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级配组成对泥沙流变特性影响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麻考 许春阳 +1 位作者 陈永平 周春艳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32,共8页
针对江苏沿海条子泥区域泥沙,运用控制剪切速率实验方法,通过改变样品中的粉沙质量占比,系统探究了泥沙的级配对其剪切应力和黏度的影响规律,并使用剪切速率扫描法和间接法分别计算泥沙样品静态和动态屈服应力。结果表明:所有组次泥沙... 针对江苏沿海条子泥区域泥沙,运用控制剪切速率实验方法,通过改变样品中的粉沙质量占比,系统探究了泥沙的级配对其剪切应力和黏度的影响规律,并使用剪切速率扫描法和间接法分别计算泥沙样品静态和动态屈服应力。结果表明:所有组次泥沙样品均表现出两次明显的屈服行为,其流变特性以两个屈服行为为界,划分为3个阶段;泥沙样品中粉沙含量对其流变特性起着关键性作用,粉沙含量增大,样品剪切应力和黏度均发生相应减小,其中粉沙含量在35%~55%区间内变化梯度较大,此区间可能存在泥沙粒间主导作用力的转变;最后依托剪切速率扫描法测得的实验数据分析,得到了不同粉沙含量下泥沙的静态屈服应力和动态屈服应力的经验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沙含量 剪切应力 黏度 屈服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堤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15
2
作者 谢婕 龚政 +2 位作者 陈永平 陆倩 李江夏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9-63,68,共6页
针对海堤破坏的特点,从漫堤、溃堤两方面入手,归纳各破坏形式下海堤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海堤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结合我国海堤工程的设计特点,依据SL 435—2008《海堤工程设计规范》,采用模糊数学中求解隶属度的... 针对海堤破坏的特点,从漫堤、溃堤两方面入手,归纳各破坏形式下海堤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海堤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结合我国海堤工程的设计特点,依据SL 435—2008《海堤工程设计规范》,采用模糊数学中求解隶属度的方法对指标进行量化,并将海堤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应用于浙江台州某海堤堤段,对该堤段的漫堤、溃堤风险分别作出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堤段满足50年一遇的设计标准;所构建海堤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可用于海堤的漫堤及溃堤风险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堤 溃堤 漫堤 安全评价 层次分析法 模糊数学 隶属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伶仃洋潮不对称对地形变化的响应研究
3
作者 庄誉伟 季小梅 +2 位作者 张蔚 王晓光 黄黎明 《水道港口》 2025年第1期21-29,共9页
基于Delft3D FM软件建立二维水动力模型,利用T_Tide对模型结果的时间序列进行调和分析,并引入偏度概念对潮位历时不对称(TDA)、潮流流速不对称(FVA)和潮流历时不对称(FDA)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开展伶仃洋由于航道疏浚和海床采砂引起的地形... 基于Delft3D FM软件建立二维水动力模型,利用T_Tide对模型结果的时间序列进行调和分析,并引入偏度概念对潮位历时不对称(TDA)、潮流流速不对称(FVA)和潮流历时不对称(FDA)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开展伶仃洋由于航道疏浚和海床采砂引起的地形变化对潮动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伶仃洋的TDA呈湾口为落潮主导,湾顶为涨潮主导,涨落潮历时沿程逐渐变化的趋势;航道疏浚会增大伶仃洋的落潮优势,削弱涨潮优势;海床采砂会增大伶仃洋涨潮优势和削弱落潮优势。伶仃洋的FVA主要呈落潮流主导,有利于粗颗粒沉积物向海输移,航道疏浚和海床采砂都会削弱伶仃洋FVA的落潮流优势,但后者会局部增强湾顶附近水域的不对称强度。伶仃洋的FDA整体呈落憩历时更短,航道疏浚会使得伶仃洋的落憩历时增加,而海床采砂对伶仃洋的FDA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伶仃洋 地形变化 潮不对称 航道疏浚 海床采砂 水动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级配和含盐度对石英质粉砂的静水沉降影响实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姚鹏 孙维 +1 位作者 郭千秋 苏敏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22,共8页
