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风险评估的环境类实验室安全体系的建设 被引量:19
1
作者 刘婷婷 倪敏 +1 位作者 袁砚 潘杨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59-262,共4页
结合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室的布局和特点,对实验化学品和仪器设备的存放与使用进行风险评估,依据评估结果,针对性地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和防护措施,编写应急预案,丰富环境类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内容,提高实验室应对突发事... 结合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室的布局和特点,对实验化学品和仪器设备的存放与使用进行风险评估,依据评估结果,针对性地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和防护措施,编写应急预案,丰富环境类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内容,提高实验室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以期建设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管理 环境类实验室 风险源识别 风险防控 应急预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环境类实验室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创新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倪敏 刘婷婷 潘杨 《安徽农学通报》 2019年第22期137-142,共6页
环境类实验室管理的重点是确保安全有序的前提下助力新工科人才培养,发掘实验室更大的价值。该文基于当前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类实验室管理模式不统一、缺乏开放共享的信息管理平台、设备总量占全校比重大、工科与较多学科交叉等现状,结合... 环境类实验室管理的重点是确保安全有序的前提下助力新工科人才培养,发掘实验室更大的价值。该文基于当前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类实验室管理模式不统一、缺乏开放共享的信息管理平台、设备总量占全校比重大、工科与较多学科交叉等现状,结合苏州科技大学对新工科类人才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应用技能培养的新目标要求,从药品管理、设备管理、安全和操作培训、安全管理4个方面着手,进行环境类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创新研究。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创新的引领和鼓励下,吸引更多的工科学生走进实验室,将工科应用技能与理科研究思维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构建一个"安全、高效、有序"的环境类实验室,为同类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环境类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创新提供示范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类实验室 信息化 管理创新 新工科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滆湖北部区整治后浮游植物时空分布及环境因子变化规律 被引量:14
3
作者 高亚 潘继征 +2 位作者 李勇 何尚卫 吴晓东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49-656,共8页
滆湖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典型的浅水型湖泊,为了解其治理后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分布规律,2013年1 12月对其北部区浮游植物及环境因子进行调查.调查期间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43属61种,春、冬季以栅藻(Scenedesmus)和小环藻(Cyclotella)为主要... 滆湖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典型的浅水型湖泊,为了解其治理后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分布规律,2013年1 12月对其北部区浮游植物及环境因子进行调查.调查期间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43属61种,春、冬季以栅藻(Scenedesmus)和小环藻(Cyclotella)为主要优势种属,夏、秋季以微囊藻(Microcystis)和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为主要优势种属,采样期间浮游植物生物量最高值为90.6 mg/L,出现在8月份,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占绝对优势.