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麂岛木麻黄生存群落空间分布及其环境解释 被引量:3
1
作者 孔景 季芯悦 +2 位作者 王鹏程 杨国栋 俞元春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82-889,共8页
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是南麂岛主要保护树种之一。为论证南麂岛防护林建设规划,了解不同环境因子对木麻黄群落的影响,设置了24个群落样方,采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模型(SOM)、多元回归树(MRT)等方法对南麂岛主要防护林树种—... 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是南麂岛主要保护树种之一。为论证南麂岛防护林建设规划,了解不同环境因子对木麻黄群落的影响,设置了24个群落样方,采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模型(SOM)、多元回归树(MRT)等方法对南麂岛主要防护林树种——木麻黄的生存群落进行排序和分类。结果表明:(1)基于所选取的24个样方,木麻黄群落可被分为4种群落类型,不同分析方法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2)木麻黄生存群落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之间的关系密切,表明木麻黄作为防风林树种,对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和改善土壤结构非常重要;(3)SOM和MRT 2种分析方法相结合可以用于植物物种与环境因子之间相关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麂岛 木麻黄 环境因子 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城市2013-2021年农业源氨排放清单及特征
2
作者 李荔 赵秋月 +1 位作者 韩军赞 李慧鹏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6,共10页
氨是广泛存在于大气环境中的一种碱性气体,是PM_(2.5)二次生成的重要前体物之一。农业活动是氨排放的主要来源,建立城市尺度分区县农业源氨排放清单对提升空气质量模型准确度、制定精细化减排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调研与统计数据,基... 氨是广泛存在于大气环境中的一种碱性气体,是PM_(2.5)二次生成的重要前体物之一。农业活动是氨排放的主要来源,建立城市尺度分区县农业源氨排放清单对提升空气质量模型准确度、制定精细化减排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调研与统计数据,基于排放因子法,建立了盐城市2013-2021年农业源氨排放清单,分析了各类排放源的年际变化、分布特征及减排贡献。综合利用企业工商注册信息、土地利用等精细化活动水平数据,改进了畜禽养殖的空间分配方法。结果表明,1)2021年盐城市农业源氨排放总量为87.58kt,氮肥施用、畜禽养殖分别占63.1%和31.6%。氮肥施用中尿素排放占86.2%,畜禽养殖中家禽排放占69.8%。2)2013-2021年间,盐城市农业源氨排放总量年均下降2.8%,总体趋势与江苏省平均水平基本一致,降幅略高;排放强度由6.52t·km^(-2)持续下降至4.94t·km^(-2),降幅达24.1%。盐城市排放强度在全国重点省份典型城市中处于中等水平,在长三角区域中处于相对高位。3)各区县排放地域差异明显,东台、大丰、射阳、滨海和阜宁等5个区县贡献了盐城市75.2%的氨排放,阜宁、建湖、东台和滨海等4个区县的排放强度高于全市平均。4)各类氨排放源中累计减排贡献率最高的为畜禽养殖和氮肥施用,分别为69.0%和31.6%。2016年起畜禽养殖氨排放量连续5年保持6.0%以上降幅,是盐城市农业源氨排放总量从平台期进入下降通道的重要原因。建议进一步关注东台、滨海、阜宁等区县,重点针对家禽、尿素等高排放源类,以及粪水贮存处理、养殖圈舍等关键环节,持续开展氨排放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排放 排放清单 农业源 氮肥施用 畜禽养殖 减排 城市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水体和沉积物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36
3
作者 方斌斌 于洋 +3 位作者 姜伟立 常闻捷 杜明勇 张民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15-224,共10页
为了研究太湖流域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及污染现状,采用ICP-MS和直接汞分析仪对2012年11月至2013年8月期间太湖流域98个点位水体和沉积物中Cr、Cu、Zn、As、Cd、Pb和Hg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水体中ρ(Cr)、ρ(Cu)、ρ(Zn)、ρ(Cd)、ρ(Pb)、... 