细颗粒泥沙沉降特性受粒径、级配、含盐度、矿物等多因素影响,沉降中是否发生絮凝是选用泥沙运动计算理论的关键。针对单一矿质泥沙絮凝沉降特性,基于静水沉降实验,研究粒径、级配与含盐度对石英质粉砂沉速的影响。实验研究发现,石英质... 细颗粒泥沙沉降特性受粒径、级配、含盐度、矿物等多因素影响,沉降中是否发生絮凝是选用泥沙运动计算理论的关键。针对单一矿质泥沙絮凝沉降特性,基于静水沉降实验,研究粒径、级配与含盐度对石英质粉砂沉速的影响。实验研究发现,石英质粉砂在清水和盐水中均可絮凝。清水中,石英质粉砂絮凝临界粒径在8μm左右,絮凝指标大于4。盐水可提高絮凝粒径上限至40μm,但不同粒径颗粒絮凝指标分异,其中颗粒絮凝最优含盐度为15 ppt。级配是影响石英质粉砂沉降的关键因子,若小于8μm组分含量超过8%,细颗粒不仅可与同粒径颗粒形成絮团,还可附着粗颗粒,增大沙样沉速。研究结果可丰富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理论,为研究复杂物质构成泥沙沉降规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质粉砂 沉降 级配 含盐度 絮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鱼礁群对单桩基础局部冲刷防护效应的试验研究
5
作者 龚政 王子木 +2 位作者 靳闯 邵杰 张茜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0-876,共7页
为探究人工鱼礁群对单桩基础冲刷的影响,在波流水槽中开展局部冲刷物理模型试验,分析不同波流条件、鱼礁类型、布置方式以及鱼礁群与桩基础距离条件下鱼礁群的自身稳定性及其对桩基的防护效果.结果表明:立方体空心礁相比实心礁具有更好... 为探究人工鱼礁群对单桩基础冲刷的影响,在波流水槽中开展局部冲刷物理模型试验,分析不同波流条件、鱼礁类型、布置方式以及鱼礁群与桩基础距离条件下鱼礁群的自身稳定性及其对桩基的防护效果.结果表明:立方体空心礁相比实心礁具有更好的稳定性,交错布置对桩基础冲刷的防护效果优于均匀布置形式;纯流作用下,人工鱼礁群桩基础冲刷深度的削弱效果随流速的增大而减小;波流作用下,空心礁对桩基础冲刷深度的削弱效果更优;2种礁体的不同平面布置形式对桩基础冲刷范围的削弱程度相近;鱼礁群与桩基础前缘距离的改变影响桩基础冲刷深度和冲刷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局部冲刷 单桩基础 冲刷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滩泥沙抗侵能力的微生物作用研究综述
6
作者 陈欣迪 唐典 +1 位作者 龚政 张长宽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80,共7页
经典海岸动力学理论认为,海岸泥沙的侵蚀特性仅与物理化学因子有关。潮滩上大量微生物及其分泌的黏性物质形成的生物膜,附着泥沙颗粒而展现出的生物稳定效应,是新的研究难点,也是国际前沿和热点问题。目前微生物作用对于潮滩泥沙稳定性... 经典海岸动力学理论认为,海岸泥沙的侵蚀特性仅与物理化学因子有关。潮滩上大量微生物及其分泌的黏性物质形成的生物膜,附着泥沙颗粒而展现出的生物稳定效应,是新的研究难点,也是国际前沿和热点问题。目前微生物作用对于潮滩泥沙稳定性影响的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结合国内外文献综述了潮滩微生物及其生物膜的分布特征,分析了潮滩微生物对海岸泥沙理化特性及稳定性的贡献及其作用方式,针对研究现状中的不足,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研究成果可以丰富海岸动力学和泥沙运动力学的知识体系和学科内涵,发展河口海岸生物泥沙研究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泥沙 侵蚀与冲刷 泥沙的生物稳定 潮滩生物膜 微生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M-MPS法的垂直开孔挡板的减晃效果研究
7
作者 张常乐 王丽珠 王袁媛 《船舶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56-1367,共12页
液舱晃荡现象在航行船舶中普遍存在,不仅会影响船舶稳定性,还会对海洋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造成威胁,如何减轻液舱晃荡幅度一直是海洋工程的重点研究问题。本文将基于改进的移动粒子半隐式法——BM-MPS法,对横摇激励作用下垂直开孔隔板的... 液舱晃荡现象在航行船舶中普遍存在,不仅会影响船舶稳定性,还会对海洋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造成威胁,如何减轻液舱晃荡幅度一直是海洋工程的重点研究问题。本文将基于改进的移动粒子半隐式法——BM-MPS法,对横摇激励作用下垂直开孔隔板的减晃效果进行二维数值模拟研究,探讨挡板孔隙率、横摇幅度对共振周期及冲击压历时曲线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孔隙率大小对共振周期有明显的影响,孔隙率15%是达到共振时最大冲击压最小的点,并且处于共振周期发生明显转变的过渡期;冲击压历时曲线与孔隙率也有密切的联系,随着孔隙率的增大,冲击压历时曲线形态从无峰变为单峰,再改变为双峰。除此之外,横摇激励幅度也是影响共振周期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法 液舱晃荡 有孔隔板 孔隙率 共振周期 横摇幅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级配和含盐度对钾长石质粉砂的静水沉降影响试验研究