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呈现由西向东递减的趋势,植被覆盖区低于敞水区.环境因子分析表明:总氮浓度、总磷浓度、水温是影响滆湖北部区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的主要因子.比较相同月份湖区内部菱角芦苇区和未治理的敞水区的平均生物量,菱角区生物量较敞水区低约72.7%~91.1%,芦苇区生物量较敞水区低约63.9%~83.7%.在8、9月湖区内敞水区暴发水华时菱角区浮游植物生物量仅为敞水区的14.6%,芦苇区为敞水区的3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滆湖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时空分布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滆湖北部湖区综合整治后夏季水体光环境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何尚卫 李勇 +2 位作者 潘继征 高亚 吴晓东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1-318,共8页
选取滆湖为研究对象,探究这一开放水体的北部湖区水体光环境是否有利于沉水植物的恢复.通过对整治后的2013年夏季(7月和8月)滆湖北部整治湖区(A湖区)和临近未整治区(B湖区)水体光环境的监测,发现在夏季7月A湖区透明度(SD)平均达39 cm,... 选取滆湖为研究对象,探究这一开放水体的北部湖区水体光环境是否有利于沉水植物的恢复.通过对整治后的2013年夏季(7月和8月)滆湖北部整治湖区(A湖区)和临近未整治区(B湖区)水体光环境的监测,发现在夏季7月A湖区透明度(SD)平均达39 cm,显著高于B湖区,同时7月A湖区SD较8月高.夏季悬浮物和叶绿素a(Chl.a)是影响水体光环境的主要因子.7月两个湖区无机悬浮物的浓度差异是造成SD和Kd差异的原因;7月与8月A湖区Chl.a的浓度差异,是造成A湖区两个月份水体光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与整治时(2009年)相比,7月水体光环境显著提高.整治后A湖区水深的显著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沉水植物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滆湖 综合整治 沉水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压间歇精馏回收实验室废液中甲苯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周龙坤 沈舒苏 +2 位作者 李妍 聂士超 白仁碧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3-146,148,共5页
采用减压间歇精馏技术从组成为甲苯/乙醇/水三元共沸体系的实验室废液中回收甲苯,考察了操作压力、精馏时间、回流比和乙醇/水质量比等参数对减压间歇精馏过程的影响,得出了较佳的回收条件:操作压力为30.4 k Pa,前馏分段回流比为5,产品... 采用减压间歇精馏技术从组成为甲苯/乙醇/水三元共沸体系的实验室废液中回收甲苯,考察了操作压力、精馏时间、回流比和乙醇/水质量比等参数对减压间歇精馏过程的影响,得出了较佳的回收条件:操作压力为30.4 k Pa,前馏分段回流比为5,产品段回流比为7,产品中甲苯质量分数大于99.5%,单程甲苯回收率大于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压间歇精馏 实验室废液 甲苯 回流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磷菌发生代谢迁移的环境因子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李璐 邵鸿渝 +3 位作者 黄继会 倪敏 黄勇 潘杨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42-2651,共10页
聚磷菌(PAOs)是强化生物除磷工艺中发挥除磷作用的主要功能微生物,其代谢行为决定了除磷系统的稳定性及最终除磷效果.为了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聚磷菌会发生由聚磷代谢模式向聚糖代谢模式的代谢迁移.本文阐述了PAOs代谢迁移的机理,对可能... 聚磷菌(PAOs)是强化生物除磷工艺中发挥除磷作用的主要功能微生物,其代谢行为决定了除磷系统的稳定性及最终除磷效果.为了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聚磷菌会发生由聚磷代谢模式向聚糖代谢模式的代谢迁移.本文阐述了PAOs代谢迁移的机理,对可能引起聚磷菌代谢迁移的环境因子如进水磷浓度、金属离子、pH值、温度等进行了总结,并分类叙述了不同类型的PAOs种类发生代谢迁移的差异化原因,以期为PAOs在强化生物除磷工艺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磷菌 代谢迁移 聚磷代谢模式 聚糖代谢模式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高校环境生物类共享平台安全建设与开放管理探索
7
作者 倪敏 潘杨 +2 位作者 刘文如 秦宏兵 唐毅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8-262,共5页
