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2014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胜利召开
1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15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2015年2月1日,2014年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在南京师范大学胜利召开。出席会议的有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院士、郑光美院士(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015年2月1日,2014年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在南京师范大学胜利召开。出席会议的有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院士、郑光美院士(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家宽教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孙航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安黎哲教授(兰州大学副校长)、魏辅文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李保国教授(陕西动物研究所所长、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卜文俊教授(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卢欣教授(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周开亚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田立新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科技处胡卫东副处长、南京师范大学生科院院长、实验室主任杨光教授、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赵志鲲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委员会 重点实验室 生物多样性 生物技术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江苏省 生命科学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川沙塘鳢五个家系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丁严冬 王佩佩 +3 位作者 贾秀琪 于兴达 张国松 尹绍武 《水产科技情报》 2016年第3期113-118,共6页
为解决河川沙塘鳢繁殖过程中种质退化的问题,为该鱼的种质资源保护和遗传育种改良提供相关基础数据,运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河川沙塘鳢5个家系(F1、F16、F29、F35和F36)的152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9个微卫星位点在5... 为解决河川沙塘鳢繁殖过程中种质退化的问题,为该鱼的种质资源保护和遗传育种改良提供相关基础数据,运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河川沙塘鳢5个家系(F1、F16、F29、F35和F36)的152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9个微卫星位点在5个家系中总共检测到128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检测到1~4对等位基因,有效等位基因数在1.00~3.87,平均观测杂合度值分别为0.625 6、0.661 5、0.537 2、0.477 7、0.613 7,平均期望杂合度值分别为0.570 7、0.512 0、0.541 9、0.380 7、0.402 5,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5693、0.5014、0.5244、0.4198、0.4258。5个家系均表现为中度或者高度多态,多态信息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F1〉F29〉F16〉F36〉F35。家系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177 8,表明各家系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根据遗传距离采用UPGMA法对5个家系进行聚类,F16家系和F29家系遗传距离最小,并先聚为一支,F35家系和F36家系聚为另一支,F1家系则单独聚为一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川沙塘鳢 家系 遗传多样性 微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残体在不同利用方式红壤中的腐解及对红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田林双 戴传超 +2 位作者 史央 王兴祥 赵庆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1期5603-5606,共4页
比较研究了植物残体在水田、旱地和林地3种不同红壤利用方式下的腐解和腐解过程中微生物类群和数量变化以及红壤理化性状的改变。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的红壤微生物类群和数量有明显差异,植物残体在红壤中的腐解与红壤中的微生物数量... 比较研究了植物残体在水田、旱地和林地3种不同红壤利用方式下的腐解和腐解过程中微生物类群和数量变化以及红壤理化性状的改变。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的红壤微生物类群和数量有明显差异,植物残体在红壤中的腐解与红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及类群有密切关系。植物残体的添加使水田、旱地、林地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且均出现了相似的菌群演替规律。不同时期微生物监测结果显示,植物残体的腐解对不同利用方式的红壤微生物影响不同。植物残体腐解1年后,红壤性状得到部分改善,有机质、旱地的速效磷、水田的速效钾增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残体 红壤 腐解 菌群演替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蟹颤抖病综合预防与控制关键技术
