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社会-强国家”的社会建构——对《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关于“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被引量:1
1
作者 龚万达 刘祖云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7-134,共8页
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2011年全国政府效率居前15位省份的政府效率标准化值、社会组织数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性进行二元变量的相关分析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地区政府效率较高,经济发展较好。其要因之一是... 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2011年全国政府效率居前15位省份的政府效率标准化值、社会组织数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性进行二元变量的相关分析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地区政府效率较高,经济发展较好。其要因之一是这些地区继承了历史上由众多社会组织产生的大量社会资本。中国的社会组织从来不是国家的对立物,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扩权社会,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社会组织的高度信任和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社会 强国家 社会组织 改革 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 社会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资本视域下协商型社会组织的构建 被引量:4
2
作者 龚万达 《西部论坛》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2-108,共7页
"探索开展社会组织协商"的提出,使得如何构建协商型社会组织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各地区社会组织数量与政府信息公开状况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社会组织的发育程度与协商开展密切相关;对2014年"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 "探索开展社会组织协商"的提出,使得如何构建协商型社会组织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各地区社会组织数量与政府信息公开状况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社会组织的发育程度与协商开展密切相关;对2014年"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评估专题数据"的分析发现,社会组织社会资本发育不足是开展社会组织协商的瓶颈。应以服务绩效增强社会组织的网络覆盖,以外部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内部规范的民主化,以制度创新推动社会组织公信力的提升,培育社会组织适合于协商民主的社会资本,推进协商型社会组织的建设,进而促进社会组织协商的全面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资本 社会组织 协商民主 社会组织网络 社会组织规范 社会组织公信力 民主程序 行业协会商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志愿服务视角下的“包容性发展”
3
作者 龚万达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12年第2期14-19,共6页
以单纯经济增长为发展导向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保障不足、就业压力增大、生态污染与环境破坏突出等问题。包容性发展观是兼顾所有人尤其是"最不利者"、倡导"人人具有发展机会"、环境可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发... 以单纯经济增长为发展导向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保障不足、就业压力增大、生态污染与环境破坏突出等问题。包容性发展观是兼顾所有人尤其是"最不利者"、倡导"人人具有发展机会"、环境可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发展,是对单纯经济增长型发展的解构。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的志愿精神深刻地体现了"包容性发展"所蕴含的一些基本内核,是社会包容度的体现。志愿服务在实现"包容性增长"中具有缓解社会矛盾、弥补社会保障不足、增加就业、促进环保事业发展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容性发展 志愿服务 社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马克思的生态内因论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共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解读 被引量:9
4
作者 龚万达 刘祖云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10,共6页
中共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层面,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马克思的自然生态环境内因论认为,自然生态环境和劳动一样是物质财富的源泉,是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内在要素,决定着社会... 中共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层面,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马克思的自然生态环境内因论认为,自然生态环境和劳动一样是物质财富的源泉,是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内在要素,决定着社会经济运行与发展的结果。马克思的自然生态环境内因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先声。东西方主流经济学大都没有将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以至于单纯经济增长型发展占据主导地位,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只有重视自然生态环境在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的内在作用,把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片面、孤立的增长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方式转变过来,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十八大报告 生态文明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自然生态环境内因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生态内因论视阈中的生态文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被引量:5
5
作者 龚万达 刘祖云 《江淮论坛》 CSSCI 2013年第1期10-14,共5页
马克思自然生态环境内因论认为自然生态环境和劳动一样是物质财富的源泉,是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内在要素。主流经济学大多没有将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以至于单纯经济增长型发展占据主导地位,成为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自然生态环境内因论认为自然生态环境和劳动一样是物质财富的源泉,是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内在要素。主流经济学大多没有将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以至于单纯经济增长型发展占据主导地位,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约束。只有重视自然生态环境在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的内在作用,把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片面地、孤立地增长的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方式转变过来,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内因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被引量:1
6
作者 龚万达 刘祖云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60-166,共7页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把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之中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城镇化是把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之中的重要载体。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应以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为理论基础。城...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把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之中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城镇化是把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之中的重要载体。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应以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为理论基础。城镇化在本质上与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的基本原则相契合。由于现代意义上的城镇化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伴而生,就使得城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而背离了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通过对能耗和城市人口比重进行的二元定距变量的统计分析,证明城镇化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物质变换从而实现生态文明的载体,但必须按照资源配置优化、经济结构合理、有利于资源节约的原则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建设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变换理论 生态文明 城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宗教慈善事业发展:历史与现实的审视
7
作者 龚万达 刘祖云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36-239,248,共5页
新中国成立后30多年,宗教慈善事业一直处于衰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慈善的批判性阐述,在理解与认识上存在着不全面性。中国共产党"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论述,... 新中国成立后30多年,宗教慈善事业一直处于衰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慈善的批判性阐述,在理解与认识上存在着不全面性。中国共产党"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论述,肯定了宗教有着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共同基础。在"适应论"的理论指导之下,宗教慈善形成了有系统、有组织、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同时,促进社会信任、积聚社会资本这一当代宗教慈善的重要功能也逐渐显现出来。2012年,《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的出台为当代宗教在慈善领域服务社会,从而在全社会促进社会信任、积聚社会资本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慈善事业 宗教理论 社会资本 制度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