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滨海盐碱地水稻高产形成与栽培技术研究与实践
1
作者 韦还和 孟天瑶 +6 位作者 陈英龙 左文刚 姚荣江 高平磊 许轲 张洪程 戴其根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70,共8页
我国正积极推进滨海盐碱地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水稻生产。鉴于滨海盐碱地水稻生产高产栽培技术不够明晰,存在产量不高且不稳定等实际问题,我们系统总结了本团队在滨海盐碱地水稻高产形成与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及实践工作。滨海盐碱地水... 我国正积极推进滨海盐碱地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水稻生产。鉴于滨海盐碱地水稻生产高产栽培技术不够明晰,存在产量不高且不稳定等实际问题,我们系统总结了本团队在滨海盐碱地水稻高产形成与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及实践工作。滨海盐碱地水稻高产形成的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需确保群体穗数充足且穗型较大,以此协同实现足够的群体库容量,并保持较高的库容充实度;(2)要稳定水稻前期生长量,合理增加中期光合生长量,显著增强后期干物质积累能力;(3)凭借良好的株型和群体支撑力,保障群体库容能够充分结实。围绕上述规律,我们针对性开展了一系列滨海盐碱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涵盖土壤脱盐关键技术、土壤培肥关键技术、耐盐水稻品种筛选与鉴定、适宜的密肥组合与微咸水灌溉技术,以及外源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我们整合并形成了“耕、晒、泡、旋、排”多次循环与增施有机肥相结合的快速高效脱盐培肥技术,以及以应用耐盐优质品种和“早播、勤灌、壮秧、密植、足肥”为特征的机插综合栽培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集成应用,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滨海盐碱地机插水稻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在滨海盐碱地取得了显著的改良土壤与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地 水稻 产量形成 高产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粮食生产碳排放时序特征及脱钩弹性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蒋岩 韦陈华 +3 位作者 董振杰 汪源 赵灿 霍中洋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239-245,共7页
为探究江苏省粮食生产碳排放时序特征及其与粮食总产值之间的变化关系,采用排放因子法估算了粮食生产碳排放量,并通过Tapio脱钩模型分析了脱钩关系。结果表明:江苏省粮食生产碳排放量呈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在2003年取得最低值782.50万t,... 为探究江苏省粮食生产碳排放时序特征及其与粮食总产值之间的变化关系,采用排放因子法估算了粮食生产碳排放量,并通过Tapio脱钩模型分析了脱钩关系。结果表明:江苏省粮食生产碳排放量呈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在2003年取得最低值782.50万t,2020年总碳排放量为837.00万t,较2000年降低了1.20%。但2020年粮食产量较2000年提高了20.04%,说明生产单位粮食带来的碳排放量明显降低。各生产要素中,水稻种植和化肥投入产生的碳排放量最高,2020年碳排放占比分别为47.03%、30.04%。从碳排放结构来看,水稻种植的碳排放占比维持在45%左右,化肥和农药的碳排放量占比逐年下降,而农膜、农用柴油和土地翻耕则与之相反。从脱钩关系来看,2001—2003年虽表现为强脱钩,但粮食产量大幅下滑。2004年和2005年因粮食生产能力反弹呈扩张连接状态。2014年后连续表现为强脱钩,且粮食产量和产值逐年提升,是理想的脱钩类型。综上所述,江苏省2000—2020年粮食生产总碳排放量得到明显控制,粮食生产能力逐年攀升,粮食生产碳排放与粮食总产值脱钩状态理想,碳减排成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农业碳排放 时序特征 脱钩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扫描技术的小麦植株三维重建与表型参数提取
3
作者 崔腾予 朱少龙 +2 位作者 韩东伟 刘涛 孙成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56-61,共6页
小麦植株表型信息是小麦品种特性和生长发育规律的外在展示,对小麦的栽培调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常规的作物表型信息获取以人工测量为主,存在数据偏差大、投入时间多、获取效率低等问题。本研究利用超高精度的三维(3D)激光扫描仪,在... 小麦植株表型信息是小麦品种特性和生长发育规律的外在展示,对小麦的栽培调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常规的作物表型信息获取以人工测量为主,存在数据偏差大、投入时间多、获取效率低等问题。本研究利用超高精度的三维(3D)激光扫描仪,在实验室内获取小麦个体和群体植株3D点云数据,并进行点云数据预处理,构建小麦植株3D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取叶片三角网点云并换算成叶面积,提取叶片骨架点云换算成叶片长度和叶片最大宽度,提取小麦植株顶点到基部点云换算成植株高度。通过实地手工测量值的验证,小麦3D模型提取的叶面积、叶片长度、叶片最大宽度、植株高度与实测值的r 2分别为0.91、0.95、0.82、0.95,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RMSE较小,分别为0.54 cm 2、0.73 cm、0.05 cm和1.18 cm。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基于3D点云数据提取的小麦表型参数与实测值较为接近,结果可靠,为小麦生长监测和表型数据获取等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植株 3D激光扫描 点云 3D激光重建 表型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钾肥施用策略对稻茬中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4
