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社会学研究的启示
1
作者 叶南客 《江海学刊》 1983年第5期5-6,共2页
社会学是以研究社会现象为出发点,以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高度文明为己任的。要在新时期创建新中国的、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学习《邓小平文选》,把握住《文选》中的基本思想,具有特别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社会学研究 《邓小平文选》 社会学理论 社会现象 社会问题 社会主义 《文选》 新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理视域下中国现代养老服务社会工程的构建 被引量:1
2
作者 马岚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8-217,共10页
人口老龄化将老年群体推向历史的“前台”,这一趋势拓展了国家治理的范畴,从有限型的国家干预转变为全人口覆盖的国家治理。为应对养老服务现代化发展与人口结构转型不同步的结构性矛盾,我国将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优势与社会工程的理性... 人口老龄化将老年群体推向历史的“前台”,这一趋势拓展了国家治理的范畴,从有限型的国家干预转变为全人口覆盖的国家治理。为应对养老服务现代化发展与人口结构转型不同步的结构性矛盾,我国将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优势与社会工程的理性化特质有机结合,从三个维度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工程的构建:一是在治理对象上完成从模糊认定到精准识别的认知性跃升,二是在治理方式上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的协同性网络,三是在治理效能上达成从传统到现代的范式转换,从而在家庭之外迅速构建起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服务保障网。这一过程不仅呈现了养老的现代性知识体系在中国语境下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同时展现了国家以社会工程的方式组织、管理为老服务并使其与现代化进程相协调的制度化路径,彰显了中国特色的老龄化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龄化 现代化 养老服务 社会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社会场域中“合作治理”的实践逻辑
3
作者 蒋培 常巧素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8-168,共11页
乡村环境治理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构建长期有效的治理机制成为乡村环境治理的重要目标。在乡村社会场域中,地方政府、村庄组织和村民是环境治理的重要主体,改变以往政府主导的乡村环境治理方式,形成各主体共同合作参与环境治理的方式。... 乡村环境治理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构建长期有效的治理机制成为乡村环境治理的重要目标。在乡村社会场域中,地方政府、村庄组织和村民是环境治理的重要主体,改变以往政府主导的乡村环境治理方式,形成各主体共同合作参与环境治理的方式。浙中河西镇生态洗衣房案例较好地阐释了地方政府、村庄组织和村民在乡村社会场域中如何构建“合作治理”机制,促进了乡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的建设。基于案例镇“合作治理”实践的开展以及背后逻辑的分析,深入理解在当前乡村社会场域中环境治理所依赖主体的合作关系。在主体间对等、互信基础之上进行协商对话,以此实现各主体的利益诉求,最后达到乡村治理有效与生态宜居的目标。同时,基于经验事实的研究,围绕地位不对等主体之间如何在乡村场域内形成平等、互信合作机制进行理论概括,进一步扩充了合作治理的理论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会 场域 合作治理 环境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住安置的空间区位差异与弱势群体的社会适应——对江苏A市两个失地农民安置区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徐琴 刘国鑫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2-128,共7页
失地农民作为城市弱势群体的一类,其居住安置模式主要有原地安置和偏远化安置两种。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原地安置区的失地农民与偏远化安置区的失地农民相比,征地拆迁之后的社会适应程度更高,前者在就业机会以及实际就业率方面较后者有... 失地农民作为城市弱势群体的一类,其居住安置模式主要有原地安置和偏远化安置两种。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原地安置区的失地农民与偏远化安置区的失地农民相比,征地拆迁之后的社会适应程度更高,前者在就业机会以及实际就业率方面较后者有明显的优势,对于自身目前的生活满意度相对较高,交往方式更接近于城市社区居民的交往,城市认同感也相对较好。而偏远化安置区的失地农民就业困难较为突出、生活满意度明显低下、社会交往受限制、心理上的城市认同感较差。显然,不同的居住安置区位对于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具有明显的影响。因此,积极探索社区混合居住的安置模式,是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困难和生活困境的有益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势群体 居住安置 空间区位差异 社会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用问题的比较社会学解析——从职业伦理到法人团体研究视角的转换 被引量:2
