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胸腔积液4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张健 陆峰 何敏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96-796,共1页
肺炎支原体(MP)是儿童呼吸道感染,尤其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重症支原体肺炎明显增多,呈大叶性肺炎,合并肺不张,胸腔积液者也趋于增多,越来越受到广大儿科医务工作者的重视。现回顾性... 肺炎支原体(MP)是儿童呼吸道感染,尤其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重症支原体肺炎明显增多,呈大叶性肺炎,合并肺不张,胸腔积液者也趋于增多,越来越受到广大儿科医务工作者的重视。现回顾性分析我院45例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胸腔积液的临床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肺炎 胸腔积液 临床分析 儿童 下呼吸道感染 重症支原体肺炎 常见病原体 大叶性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制轮状病毒院内感染的护理策略及效果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陈娟 彭兰兰 +2 位作者 金绍梅 吴云飞 王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7期3198-3200,共3页
目的探索轮状病毒(RV)的传播途径,制定出切实可行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并评价该措施的效果。方法收集医院新生儿科2010年RV感染患儿,对所有与其接触前和接触后物品的表面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进行病原学检测,寻找RV的传播... 目的探索轮状病毒(RV)的传播途径,制定出切实可行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并评价该措施的效果。方法收集医院新生儿科2010年RV感染患儿,对所有与其接触前和接触后物品的表面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进行病原学检测,寻找RV的传播途径,根据结果制定了以"手消毒"为核心的消毒隔离措施,并应用于2011年,比较2010年、2011年RV患儿院内感染情况,以评价措施的有效性。结果 2011年组RV感染患儿院内感染发生率较2010年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10年组和2011年组工作人员手部、布类用品、暖箱、听诊器、奶瓶RV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0年106例(98.1%)RV感染患儿康复出院,2例(1.9%)患儿死亡;2011年69例(98.6%)RV感染患儿康复出院,1例(1.4%)患儿放弃治疗出院,0例死亡。结论 RV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以及接触传播,早产儿是RV感染的危险因素,以手消毒为核心的防控措施可以降低RV院内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感染 婴儿 新生 交叉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足口病合并脑膜炎的早期预测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施学文 闫钢风 邵雷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16-1019,共4页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合并脑膜炎的早期预测因素,并探讨避免重复进行腰椎穿刺的可行性。方法将2010至2012年住院治疗的375例手足口病患儿,根据病情分为合并脑膜炎组174例和常规组201例,总结两组病例的临床表现及特点,发现有价值的手足口病...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合并脑膜炎的早期预测因素,并探讨避免重复进行腰椎穿刺的可行性。方法将2010至2012年住院治疗的375例手足口病患儿,根据病情分为合并脑膜炎组174例和常规组201例,总结两组病例的临床表现及特点,发现有价值的手足口病合并脑膜炎的早期临床特征性指标,对脑膜炎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手足口病合并脑膜炎的26项单因素分析中,9项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9项指标均被选入Logistic逐步回归方程;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36月、发热>3 d且热峰逐渐升高、精神软弱、呕吐、惊跳、肢体抖动是手足口病合并脑膜炎的独立风险因素。具有1项及以上风险因素的患儿合并脑膜炎的概率为77.52%(169/218),阳性预测值为77.52%,阴性预测值为96.82%,灵敏度为97.13%,特异度为75.62%,诊断符合率为85.6%。结论具备1项或多项危险因素的患儿应高度警惕合并病毒性脑膜炎;不具备危险因素者,若重复进行腰穿复查,盲目延长疗程,无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脑膜炎 危险因素 腰椎穿刺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麻醉下空气灌肠治疗难复型肠套叠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冬 易军 +2 位作者 邵雷 杨云 黄永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393-394,共2页
肠套叠是小儿外科常见急腹症。X线下空气灌肠是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成功率达75%~95%。但仍有部分患儿经过一次空气灌肠后不能整复需手术治疗,文献报道约5%~6%的患儿麻醉后套叠自行消失,出现剖腹探查假阳性结果。约40%~50... 肠套叠是小儿外科常见急腹症。X线下空气灌肠是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成功率达75%~95%。但仍有部分患儿经过一次空气灌肠后不能整复需手术治疗,文献报道约5%~6%的患儿麻醉后套叠自行消失,出现剖腹探查假阳性结果。约40%~50%的患儿术中只需稍加复位即可整复。近年来作者采用复合麻醉后C臂机X线监视下对患儿进行2次空气灌肠,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套叠 灌肠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足口病流行期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及临床分析 被引量:66