作者 唐滢柯 葛雨洋 +6 位作者 周吉鑫 白杨 李春燕 朱敏 朱新开 丁锦峰 郭文善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4-266,共13页
【目的】探究秸秆还田条件下,磷钾肥用量和施用模式对稻茬中强筋小麦产量与品质的调控效应,为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养分管理技术支撑。【方法】2022—2023年在江苏省江都区进行小麦田间试验,种植制度为稻麦轮作,稻麦秸秆全部还田。以中... 【目的】探究秸秆还田条件下,磷钾肥用量和施用模式对稻茬中强筋小麦产量与品质的调控效应,为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养分管理技术支撑。【方法】2022—2023年在江苏省江都区进行小麦田间试验,种植制度为稻麦轮作,稻麦秸秆全部还田。以中强筋品种扬麦39为材料,施氮量均为N 240 kg/hm^(2),设置磷钾肥全量单施、全量配施、半量配施、基追分施,以及施用不同类型肥料等9个处理,在开花前、后期,取样分析氮磷钾含量,小麦收获后,调查籽粒产量,分析营养品质与加工品质及籽粒氮、磷、钾素含量。【结果】与不施磷钾肥对照相比,所有8个磷钾肥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籽粒产量、品质和氮磷钾积累量,且不同施肥模式间差异明显。全量磷钾肥(P2O5120 kg/hm^(2)、K2O 120 kg/hm^(2))基追各半处理的增产幅度最高,且用单质磷钾肥处理与复合肥处理的增产效果没有显著差异,分别为61%、65%;其次为一次性基施全量磷钾肥,再次为全量磷肥单独基施和半量磷钾肥配合基施,全量钾肥基施和半量磷钾肥配合追施的增产效果最低。从品质看,全量磷钾肥配合基追各半的两个处理,其籽粒蛋白质、湿面筋、硬度和沉降值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谷蛋白与醇溶蛋白比值较高,且复合肥处理的蛋白质含量还显著高于单质磷钾肥全量配合基施。两个全量磷钾肥基追分施处理的花前、花后氮积累量,花前氮素的转移量,花前磷钾素的积累量和转移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其次是全量磷钾基施处理,半量磷钾配合处理促进养分吸收运转的效果低于全量磷处理。一次性基施钾肥能够显著提升钾素积累量。【结论】强筋小麦的优质高产依赖于充足的磷肥供应,全量磷钾肥一半在播种前基施,一半在拔节期追施,最有利于提升小麦氮、磷、钾营养元素的吸收与转运,并在增加籽粒产量和总蛋白量的同时,提高谷蛋白和醇溶蛋白比例,进而提高面粉的湿面筋含量以及面粉硬度、沉降值。同样施肥量和施肥方法下,复合肥的效果优于单质肥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强筋小麦 磷肥 钾肥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害和干旱对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及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马唯一 朱济邹 +9 位作者 朱旺 耿孝宇 张翔 刁刘云 汪璐璐 孟天瑶 高平磊 陈英龙 戴其根 韦还和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6-170,共15页
我国正大力开发利用滨海盐碱地发展水稻生产。然而,受限于淡水资源和水利基础设施,滨海盐碱地水稻生产过程中极易遭受盐-旱复合胁迫,导致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显著下降,严重制约了滨海盐碱地水稻丰产提质目标的实现。本文系统综述了盐害... 我国正大力开发利用滨海盐碱地发展水稻生产。然而,受限于淡水资源和水利基础设施,滨海盐碱地水稻生产过程中极易遭受盐-旱复合胁迫,导致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显著下降,严重制约了滨海盐碱地水稻丰产提质目标的实现。本文系统综述了盐害、干旱及其复合胁迫对水稻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的影响,并从渗透胁迫、离子平衡、光合作用、抗氧化保护、内源激素、碳氮代谢、代谢物及基因调控等方面阐明了其影响稻米品质形成的作用机制。此外,本文还从耐盐耐旱品种选育和栽培调控技术等方面提出了减轻水稻盐/干旱胁迫的调控措施,对下一步深入开展盐-旱复合胁迫影响稻米品质形成的生理机制研究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盐-旱复合胁迫 盐胁迫 干旱胁迫 稻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旱复合胁迫下粳稻品种南粳9108籽粒灌浆特性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韦还和 汪璐璐 +10 位作者 马唯一 张翔 左博源 耿孝宇 朱旺 朱济邹 孟天瑶 陈英龙 高平磊 许轲 戴其根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3-386,共14页