5
作者 沈毅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1-127,239,共7页
目前中国的信用问题突出表现为市场信用危机与政府信用危机。从中西比较的社会学立场出发,中国当下的信用问题固然有着文化传统的伦理因素,但是组织层面的结构滞后应该是首要的动因。从以西方资本主义生成与发展为背景的经典社会学理论... 目前中国的信用问题突出表现为市场信用危机与政府信用危机。从中西比较的社会学立场出发,中国当下的信用问题固然有着文化传统的伦理因素,但是组织层面的结构滞后应该是首要的动因。从以西方资本主义生成与发展为背景的经典社会学理论来看,现代社会分工很大程度上凸显了职业伦理之外法人团体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以法团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制度传统积极促成了"国家"与"社会"之良性互动与相互制衡,这应该是形成良好市场信用乃至政府信用的有效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信用 政府信用 职业伦理 法人团体 法团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网络行为特征及统战工作方式研究 被引量:27
6
作者 张卫 后梦婷 张春龙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5-131,共7页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一些非公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产生的特殊社会群体,主要包括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等。互联网...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一些非公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产生的特殊社会群体,主要包括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等。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传统的日常行为习惯,他们使用网络频繁,而把握和分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网络使用行为特征有助于统战部门更好地开展工作。鉴于当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网络统战中存在的4大短板,在今后的统战工作中要注重社会心理建设,加强社会情绪疏导,这是工作前提;要发挥多重主体的能力互补优势,这是主体建设;要推动大数据应用,形成融合传播新态势,这是工作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社会阶层 网络行为特征 统战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社会阶层的社会特征分析——以江苏为例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卫 张春龙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9-124,共6页
目前,新社会阶层的阶层意识、政治态度、社会态度等社会特征成为直接影响其作为一个阶层出现的主观条件。调查显示,新社会阶层的阶层意识并不强烈,阶层之间虽然在社会特征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均表现出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和积极的社会... 目前,新社会阶层的阶层意识、政治态度、社会态度等社会特征成为直接影响其作为一个阶层出现的主观条件。调查显示,新社会阶层的阶层意识并不强烈,阶层之间虽然在社会特征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均表现出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和积极的社会态度。新社会阶层作为我国社会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断发展壮大将促进我国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社会阶层 阶层意识 政治态度 社会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空间的社会文化意涵——从比较社会学的视角看社会文化的冲撞 被引量:8
8
作者 沈毅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4-190,共7页
已有的网络空间研究较多集中于后现代主义或制度主义的视角之中。而从比较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网络社区及其人际互动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建构,本质上与西方社会"个人主义"文化之"自我本位"的"团体格局"有着... 已有的网络空间研究较多集中于后现代主义或制度主义的视角之中。而从比较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网络社区及其人际互动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建构,本质上与西方社会"个人主义"文化之"自我本位"的"团体格局"有着内在契合性,即是对自由主义亲密关系与社群主义组织模式的进一步放大,这就与中国社会"人缘取向"文化之"关系本位"的"差序格局"存在着相当的紧张断裂性。因此,网络空间的兴起对不同社会文化而言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空间 个人主义 团体格局 人缘取向 差序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住方式变化及影响的社会学思考 被引量:7
9
作者 金一虹 《学海》 1999年第2期62-67,共6页
