相关性,以自制黄体酮混悬注射液为例,采用桨法和透析袋法测定3种不同粒径(3、5、7μm)的黄体酮混悬注射剂的体外释放曲线;以SD大鼠为实验动物,研究3种粒径黄体酮混悬注射剂的体内药动学,并将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经Wagner-Nelson法处理后得到体内累积吸收曲线,与透析袋法所得体外累积释放曲线建立体内外相关性。结果表明,黄体酮混悬注射液采用桨法测定体外释放度时,20 min内均迅速释放85%以上,而采用透析袋法测定时分别在40、84、120 h达85%累积释放度。透析袋法所得体外释放趋势与体内释药趋势基本一致,相关系数大于0.95,具有较强的体内外相关性。本研究为长效混悬注射剂体内外相关性的建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体酮 混悬注射剂 体外释放 药动学 体内外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介导的精准免疫疗法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中的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赵鹏博 朱滢 +1 位作者 尹莉芳 辛晓斐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62,共10页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种骨髓内造血干细胞的克隆异常,进而导致大量异常分化的髓系细胞在骨髓内聚集而产生的疾病。传统的治疗手段难以治愈AML,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免...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种骨髓内造血干细胞的克隆异常,进而导致大量异常分化的髓系细胞在骨髓内聚集而产生的疾病。传统的治疗手段难以治愈AML,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免疫疗法的成功应用预示着血液肿瘤的治疗进入精准免疫疗法新阶段。然而CAR-T免疫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治疗周期长、价格高昂、产生脱靶效应、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等,因此,需要扩展嵌合抗原受体的应用或提出改进措施来提升治疗效果。本文综述了CAR免疫细胞基因工程化改造新策略、原位编辑产生CAR-T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同时对体内递送基因药物的新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旨在为扩展和改进精准免疫疗法在AML中的应用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基因编辑 嵌合抗原受体 原位编辑 精准免疫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BPK模型预测不同晶型利福平的生物等效性 被引量:1
3
作者 蔡其霖 黎文星 +1 位作者 严真 尹莉芳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7-214,共8页
通过基于生理学的药动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建模策略预测晶型Ⅰ与晶型Ⅱ利福平在人体内的药动学行为,判断两者是否生物等效。对两种晶型利福平进行体外研究后,以大鼠静脉给药的药动学数据为基础,构建大鼠PBP... 通过基于生理学的药动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建模策略预测晶型Ⅰ与晶型Ⅱ利福平在人体内的药动学行为,判断两者是否生物等效。对两种晶型利福平进行体外研究后,以大鼠静脉给药的药动学数据为基础,构建大鼠PBPK模型,再通过大鼠口服给药的药动学数据进行模型优化,种属外推至健康人体,利用外推模型预测两种晶型的利福平在健康人体内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吸收部位及吸收量等药动学行为。健康人体模型预测结果显示,晶型Ⅰ与晶型Ⅱ利福平的c_(max)分别为8.42和10.35μg/mL,t_(max)分别为0.40和0.32 h,AUC_(0-t)均为62.90μg·h/mL。根据吸收情况预测结果,晶型Ⅰ与晶型Ⅱ利福平在胃部均不被吸收,但在肠道被完全吸收,两者吸收部位及吸收量基本一致。晶型Ⅰ与晶型Ⅱ利福平的药动学参数十分接近,预测两者具有生物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福平 晶型 GastroPlus 基于生理学的药动学模型 种属外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联合疗法和递送策略
4
作者 王燕梅 杨磊 +1 位作者 辛晓斐 尹莉芳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23-432,共10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与代谢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慢性肝病,其发病机制复杂,至今仅有一款PPAR-α/γ双重激动剂Saroglitazar上市,用于治疗非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针对NAFLD发病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与代谢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慢性肝病,其发病机制复杂,至今仅有一款PPAR-α/γ双重激动剂Saroglitazar上市,用于治疗非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针对NAFLD发病机制中的相同或不同靶点和信号通路开发的联合治疗策略能有望实现药物与药物间的协同作用,小分子药物联用、RNAi联合疗法和化学基因疗法是目前极富前景的联合治疗策略。此外,设计安全、有效和特异性的药物递送系统能改善小分子药物与基因药物的成药性,并促进其临床转化和产业化。因此,本文介绍了小分子药物联用、基于RNAi的核酸药物联用和小分子与核酸药物联用的最新研发现状及其递送方式,以期为NAFLD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肝纤维化 联合疗法 化学基因疗法 靶向递送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