【目的】明确盐−旱复合胁迫对水稻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方法】以江苏滨海盐碱地主栽的粳稻品种南粳9108为试材,设置盐胁迫与干旱胁迫组合处理,盐胁迫设置无盐(Non-salinity,NS,盐浓度0%)和高盐(High-salinity str... 【目的】明确盐−旱复合胁迫对水稻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方法】以江苏滨海盐碱地主栽的粳稻品种南粳9108为试材,设置盐胁迫与干旱胁迫组合处理,盐胁迫设置无盐(Non-salinity,NS,盐浓度0%)和高盐(High-salinity stress,HS,盐浓度0.3%)处理;干旱胁迫于拔节期至抽穗期设置浅水层灌溉(Well-watered,WW)、中度干旱(Moderate drought,MD)和重度干旱(Severe drought,SD)。【结果】与无胁迫相比,1)单一盐胁迫、单一干旱胁迫和盐−旱复合胁迫后产量分别下降36.8%、13.7%~30.0%和60.3%~107.1%(两年平均值)。2)单一盐、单一干旱和盐−旱复合胁迫下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较低,且以盐−旱复合胁迫下的降幅更大;水稻穗长、穗部强、弱势粒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亦呈类似趋势。3)单一盐、单一干旱和盐−旱复合胁迫显著降低了抽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量及抽穗期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抽穗后20 d和40 d叶片光合速率和SPAD值,盐−旱复合胁迫下的降幅高于单一盐和单一干旱胁迫。4)单一盐、单一干旱和盐−旱复合胁迫下强、弱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均较低,强势粒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和有效灌浆天数则呈增加趋势,弱势粒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和有效灌浆天数差异则较小。单一盐、单一干旱和盐−旱复合胁迫下灌浆前、中、后期的天数较高,灌浆速率和灌浆量则较低。5)单一盐、单一干旱和盐−旱复合胁迫处理降低了籽粒中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尤其是AGPase和GBSS酶活性。【结论】本研究表明,单一盐、单一干旱胁迫和盐−旱复合胁迫下水稻强、弱势粒灌浆速率和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显著下降,弱化强、弱势粒充实性状,且以盐−旱复合胁迫下降幅更大。盐−旱复合胁迫对籽粒强、弱势粒灌浆速率和灌浆量以及产量的抑制效应高于单一盐和单一干旱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盐−旱复合胁迫 籽粒灌浆特性 产量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盐碱地泡田期灌排方式对土壤含盐量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7
作者 颜思彤 朱济邹 +6 位作者 张翔 汪璐璐 左博源 孟天瑶 陈英龙 戴其根 韦还和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6-80,共5页
在扬州大学农学院试验农场的盐池(包含轻度、中度和重度盐碱地三类土壤)中,以耐盐水稻品种南粳盐1号作为试验材料,于泡田期设置两种灌排处理(T1和T2),探究滨海盐碱地泡田期不同灌排方式对土壤含盐量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T1:将盐池内土... 在扬州大学农学院试验农场的盐池(包含轻度、中度和重度盐碱地三类土壤)中,以耐盐水稻品种南粳盐1号作为试验材料,于泡田期设置两种灌排处理(T1和T2),探究滨海盐碱地泡田期不同灌排方式对土壤含盐量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T1:将盐池内土壤翻地1次,24 h后灌溉3~4 cm水层,24 h后落干,12 h后再次灌溉3~4 cm水层,24 h后排水;循环2次。T2:将盐池内土壤翻地2次,48 h后灌溉3~4 cm水层,48 h后耙地5 cm,落干,12 h后再次灌溉3~4 cm水层,24 h后排水;循环3次。结果表明,轻度、中度和重度盐碱地土壤的脱盐率在T1处理下分别为20.3%、25.7%和34.5%,在T2处理下分别为24.5%、32.4%和42.4%。可见,两种灌排处理均具有较好的脱盐效果,且以T2处理的效果更佳。随着盐胁迫程度加重,水稻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群体茎蘖数及茎蘖成穗率、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量、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及水稻产量均呈下降趋势,收获指数则呈增加趋势;与T1处理相比,T2处理提高了轻度、中度和重度盐碱地的水稻关键生育期的群体茎蘖数、茎蘖成穗率、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量及水稻产量(产量增幅分别为1.2%、6.0%和9.1%)。与轻度盐碱地相比,中度和重度盐碱地的水稻产量降幅分别为17.4%和31.1%;本研究表明,合理的泡田期灌排方式有助于快速降低滨海盐碱地土壤的含盐量,进而提高水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地 灌排方式 水稻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钼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和硝态氮吸收的影响
8
作者 张海鹏 李莞意 +3 位作者 廖福兴 马美子 张洪程 杨艳菊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50-664,共15页
