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特征及相关对策——基于技术交易数据分析
1
作者 李红 孙兴莲 +2 位作者 顾宁 王宁 杨欣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78-284,共7页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基于2021—2023年江苏省农业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数据(即技术交易数据),从技术交易主体、类别、流向等维度分析江苏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特征及困境,并从立足...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基于2021—2023年江苏省农业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数据(即技术交易数据),从技术交易主体、类别、流向等维度分析江苏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特征及困境,并从立足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视角提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通过横向、纵向比较分析转化规模、转化质量等,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是江苏省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转化方式,技术开发占比达58%;转化中涉及的知识产权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由2021年的16.14%上升至2023年的35.65%,通过对技术秘密、专利的约束策略来保护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方权益的方式越来越普遍;企业在转化中主体地位突出,企业吸纳成果占比超89%,企业输出成果占比超65%;成果在江苏省省内转化比例较高,主要服务于省内农业经济发展。但江苏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存在成果转化总体规模偏小、成果质量有待提高、转化合作偏弱等问题。在深度剖析现状的基础上,从供需端不同角度提出优化政策、搭建平台、强化高质量成果供给、培育农业技术经理人、建设服务体系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农业 技术合同 技术交易 科技成果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数据服务平台的设计与构建 被引量:9
2
作者 孙兴莲 杨欣 +1 位作者 丁思惠 李宗俊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192-197,共6页
为加强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收集保护,推动种质资源共享利用,采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设计构建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数据服务平台,通过建设多层次、多维度、多用户的资源服务体系,建成集种质信息发布、共享、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线上服务平台... 为加强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收集保护,推动种质资源共享利用,采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设计构建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数据服务平台,通过建设多层次、多维度、多用户的资源服务体系,建成集种质信息发布、共享、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线上服务平台。平台实现了种质资源共享服务云平台和数据管理后台两大子系统的功能建设,能够推动种质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融合,促进资源的有效共享。主要介绍数据服务平台的系统架构、总体功能、业务流程及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质资源 数据共享 线上服务平台 数据管理 系统设计与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中企业创新策略选择的演化博弈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顾宁 胡莹 陈乐 《现代管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2-85,共14页
各地政府正加快建设一批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以促进各类创新主体融合发展。在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初期,政府补贴监管是影响企业创新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基于平台中企业的两种主要技术创新模式——技术合作研发和技术转移,考虑技术值、技... 各地政府正加快建设一批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以促进各类创新主体融合发展。在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初期,政府补贴监管是影响企业创新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基于平台中企业的两种主要技术创新模式——技术合作研发和技术转移,考虑技术值、技术转移费、技术收益转化系数及政策工具等因素,构建市场机制和政府补贴监管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中企业创新策略选择的演化博弈模型,研究政府补贴监管的作用效果,并通过仿真分析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中企业技术创新策略选择的动态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补贴与监管在促进企业选择合作研发策略中具有一定作用,且政府监管更能促进企业选择合作研发策略;技术合作研发收益转换系数与技术值的组合提高更能促进平台中企业向合作研发策略演化,合作研发原始成本和合作成本的组合降低会显著促进企业向合作研发策略演化。最后,从优化补贴监管政策、培育良好合作研发环境和优化平台运行机制视角提出相应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服务平台 技术合作研发 技术转移 补贴监管 演化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人工林复合经营模式对土壤N_(2)O与CO_(2)排放的影响