8
作者 苏敏 唐弘楠 +1 位作者 刘志成 姚鹏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32,共8页
细颗粒泥沙的沉降过程中易发生絮凝现象,絮凝是否发生受到粒径、盐度、级配、矿物组成等多因素的影响。以钾长石为例,研究粒径、级配和含盐度对钾长石质粉砂静水沉降的影响。试验研究发现,清水中的钾长石质粉砂絮凝临界粒径约为30μm,... 细颗粒泥沙的沉降过程中易发生絮凝现象,絮凝是否发生受到粒径、盐度、级配、矿物组成等多因素的影响。以钾长石为例,研究粒径、级配和含盐度对钾长石质粉砂静水沉降的影响。试验研究发现,清水中的钾长石质粉砂絮凝临界粒径约为30μm,盐水可将絮凝粒径上限提高至50μm。絮凝最优含盐度为15 ppt,但不同粒径的絮凝指标有差异,盐度对粒径小于50μm的细颗粒影响更大,絮凝更显著,50μm以上的粗颗粒基本不发生絮凝。就絮凝结构而言,粗颗粒的钾长石质粉砂以单颗粒沉降为主,细颗粒则表现为颗粒间聚并絮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长石 粉砂 静水沉降 含盐度 级配 絮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砂淤泥质潮滩潮沟形态特征及发育演变过程研究现状 被引量:24
9
作者 吕亭豫 龚政 +2 位作者 张长宽 耿亮 张茜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8-188,共11页
从潮沟分类、潮沟地貌形态特征及发育演变过程等方面回顾分析了潮沟系统的研究进展。认为Strahler在Horton分级方法基础上提出的潮沟分级模式相对更为合理;潮沟总长与潮盆集水面积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潮差与潮沟密度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从潮沟分类、潮沟地貌形态特征及发育演变过程等方面回顾分析了潮沟系统的研究进展。认为Strahler在Horton分级方法基础上提出的潮沟分级模式相对更为合理;潮沟总长与潮盆集水面积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潮差与潮沟密度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植被对潮沟密度的影响尚无一致结论;对于潮沟截面形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宽深比、不对称性以及沉积物和植被对其影响作用;潮沟发育演变动力机制的研究在定性层面的成果较多,定量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指出潮沟内复杂的水流结构、潮沟边壁稳定性,以及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数值模拟、遥感分析等综合性手段建立影响因素与潮沟形态特征的定量关系等是今后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沟 粉砂淤泥质潮滩 潮沟形态特征 潮沟发育演变过程 潮沟密度 动力地貌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暴作用下淤泥质潮滩-潮沟系统地貌演变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0
作者 龚政 张岩松 +2 位作者 赵堃 周曾 张长宽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5-84,共10页
鉴于风暴作用对淤泥质潮滩-潮沟系统的地貌演变有重要的影响,对海岸工程的安全以及海岸带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从研究方法、演变特点和动力机制等方面回顾了风暴作用下淤泥质潮滩-潮沟系统地貌演变的研究进展。认为淤长型... 鉴于风暴作用对淤泥质潮滩-潮沟系统的地貌演变有重要的影响,对海岸工程的安全以及海岸带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从研究方法、演变特点和动力机制等方面回顾了风暴作用下淤泥质潮滩-潮沟系统地貌演变的研究进展。认为淤长型潮滩风暴剖面的形态特征一般呈“中间冲刷,两端淤积”,但其动力机制研究系统性还不够;盐沼可以较好地削弱风暴,起到固沙效果,但其侧向演变值得进一步关注;风暴作用下潮沟的活动性大大增强,其中潮沟摆动及其岸壁侵蚀机理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指出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现场资料的获取,并通过数值模拟、物理模型试验等手段,加强对风暴作用下潮滩-潮沟系统地貌演变机理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 淤泥质 潮滩-潮沟系统 地貌演变 潮沟摆动 盐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床下切对珠江三角洲峰值水位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郑金海 鲍仕昱 +1 位作者 张蔚 季小梅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共6页