【目的】钼是硝酸还原酶的活性组分,在硝态氮的还原和氮素代谢过程中具有核心作用。探究纳米钼对水稻根系形态、有机酸分泌及其与硝态氮吸收的关系,有望为新型纳米肥料提高水稻硝态氮吸收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南粳9108为研究对... 【目的】钼是硝酸还原酶的活性组分,在硝态氮的还原和氮素代谢过程中具有核心作用。探究纳米钼对水稻根系形态、有机酸分泌及其与硝态氮吸收的关系,有望为新型纳米肥料提高水稻硝态氮吸收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南粳9108为研究对象,以硝态氮为氮源的水培实验设置不施钼(0μg/L)、钼酸钠组(50、100、200、400μg/L)和纳米钼组(50、100、200、400μg/L)处理,分析水稻根系形态、根系分泌有机酸和氮含量等的差异。【结果】外源钼显著增加了水稻根干质量、总根长、根体积、根总表面积、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较不施钼处理显著优化了水稻根系形态。在相同钼添加量条件下,纳米钼处理效果显著高于钼酸钠处理。外源钼处理的根系氧化力和还原力、有机酸分泌量均显著增加,根系生理活动增强;随着钼添加量增加,钼酸钠处理组根系氧化力和还原力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除乙酸外,苹果酸、酒石酸、琥珀酸、柠檬酸和草酸含量不同钼浓度处理间无差异;纳米钼处理的根系氧化力、还原力和有机酸量均随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因子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水稻根系形态指标、根系氧化还原力及有机酸分泌量与根系氮含量正相关,外源钼添加通过改善水稻根系形态和生理特征促进水稻根系对硝态氮的吸收。【结论】外源钼通过增加水稻根长、根表面积、有机酸分泌量,增强根系氧化还原能力,改善了根系形态生理活性,进而增加了水稻根系对硝态氮的吸收。相同钼施用量条件下,纳米钼的促进效果优于钼酸钠。生产上可以通过适当添加钼肥特别是纳米钼肥来改善水稻根系形态及生理功能,增强水稻根系对硝态氮的吸收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钼 水稻 根系形态 根系氧化还原能力 根系分泌物 硝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两类型糯稻高产群体动态特征及超高产形成规律
9
作者 郭保卫 王旺 +7 位作者 王开 王岩 曾鑫 景秀 王晶 倪新华 许轲 张洪程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433-2453,共21页
探究糯稻超高产群体特征及形成规律,为糯稻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以常规粳型糯稻扬粳糯2号和籼粳杂交糯稻沭优糯82、沭优糯85为试验材料,研究分析不同糯稻高产(HY)、更高产(HRY)、超高产(SHY)3种群体光合物质生产与转运、群体... 探究糯稻超高产群体特征及形成规律,为糯稻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以常规粳型糯稻扬粳糯2号和籼粳杂交糯稻沭优糯82、沭优糯85为试验材料,研究分析不同糯稻高产(HY)、更高产(HRY)、超高产(SHY)3种群体光合物质生产与转运、群体结构、抗倒伏特性与产量等特征,阐明糯稻超高产群体特征及形成规律。结果表明,(1)与HY、HRY群体相比,糯稻SHY群体的群体颖花量极显著高于HY与HRY群体,千粒重和结实率与HY、HRY群体无显著差异。糯稻SHY群体具有大穗型特征,总颖花量高(常规粳型糯稻43,000×10^(4)hm^(–2)以上、籼粳杂交糯稻60,000×10^(4)hm^(–2)以上),并保持稳定的千粒重和结实率。(2)有效临界叶龄期至拔节期糯稻不同产量等级群体的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群体净同化率基本无显著差异,抽穗期至成熟期各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各光合势和群体净同化率,均表现为SHY群体>HRY群体>HY群体,而叶面积衰减率呈相反趋势,且三群体间同时期的各指标均差异极显著;(3)有效临界叶龄期和拔节期各群体的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差异,抽穗期至成熟期SHY群体的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HRY与HY群体;有效临界叶龄期至拔节期及蜡熟期至成熟期,各产量等级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均无显著差异;拔节期至乳熟期两阶段,SHY群体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均极显著高于HRY与HY群体,而乳熟期至蜡熟期阶段,常规粳型糯稻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各群体间无显著差异,籼粳杂交糯稻SHY群体的干物质积累速率显著高于HRY与HY群体。(4)随着产量等级的提高,上三叶叶长变大,叶开角、叶基角、披垂度变小,株高增大,株型更加挺拔,基部第一、第二、第三节间略微增长增粗,显著增厚,抗折力显著增强,除常规粳型糯稻第三节间外,倒伏指数显著降低,抗倒伏能力增强。(5)糯稻群体产量与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抽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重、净积累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成熟期叶面积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糯稻超高产群体拥有较大穗型的安全库容量(常规粳型糯稻颖花量≥43,000×10^(4)hm^(–2)、籼粳杂交糯稻颖花量≥60,000×10^(4)hm^(–2)),为超高产群体提供库容基础;强大的穗后光合势、光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糯稻超高群体后期光合物质生产量;抽穗期后挺拔的株型与粗壮的茎秆形成较高的粒叶比,有利于增加干物质的高效积累与转运,以保障糯稻超高产群体安全稳定的充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稻 超高产 不同产量群体 产量及其构成 群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缓释肥及运筹方式对沿海地区水稻产量及种植效益的影响