关键词 居住方式 变化及影响 社会学 城镇居民 居住条件 共享空间 依存关系 同质性 分割方式 私人生活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记的用途:从传记的社会学到传记社会学 被引量:7
10
作者 鲍磊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6-126,255,256,共13页
对于社会学的传记转向,学术界依然存在不少争论,最为根本的是传记能否成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这涉及传记在社会学学科中的意涵与定位。传记既是社会的也是历史的,它超越个体生命而关联群体和制度。传记不是既往事实的简单再现,亦非全然建... 对于社会学的传记转向,学术界依然存在不少争论,最为根本的是传记能否成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这涉及传记在社会学学科中的意涵与定位。传记既是社会的也是历史的,它超越个体生命而关联群体和制度。传记不是既往事实的简单再现,亦非全然建构,它是一种实在的建构,体现了人们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回顾过往时的意义塑造。传记与社会学联姻,并不是简单地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传记,将其作为构建知识的重要来源,更深层次上乃是强调研究者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传记式参与。无论是传记的社会学还是传记社会学,都意在把行动者带到舞台中央,它们在更晚近的发展中构成了广义的传记社会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记 传记转向 传记研究 传记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政策的学术分析维度与研究策略——基于本土的视角 被引量:3
11
作者 姚俊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7-91,共5页
中国社会政策学术研究中出现了过度操作化的政策倡导和评介西方学术成果的理论研究两种倾向。这两种倾向都背离了社会政策是时代的产物这一基本事实判断,因此有必要对社会政策自身发展以及学术研究拓展的过程进行回顾。其中,社会政策的... 中国社会政策学术研究中出现了过度操作化的政策倡导和评介西方学术成果的理论研究两种倾向。这两种倾向都背离了社会政策是时代的产物这一基本事实判断,因此有必要对社会政策自身发展以及学术研究拓展的过程进行回顾。其中,社会政策的学术特性是与其作为政策行动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基于此"中层理论"应当成为中国社会政策研究的基本理论取向,"嵌入性"和"实践"分析作为研究策略对于社会政策制度和行动维度的分析具有较强的理论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政策 制度 嵌入性 行动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学书写的传记式路径 被引量:3
12
作者 鲍磊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77-85,共9页
作为社会学知识的生产者,社会学家并不只是发现预先存在的社会事实与规则。长期以来,以实证主义为主导的社会学,在研究中追求严格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排斥个人主观性,研究者本人的自传式思考被排斥在文本之外,这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其在研究... 作为社会学知识的生产者,社会学家并不只是发现预先存在的社会事实与规则。长期以来,以实证主义为主导的社会学,在研究中追求严格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排斥个人主观性,研究者本人的自传式思考被排斥在文本之外,这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智识与洞见。20世纪70、80年代以降,包括传记转向在内的一系列转向,促使社会学研究者反思自己的概念架构、研究方法以及书写实践,将研究者本人带回来,“我”进入文本之中。默顿首倡的社会学自传,呈现了个人经历、历史与社会结构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书写社会学自传的社会学家的反思性体验及其以自传方式所作的书写呈现,是激发社会学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书写 传记转向 社会学想象力 社会学自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生命经验到历史世界:狄尔泰的解释学对社会学传记转向的意味 被引量:1
13
作者 鲍磊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4-111,共8页
在社会学的传记转向中,狄尔泰从解释学出发对传记的论述成为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在狄尔泰看来,若要理解人类行动的意义,就要从行动者内部把握其主观意识和意图,为此,要去观照人们对于生命的经验、理解与认识,进而去关注作为生命反思的... 在社会学的传记转向中,狄尔泰从解释学出发对传记的论述成为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在狄尔泰看来,若要理解人类行动的意义,就要从行动者内部把握其主观意识和意图,为此,要去观照人们对于生命的经验、理解与认识,进而去关注作为生命反思的传记。传记是人们所把握和解释社会—历史事实的重要途径,对历史的研究可以看作对个体的综合研究,而对于历史整体结构的把握亦有助于理解生命。自传是关于个体对其生命之反思的文字表达,是理解生命最佳且最富教益的形式,是传记的特殊形式。狄尔泰虽以生命联结为念,图谋从特定个体生命经验过渡到普遍客观的知识诉求,但并未能彻底地解决二者之间的张力,而如何处理好这种张力亦是传记社会学基本议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经验 传记 理解 传记社会学 狄尔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革命、四个长波、五大特征──世界现代化历程与特征的社会学透视
