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国两淮盐垦史略
1
作者 朱冠登 《古今农业》 1993年第3期1-6,共6页
两淮盐垦区域地处江、淮下游黄海之滨,其区域范围南起长江口,北抵荻水口(今苏鲁交界绣针河口);陆上界线,淮北指运盐河以东地区,淮南则北起东坎一阜宁,中部沿范公堤,海安—如皋—石庄—线为界,东至海,总面积在2600多万亩。历史上是淮盐... 两淮盐垦区域地处江、淮下游黄海之滨,其区域范围南起长江口,北抵荻水口(今苏鲁交界绣针河口);陆上界线,淮北指运盐河以东地区,淮南则北起东坎一阜宁,中部沿范公堤,海安—如皋—石庄—线为界,东至海,总面积在2600多万亩。历史上是淮盐产区。明清时期,由于滩涂东涨,盐场亭灶随之东移。虽然盐场草荡严禁开垦,但至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富安、梁垛、东台、何垛、丁溪、小海、草堰、刘庄、新兴、庙湾等11场范公堤东已有垦熟地6391.53顷。清末,两准共23盐场,占地763万余亩。其余滩涂荡地权属复杂,有兵田、民田、学滩、官滩、河工苇荡营滩地等。清末民初,由于淮北摊晒盐兴起,成本低,产量高,淮南海势东迁,土卤淡化,草价上涨,盐产成本上升,淮南煎盐呈衰退趋势,盐场改垦已是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如皋 范公堤 黄海之滨 运盐河 富安 丁溪 阜宁 煎盐 绣针河 垦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