10
作者 徐海林 张祥 +2 位作者 张立庚 袁宇钢 胡大鹏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1期155-157,共3页
为探明不同种类缓释肥及其运筹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种植效益的影响,以南粳9108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基肥一次性施入住商缓释肥750 kg/hm^(2),追施尿素225 kg/hm^(2),产量最高(8883.2 kg/hm^(2)),生产用肥及施肥作业成本最低(3... 为探明不同种类缓释肥及其运筹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种植效益的影响,以南粳9108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基肥一次性施入住商缓释肥750 kg/hm^(2),追施尿素225 kg/hm^(2),产量最高(8883.2 kg/hm^(2)),生产用肥及施肥作业成本最低(3547.5元/hm^(2)),综合效益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沿海 缓释肥 产量 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下游不同播期对稻–麦周年作物产量、品质及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7
11
作者 陈天晔 袁嘉琦 +7 位作者 刘艳阳 许轲 郭保卫 戴其根 霍中洋 张洪程 李国辉 魏海燕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66-1578,共13页
对江淮下游稻麦两熟高产优质种植模式周年气候资源分配和利用特征的探究,可以为当地机插水稻–小麦周年产量和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在泰州兴化市,水稻季以迟熟中粳南粳9108和中熟中粳连粳11为材料,设置5月22日(R-... 对江淮下游稻麦两熟高产优质种植模式周年气候资源分配和利用特征的探究,可以为当地机插水稻–小麦周年产量和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在泰州兴化市,水稻季以迟熟中粳南粳9108和中熟中粳连粳11为材料,设置5月22日(R-Ⅰ)、5月29日(R-Ⅱ)和6月5日(R-Ⅲ) 3个播期,小麦季以冬小麦宁麦13为材料,设置11月5日(W-Ⅰ)、11月15日(W-Ⅱ)和11月25日(W-Ⅲ) 3个播期,分析了不同播期下机插水稻–小麦周年高产优质形成与稻季、麦季资源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水稻季,随着播期推迟,迟熟中粳南粳9108产量、温光资源量及其生产效率均显著下降,中熟中粳连粳11温光资源量呈下降趋势,但产量及温光利用率呈先升后降趋势,各播期迟熟中粳产量均高于中熟中粳。小麦季,产量、温光资源量及其生产效率均随播期推迟有不同程度降低。从周年生产看,周年稻麦产量随两季作物播期的推迟显著降低,其中迟熟中粳南粳9108播期R-Ⅰ与小麦播期W-Ⅰ组合在所有处理中产量最高。水稻产量占周年产量比例最高为62.99%,最低为55.86%。两季间积温分配率水稻季最高为68.38%,小麦季最高为34.14%。季节间辐射量分配率水稻季平均为51.7%,小麦季平均为48.3%。周年积温生产效率和光能生产效率随着稻麦播期推迟,呈下降趋势,播期越迟减少越显著。品质方面,迟熟中粳南粳9108的加工品质均随着播期推迟变劣而外观品质变优,中熟中粳连粳11加工品质变优而外观品质变劣。两品种蒸煮食味品质及营养品质(除中熟中粳连粳11食味值外)均随播期推迟变劣。小麦的湿面筋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随播期推迟而减少。通过优化稻麦播栽期,选用适宜生育期水稻品种,可提高周年产量和光温资源生产效率,是提升江淮下游机插水稻–冬小麦模式生产力的有效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下游 稻麦周年 播期 温光资源 分配与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直播稻种植主要问题与对策——基于“农技耘”APP问答数据的调查研究
12
作者 张耀元 胡星晨 +6 位作者 孙冬 杨谦 吴慧扬 郭威 徐强 高辉 窦志 《中国稻米》 2024年第3期78-83,共6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优质劳动力逐渐往城市迁移。直播稻作为一种轻简化种植方式,近年来种植规模迅速扩增。“农技耘”是江苏农业科技服务大数据平台,集“农技推广专业知识库、专家问诊、视频诊断、信息采集发布”为一体。本研究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优质劳动力逐渐往城市迁移。直播稻作为一种轻简化种植方式,近年来种植规模迅速扩增。“农技耘”是江苏农业科技服务大数据平台,集“农技推广专业知识库、专家问诊、视频诊断、信息采集发布”为一体。本研究以“农技耘”水稻专家王才林和李刚华6年间3557条问答为调查样本,整理出涉及直播稻的问题308条,并进一步划分为杂草防治、直播稻品种选择和性状咨询、水肥等综合管理、长势诊断与决策、水稻播种环节、种植地块选择等六大类问题。针对其中的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稻 江苏省 “农技耘”AP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U-Net++的水稻病害图像分割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洪俐 刘涛 +2 位作者 孙成明 左示敏 严长杰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1-208,共8页