5
作者 陈向前 施学文 曹青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29-432,共4页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流行期疱疹性咽峡炎主要致病原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HFMD流行期间135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肠道病毒71型(EV71)及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比较EV71及CA16感染患儿的临床...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流行期疱疹性咽峡炎主要致病原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HFMD流行期间135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肠道病毒71型(EV71)及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比较EV71及CA16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等。结果 135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病原检测显示EV71阳性50例,占37.04%(50/135),CA16阳性44例,占32.59%(44/135)。EV71、CA16感染患儿比较显示,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重症表现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3岁、高热持续不退、白细胞计数、血糖、血沉、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丙氨酸转氨酶(ALT)、BUN等异常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71感染因肺出血死亡2例。结论疱疹性咽峡炎的致病原可能与同期HFMD流行致病原相平行,临床上应重视疱疹性咽峡炎,并应将其纳入HFMD范畴进行管理,判定HFMD重症病例的某些指标及实验室检查数据对疱疹性咽峡炎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无特异性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疱疹性咽峡炎 手足口病 临床分析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在腹型紫癜中的应用时机及方法探讨 被引量:11
6
作者 施学文 陈娟 +2 位作者 殷铭东 陈向前 曹青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52-356,共5页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在腹型过敏性紫癜(HSP)中的应用时机及方法。方法2009年9月至2013年4月住院治疗的腹型HSP患儿201例,根据接受激素治疗时间及方法不同分为4组:早期常规组46例,晚期常规组44例,早期滴注组56例,晚期滴定组55例...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在腹型过敏性紫癜(HSP)中的应用时机及方法。方法2009年9月至2013年4月住院治疗的腹型HSP患儿201例,根据接受激素治疗时间及方法不同分为4组:早期常规组46例,晚期常规组44例,早期滴注组56例,晚期滴定组55例。均使用相同的基础治疗,分别采用激素常规及快速滴定治疗。消化道症状出现至使用激素时间≤3 d为早期治疗,〉3 d为晚期治疗。早期和晚期常规组甲基泼尼松龙剂量为2~6 mg/(kg·d),早期和晚期滴定组甲基泼尼松龙从小剂量开始快速滴定至靶剂量,初始剂量2 mg/(kg·d)。每12小时对消化道症状进行评估,如消化道症状不缓解,则追加上一次剂量,次日以前一日24 h总剂量作为初始剂量,以此类推直至患儿消化道症状完全缓解,并以此剂量连续应用3 d后开始减量、维持至停用,如出现消化道症状反复则使用前一日维持剂量3 d后再减量至停用。观察期3~6个月,统计分析4组患儿的用药剂量、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4组消化道症状完全缓解时间、激素使用靶剂量、激素使用总量、消化道症状反复和严重消化道症状出现的发生率以及HSP肾炎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早期滴定组的疗效最佳,而晚期常规组的效果最差。结论腹型HSP以消化道症状完全缓解为目标进行早期糖皮质激素滴定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并可减少激素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 糖皮质激素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肠套叠合并休克围手术期处理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冬 黄永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3499-3499,共1页
我院于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3年共收治急性肠套叠患儿共232例,其中肠套叠合并休克28例,全部纠正休克的同时行手术治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8例肠套叠合并休克的患儿中,男19例,女9例。年龄4个月~10个月15例,10个月~1岁8... 我院于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3年共收治急性肠套叠患儿共232例,其中肠套叠合并休克28例,全部纠正休克的同时行手术治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8例肠套叠合并休克的患儿中,男19例,女9例。年龄4个月~10个月15例,10个月~1岁8例,1~2岁5例。发病至手术时间24h以内者3例,24~48h内者7例,48~72h14例,72h~1周者4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肠套叠 合并休克 围手术期处理 急性肠套叠 2009年 手术治疗 临床资料 手术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