4
作者 吴霆 王文 《科学养鱼》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0-51,共2页
颤抖病是对河蟹养殖危害最大的流行病,经过多年的系列研究,业已证实螺原体是引发河蟹颤抖病的主要病原之一,螺原体性颤抖病是河蟹颤抖病的主要类型。我们通过多年研究已经建立起了螺原体性颤抖病快速检测、预防和治疗技术,并对已建... 颤抖病是对河蟹养殖危害最大的流行病,经过多年的系列研究,业已证实螺原体是引发河蟹颤抖病的主要病原之一,螺原体性颤抖病是河蟹颤抖病的主要类型。我们通过多年研究已经建立起了螺原体性颤抖病快速检测、预防和治疗技术,并对已建立起来的各项技术进行集成应用,在生产上对颤抖病采取综合预防与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螺原体性颤抖病综合预防与控制体系总结如下,以期为河蟹养殖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蟹颤抖病 综合预防 控制体系 技术 河蟹养殖业 螺原体 快速检测 集成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加内生真菌拟茎点霉(Phomopsissp.)对茅苍术凋落物降解及土壤降解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5
作者 陈晏 戴传超 +2 位作者 王兴祥 张波 鞠群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37-544,共8页
通过向盆栽土壤中分别添加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thunb)DC.)凋落物(CK)、内生真菌拟茎点霉(Phomopsissp.编号B3)和灭菌凋落物(MB)、内生真菌和凋落物(WB)、内生真菌和凋落物及菌体发酵液(WBF)、凋落物和灭菌发酵液(WMF)后,定期检... 通过向盆栽土壤中分别添加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thunb)DC.)凋落物(CK)、内生真菌拟茎点霉(Phomopsissp.编号B3)和灭菌凋落物(MB)、内生真菌和凋落物(WB)、内生真菌和凋落物及菌体发酵液(WBF)、凋落物和灭菌发酵液(WMF)后,定期检测凋落物纤维素、木质素降解率,测定土壤纤维素酶和木质素酶活性,并利用巢式PCR方法跟踪土壤中活体内生真菌B3动态变化,研究了土壤施加内生真菌对掉落的茅苍术残体的分解及土壤降解酶活性影响。结果表明,植物内生真菌离开宿主进入土壤仍具有生理活性,能适应非宿主环境,存活30 d之久。在此期间,内生真菌在富含凋落物的土壤中明显加快纤维素、木质素的降解,在10 d、30 d、60 d取样测定,处理组中WBF和MB的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处理组MB和WB的土壤木质素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真菌 降解 凋落物 纤维素 木质素 巢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含油污泥污染土壤中的多环芳烃 被引量:32
6
作者 孙剑英 刘五星 +5 位作者 骆永明 丁琳琳 马婷婷 黄玉娟 徐旭士 李振高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1-115,共5页
按照实验室测定油泥污染土壤等复杂介质样品中的多环芳烃分析要求,从消除背景干扰、提高测定数据质量出发,对样品前处理和仪器分析的各环节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建立了该类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测定方法,并... 按照实验室测定油泥污染土壤等复杂介质样品中的多环芳烃分析要求,从消除背景干扰、提高测定数据质量出发,对样品前处理和仪器分析的各环节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建立了该类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测定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质量控制研究。结果表明:针对含油污泥污染土壤中的多环芳烃,该方法对16种多环芳烃的相关系数为0.9993-0.9997,各化合物线性关系良好;最低检出限为0.11-2.54ng/ml;回收率为70.5%-107.O%;相对标准偏差为0.09%-3.15%。本方法能够满足油泥污染土壤等复杂介质样品中的多环芳烃分析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泥 污染土壤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多环芳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川沙塘鳢(♀)×鸭绿沙塘鳢(♂)双亲及其杂交子代的核型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张丽娟 祝斐 +2 位作者 尹绍武 侯新远 胡亚丽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3-188,共6页
