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海安水稻生产全程托管模式初探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桂云 林昌明 吴中华 《上海农业科技》 2012年第4期34-35,共2页
水稻生产全程托管模式是农户将水稻生产从种到收均交予专业化生产服务组织完成,最终实现农户与专业化服务组织双赢的一种新型的生产服务方式。结合海安的实践,分析了水稻生产全程托管模式的成效与意义,剖析了水稻生产全程托管模式的问... 水稻生产全程托管模式是农户将水稻生产从种到收均交予专业化生产服务组织完成,最终实现农户与专业化服务组织双赢的一种新型的生产服务方式。结合海安的实践,分析了水稻生产全程托管模式的成效与意义,剖析了水稻生产全程托管模式的问题与隐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生产全程托管模式 成效 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安粮食生产实现“亩产吨粮县”后的思考
2
作者 李桂云 唐进 林昌明 《农业科技通讯》 2013年第12期29-33,共5页
通过对海安实现"亩产吨粮县"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深入剖析,思考、探索海安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 海安县 亩产吨粮县 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粳3号”高产定量栽培技术规程
3
作者 刘法宝 林昌明 +3 位作者 陈厚存 刘蓉蓉 李世锋 吴九林 《上海农业科技》 2009年第6期59-60,共2页
为推进"宁粳3号"水稻的标准化生产,笔者介绍了"宁粳3号"高产定量栽培技术规程,以供南通地区或其它生态条件相近的地区参考和精确定量栽培"宁粳3号"。
关键词 “宁粳3号” 栽培技术 规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钵苗机插超高产群体若干特征探讨 被引量:41
4
作者 胡雅杰 朱大伟 +11 位作者 钱海军 曹伟伟 邢志鹏 张洪程 周有炎 陈厚存 汪洪洋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郭保卫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016-2027,共12页
选用大穗型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基地江苏东海、兴化和海安6.4、6.8和7.3 hm2连片超高产攻关方为依托,对籼粳杂交稻钵苗机插超高产群体(13.5 t hm–2左右)和高产群体(12.0 t hm–2左右)系统比较研究,旨在阐明... 选用大穗型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基地江苏东海、兴化和海安6.4、6.8和7.3 hm2连片超高产攻关方为依托,对籼粳杂交稻钵苗机插超高产群体(13.5 t hm–2左右)和高产群体(12.0 t hm–2左右)系统比较研究,旨在阐明秸秆还田条件下钵苗机插水稻超高产产量构成及其群体特征。结果表明,与高产群体相比,籼粳杂交稻钵苗机插超高产群体表现穗型大、粒数多和群体颖花量高,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相当;群体茎蘖数生育前期稳步增长,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达适宜穗数,拔节期高峰苗数量少,拔节之后缓慢消减,最终成穗率高;群体叶面积指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和拔节期较小,孕穗期达最大值(8.5左右),此后平稳减少,成熟期仍保持3.5以上;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和拔节期相当,拔节后积累较快,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显著或极显著增高,且生育中、后期干物质积累比例高;群体氮素积累、群体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表现为"前小,中高,后强"。说明水稻钵苗机插超高产群体生育中、后期具有较强的光合物质生产力和较高的氮素积累量。本文还探讨了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钵苗机插超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钵苗机插 籼粳杂交稻 超高产 产量构成 群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对钵苗机插水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胡群 曹利强 +4 位作者 夏敏 张洪程 陈厚存 郭保卫 魏海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8期34-37,共4页
[目的]寻求钵苗机插水稻的适宜施氮量,以期为当地钵苗机插水稻的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促进钵苗机插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方法]在统一钵苗机插条件下,以常规粳稻武运粳24和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不同的氮肥水平N0(0)、N1(... [目的]寻求钵苗机插水稻的适宜施氮量,以期为当地钵苗机插水稻的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促进钵苗机插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方法]在统一钵苗机插条件下,以常规粳稻武运粳24和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不同的氮肥水平N0(0)、N1(187.5kg/hm^2)、N2(225.0 kg/hm^2)、N3(262.5 kg/hm^2)、N4(300.0 kg/hm^2)、N5(337.5 kg/hm^2),研究不同施氮量对2个水稻品种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2个品种产量随氮肥水平的提高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N4水平下最高;移栽至拔节与拔节至抽穗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均随氮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而抽穗至成熟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N4处理最大;2个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常规稻品种在N4水平下吸收利用率最高,杂交稻品种在N3水平下最高。[结论]在氮肥用量为300.0 kg/hm^2时,2种钵苗机插水稻各项群体指标较优,干物质积累多,有效穗数足,产量较高,氮素吸收利用率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钵苗机插水稻 产量形成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