针对当前作物病害图像分割方法通用性差、精度不高导致病害识别和分级诊断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U-Net++网络的水稻病害图像分割模型。首先将使用数码相机获取的水稻纹枯病、稻瘟病和胡麻叶斑病图像进行标注、数据增强等预处理... 针对当前作物病害图像分割方法通用性差、精度不高导致病害识别和分级诊断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U-Net++网络的水稻病害图像分割模型。首先将使用数码相机获取的水稻纹枯病、稻瘟病和胡麻叶斑病图像进行标注、数据增强等预处理,构建成水稻病害数据集。其次,选取U-Net++语义分割模型,将编码器中各卷积块的双层普通卷积核替换成膨胀系数为1、2、3的3层空洞卷积,扩大网络在特征提取时的感受野,增强模型对全局信息的获取能力,提高模型的分割性能。最后,利用水稻病害数据集对模型进行训练和测试。结果表明,改进后的U-Net++模型对测试集分割的平均交并比为87.48%,平均精确率为92.85%,平均召回率为93.42%,平均F_(1)分数为93.12%,与原U-Net++模型相比分别提高了2.94、1.02、2.04、1.52百分点。该模型对处理病斑分布杂乱且数量较多的复杂图像也能保持很好的分割效果,有效实现了对水稻病害的像素级分割,为作物病害的精准分割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同时也为病害的自动无损识别和分级诊断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病害 U-Net++模型 空洞卷积 语义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交替灌溉和生物质炭施用对稻田碳汇与甲烷排放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蔡炜 秦缘 +3 位作者 陈浩田 林晨语 杨建昌 张伟杨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4,共8页
稻田系统作为重要的碳库,对全球碳排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灌溉方式和生物质炭的施用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稻田“碳汇与碳排”的关键措施。本文重点阐述了稻田甲烷排放机制、稻田土壤碳汇机制以及干湿交替灌溉和生物质炭施用对稻田“... 稻田系统作为重要的碳库,对全球碳排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灌溉方式和生物质炭的施用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稻田“碳汇与碳排”的关键措施。本文重点阐述了稻田甲烷排放机制、稻田土壤碳汇机制以及干湿交替灌溉和生物质炭施用对稻田“碳汇与碳排”的调控作用和机制。同时,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实现水稻高产高效生产与固碳减排协同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干湿交替灌溉 生物质炭 土壤碳汇 甲烷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穗分化末期-灌浆初期干旱胁迫对优质食味粳稻根系形态和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景秀 周苗 +8 位作者 王晶 王岩 王旺 王开 郭保卫 胡雅杰 邢志鹏 许轲 张洪程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7,共15页
【目的】研究穗分化末期至灌浆初期土壤干旱对优质食味粳稻根系形态生理与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为水稻抗旱栽培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南粳9108和丰粳1606为供试材料,分别在穗分化末期至籽粒灌浆初期20 d(BAH)、穗分化末期10 d(BH)与... 【目的】研究穗分化末期至灌浆初期土壤干旱对优质食味粳稻根系形态生理与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为水稻抗旱栽培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南粳9108和丰粳1606为供试材料,分别在穗分化末期至籽粒灌浆初期20 d(BAH)、穗分化末期10 d(BH)与灌浆初期10 d(AH)设置轻度干旱(LD,ψsoil=−20±5 kPa)、重度干旱(SD,ψsoil=−40±5 kPa)及常规水分(CK)处理。【结果】1)在处理结束当天、处理结束后10 d、穗后30 d与成熟期,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根干质量与根系活力均表现为SD<LD<CK,根冠比呈相反趋势。在处理结束时,BAH时段SD、LD均与CK差异显著,除根冠比外,BH、AH时段SD与CK差异显著,LD与CK无显著差异。处理结束后10 d、穗后30 d与成熟期,BAH时期SD与CK差异显著,除根尖数外LD与CK差异不显著,BH时期SD根系部分指标与CK差异显著,AH时期水分处理间无显著差异。2)在处理结束时、处理结束后10 d、穗后30 d与成熟期,剑叶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表现为SD<LD<CK,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呈相反趋势。在处理结束时,BAH时段SD、LD各指标均与CK差异显著,除Ci外SD、LD间差异也显著,BH、AH时段SD各指标均与CK差异显著,LD与CK差异不显著。