为了研究太湖流域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及污染现状,采用ICP-MS和直接汞分析仪对2012年11月至2013年8月期间太湖流域98个点位水体和沉积物中Cr、Cu、Zn、As、Cd、Pb和Hg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水体中ρ(Cr)、ρ(Cu)、ρ(Zn)、ρ(Cd)、ρ(Pb)、ρ(As)和ρ(Hg)年平均值分别为0.88、3.21、10.96、3.29、0.019、0.07和0.021μg·L^(-1),均没有超过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而沉积物中w(Cr)、w(Cu)、w(Zn)、w(Cd)和w(Pb)年平均值分别为102.32、65.24、185.64、0.93、45.88 mg·kg^(-1),这5种重金属含量均超过GB 15618—200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其中Cd含量为标准值的4.7倍。而w(As)和w(Hg)年平均值为9.87和0.107 mg·kg^(-1),只有标准值的65.8%和71.3%。水体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时空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平水期水体Cr和Cu浓度高于枯水期和丰水期,丰水期Zn和As浓度最大,Cd、Pb和Hg浓度在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稳定,无显著变化。Cr、Cu、Zn、As、Cd、Hg这6种重金属浓度在运河水系中最高,苕溪水体中最低,太湖水体中处于中等值,平水期沉积物中Cr和Cu浓度高于枯水期和丰水期。沉积物中Zn、Cd和Hg含量则以丰水期为最高,枯水期最低;As和Hg含量以枯水期为最高。运河水系和出湖水系沉积物中Cr、Cu和Pb含量明显超出标准值,而其他水系低于或者接近标准值。沉积物中Zn含量最高的为出湖水系和运河水系,而Cd含量最高的为宜溧河水系和太湖。太湖流域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从大到小依次为Cd、Hg、Cu、As、Pb、Cr和Zn。Cd是最主要的生态风险贡献因子,其生态危害程度为强水平。宜溧河水系生态风险指数为278.13,属于重生态危害,而其他水系处于中等生态危害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重金属 水体 沉积物 时空分布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合成沸石对重金属的竞争吸附 被引量:4
4
作者 陈晨 程婷 +2 位作者 韩承辉 王志良 谢伟芳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029-2032,2035,共5页
利用粉煤灰合成Linde type F(K)沸石吸附Cu2+、Ni2+、Pb2+、Zn2+混合重金属离子,研究初始浓度对沸石竞争吸附四种重金属离子的影响,探讨沸石吸附混合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重金属离子的竞争吸附顺序、沸石对重金属离子的吸... 利用粉煤灰合成Linde type F(K)沸石吸附Cu2+、Ni2+、Pb2+、Zn2+混合重金属离子,研究初始浓度对沸石竞争吸附四种重金属离子的影响,探讨沸石吸附混合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重金属离子的竞争吸附顺序、沸石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量以及去除率均受初始浓度的影响显著。初始浓度为50 mg/L与100 mg/L时,沸石对Pb2+与Cu2+的竞争吸附能力较强;而初始浓度提升至200 mg/L与300mg/L时,沸石对Zn2+与Pb2+的竞争吸附能力较强,吸附量大小顺序为Zn2+、Pb2+、Ni2+、Cu2+。除Cu2+以外,沸石对Pb2+、Ni2+、Zn2+三种重金属离子的平衡吸附量均随初始浓度的上升而提高。此外,沸石对Cu2+、Ni2+、Pb2+、Zn2+四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行为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重金属 沸石 竞争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nde type F(K)沸石对Ni^(2+)的吸附性能及效果 被引量:3
5
作者 程婷 陈晨 +2 位作者 韩承辉 王志良 谢伟芳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765-1768,共4页
利用粉煤灰合成Linde type F(K)沸石吸附重金属Ni2+,探讨吸附剂用量、初始pH、反应温度以及反应时间对Ni2+吸附效果的影响,同时进行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的数据模拟。结果表明,沸石投加量、初始pH以及反应温度均对Ni2+的去除效果影响... 利用粉煤灰合成Linde type F(K)沸石吸附重金属Ni2+,探讨吸附剂用量、初始pH、反应温度以及反应时间对Ni2+吸附效果的影响,同时进行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的数据模拟。结果表明,沸石投加量、初始pH以及反应温度均对Ni2+的去除效果影响明显。随着沸石投加量的不断增大,Ni2+去除率不断提高,饱和吸附量逐渐减小。初始pH 7是沸石吸附Ni2+的最适pH。反应温度越高,沸石吸附Ni2+达到平衡的时间越短。沸石对Ni2+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准一级动力学方程能较好地描述沸石对Ni2+的吸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离子 粉煤灰 LINDE TYPE F(K)沸石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多酚氧化酶对多环芳烃污染的体外诱导响应 被引量:2
6
作者 杨振亚 卢晓丹 高彦征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87-690,共4页