4
作者 宋子琪 李野 +2 位作者 丁思惠 田野 方升佐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2,共8页
为探讨杨树人工林复合经营模式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基于11年生“南林-895杨”(Populus×euramericana‘Nanlin-895’)人工林,设置纯林、林下种植麦冬(Ophiopogon japonicas)和林下养鸡3种复合经营模式,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 为探讨杨树人工林复合经营模式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基于11年生“南林-895杨”(Populus×euramericana‘Nanlin-895’)人工林,设置纯林、林下种植麦冬(Ophiopogon japonicas)和林下养鸡3种复合经营模式,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每月测定土壤N_(2)O和CO_(2)排放通量,同时测定土壤温湿度,分析复合经营模式对土壤N_(2)O和CO_(2)排放和产量的影响及与相关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复合经营模式林下土壤温、湿度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杨树复合经营模式间,土壤N_(2)O和CO_(2)排放速率动态变化与年累积排放量存在显著差异,杨树林下种植麦冬的土壤N_(2)O年累积排放量最高,为233.47 mg·m^(-2)·a^(-1),而林下养鸡的土壤CO_(2)年累积排放量最高,达2328.87 g·m^(-2)·a^(-1)。总体来看,不同复合经营模式林地土壤温室气体(N_(2)O和CO_(2))年累积排放量为林下养鸡>林下种植麦冬>杨树纯林;土壤温、湿度对土壤CO_(2)和N_(2)O排放速率有显著影响,其中,土壤CO_(2)排放速率与土壤温度之间呈显著线型相关,而与土壤湿度呈现抛物线型关系;土壤N_(2)O排放速率与土壤温、湿度的关系均可用抛物线型关系来描述。综上所述,不同杨树复合经营模式改变了林地土壤的温、湿度,进而对温室气体排放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从1年的研究结果看,种植麦冬和养鸡的杨树人工林林地土壤温室气体的年累积排放量高于纯林,表明林农复合经营增加了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人工林 气候变化 静态箱法 林农复合经营 温室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菜种质保存和扩增中污染杂藻的形态学分析与鉴定
5
作者 田翠翠 周伟 +2 位作者 邓银银 许广平 魏良迪 《水产科技情报》 2024年第4期211-218,共8页
紫菜种质库为种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但紫菜种质保存和扩增中常会受到杂藻(蓝藻、绿藻、硅藻)的污染。通过形态学观察及16S rR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发现,污染蓝藻隶属3个属:细鞘丝藻属(Leptolyngbya)(JBCY01、JBCY02)、结丝藻属(... 紫菜种质库为种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但紫菜种质保存和扩增中常会受到杂藻(蓝藻、绿藻、硅藻)的污染。通过形态学观察及16S rR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发现,污染蓝藻隶属3个属:细鞘丝藻属(Leptolyngbya)(JBCY01、JBCY02)、结丝藻属(Nodosilinea)(JBCY03)、异球藻属(Xenococcus)(JBCY04),其中JBCY01、JBCY02和JBCY03三者具有相同的无性繁殖方式,均通过藻体的断裂及藻殖段形成,在紫菜种质中可大量繁殖。形态学观察显示,污染绿藻隶属3个属:小球藻属(Chlorella)(JBCH01)、裂丝藻属(Stichococcus)(JBCH02)、石莼属(Ulva)曲浒苔(Ulva flexuosa)(JBCH03),其中JBCH01和JBCH02的繁殖方式分别是无性生殖产生似亲孢子和藻丝体断裂,可在短时间内快速增殖。污染硅藻隶属5个属:分别为舟形藻属(Navicula)(JBBA01)、针杆藻属(Synedra)(JBBA02)、直链藻属(Melosira)(JBBA03)、楔形藻属(Licmophora)(JBBA04)、曲壳藻属(Achnanthes)(JBBA05),这5个属藻体具有相似的生态特点,均为固着类型硅藻。文章通过对杂藻进行形态学观察与分子鉴定,并进一步分析其繁殖方式和生态特性,为紫菜种质保存和扩增中污染杂藻的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菜 种质 形态学观察 16S r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胁迫对苦草、伊乐藻生长及水环境的影响
6
作者 陈泽伟 马行空 +2 位作者 田间 王志红 葛家春 《水产养殖》 CAS 2024年第12期12-19,共8页
开展高温胁迫对苦草、伊乐藻生长及水质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试验组,分别为A组、B组和C组,对应水温为25,35和39℃,每个试验组3个重复,为期30 d。结果表明,A组、B组和C组苦草比起始质量分别增长(120.2±27.5)%,(73.8±33.4)%和(-1... 开展高温胁迫对苦草、伊乐藻生长及水质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试验组,分别为A组、B组和C组,对应水温为25,35和39℃,每个试验组3个重复,为期30 d。结果表明,A组、B组和C组苦草比起始质量分别增长(120.2±27.5)%,(73.8±33.4)%和(-100.0±0.0)%;伊乐藻比起始质量分别增长(28.9±11.3)%,(-58.8±10.6)%和(-100.0±0.0)%。C组的伊乐藻从正式试验的第2天开始出现死亡,苦草在第7天出现部分根须及叶片腐解。B组苦草和伊乐藻在第2天CAT活力升高(P>0.05),MDA含量升高(P<0.05),苦草和伊乐藻SOD活性呈上升趋势。C组伊乐藻水体TP先大幅升高,后回落至初始水平。A组、B组和C组苦草水体TN分别降低了(65.3±16.5)%(P<0.01)(66.7±5.5)%(P<0.01)(39.8±6.4)%(P<0.05),伊乐藻水体TN浓度分别降低了(74.1±1.3)%(P<0.01)(41.9±9.5)%(P>0.05)(52.6%±5.6)%(P<0.05)。A组、B组和C组苦草沉积物氧化还原电位分别提高了(209.2±11.0)%,(171.7±8.9)%和(-68.3±8.3)%,伊乐藻沉积物氧化还原电位分别提高了(153.6±7.8)%,(-1.1±20.0)%和(-78.6±1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草 伊乐藻 高温 抗氧化酶 氧化还原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思与探索:高校大型科学仪器共享的内卷化困境和破解之路 被引量:21