14
作者 叶南客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2期3-9,共7页
自18世纪后期开始迄今的现代化运动可以说是经济、政治、科技这“三元革命”共同作用的结果。两百年来的世界现代化运动大致分为4个阶段,即四个“经济长波”,每一波的崛起都蕴含着“三元革命”的激荡因素。近百年的社会现代化历程... 自18世纪后期开始迄今的现代化运动可以说是经济、政治、科技这“三元革命”共同作用的结果。两百年来的世界现代化运动大致分为4个阶段,即四个“经济长波”,每一波的崛起都蕴含着“三元革命”的激荡因素。近百年的社会现代化历程,日益明显地展现出五个特征:(1)社会革命与社会渐变的统一性;(2)社会变迁的全球性;(3)社会变迁的整体性;(4)社会变迁的加速性;(5)社会变迁的阶段性与不平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现代化 现代化运动 历程与特征 社会变迁 社会学 工业化国家 资产阶级 社会革命 经济长波 不平衡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学的学科对象
15
作者 陈颐 《江海学刊》 1988年第2期68-75,共8页
社会学的学科对象问题,社会学界认识不一。本文认为,社会学的学科对象应当是制度。作者从三方面作了论证:(1)社会学的基本研究领域是社会系统。社会有机体可分为互相联系的两个子系统:一是生产力系统,即人类和自然器关系的系统... 社会学的学科对象问题,社会学界认识不一。本文认为,社会学的学科对象应当是制度。作者从三方面作了论证:(1)社会学的基本研究领域是社会系统。社会有机体可分为互相联系的两个子系统:一是生产力系统,即人类和自然器关系的系统,这个系统构成要素是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其标志可以用科学技术在劳动手段上的运用——工具来表示,二是社会系统,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系统,构成这个系统的要素是人、社会关系和制度。社会学是以社会系统为基本研究领域的。(2)以制度为社会学的学科对象,才能从整体上把握社会系统,回答关于社会系统的本质、结构、运行机制这三个基本问题。因为制度体现了社会系统的本质,规定了社会结构模式和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功能联系,制度是社会系统运行机制、社会变迁的直接原因,并决定社会系统的运行状态。(3)以制度为社会学的学科对象,才能全面地研究社会系统。社会系统是由人、社会关系和制度三个要素组成的。要全面地研究社会系统,学科对象必须能包含对这三个要素的研究。而以制度为学科的研究对象,则包含了对“人”和“社会关系”的研究,而且是更科学、更本质的研究。作者认为,以制度为社会学学科对象,不仅能把握社会系统的本质,而且能体现社会学研究整体性、综合性、实证性的传统学科特色,包容公认的研究领域和范畴,并能同历史唯物主义和其它社会科学学科区别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研究 学科对象 社会结构模式 社会系统 社会关系 社会科学学科 历史唯物主义 科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法整饰的心灵:情感社会学的另一条理论进路 被引量:24
16
作者 田林楠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03-215,共13页
情感具有多维性的特点,在生物、神经、认知、文化和结构等不同层面运行。情感社会学奠基者沿着各自路径强调了不同向度。其中,霍克希尔德的情感劳动理论所代表的认知主义建构论影响最为深远。但经验研究对霍氏的理论命题提出了诸多挑战... 情感具有多维性的特点,在生物、神经、认知、文化和结构等不同层面运行。情感社会学奠基者沿着各自路径强调了不同向度。其中,霍克希尔德的情感劳动理论所代表的认知主义建构论影响最为深远。但经验研究对霍氏的理论命题提出了诸多挑战,而这与其将情感视为被社会文化规范所决定的被动客体密切相关。本文提出不能仅仅将情感视为社会效应,还应关注情感的社会动因面向。在情感社会学的早期理论、心理学的基本情感理论以及跨学科的情动转向中,本文挖掘出被霍克希尔德"心灵的整饰"这一意象所遮蔽的反意向主义情感维度:情感的具身性、非意识性、自治性与能动性。最后,本文提出情感社会学应该超越既有的理论传统,在跨学科的基础上构建综合性的研究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管理 情动转向 基本情感 情感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双重户籍墙”情景下何以可为? 被引量:45
17
作者 杨菊华 王毅杰 +4 位作者 王刘飞 刘传江 陈友华 苗国 王谦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7,64,共17页
社会融合是国际移民和国内移民(或流动人口)面临的共同问题。美国和欧盟对移民的社会融合问题高度重视,形成了各自的理论体系。中国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概而言之,中国关于流动人口问题的研究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折射出学界... 社会融合是国际移民和国内移民(或流动人口)面临的共同问题。美国和欧盟对移民的社会融合问题高度重视,形成了各自的理论体系。中国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概而言之,中国关于流动人口问题的研究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折射出学界和政府部门在不同时期对“流动”这一人口现象、对“流动人口”这个群体的认识历程。早期的相关研究主要探讨流动人口的总量、结构、特征、空间轨迹,以及流动对流出地和流入地的人口、经济、社会结构的影响等宏观问题。199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近年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总体战略部署的推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逐渐提到研究日程,成为当前包括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公共政策、城市规划、社会保障在内的诸多学科关注的焦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社会融合 户籍 国际移民 社会结构 时代烙印 人口问题 政府部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障碍及其对策研究--以江苏为例 被引量:15