文献中多采用生物体内实验方法来研究污染物对植物酶的诱导作用,但体内实验操作相对繁琐,耗时长,亟需采用一种快速、简便的体外实验方法来研究多环芳烃(PAHs)等对植物酶的影响。采用植物体外实验方法,以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为供试... 文献中多采用生物体内实验方法来研究污染物对植物酶的诱导作用,但体内实验操作相对繁琐,耗时长,亟需采用一种快速、简便的体外实验方法来研究多环芳烃(PAHs)等对植物酶的影响。采用植物体外实验方法,以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为供试植物,研究了三叶草茎叶中多酚氧化酶(PPO)对二环PAHs苊和四环PAHs芘的体外诱导响应。结果表明,ρ(苊)为0~39.68 mg·L^(-1)时,三叶草茎叶PPO活性随苊污染浓度增大而升高,表现为诱导效应;ρ(芘)为0~0.16 mg·L^(-1)时,PPO活性随芘污染浓度增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表现为先诱导后抑制效应。三叶草茎叶PPO对苊和芘的体外污染的敏感性响应顺序为苊<<芘,与其自身毒性顺序一致。采用体外实验方法可快速、有效、简单地评价PAHs对植物PPO的诱导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多酚氧化酶 多环芳烃 体外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焙烧热处理对土壤中锌、铜的固定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杨振亚 贺乾嘉 凌婉婷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500-503,共4页
将重金属污染土样于300-700℃下焙烧处理0-8 h,分析土样中有效态锌、铜浓度变化,以优化焙烧热处理技术固定土壤中锌、铜的条件。结果表明,500℃焙烧0.5 h可以达到土样中锌、铜的最佳固定效果;该条件下,土样中有效态锌、铜浓度可以从处... 将重金属污染土样于300-700℃下焙烧处理0-8 h,分析土样中有效态锌、铜浓度变化,以优化焙烧热处理技术固定土壤中锌、铜的条件。结果表明,500℃焙烧0.5 h可以达到土样中锌、铜的最佳固定效果;该条件下,土样中有效态锌、铜浓度可以从处理前的995.73、769.92 mg/kg分别下降到处理后的36.56、61.10 mg/kg,锌、铜固定率分别高达96.33%、92.06%,处理后土样中锌、铜浓度均低于我国展览会土壤环境质量相关评价标准中的A级标准限值。焙烧热处理可有效固定土壤中锌、铜,该技术工艺简单、快速、效果好,无须向土壤添加任何固定剂,无二次污染问题,有望被用于高潜在附加值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的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场地 土壤修复 焙烧 重金属 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上游多氯联苯的分布、来源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13
8
作者 程加德 任晓鸣 +3 位作者 邱阳 王菲 陈燕 汪玲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433-2440,共8页
太湖上游地区作为太湖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其区域内PCBs的污染分布及来源仍不得知。采用GC-MS方法测定了太湖上游地区25个不同类型的点位地表水和沉积物中18种PCBs浓度,探究其PCBs的分布、来源、污染水平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其污染... 太湖上游地区作为太湖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其区域内PCBs的污染分布及来源仍不得知。采用GC-MS方法测定了太湖上游地区25个不同类型的点位地表水和沉积物中18种PCBs浓度,探究其PCBs的分布、来源、污染水平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其污染水平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熵值法对流域内PCBs生态风险进行评价,为太湖生态安全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结果显示,地表水和沉积物中∑PCBs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4.24—14.46 ng·L^(-1)和1.77—57.65 ng·g^(-1),地表水和沉积物中PCBs最高含量分别出现在工业集中区(I1)和太湖入湖口(TH3)处。与国内外研究相比,太湖上游区域地表水和沉积物中PCBs浓度处于较低水平,五氯和六氯联苯是主要成分,说明难挥发和降解的PCBs更易于在环境中残留。受附近电热发电厂、油漆、造纸等工业活动以及污水处理厂的排放影响,工业集中区、污水处理厂、太湖入湖口处沉积物中PCBs浓度明显较高。生态风险表征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地表水中的PCBs对环境水生生物总体呈现中等生态风险,部分点位存在高风险,需进一步溯源及管控;沉积物中的PCBs产生负面生态效应的可能性很低,对水环境及底栖动物几乎不产生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多氯联苯 源解析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