在处理结束后10 d、穗后30 d与成熟期,BAH时段SD与CK差异显著,LD与CK差异多不显著,BH时段SD的Pn、Tr、Fv/Fm较CK差异显著,而AH时段各指标在水分处理间差异多数不显著。3)三处理时段下各胁迫处理间产量均表现为SD<LD<CK,BAH、BH时段不同水分处理间差异显著,AH时段LD、CK间无显著差异,但二者均与SD差异显著。【结论】BAH时期轻度干旱、重度干旱均会抑制根系生长与叶片光合能力,显著降低产量,其中轻度干旱影响较小。BH时期土壤重度干旱时,根、叶形态生理指标在处理结束后难以恢复至对照水平,AH时期轻度干旱、重度干旱处理各指标在处理结束后能较快恢复。可见,在穗分化末期至灌浆初期,水稻根系和叶片生长对穗分化末期干旱胁迫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穗分化末期至灌浆初期 优质食味粳稻 干旱胁迫 根系形态生理 光合特性 叶绿素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胁迫对水稻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韦还和 张翔 +8 位作者 朱旺 耿孝宇 马唯一 左博源 孟天瑶 高平磊 陈英龙 许轲 戴其根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4-746,共13页
以江苏沿海滩涂主栽常规粳稻南粳9108和淮稻5号为试材,研究不同盐胁迫处理包括对照(CK,盐浓度0)、中盐(medium-salinity stress,MS,盐浓度0.15%)和高盐(high-salinity stress,HS,盐浓度0.3%)对水稻籽粒灌浆及产量形成生理特性的影响。... 以江苏沿海滩涂主栽常规粳稻南粳9108和淮稻5号为试材,研究不同盐胁迫处理包括对照(CK,盐浓度0)、中盐(medium-salinity stress,MS,盐浓度0.15%)和高盐(high-salinity stress,HS,盐浓度0.3%)对水稻籽粒灌浆及产量形成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中盐和高盐胁迫均显著降低水稻产量,降幅分别为26.3%和57.7%(两品种平均);盐胁迫处理下,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显著下降。(2)盐胁迫显著降低穗长、每穗强势粒和弱势粒籽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其中强势粒结实率和千粒重的降幅均低于弱势粒。(3)盐胁迫下,水稻植株抽穗期和成熟期干物重以及抽穗期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下降,但收获指数明显增加。此外,抽穗后15 d和30 d盐胁迫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和SPAD值均显著低于对照。(4)盐胁迫降低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但达最大灌浆速率时间和有效灌浆天数有所增加;盐胁迫提高了强势粒和弱势粒有效灌浆天数,但平均灌浆速率显著下降,其中强势粒灌浆量的降幅低于弱势粒。(5)盐胁迫下,籽粒腺苷二磷酸焦磷酸化酶(AGPase)、淀粉合成酶(SSS)、颗粒型淀粉合成酶(GBSS)和淀粉分支酶(SBE)活性显著下降,其中弱势粒的降幅高于强势粒。综上所述,盐胁迫下水稻强势粒和弱势粒灌浆天数有所增加,但籽粒灌浆速率及其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显著下降,致使籽粒充实度、粒重和产量显著下降,其中盐胁迫对弱势粒抑制作用大于强势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胁迫 水稻 籽粒灌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干旱及其复合胁迫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7
作者 韦还和 马唯一 +10 位作者 左博源 汪璐璐 朱旺 耿孝宇 张翔 孟天瑶 陈英龙 高平磊 许轲 霍中洋 戴其根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0-363,共14页
滨海盐碱地水稻生产受限于淡水资源和水利基础设施,盐害和干旱往往交织出现,极易遭受盐−旱复合胁迫,严重制约了滨海盐碱地水稻丰产优质目标的实现。全面剖析盐、干旱胁迫及其复合胁迫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可为滨海... 滨海盐碱地水稻生产受限于淡水资源和水利基础设施,盐害和干旱往往交织出现,极易遭受盐−旱复合胁迫,严重制约了滨海盐碱地水稻丰产优质目标的实现。全面剖析盐、干旱胁迫及其复合胁迫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可为滨海盐碱地水稻高产与品质调优栽培提供科学支撑。本文概述了盐、干旱及其复合胁迫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从渗透调节、离子平衡、光合作用、抗氧化酶系统、内源激素、蔗糖-淀粉代谢关键酶活性和分子机制等方面阐述其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作用机制,从耐盐耐旱品种选育及栽培调控等方面提出了减轻水稻盐/干旱胁迫的调控措施,为今后深入开展水稻耐盐和干旱的研究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 品质 干旱 盐-旱复合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尿素释放周期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梦竹 王锐 +5 位作者 冯源 王坤庭 糜凯亮 邢志鹏 张洪程 张海鹏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7-834,共8页