为了提高地方高校环境生物类平台建设与管理的专业性、安全性和共享成效,全面梳理了环境生物类平台的使用需求、建设体系、培训模式、开放管理策略,研究发现存在“功能分区不合理、安全管理不精细、培训机制不健全、开放共享成效不佳”... 为了提高地方高校环境生物类平台建设与管理的专业性、安全性和共享成效,全面梳理了环境生物类平台的使用需求、建设体系、培训模式、开放管理策略,研究发现存在“功能分区不合理、安全管理不精细、培训机制不健全、开放共享成效不佳”等问题。提出引入“分区构建、分级管理、智能辅助、协同共促”的管理模式。2019~2023年间因误操作引发的设备故障率逐年下降,安全事故为零,培训研究生人数增加166%、使用人数增加165%、预约次数增加393%、测试样品数增加321%、使用机时增加119%、发表SCI文章数增加100%。经过5年实践,实现平台高效运转,并推动高水平论文发表和实验新方法开发,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类生物共享平台 安全管理 建设体系 培训模式 开放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共熔溶剂-分散液液微萃取-连续光源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体和大气颗粒物中的痕量镉
8
作者 陈蓓蓓 杨光冠 张占恩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4-429,共6页
取10 mL处理后的样品(p H 6.0)置于15 mL离心管中,加入0.2 mL 2 g·L^(-1)吡咯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铵溶液和0.3 mL低共熔溶剂(由物质的量比1∶1∶1的壬酸-癸酸-十二酸混合溶液制备而成),涡旋3 min,超声3 min,离心4 min,收集0.1 mL上... 取10 mL处理后的样品(p H 6.0)置于15 mL离心管中,加入0.2 mL 2 g·L^(-1)吡咯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铵溶液和0.3 mL低共熔溶剂(由物质的量比1∶1∶1的壬酸-癸酸-十二酸混合溶液制备而成),涡旋3 min,超声3 min,离心4 min,收集0.1 mL上层有机相置于1 mL石墨炉自动取样杯中,采用连续光源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其中镉(以Cd^(2+)计)的含量。结果表明,镉的质量浓度在0.05~3.00μg·L^(-1)内与对应的吸光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k)为0.01μg·L^(-1)。对不同样品溶液测定,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10)均小于7.0%。按照标准加入法对实际样品进行回收试验,回收率为96.6%~103%。将此方法用于检测水体和大气颗粒物中的痕量镉,得到水体中镉的检出量为0.105~0.622μg·L^(-1),大气颗粒物中镉的检出量为0.090~0.168μ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共熔溶剂 分散液液微萃取 连续光源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吡咯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温度下SBR实现稳定部分亚硝化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敏 姜滢 +3 位作者 温婧玉 汪瑶琪 陈重军 沈耀良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509-4515,共7页
采用SBR反应器建立了一套通过特定pH终值调控曝气停止点,以实现稳定部分亚硝化的策略,整个运行过程分为3个阶段,阶段Ⅰ启动亚硝化,阶段Ⅱ在稳定亚硝化的同时探索pH终值的设定规律,阶段Ⅲ采用pH终值设定规律实现稳定部分亚硝化,通过跨越... 采用SBR反应器建立了一套通过特定pH终值调控曝气停止点,以实现稳定部分亚硝化的策略,整个运行过程分为3个阶段,阶段Ⅰ启动亚硝化,阶段Ⅱ在稳定亚硝化的同时探索pH终值的设定规律,阶段Ⅲ采用pH终值设定规律实现稳定部分亚硝化,通过跨越夏、冬季(7~35℃)共148d的运行,考察SBR系统内有机物、氮素的转化规律,并分析不同温度(23、18、13℃)对部分亚硝化反应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DO(0.2~0.4mg/L)和MLSS为4000mg/L的条件下,控制pH终值为(7.73±0.02),使出水FA在0.5~1.2mg/L,可稳定部分亚硝化期间的出水NO_2^--N/NH_4^+-N值在1~1.4之间,出水亚硝积累率(NAR)维持在85%以上,有机物去除率在60%以上.比氨氧化速率、比亚硝态氮氧化速率、比COD去除速率均随温度下降而降低,但降低趋势较缓,且反应均能稳定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温度 部分亚硝化 控制策略 pH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浮固化分散液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环境水样品中6种雌激素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锦 张丽君 +3 位作者 董南巡 高仕谦 顾海东 张占恩 《分析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1-275,共5页