为研究珠江三角洲峰值水位对采沙造成的河床下切响应过程,通过调和分析方法去除水位时间序列中潮汐节点调制波动的影响,并提出概率密度函数法诊断河网内峰值水位的历史演变趋势。结果表明:三角洲上游峰值水位随着河床的下切而显著降低;... 为研究珠江三角洲峰值水位对采沙造成的河床下切响应过程,通过调和分析方法去除水位时间序列中潮汐节点调制波动的影响,并提出概率密度函数法诊断河网内峰值水位的历史演变趋势。结果表明:三角洲上游峰值水位随着河床的下切而显著降低;河网中腹部地区,峰值水位随着河床的下切出现显著的上升,从而增加了中腹部地区的防洪风险;在下游地区,峰值水位的变化与海平面上升或其他人类活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河床下切 概率密度函数法 峰值水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颗粒泥沙制约沉降速度计算方法综述 被引量:7
12
作者 许春阳 罗雯 +1 位作者 陈永平 王鹏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3-80,共8页
含沙水体浓度较高时,泥沙沉降速度受到周围泥沙颗粒的影响,进入制约沉降阶段。总结了泥沙制约沉降速度的影响因素,如含沙水体浮力、黏性、回流等。在此基础上对黏性细颗粒泥沙、粉砂、混合沙制约沉降速度计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了细颗... 含沙水体浓度较高时,泥沙沉降速度受到周围泥沙颗粒的影响,进入制约沉降阶段。总结了泥沙制约沉降速度的影响因素,如含沙水体浮力、黏性、回流等。在此基础上对黏性细颗粒泥沙、粉砂、混合沙制约沉降速度计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了细颗粒泥沙制约沉降速度的主要计算方法,对于黏性细颗粒泥沙或粉砂,主要包括Richardson-Zaki公式及其修正公式、组合式沉降公式;对于混合沙主要包括基于连续性方程、多分散质沉降方法为框架推导的制约沉降公式及其修正扩展公式。事实上多组分泥沙成分复杂,制约沉降计算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后续研究可围绕泥沙组分、生物作用、盐度等因素的作用展开制约沉降速度计算方法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约沉降 细颗粒泥沙 高含沙水体 沉降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潮流不对称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婷 张蔚 +2 位作者 季小梅 郁夏琰 傅雨洁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11,18,共6页
河口地区的潮流不对称特性对近岸的泥沙输运、地貌改变有着很大的影响。但由于长期且高频的流速或流量数据较难获取,潮流不对称特性的研究较少。利用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模拟长江大通以下感潮河段1 a的动力过程,研究长江口潮流不对称的... 河口地区的潮流不对称特性对近岸的泥沙输运、地貌改变有着很大的影响。但由于长期且高频的流速或流量数据较难获取,潮流不对称特性的研究较少。利用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模拟长江大通以下感潮河段1 a的动力过程,研究长江口潮流不对称的时空分布规律。结合非稳态调和方法和偏度方法,分析长江口涨落潮流速不对称和涨落憩历时不对称趋势,并进一步分析长江口的粗、细颗粒泥沙运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落憩历时更短,有利于细颗粒泥沙向陆运动;径流对落潮流流速的增强作用导致长江口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有利于粗颗粒泥沙向海运动。研究成果对于明确长江口泥沙运动趋势及潮流不对称的影响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流不对称 非稳态调和分析 潮流偏度 泥沙输运 长江口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海浪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诸裕良 徐秀枝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50-557,共8页