为研究不同释放周期的控释尿素对水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以南粳9108为材料,在总施氮量为270 kg/hm^(2)的条件下,以不施氮(N0)和施用普通尿素(CK)为对照,探讨普通尿素分别搭配释放周期为60 d、80 d、100 d、120 d的4种控释尿素处... 为研究不同释放周期的控释尿素对水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以南粳9108为材料,在总施氮量为270 kg/hm^(2)的条件下,以不施氮(N0)和施用普通尿素(CK)为对照,探讨普通尿素分别搭配释放周期为60 d、80 d、100 d、120 d的4种控释尿素处理(分别记作T1处理、T2处理、T3处理、T4处理)对水稻产量、茎蘖数、干物质积累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纯施用普通尿素相比,普通尿素搭配控释尿素处理的水稻产量均有显著提高。普通尿素搭配适宜释放周期的控释尿素处理可以增加水稻植株的茎蘖数、叶面积指数,促进干物质与氮素积累,获得较高结实率。与释放周期为120 d的控释尿素相比,释放周期为100 d的控释尿素的氮素释放量更加匹配水稻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所需的氮素量,氮肥利用率较高。由此可见,普通尿素搭配适宜释放周期的控释尿素能够提高水稻产量和对氮肥的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产量 控释尿素 释放周期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控释期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比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慧婷 王英豪 +5 位作者 王云翔 陈越 钱紫慧 赵灿 王维领 霍中洋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4-99,共6页
为在机插同步一次性侧深施肥条件下筛选出最佳控释期与缓速比组合,以达到提高杂交籼稻产量和改善品质的目的,为杂交籼稻高产优质轻简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以杂交籼稻徽两优858为供试品种,设置2种不同释放期(60、100d)的控释尿素按照5种... 为在机插同步一次性侧深施肥条件下筛选出最佳控释期与缓速比组合,以达到提高杂交籼稻产量和改善品质的目的,为杂交籼稻高产优质轻简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以杂交籼稻徽两优858为供试品种,设置2种不同释放期(60、100d)的控释尿素按照5种配比(10∶0、8∶2、6∶4、5∶5、4∶6)与普通尿素组合,同时设置普通尿素分施作为对照。结果表明,控释期为60d的各配比处理产量均高于控释期为100d的各配比处理,其中60d控释尿素6∶4的产量最高且与CK差异显著,100d控释尿素处理下配比为8∶2的产量最高;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在60d各配比处理下较CK显著降低,明显改善了稻米的外观品质;60d控释尿素处理的食味值均高于CK,直链淀粉含量显著提高6.50%~13.94%,60d各配比处理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也均高于100d各配比处理。因此,杂交籼稻徽两优858在机插同步一次性侧深施肥条件下,释放期为60d的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采用6∶4的组配方式更利于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籼稻 控释尿素 产量 品质 徽两优85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麦9号/扬麦158重组自交系群体产量性状的遗传解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姜朋 张旭 +4 位作者 吴磊 何漪 张平平 马鸿翔 孔令让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69-881,共13页
宁麦9号与扬麦158是我国长江中下游麦区的主栽品种和骨干亲本,二者都为高产类型品种,但产量结构类型不同,研究二者产量及构成因素的遗传对产量遗传改良具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宁麦9号与扬麦158为亲本构建的包含282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 宁麦9号与扬麦158是我国长江中下游麦区的主栽品种和骨干亲本,二者都为高产类型品种,但产量结构类型不同,研究二者产量及构成因素的遗传对产量遗传改良具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宁麦9号与扬麦158为亲本构建的包含282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利用Illumina 90K芯片分析遗传群体基因型,建立了高密度遗传图谱。连续3个生长季对产量及构成要素进行表型鉴定,结果显示,3年中宁麦9号穗粒数均高于扬麦158,千粒重低于扬麦158,穗数与产量在不同环境中表现不一致,在产量及其构成要素中,千粒重的遗传力最高。表型结合遗传作图对产量及构成因素进行分子定位,获得控制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的QTL分别为9、8、10与12个。为了将检测到的QTL有效地应用于标记辅助选择,将重复检测到的3个千粒重QTL相关标记转化成适用于高通量基因分型的KASP标记,并在育种料中进行了验证,3个QTL位点均具有较好的选择效果,且具有累加效应。上述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产量性状的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宁麦9号 扬麦158 产量 KASP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