采用人工授精法以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为母本、鸭绿沙塘鳢(O.yaluensis)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正常发育的杂交子代。利用胸腔活体注射植物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溶液后,取头肾细胞进行低渗处理,空气干燥法制片,对河川沙... 采用人工授精法以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为母本、鸭绿沙塘鳢(O.yaluensis)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正常发育的杂交子代。利用胸腔活体注射植物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溶液后,取头肾细胞进行低渗处理,空气干燥法制片,对河川沙塘鳢、鸭绿沙塘鳢及其杂交子代的核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河川沙塘鳢的核型为2n=44,2st+42t,NF=44;鸭绿沙塘鳢的核型为2n=44,2st+42t,NF=44;杂交子代的核型为2n=44,4st+40t,NF=44。经对比分析,杂交子代分别继承了双亲的一套染色体,表明杂交子代为真正的杂交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川沙塘鳢 鸭绿沙塘鳢 杂交子代 核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双亲及其杂交子代核型和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张佳佳 张国松 +3 位作者 张宏叶 王丹 朱文旭 尹绍武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9-161,共13页
以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为母本、瓦氏黄颡鱼(P.vachelli)为父本通过杂交育种获得正常发育的杂交黄颡鱼子代。对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及其杂交子代的核型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黄颡鱼的核型为2n=52,24m+20sm+4st+4t,NF=100;瓦氏... 以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为母本、瓦氏黄颡鱼(P.vachelli)为父本通过杂交育种获得正常发育的杂交黄颡鱼子代。对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及其杂交子代的核型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黄颡鱼的核型为2n=52,24m+20sm+4st+4t,NF=100;瓦氏黄颡鱼的核型为2n=52,24m+16sm+12st,NF=104;杂交子代的核型为2n=52,24m+20sm+6st+2t,NF=102。杂交子代分别继承了双亲的一套染色体,表明黄颡鱼(♀)×瓦氏黄颡鱼(♂)的杂交子代为真正的杂交种。对杂交黄颡鱼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并与双亲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杂交黄颡鱼肌肉中水分含量为76.90%,粗蛋白为18.40%,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分别为3.70%和1.10%,且粗蛋白含量高于黄颡鱼(15.37%)和瓦氏黄颡鱼(17.15%)。杂交黄颡鱼含有17种氨基酸,氨基酸含量为16.16%,必需氨基酸为6.9%,鲜味氨基酸为6.14%,必需氨基酸指数为72.18。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比例依次为杂交黄颡鱼(42.70%)>黄颡鱼(41.37%)>瓦氏黄颡鱼(39.42%),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依次为杂交黄颡鱼(0.72)>黄颡鱼(0.71)>瓦氏黄颡鱼(0.65),表明杂交黄颡鱼属于优质的营养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瓦氏黄颡鱼(♂) 杂交子代 核型分析 营养成分 营养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段测定土壤中的可提取总石油烃 被引量:25
9
作者 杨慧娟 刘五星 +3 位作者 骆永明 黄玉娟 孙剑英 徐旭士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4-138,共5页
本文建立了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段分析土壤中可提取总石油烃的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质量控制研究。土壤中的总石油烃的检测范围是C8(C7.6)~C34(C34.01)。用索氏提取,柱层析分离方法进行前处理,用c8(c7.6),C10(C10... 本文建立了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段分析土壤中可提取总石油烃的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质量控制研究。土壤中的总石油烃的检测范围是C8(C7.6)~C34(C34.01)。用索氏提取,柱层析分离方法进行前处理,用c8(c7.6),C10(C10.1),C12(C11.7),C16(C15.5),C21(C20.8),C34(C34.01)标准品分别作为c8~C10(C7.6~C10.1),〉C10~C12(〉C10.1~c11.7),〉C12~C16(〉C11.7~C15.5),〉C16~C21(〉C15.5~C20.8),〉C21~C34(〉C20.8~C34.01)每段馏分的“替代物”定量,将C8~C34之间所有波峰面积分段积分,以“替代物”的线性关系计算每段馏分的浓度。该方法的质控结果:脂肪烃:相关系数为0.9903~0.9998;最低检出限为0.011~0.373ng/ul;回收率为50.3%~109.3%;相对标准偏差为1.5%~11.3%;芳香烃:相关系数为0.9913~0.9976;最低检出限为0.004~0.047ng/gl;回收率为53.6%~107.7%;相对标准偏差为3.2%~12.2%。本方法检测结果能准确反映土壤的污染程度并有助于生物毒性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MS 石油污染土壤 可提取总石油烃 分段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ACC脱氨酶植物根际促生菌的筛选及其对修复植物高羊茅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丁琳琳 刘五星 +3 位作者 孙剑英 骆永明 徐旭士 李振高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71-276,共6页