利用最新的欧洲中尺度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1979—2014年逐6 h的ERA-Interim有效波高和风速数据,分析近36a北太平洋海浪场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有效波高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的第1模态呈同相位分布,该模态与太平洋10 a涛动指数(P... 利用最新的欧洲中尺度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1979—2014年逐6 h的ERA-Interim有效波高和风速数据,分析近36a北太平洋海浪场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有效波高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的第1模态呈同相位分布,该模态与太平洋10 a涛动指数(PDO)和厄尔尼诺事件(ENSO)呈显著的遥相关,可以通过这些气候因子的变化来预测有效波高的年代际变化;第2模态表明北太平洋西部海域的有效波高有显著的递增趋势,而东部海域则逐渐减小;第3模态以45°N为界,西风带呈现高低纬反相的双涡型分布,并有显著的2.5 a左右年际变化周期。北太平洋海域有效波高和风速重现期极值的大值区位于西风带,重现期越长,日本群岛南部海域风速加强越显著,加强的极值区延伸到中国的东海甚至是菲律宾群岛的东部海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A-INTERIM 北太平洋 海浪特征 有效波高 EOF分解 重现期极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蛎礁生态潜堤的消浪效果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龚政 刘宇淳 +2 位作者 张茜 邵杰 靳闯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69-875,共7页
为探究不同因素对牡蛎礁波浪衰减效果的影响,基于蛎岈山牡蛎礁保护区内测量的礁体尺寸、孔隙度等数据进行建模,采用不同孔隙度的袋装牡蛎壳组合来模拟牡蛎礁,对其在规则波作用下的消浪效果进行了研究.将牡蛎礁的透射系数试验值与抛石潜... 为探究不同因素对牡蛎礁波浪衰减效果的影响,基于蛎岈山牡蛎礁保护区内测量的礁体尺寸、孔隙度等数据进行建模,采用不同孔隙度的袋装牡蛎壳组合来模拟牡蛎礁,对其在规则波作用下的消浪效果进行了研究.将牡蛎礁的透射系数试验值与抛石潜堤消浪公式计算值进行比较,分析其差异性及原因,并拟合得到了规则波作用下牡蛎礁的透射系数公式.结果表明,礁体相对干舷高度越大、相对礁顶宽度越大、孔隙度越小、波陡越大,则透射系数越小,表明消浪效果越好.当礁体露出水面时,牡蛎礁可达到相同尺寸抛石潜堤(人工块石护面)消浪效果的78%;而当礁体处于淹没状态时,孔隙度为0.55的牡蛎礁的消浪效果可达到抛石潜堤的1.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礁 消浪效果 生态堤 透射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海城市溃堤洪水模拟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6
作者 龚政 郭蕴哲 +1 位作者 杭俊成 王培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8-85,共8页
综述了国内外漫顶溃堤过程和海岸洪水在城市内部演进的数值模拟技术的研究进展,从溃口底部的冲刷、溃口侧壁的展宽和下游坡面的溯源冲刷三方面评述了溃堤机理模型,分析了各类洪水演进模型和建筑物概化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针对当前沿... 综述了国内外漫顶溃堤过程和海岸洪水在城市内部演进的数值模拟技术的研究进展,从溃口底部的冲刷、溃口侧壁的展宽和下游坡面的溯源冲刷三方面评述了溃堤机理模型,分析了各类洪水演进模型和建筑物概化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针对当前沿海城市溃堤洪水模拟技术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指出未来需要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完善海堤溃决洪水模型,加强溃口泥沙冲蚀输运研究,优化城市洪水孔隙度模型,并充分考虑城市排水系统、汽车等对洪水传播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堤洪水 城市洪水 沿海城市 城市建筑物 数值模拟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间带泥沙起动切应力现场测量装置
17
作者 龚政 甘全 +3 位作者 徐贝贝 张茜 赵堃 张长宽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6-61,74,共7页
为了准确获得泥沙起动参数,减小对原状土的扰动,研制了一种潮间带泥沙起动切应力现场测量装置,利用Fluent软件模拟了装置内部流场与底部切应力,确定了在底部产生均匀切应力时的内外筒最佳转速比,建立了转速与底部切应力之间的关系,探讨... 为了准确获得泥沙起动参数,减小对原状土的扰动,研制了一种潮间带泥沙起动切应力现场测量装置,利用Fluent软件模拟了装置内部流场与底部切应力,确定了在底部产生均匀切应力时的内外筒最佳转速比,建立了转速与底部切应力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装置的最佳转速比受装置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装置的内圆筒、外圆筒、剪力环三者同向转动时可以产生较大的底部切应力。以内圆筒半径310 mm、外圆筒半径410 mm、工作水深260 mm为例,如不设置剪力环且内外圆筒同向转动,装置最佳转速比为3∶1,此时底部切应力在距离轴心0.33~0.38 m范围内最为均匀;如设置剪力环且内圆筒、外圆筒、剪力环同向转动,装置最佳转速比为3∶1∶3,此时底部切应力在距离轴心0.33~0.40 m范围内最为均匀。底部切应力与外圆筒转速之间符合二次函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泥沙运动 临界起动切应力 现场测量装置 最佳转速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型遗传算法的水质溯源问题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敏慧 荆立 +3 位作者 朱彦君 郜新宇 王青 孔俊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02-407,共6页