本文建立了悬浮固化分散液相微萃取(DLLME-SFO)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环境水样品中壬基雌酚、双酚A、己烯雌酚、雌酮、雌二醇、炔雌醇6种雌激素的分析方法。萃取的最优条件为:以90μL 1-十二醇为萃取剂,250μL0.025mo... 本文建立了悬浮固化分散液相微萃取(DLLME-SFO)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环境水样品中壬基雌酚、双酚A、己烯雌酚、雌酮、雌二醇、炔雌醇6种雌激素的分析方法。萃取的最优条件为:以90μL 1-十二醇为萃取剂,250μL0.025mol/L Triton X-100为分散剂,调节pH至7.0,超声3min,在室温条件下萃取环境水样中的雌激素残留。最优条件下,该方法在三个浓度水平下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3.4%~108.6%,相对标准偏差为1.3%~8.7%,检出限为0.001~0.05μg/L。将该方法应用于环境水样中雌激素残留分析,获得了较好的回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固化分散液相微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雌激素 环境水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极氧化废水处理及中水回用工程实践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永福 梁柱 +4 位作者 冯冬燕 温猛 王雨 吴伟 白仁碧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2-95,102,共5页
针对阳极氧化废水难处理的特点,首先对含镍废水及酸碱含油废水分别预处理,再对预处理的混合污水进行混凝沉淀及超滤后,将其中70%的综合污水采用两级RO系统处理,30%的综合污水采用混凝沉淀过滤等工艺处理,出水完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针对阳极氧化废水难处理的特点,首先对含镍废水及酸碱含油废水分别预处理,再对预处理的混合污水进行混凝沉淀及超滤后,将其中70%的综合污水采用两级RO系统处理,30%的综合污水采用混凝沉淀过滤等工艺处理,出水完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二级排放标准,其中重金属镍达到《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0—2008)的表2标准,很好地实现了废水的处理及中水的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极氧化废水 重金属 含镍废水 中水回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藻颗粒污泥系统对聚苯乙烯微/纳塑料急性胁迫的响应
12
作者 卞振华 高晚晴 +4 位作者 张宇鑫 李世琪 李为瑾 吴玮 李瀚翔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47,共13页
研究微/纳塑料胁迫对菌藻颗粒污泥(MBGS)性能的影响,为菌藻颗粒污泥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选取聚苯乙烯(PS)进行急性胁迫实验,分别考察PS粒径(10μm和100 nm)和胁迫浓度(50、100、200 mg/L)对MBGS系统性能的影响及机制,取胁迫24 h后... 研究微/纳塑料胁迫对菌藻颗粒污泥(MBGS)性能的影响,为菌藻颗粒污泥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选取聚苯乙烯(PS)进行急性胁迫实验,分别考察PS粒径(10μm和100 nm)和胁迫浓度(50、100、200 mg/L)对MBGS系统性能的影响及机制,取胁迫24 h后的污泥样品测试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1)相较于对照组,微塑料(MPs)和纳米塑料(NPs)的胁迫明显抑制了菌藻颗粒污泥的比脱氮速率与脱氮酶活性,其中在200 mg/L浓度时比硝氮氧化速率(SNOR)抑制最显著,分别降低了44.77%和50.78%,硝氮还原酶活性(NR)分别降低了72.4%和75.4%。(2)MPs和NPs胁迫下微生物发生氧化应激,活性氧(ROS)含量上升破坏细胞膜,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增加。藻毒素分泌量增大抑制微生物生长,破坏细胞结构,造成细胞死亡。与MPs相比,小粒径的纳米塑料NPs对细胞损伤更严重,导致细胞坏死量增加。(3)MPs和NPs胁迫下胞外聚合物(EPS)分泌减少,弱化了其对细菌与微藻的保护能力。EPS中胞外蛋白与胞外多糖比值下降,胞外蛋白组分中色氨酸与芳香类蛋白含量下降,导致MBGS稳定性变差。(4)Zeta电位、接触角和表面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MPs和NPs胁迫使得MBGS微生物细胞疏水性降低,静电斥力上升,最终导致MBGS聚集性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藻颗粒污泥 聚苯乙烯微/纳塑料 急性胁迫 聚集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iS_(2)@N,S-rGO纳米酶的智能手机辅助比色传感平台的构建及四环素可视化检测
13
作者 李宇浩 马勤勤 +4 位作者 公海龙 顾婧婧 秦宏兵 刘婷婷 王学东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79-1791,共13页
