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8F-FDG-PET/CT显像在初诊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应用 被引量:11
1
作者 胡永军 梁金花 +5 位作者 范磊 王莉 丁重阳 李天女 徐卫 李建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7-131,共5页
目的:探讨18F-FDG-PET/CT显像在初诊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初诊ENKTL患者的PET/CT及CT资料,比较两种影像方法对病灶位置、病变范围、分型、分期及治疗方案的影响,分析18F-FDG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 目的:探讨18F-FDG-PET/CT显像在初诊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初诊ENKTL患者的PET/CT及CT资料,比较两种影像方法对病灶位置、病变范围、分型、分期及治疗方案的影响,分析18F-FDG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与分型、分期及全身症状的关系。结果:病变部位处于前4位的分别为鼻(76.74%)、鼻咽部(41.86%)、咽淋巴环(30.23%)及副鼻窦(27.91%),有4例患者上呼吸消化道部位未发现18F-FD G摄取;PET/C T分期与全身症状关系有显著相关性(P<0.01);43例患者S U Vm ax为13.65±6.35,比较早期(Ⅰ/Ⅱ期)与进展期(Ⅲ/Ⅳ期)、Ⅰ期局限型与超腔型、是否合并全身症状等患者的S U Vm ax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T/CT分期与传统CT相比有21例不同,其中14例对制定治疗方案有影响;8例CT判断为早期,而PET/CT更改为进展期,21例早期病例中有6例如果应用PET/CT,则应更改放疗方案。结论:PET/CT能更准确显示ENKTL的病灶位置及范围,较传统CT分期方法更准确可靠,对治疗方案制定有较大的指导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 18F-FDG-PET/CT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移抑制因子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缺失及其与临床病理的联系 被引量:6
2
作者 史恩溢 李小宁 +1 位作者 季润元 赵玉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89-1291,共3页
目的:探讨转移抑制因子1(metastasis suppressor 1,MTSS1)在结肠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MTSS1在226例结肠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在226例... 目的:探讨转移抑制因子1(metastasis suppressor 1,MTSS1)在结肠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MTSS1在226例结肠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在226例结肠癌患者组织中MTSS1蛋白的阴性表达率为12.8%;MTSS1表达缺失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癌转移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肿瘤分化程度、Dukes分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MTSS1表达的缺失与肿瘤分化程度之间呈负相关(P<0.01,r=-0.248),与肿瘤Dukes分期呈正相关(P<0.05,r=0.137)。二元Logistic回归法显示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MTSS1表达的最显著因素(P<0.05)。结论:MTSS1在结肠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缺失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分期密切相关,有望成为判断结肠癌预后的新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组织芯片 转移抑制因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组织芯片技术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KAI1/CD82和ME491/CD63的表达 被引量:2
3
作者 季润元 史恩溢 +3 位作者 王永实 李小宁 赵玉芳 冯振卿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41-944,共4页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组织中KAI1/CD82和ME491/CD63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32例结直肠癌组织中KAI1/CD82和ME491/CD63的表达,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KAI1/CD82和ME491/CD63的表达与结直肠癌各...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组织中KAI1/CD82和ME491/CD63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32例结直肠癌组织中KAI1/CD82和ME491/CD63的表达,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KAI1/CD82和ME491/CD63的表达与结直肠癌各种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KAI1/CD8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和Dukes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未发现ME491/CD63表达与结直肠癌病理资料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I1/CD82和ME491/CD63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AI1/CD8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可作为结直肠癌的预后因子。KAI1/CD82和ME491/CD63的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KAI1 CD82 ME491 CD63 组织芯片 免疫组织化学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中KAI1/CD82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联系 被引量:2
4
作者 季润元 史恩溢 +3 位作者 王永实 李小宁 赵玉芳 冯振卿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KAI1/CD82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33例结直肠癌组织中KAI1/CD82的表达。结果:KAI1/CD8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阳性率为51.5%,其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浸润深度、...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KAI1/CD82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33例结直肠癌组织中KAI1/CD82的表达。结果:KAI1/CD8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阳性率为51.5%,其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无关,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Dukes分期有关(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前进法显示:分化是影响KAI1/CD82表达最显著因素[Exp(b)=0.431,P=0.038]。其次是Dukes分期[Exp(b)=0.363,P=0.043]。结直肠癌中KAI1/CD82在分化低的肿瘤和Dukes D期肿瘤表达降低。结论:KAI1/CD8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缺失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分期密切相关,有望成为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新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KAI1 CD82 转移 组织芯片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行腹腔镜卵巢囊肿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9