以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为唯一氮源,从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ACC脱氨酶活性的菌株D5A。该菌在以ACC为唯一氮源条件下,其ACC脱氨酶比活力为0.084U/mg。另外,D5A还具有产生吲哚乙酸(IAA)、耐盐以及溶磷的特性。... 以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为唯一氮源,从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ACC脱氨酶活性的菌株D5A。该菌在以ACC为唯一氮源条件下,其ACC脱氨酶比活力为0.084U/mg。另外,D5A还具有产生吲哚乙酸(IAA)、耐盐以及溶磷的特性。在液体培养条件下该菌株产IAA高达112mg/L,在90g/kg盐含量的培养基中仍能够正常生长且具有较强的溶解矿物磷能力。同时该菌对酸碱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在初始pH4~10的LB培养基中生长良好。种子发芽试验表明在3g/kg和6g/kg浓度NaCl的逆境条件下,该菌株能显著提高高羊茅种子的发芽率和芽长。最后,通过对其进行生理生化特性和16SrDNA序列分析,该菌株初步鉴定为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羊茅 ACC脱氨酶 IAA 铁载体 溶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鲷与真鲷及其杂交子一代脂肪含量测定与脂肪酸成分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思婷 李鹏 +5 位作者 陈淑吟 张志勇 尹绍武 祝斐 贾超峰 刘海林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81-85,共5页
为了解真鲷、黑鲷及杂交子代的脂肪和脂肪酸含量与成分,采用索氏抽提法分析4种鲷鱼肝脏、肌肉和鱼骨的脂肪含量,气相色谱法分析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正、反杂交子代均良好地继承了亲本真鲷的优势,脂肪含量明显高于亲本黑鲷,且以肝脏中... 为了解真鲷、黑鲷及杂交子代的脂肪和脂肪酸含量与成分,采用索氏抽提法分析4种鲷鱼肝脏、肌肉和鱼骨的脂肪含量,气相色谱法分析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正、反杂交子代均良好地继承了亲本真鲷的优势,脂肪含量明显高于亲本黑鲷,且以肝脏中最为显著。杂交后代与亲代的饱和脂肪酸成分组成情况基本吻合,杂交后代中产生了C_(12:0)、C_(22:0)、C_(24:0)等几种亲代脂肪酸成分中未检测到的脂肪酸,说明杂交后代脂肪酸组成更丰富。杂交后代的不饱和脂肪酸组成与黑鲷亲本基本相同,尤其体现在肝脏组成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鲷 黑鲷 杂交育种 脂肪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花生四烯酸菌的原生质体诱变育种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赵沫 戴传超 +2 位作者 王安琪 陶杰 勇应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75-279,共5页
以轮梗霉紫外诱变突变株A1.13为出发菌株,制备其原生质体并连续采用紫外线、微波及硫酸二乙酯作为诱变剂进行多轮诱变,通过15℃低温和0.12g/ml乙酰水杨酸初筛及摇瓶发酵复筛,得到花生四烯酸稳定提高的突变株MW40+DES20II-4,其花生四烯... 以轮梗霉紫外诱变突变株A1.13为出发菌株,制备其原生质体并连续采用紫外线、微波及硫酸二乙酯作为诱变剂进行多轮诱变,通过15℃低温和0.12g/ml乙酰水杨酸初筛及摇瓶发酵复筛,得到花生四烯酸稳定提高的突变株MW40+DES20II-4,其花生四烯酸占总脂肪酸的含量从出发株的8.034%提高到15.098%。采用5L全自动发酵罐发酵,其生物量、油脂产量和花生四烯酸产量分别达到12.252、4.307g/L和604.557mg/L,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4.96%、56.39%和193.924%。通过突变株的脂肪酸组分分析,认为多轮诱变对于脂肪酸生产菌是有效的育种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四烯酸 轮梗霉 原生质体 诱变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D-loop基因序列研究我国5种虾虎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 被引量:12
13
作者 侯新远 祝斐 +6 位作者 张丽娟 尹绍武 胡亚丽 贾一何 李丽 汪亚媛 张国松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共7页
利用PCR技术扩增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鸭绿沙塘鳢(Odontobutis yaluensis)、中华沙塘鳢(Odontobutis sinensis)、葛氏鲈塘鳢(Perccottus glenii)及尖头塘鳢(Eleotris oxycephala)的线粒体D-loop区并测序,获得河川沙塘... 利用PCR技术扩增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鸭绿沙塘鳢(Odontobutis yaluensis)、中华沙塘鳢(Odontobutis sinensis)、葛氏鲈塘鳢(Perccottus glenii)及尖头塘鳢(Eleotris oxycephala)的线粒体D-loop区并测序,获得河川沙塘鳢、鸭绿沙塘鳢、中华沙塘鳢、葛氏鲈塘鳢及尖头塘鳢线粒体D-loop区全序列分别为853bp、853bp、1028bp、852bp、848bp,结合GenBank中平头沙塘鳢(Odontobutis platycephala)、刺盖塘鳢(Eleotris acanthopoma)、黑体塘鳢(Eleotris melanosoma)、褐塘鳢(Eleotris fusca)、中华乌塘鳢(Bostrychussinensis)、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a)、溪鳢(Rhyacichthys aspro))等7种虾虎鱼类同源的D-loop区序列,分析了这12种虾虎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所使用的同源序列长度为832~846bp,其中保守位点452个,变异位点405个,简约信息位点258个,单态位点145个,转换/颠换平均值为0.8。