18
作者 张卫 何雨 王树华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54-58,共5页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一个重大举措。我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以"农民非农化"+"农民工市民化"为基本路径的"两步转移"的农业...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一个重大举措。我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以"农民非农化"+"农民工市民化"为基本路径的"两步转移"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模式,制造了同城不同权的公民权利壁垒,导致了虚假城镇化率,限制了内需的扩大,影响了城市活力。从根源上看,在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创新依然嵌入于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利益与制度格局。为此,作者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建议:一是坚持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二是建立合理的财政分摊机制,强化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投入;三是强化输入地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创新农业转移人口承包土地和宅基地流转机制,切实保护农业转移人口的土地权益;五是加快推进户籍、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配套改革,构建有利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化 基本路径 制度冲突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支持理论视野下的社会管理创新:从刚性管理向柔性支持范式的转变 被引量:16
19
作者 李宁宁 苗国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1-116,共6页
近年来社会管理创新研究领域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社会支持理论视角来看,社会管理国家化解体带来了社会支持系统的断裂,即"单位制"的解构不仅造成其所履行的社会支持功能的丧失,更造成社会支持网络的破坏。因此,从构建... 近年来社会管理创新研究领域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社会支持理论视角来看,社会管理国家化解体带来了社会支持系统的断裂,即"单位制"的解构不仅造成其所履行的社会支持功能的丧失,更造成社会支持网络的破坏。因此,从构建新的社会支持网络的角度来看,社会管理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由计划单位制向社区制转型;重建社会安全阀——健全利益表达机制;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救助体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整合功能等,变社会管理的"刚性管理"为"柔性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支持 社会管理创新 刚性管理 柔性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我国养老服务社会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基于地方养老服务工作的思考 被引量:18
20
作者 张卫 张春龙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9-42,共4页
我国人口的急剧老龄化使养老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目前各地推行的养老服务仍然存在观念、机制、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养老服务社会化是解决当前我国养老服务的重要途径之一。进一步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需要坚持"鼓励支持+多元投入+市... 我国人口的急剧老龄化使养老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目前各地推行的养老服务仍然存在观念、机制、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养老服务社会化是解决当前我国养老服务的重要途径之一。进一步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需要坚持"鼓励支持+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模式,而各级政府需要在领导重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实现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强政府的监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老服务 社会化 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