针对污染源排放位置、时间、排放总量的问题,以一维物质对流扩散方程和遗传算法理论为基础,构建污染物位置和排放时间的溯源模型。在传统遗传算法的基础上,按照适应度函数值的大小进行排序,引入"权重系数法"的概念,生成产生... 针对污染源排放位置、时间、排放总量的问题,以一维物质对流扩散方程和遗传算法理论为基础,构建污染物位置和排放时间的溯源模型。在传统遗传算法的基础上,按照适应度函数值的大小进行排序,引入"权重系数法"的概念,生成产生子代的新规则,优化种群质量,以控制种群进化方向。进一步基于解耦技术,建立了污染源排放总量的优化模型,推求污染源释放总量。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遗传算法能准确地追踪到污染源的排放位置和排放时间,与传统方法相比,其搜索效率更高,计算更加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源排放 水质溯源 遗传算法 优化模型 参数解耦 权重系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射流动力学特征与冲沙作用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沈南北 缴健 +1 位作者 龚政 罗小峰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6-62,共7页
针对空气射流冲沙方法目前相关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的现状,利用水下排气冲击细颗粒床沙,对空气射流的动力学特征与冲沙作用进行水槽试验。在空气射流清水试验中,总结归纳了羽流发展的4个阶段,通过正交试验信噪比分析发现气压是羽流下切... 针对空气射流冲沙方法目前相关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的现状,利用水下排气冲击细颗粒床沙,对空气射流的动力学特征与冲沙作用进行水槽试验。在空气射流清水试验中,总结归纳了羽流发展的4个阶段,通过正交试验信噪比分析发现气压是羽流下切长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局部紊动强度随空气射流压强的增大而增大,且沿横向迅速衰减。在气动冲沙浑水试验中,总结归纳了冲沙坑的3个发展阶段,通过正交试验信噪比分析确定了影响冲沙效果的显著因素,并利用方差分析建立冲沙效果回归方程,预测值与实测值对比结果表明该方程预测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射流 气动冲沙 羽流 紊动 局部清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量调节对长江口潮流不对称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安琪 张蔚 +2 位作者 诸裕良 陈婷 季小梅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24,共7页
长江上游人类工程的建设使得长江口来水来沙条件发生变化,改变了河口地区洪枯季径流量,并进一步影响潮流不对称特性。而潮流不对称对河口近岸的泥沙输运及地貌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利用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对长江口感潮河段进行水动力模... 长江上游人类工程的建设使得长江口来水来沙条件发生变化,改变了河口地区洪枯季径流量,并进一步影响潮流不对称特性。而潮流不对称对河口近岸的泥沙输运及地貌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利用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对长江口感潮河段进行水动力模拟,研究洪枯季流量调节对潮流不对称的影响。采用非稳态调和方法(NS_TIDE)并结合偏度指标分析长江口涨落潮流速不对称和涨落憩历时不对称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潮波在河口的上溯过程中,潮流不对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河口枯季径流的提高在加强中下游区域落潮流占优的趋势同时也延长河口大部分区域落憩的历时。主汛期洪峰的削弱加快了中上游区域的落潮流速,缩短了上游区域落憩历时,而潮流流速和涨落憩历时不对称在下游区域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量调节 潮流偏度 潮流不对称 径流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