5
作者 马骠 陶巧建 周康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88-589,共2页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行腹腔镜卵巢囊肿切除术麻醉诱导和拔管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PR组)和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组(PF组)。麻醉诱导:PR组丙泊酚2~3mg...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行腹腔镜卵巢囊肿切除术麻醉诱导和拔管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PR组)和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组(PF组)。麻醉诱导:PR组丙泊酚2~3mg/kg、瑞芬太尼1μg/kg,然后泵注0.5μg·kg-1·min-1;PF组丙泊酚2~3mg/kg、芬太尼2~3μg/kg。麻醉维持:PR组丙泊酚75μg·kg-1·min-1、瑞芬太尼0.2μg·kg-1·min-1,根据血流动力学调整瑞芬太尼给药速度和丙泊酚靶浓度;PF组丙泊酚75μg·kg-1·min-1,于手术开始前加芬太尼4~5μg/kg,两组患者均在手术结束时同时停麻醉药。观察并记录患者麻醉前、气管插管后、气腹后5min、手术结束时的HR、MAP。记录诱导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结果与麻醉前比较,PF组气管插管后和气腹后5min的HR增快、MAP升高(P<0.05);与PF组比较,PR组气管插管后和气腹后5min的HR减慢、MAP降低(P<0.05),且诱导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缩短(P<0.05)。结论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切除术患者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较之复合等效剂量芬太尼,术中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术后清醒快、恢复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瑞芬太尼 腹腔镜 卵巢囊肿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食管癌中ATM和p16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韩笑 陆荣柱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79-1381,共3页
目的探讨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突变蛋白ATM和p16在早期食管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鳞状上皮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者在早期食管癌发生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ATM和p16蛋白在早期食管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鳞状上皮组织中的... 目的探讨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突变蛋白ATM和p16在早期食管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鳞状上皮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者在早期食管癌发生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ATM和p16蛋白在早期食管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鳞状上皮组织中的表达及两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69例早期食管癌组织中,ATM蛋白阳性率为60.9%,p16蛋白阳性率为68.1%,且两者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块位置无关(P>0.05),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关(P<0.05)。随着癌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浸润深度的加深,ATM蛋白和p16蛋白表达均下降,且两者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r=0.598)。结论 ATM和p16蛋白在早期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浸润深度的加深,两者表达均下降,且两者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两者在早期食管癌的发生中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ATM蛋白 P16蛋白 早期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毒症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后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的疗效评价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宏建 章建全 +3 位作者 刁宗平 夏斐 李其元 倪雪君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69-973,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尿毒症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术后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作为评判其疗效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淮安市肿...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尿毒症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术后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作为评判其疗效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淮安市肿瘤医院接受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的尿毒症性SHPT患者51例。依据消融策略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全消融组(30例)和非完全消融组(21例)。51例患者术前均进行对比增强超声造影(CEUS)和核素定位检查。非完全消融组术前对每个增生腺体完成细针穿刺提取物iPTH测定,全消融组术后均进行CEUS和核素检查,确认增生腺体是否完全消融。所有患者均完成术后9个月随访,分析比较两组术后血清iPTH水平的变化。结果51例尿毒症性SHPT患者增生腺体共196枚均顺利完成消融治疗。两组术后1 h及1、3、6、9个月时的血清iPTH水平较术前均下降(P均<0.05);术后6个月和9个月时,非完全消融组患者的血清iPTH水平均高于全消融组(P均<0.001)。全消融组4例患者术后6个月时血清iPTH水平发生反弹,非完全消融组4个月时8例患者发生反弹,全消融组出现血清iPTH水平反弹的时间晚于非完全消融组,且反弹幅度低于非完全消融组。全消融组患者术后血清iPTH水平出现反弹的患者比例低于非完全消融组[26.7%(8/30)vs 71.4%(15/21),P<0.05]。结论仅以iPTH单纯作为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尿毒症性SHPT术后疗效的主要指标存在缺陷,临床上应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来综合评估该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段甲状旁腺激素 尿毒症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超声引导 微波消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