7
作者 张林 张乐 +7 位作者 段伦超 郑伟 李晓鹏 李全彬 吴祝武 刘瑞 韩玉刚 张农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9,共9页
该文针对高校大型科学仪器共享中存在的分散、重复、封闭、低效等问题,引入内卷化理论,从大型科学仪器供给侧与需求侧矛盾出发,分析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在实践中面临的体制性障碍,以及管理分散化、购置重复化、利用低效化、认知低微化、支... 该文针对高校大型科学仪器共享中存在的分散、重复、封闭、低效等问题,引入内卷化理论,从大型科学仪器供给侧与需求侧矛盾出发,分析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在实践中面临的体制性障碍,以及管理分散化、购置重复化、利用低效化、认知低微化、支撑薄弱化、信道断片化的倾向,提出高校大型科学仪器共享采取“先行先试”市场化运行机制,以及分三种类型、三种模式、三个阶段、三个步骤的共享开放模式等对策建议,以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科学仪器 共享 内卷化 市场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网格化”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被引量:23
8
作者 王洪洲 张乐 段伦超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64-268,共5页
该文对制约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效益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构建"网格化"效益评价体系的观点。对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按照"专用专管""通用专管""通用共享"三种属性实施分类的... 该文对制约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效益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构建"网格化"效益评价体系的观点。对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按照"专用专管""通用专管""通用共享"三种属性实施分类的标准和必要性进行了说明。阐述了以分类评价为基本原则,对管理单位和使用机组分别进行横向效益评价和纵向效益评价,并依据考核结果进行激励调控的实施路径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 开放共享 网格化 效益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采伐剩余物施用对土壤养分和二氧化碳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兰梓瑜 丁思惠 方升佐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12-1022,共11页
【目的】探索施用杨树Populus采伐剩余物对土壤养分和二氧化碳(CO_(2))释放的影响,为其潜在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杨树树枝、树皮、树叶和水稻Oryza sativa秸秆等4种农林废弃物为生物质原料,根据杨树人工林单位面积凋落物量,以2%质... 【目的】探索施用杨树Populus采伐剩余物对土壤养分和二氧化碳(CO_(2))释放的影响,为其潜在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杨树树枝、树皮、树叶和水稻Oryza sativa秸秆等4种农林废弃物为生物质原料,根据杨树人工林单位面积凋落物量,以2%质量分数(以烘干土质量计)均匀混入新鲜土壤,25℃恒温培养箱中暗培养180 d。控制培养期间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测定不同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无机氮[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有效磷(AP)、速效钾(AK)等质量分数以及CO_(2)日释放速率和累积释放量。【结果】①4种生物质原料施用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氮磷钾的有效性(P<0.05)。相比对照,杨树树枝、树皮、树叶和水稻秸秆处理的土壤MBC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50%、31%、80%和109%,土壤MBN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54%、40%、72%和203%。施用杨树树皮和树枝土壤的NH_(4)^(+)-N质量分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对照、秸秆处理、树叶处理、树皮处理、树枝处理。土壤AP质量分数以树枝处理最高,AK质量分数以秸秆处理最高。②不同处理的土壤CO_(2)日释放速率均表现为初期较快,中期逐渐减缓,后期趋于稳定。培养期间,秸秆处理的土壤CO_(2)累积释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其次为杨树树叶,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③相关性分析表明:生物质原料的性质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养分和CO_(2)释放量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生物质原料的全氮、全磷、全钾显著正相关(P<0.05),与全碳和碳氮比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CO_(2)日释放速率与土壤MBC、MBN、NH_(4)^(+)-N、AP和AK均显著正相关(P<0.05),但与NO_(3)^(−)-N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从土壤养分和环境效应综合考量,杨树采伐剩余物的施用能提高土壤有效态的氮磷钾等养分,相对减少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生态学 杨树 采伐剩余物 微生物生物量 养分有效性 温室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