近年来,利用纳米酶与显色底物作用构建比色传感平台用于水环境污染物检测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采用简单高温煅烧法制备了均匀负载的NiS_(2)@N,S-rGO复合纳米材料,并通过一系列表征技术系统研究了其形貌、结构特征以及类酶活性作用机制.... 近年来,利用纳米酶与显色底物作用构建比色传感平台用于水环境污染物检测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采用简单高温煅烧法制备了均匀负载的NiS_(2)@N,S-rGO复合纳米材料,并通过一系列表征技术系统研究了其形貌、结构特征以及类酶活性作用机制.结果表明,NiS_(2)@N,S-rGO具有优异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在有H_(2)O_(2)存在时,可以将无色的显色底物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氧化为蓝色氧化产物(oxTMB),且在652 nm处产生特定可见吸收峰.选择四环素(TC)、金霉素(CTC)和土霉素(OTC)等3种常用抗生素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四环素类(TCs)对“NiS_(2)@N,S-rGO+H_(2)O_(2)+TMB”比色传感体系显色效果的促进作用,利用吸光度值与TCs浓度的线性关系来实现目标物的快速比色检测.最后,以TC为应用对象,结合智能手机拍照装置和APP(thing identify)对显色图像结果进行采集和处理,实现TC的智能可视化比色检测方法的构建.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100μmol·L^(−1),检出限为3.3μmol·L^(−1),能成功应用于自来水中TC的检测,相对回收率为80.27%—129.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S_(2)@N S-rGO 纳米酶 四环素 类酶活性 比色检测 智能手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檬基碳量子点/铜纳米团簇比率型荧光探针对环境水中Hg^(2+)检测的应用
14
作者 王俊霞 孙正鹏 +1 位作者 王盼盼 王学东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195-4204,共10页
本文以新鲜柠檬汁为碳源,利用一步水热法合成了具有荧光性能良好的荧光碳量子点(CQDs)和谷胱甘肽封端的铜纳米簇(CuNCs).由荧光光谱分析可知,在同一激发下,CQDs和CuNCs分别在420 nm和650 nm处有明显特征荧光发射峰值.将二者按一定比例... 本文以新鲜柠檬汁为碳源,利用一步水热法合成了具有荧光性能良好的荧光碳量子点(CQDs)和谷胱甘肽封端的铜纳米簇(CuNCs).由荧光光谱分析可知,在同一激发下,CQDs和CuNCs分别在420 nm和650 nm处有明显特征荧光发射峰值.将二者按一定比例构建了CQDs-CuCNs双荧光探针,并用于水环境中汞离子的荧光检测.结果发现,Hg^(2+)加入CQDs-CuCNs双荧光体系后,该荧光探针在420 nm处荧光发射峰值下降,但在650 nm处荧光发射峰值略微上升.将该双荧光探针的荧光发射峰值的比值I650/I420(在650 nm处与420 nm处的荧光发射峰值的比值)与汞离子浓度进行线性回归,结果在Hg^(2+)浓度25—400 nmol·L^(-1)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R2=0.9965),检出限为13.0 nmol·L^(-1).该荧光探针对湖水和污水厂出水中Hg^(2+)均未检出,但实际样品加标回收率在94.12%—103.3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4.52%,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实际水样中汞离子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碳量子点 铜纳米团簇 比率型荧光探针 汞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氧化石墨烯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环境水样中6种三嗪类除草剂残留 被引量:14
15
作者 郭宇彤 李欣悦 +2 位作者 高仕谦 顾海东 张占恩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384-1389,共6页
采用一步合成法制备磁性氧化石墨烯材料(GO-Fe_3O_4),将其用作磁性固相吸附剂对环境水样中的6种三嗪类除草剂进行萃取和富集,并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相结合进行测定。以扫描电镜和傅立叶红外光谱对合成材料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GO... 采用一步合成法制备磁性氧化石墨烯材料(GO-Fe_3O_4),将其用作磁性固相吸附剂对环境水样中的6种三嗪类除草剂进行萃取和富集,并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相结合进行测定。以扫描电镜和傅立叶红外光谱对合成材料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GO-Fe_3O_4用量、萃取时间、水样的pH值及离子强度和解吸条件等因素对萃取效率的影响。6种三嗪类除草剂的检出限为0.1~1.0 ng/L,富集倍数可达616~902倍。将方法应用于苏州地区太湖水、运河水和护城河水等实际水样的分析,加标回收率为85.4%~117.6%,相对标准偏差为1.2%~10.0%。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富集倍数较高,检出限低,可用于水样中痕量三嗪类除草剂残留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氧化石墨烯 磁性固相萃取 三嗪类除草剂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环境水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法测定环境水样中的磺胺类抗生素残留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梦晖 金晶 +2 位作者 高仕谦 顾海东 张占恩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5-218,共4页