基于Kimura2-parameter模型的12种虾虎鱼类遗传距离范围为0.043~0.312,在Kimura2-parameter模型构建的邻接树和非加权配对法系统树中,河川沙塘鳢、鸭绿沙塘鳢、中华沙塘鳢、平头沙塘鳢聚为一大支,刺盖塘鳢、黑体塘鳢、褐塘鳢、尖头塘鳢、溪鳢、葛氏鲈塘鳢聚为另一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虎鱼类 D—loop 系统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瓦氏黄颡鱼精子的生理特性及其超低温冷冻保存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汪亚媛 张国松 +7 位作者 李丽 尹绍武 侯新远 张丽娟 贾一何 胡亚丽 周国勤 茆建强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9-34,共6页
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精子在不同盐度和pH下的精子活力进行观察,同时研究了精子在4种不同稀释液与2种不同浓度抗冻剂组成的保存液中的超低温冷冻保存,并开展了冻精的授精实验。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精子浓度为(2.035±... 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精子在不同盐度和pH下的精子活力进行观察,同时研究了精子在4种不同稀释液与2种不同浓度抗冻剂组成的保存液中的超低温冷冻保存,并开展了冻精的授精实验。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精子浓度为(2.035±0.179)×1012cell·mL-1,在盐度为5.8、pH为7.17时,精子的活力都高达95%。以A液作为稀释液、10%甲醇作为抗冻剂时,冷冻保存精子效果最好,解冻后精子活力为(81.7±0.9)%。用解冻后的精子进行人工授精,获得的受精率为(88.4±2.1)%,孵化率为(74.0±0.8)%;而鲜精受精率为(91.0±0.8)%,孵化率(82±1.6)%,冻精与鲜精均无显著性差异。人工授精实验证明了解冻后的精子能正常用于该鱼的人工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氏黄颡鱼 精子 活力 超低温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孔树脂D107和D108对甜菊糖中SS和RA的分离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胡静 陈育如 +1 位作者 魏霞 陈雁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共4页
通过静态吸附比较几种大孔树脂分离甜菊糖中RA和SS的能力,从中筛选了对莱鲍迪甙A(RA)和甜菊甙(SS)分离效果好和吸附性能高的D107和D108两种大孔树脂。实验结果表明,含72%莱鲍迪甙A(RA)的原糖液经D107树脂吸附处理后,能富集到RA占80%以... 通过静态吸附比较几种大孔树脂分离甜菊糖中RA和SS的能力,从中筛选了对莱鲍迪甙A(RA)和甜菊甙(SS)分离效果好和吸附性能高的D107和D108两种大孔树脂。实验结果表明,含72%莱鲍迪甙A(RA)的原糖液经D107树脂吸附处理后,能富集到RA占80%以上的糖液。经D108树脂吸附后,能富集到RA含量占90%以上的糖液。两种树脂的洗脱实验结果表明,50%的甲醇对于分离RA和SS的效果最好,与吸附前糖液成分相比,洗脱液中RA含量提高到78% ̄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树脂 吸附 分离 莱鲍迪甙A 洗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川沙塘鳢、鸭绿沙塘鳢及其杂交子代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丽娟 祝斐 +3 位作者 尹绍武 张亚萍 侯新远 胡亚丽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14,共6页
使用15对微卫星引物对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鸭绿沙塘鳢(O.yaluensis,♂)及其河川沙塘鳢(♀)×鸭绿沙塘鳢(♂)杂交子代3个群体进行扩增,研究3个群体的分子遗传机制,结果表明:(1)15对微卫星引物中OP215a和OP110a... 使用15对微卫星引物对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鸭绿沙塘鳢(O.yaluensis,♂)及其河川沙塘鳢(♀)×鸭绿沙塘鳢(♂)杂交子代3个群体进行扩增,研究3个群体的分子遗传机制,结果表明:(1)15对微卫星引物中OP215a和OP110a在鸭绿沙塘鳢中呈现单态性,其余的13对在3个群体中均能良好扩增;OP10a、OP23a和OP46a可鉴别河川沙塘鳢、鸭绿沙塘鳢及杂交子代3个群体。(2)3个群体的平均多态信息(PIC)含量分别为0.645 0、0.537 5、0.518 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4.297 7、3.618 8、2.779 3;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633 4、0.592 0、0.629 0。(3)双亲遗传分化显著,等位基因均来自亲本群体,基本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推断杂交子代为两性融合生殖,是真正意义上的杂交种。(4)杂交子代与河川沙塘鳢和鸭绿沙塘鳢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003 6、0.836 1,前者大于后者,表明杂交子代与两亲本的遗传差异是不对等的,而是偏向父本一方,系统进化树也支持这一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 鸭绿沙塘鳢(O. yaluensis) 杂交子代 微卫星 遗传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植物区系及其与邻近地区的关系 被引量:10