建立了磁性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法分析环境水样中的磺胺类抗生素残留的方法。优化后的磁性固相萃取条件:将50 mg磁性萃取材料加入100 m L水样,调节水样pH至4,振荡萃取20 min后利用外加磁场收集磁性萃取材料,再用4 ... 建立了磁性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法分析环境水样中的磺胺类抗生素残留的方法。优化后的磁性固相萃取条件:将50 mg磁性萃取材料加入100 m L水样,调节水样pH至4,振荡萃取20 min后利用外加磁场收集磁性萃取材料,再用4 m L甲醇(含1%氨水)涡旋洗脱,分离洗脱液氮吹至干,用液相色谱初始流动相定容后进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4种磺胺类抗生素在5~5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检出限为4.2~4.7μg/L,加标回收率为72.3%~88.5%,相对标准偏差在3.5%~10.2%之间。该方法简单便捷、用时短、重现性好、有机试剂消耗少,能够应用于实际水样中磺胺类抗生素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磺胺类抗生素 环境水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散液液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水样中4种环境激素 被引量:5
17
作者 周懿 张丽君 张占恩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6-319,共4页
以四氯乙烯作萃取剂,以四氢呋喃为分散剂对水样中4种环境激素甲草胺、乙草胺、三唑酮和三唑醇进行分散液液微萃取。提取液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4种环境激素的质量浓度与其相应峰面积均在0.05~100μg.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甲草胺、... 以四氯乙烯作萃取剂,以四氢呋喃为分散剂对水样中4种环境激素甲草胺、乙草胺、三唑酮和三唑醇进行分散液液微萃取。提取液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4种环境激素的质量浓度与其相应峰面积均在0.05~100μg.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甲草胺、乙草胺、三唑酮和三唑醇的检出限(3S/N)分别为0.016,0.015,0.023,0.032μg.L-1。在0.2,2.0mg.kg-1两个添加水平下进行回收试验,4种环境激素的回收率在86.8%~118%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在2.1%~6.2%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法 分散液液微萃取 环境激素 水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茶籽壳活性炭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环境水样中三嗪类除草剂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小蒙 邵子纯 +4 位作者 王旭坤 朱雅文 张雯宇 高仕谦 张占恩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3-188,共6页
以茶籽壳为原料,采用水浴法制备磁性生物质活性炭(MBAC)材料,并将其用作磁性固相吸附剂,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环境水样中西玛通、西玛津、莠去通、特丁通、草净津、异戊乙净、特丁津7种三嗪类除草剂。采用扫描电镜(SEM)和傅里... 以茶籽壳为原料,采用水浴法制备磁性生物质活性炭(MBAC)材料,并将其用作磁性固相吸附剂,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环境水样中西玛通、西玛津、莠去通、特丁通、草净津、异戊乙净、特丁津7种三嗪类除草剂。采用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技术对材料的表面形态和特征基团进行分析。考察了MBAC用量、萃取时间、解吸条件和水样pH值等因素对萃取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MBAC用量为23.0 mg,pH=7.0,在22 min内吸附达到平衡,7种三嗪类除草剂的检出限为0.1~1.0 ng·L^-1。将该方法应用于环境水样的测定,加标回收率在79.9%~103.3%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为1.3%~9.6%。方法操作简单快速、准确可靠、检出限低,可用于水样中痕量三嗪类除草剂残留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生物质活性炭 茶籽壳 三嗪类除草剂 磁性固相萃取 环境水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声辅助原位生成低共熔溶剂的分散液-液微萃取-悬浮固化结合毛细管电泳测定环境水样中氟喹诺酮 被引量:2