17
作者 凌云 张光富 龚滨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6期20938-20942,共5页
据调查,南京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共有种子植物94科291属477种,其中包括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92科289属475种。该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单种科(属)和寡种科(属)构成植物区系的主体;泛热带和北温带分布在科、属水平均占有较大比重,具有明... 据调查,南京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共有种子植物94科291属477种,其中包括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92科289属475种。该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单种科(属)和寡种科(属)构成植物区系的主体;泛热带和北温带分布在科、属水平均占有较大比重,具有明显的由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点。老山与栖霞山、牛首山和琅琊山的关系最为密切,与白石砬子的关系最远;区系间种的有无聚类结果更好地拟合了不同植物区系的地理位置、气候及土壤特征,是研究植物区系联系更科学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系组成 分布区类型 聚类分析 相似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植物半枝莲的离体快繁 被引量:5
18
作者 瞿大枞 陈崇顺 +2 位作者 王轶 杨燕燕 曹伟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5065-5066,5095,共3页
以茎尖为外植体进行了离体快繁研究。利用6-BA×IBA和6-BA×NAA两种激素组合诱导丛生芽,6-BA×IBA激素组合的最佳增殖培养基是MS+6-BA0.5 mg/L+IBA0.1 mg/L,增殖系数可达6.5;6-BA×NAA激素组合的最佳增殖培养基是MS+6-B... 以茎尖为外植体进行了离体快繁研究。利用6-BA×IBA和6-BA×NAA两种激素组合诱导丛生芽,6-BA×IBA激素组合的最佳增殖培养基是MS+6-BA0.5 mg/L+IBA0.1 mg/L,增殖系数可达6.5;6-BA×NAA激素组合的最佳增殖培养基是MS+6-BA0.5 mg/L+NAA0mg/L,增殖系数可达6.1;两种组合无显著性差异。在MS基本培养基上即可生根且长势良好,生根率为100%;诱导丛生芽试验中6-BA浓度不能超过0.5 mg/L,否则会有愈伤组织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枝莲 离体快繁 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斑尖塘鳢精子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3
19
作者 胡亚丽 刘洋 +2 位作者 朱晓平 尹绍武 祝斐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3-77,共5页
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us)的精子结构。结果显示:扫描电镜下云斑尖塘鳢精子由头部和尾部(鞭毛)组成。头部近似圆形,直径1.98~2.12μm,尾部鞭毛长23.22~32.92μm。透射电镜下云斑尖塘鳢精子由... 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us)的精子结构。结果显示:扫描电镜下云斑尖塘鳢精子由头部和尾部(鞭毛)组成。头部近似圆形,直径1.98~2.12μm,尾部鞭毛长23.22~32.92μm。透射电镜下云斑尖塘鳢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三部分组成。头部细胞核呈扁卵圆形,前端不具顶体,染色质致密,细胞核内偶见小空隙;核膜与质膜间有间隙,其间分布有细胞质、囊泡、溶酶体,在细胞核后端,还分布有5~7个呈环形单层排列的线粒体;植入窝较浅,中段不明显,包括中心粒复合体和袖套;精子尾部的鞭毛细长,轴丝为典型的"9+2"型结构;轴丝外侧具有较发达的侧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us) 精子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耐热性阿拉伯糖苷酶在木糖制备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薛业敏 于瑾瑾 +2 位作者 戴军 陈尚卫 邵蔚蓝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4-19,共6页
阿拉伯糖苷酶作为木聚糖降解的限速酶之一,在植物残体的生物转化、食品加工、饲料工业以及纸浆漂白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实验中选择pET—28a作为表达载体,优化核糖体结合位点RBS与起始密码子ATG间距离,使来自海栖热袍菌(Thermotoga ma... 阿拉伯糖苷酶作为木聚糖降解的限速酶之一,在植物残体的生物转化、食品加工、饲料工业以及纸浆漂白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实验中选择pET—28a作为表达载体,优化核糖体结合位点RBS与起始密码子ATG间距离,使来自海栖热袍菌(Thermotoga maritima)极耐热性阿拉伯糖苷酶得到高效表达,重组酶蛋白经一步热处理后纯度达到90%以上;木聚糖酶解试验结果表明,阿拉伯糖苷酶和木聚糖酶间存在协同作用;阿拉伯糖苷酶与木聚糖酶和β-木糖苷酶联合水解木聚糖能明显提高酶解产物中木糖含量,因此,开发极耐热性阿拉伯糖苷酶在酶法制备木糖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耐热性阿拉伯糖苷酶 表达 木聚糖水解 木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