19
作者 于芹 吴友谊 +1 位作者 周敏 曹鹏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15-721,共7页
基于超声辅助原位生成低共熔溶剂(DES)的分散液-液微萃取-悬浮固化(UA-IF-DLLMESFDES)并结合大体积样品堆积毛细管电泳,建立了对环境水样中加替沙星、洛美沙星、环丙沙星和氟罗沙星4种氟喹诺酮类药物(FQs)进行萃取和测定的新方法。实验... 基于超声辅助原位生成低共熔溶剂(DES)的分散液-液微萃取-悬浮固化(UA-IF-DLLMESFDES)并结合大体积样品堆积毛细管电泳,建立了对环境水样中加替沙星、洛美沙星、环丙沙星和氟罗沙星4种氟喹诺酮类药物(FQs)进行萃取和测定的新方法。实验筛选出甲基三辛基溴化铵作为氢键受体(HBA),庚酸为氢键供体(HBD),以原位生成方法制备的DES为萃取剂,并对DES的种类及用量、原位生成条件、盐用量、涡旋时间等影响萃取效率的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最佳实验条件下,4种目标物的检出限(S/N=3)和定量下限(S/N=10)分别为0.6~5.5μg/L和2.0~18.3μg/L,富集倍数为89~129,日内和日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3.5%~5.9%和4.5%~7.1%,加标回收率为75.6%~110%。所建立的方法成功应用于实际水样中4种FQs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共熔溶剂 原位生成 分散液-液微萃取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毛细管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基质固相分散萃取土壤中有机磷阻燃剂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俊霞 徐思婕 +4 位作者 孙悦莹 雷慧慧 程媛媛 王学东 张占恩 《色谱》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4,共11页
有机磷阻燃剂(OPFRs)被广泛添加于商业品和日用品中,由于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潜在毒性,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此需要建立能准确定量环境中OPFRs的检测方法。该文基于基质固相分散萃取(MSPD),结合气相色谱-串联... 有机磷阻燃剂(OPFRs)被广泛添加于商业品和日用品中,由于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潜在毒性,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此需要建立能准确定量环境中OPFRs的检测方法。该文基于基质固相分散萃取(MSPD),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法测定土壤中10种有机磷阻燃剂,筛选对OPFRs具有高选择性的吸附剂,最终确定MSPD最佳萃取条件。该文基于单因素分析法考察了常见吸附剂(C18、PSA、Florisil、石墨化炭黑(GCB)和多壁碳纳米管(MWCNT))及其用量、洗脱溶剂及其体积、研磨时间对OPFRs萃取效率的影响。在此结果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响应面法(RSM)考察了3个关键因素(吸附剂用量、洗脱剂用量和研磨时间)以及交互作用对OPFRs萃取效率的影响。最终确定最优条件:吸附剂GCB,用量0.3 g;洗脱溶剂乙酸乙酯,用量10 mL;研磨时间5 min,此时10种OPFR的萃取效率为87.5%。在GC-MS/MS的多反应监测模式(MRM)下,以13C-PCB208为内标物进行定量。10种OPFRs在6个浓度梯度下,获得较好的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8。该方法的LOD和LOQ分别为0.006~0.161 ng/g和0.020~0.531 ng/g。在最佳条件下,加标土壤中OPFRs的加标回收率为70.4%~115.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7%~6.7%。将该方法用于苏州不同功能土壤中OPFRs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电子厂和汽修厂土壤中OPFRs总含量显著高于稻田土和校园土,电子厂和汽修厂土壤中主要污染物为磷酸三(2-氯异丙基)酯(TCIPP)、三苯基氧化膦(TPPO)、磷酸三(2-氯乙基)酯(TCEP)和磷酸三(1,3-二氯-2-丙基)酯(TDCPP),它们在电子厂土壤中含量分别为5.30、4.44、4.54、4.20 ng/g,在汽修厂土壤中的含量分别2.70、3.93、7.60、5.04 ng/g。目前关于TPPO的土壤污染报道较少,该研究在苏州工业区土壤中检出了高浓度TPPO污染。该方法成功用于土壤中10种OPFRs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基质固相分散萃取 响应面法 有机磷阻燃剂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