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气储运行业管道机器人发展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9
1
作者 刘强 王树立 +1 位作者 赵书华 陈宏 《管道技术与设备》 CAS 2006年第6期24-26,共3页
针对管道机器人国内外发展现状,对研究最多的几类管道机器人,如蠕动式机器人、轮式管道机器人、无缆管道机器人的运动原理进行介绍,指出各自的优缺点。最后,结合油气管输行业现状,对管道机器人实用化的关键技术及发展方向行探讨。
关键词 油气储运 管道机器人 发展 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00 kV高压直流接地电流对埋地管道的干扰
2
作者 赵书华 卢小蝶 +1 位作者 黎少飞 饶永超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5,共7页
基于COMSOL软件建立了±800 kV高压直流接地电流对埋地管道干扰模型,研究接地电流对埋地管道的干扰规律,详细分析了管道最小防护距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管道长度、管道防腐涂层类型、土壤电导率对受到高压直流接地电流干扰的管... 基于COMSOL软件建立了±800 kV高压直流接地电流对埋地管道干扰模型,研究接地电流对埋地管道的干扰规律,详细分析了管道最小防护距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管道长度、管道防腐涂层类型、土壤电导率对受到高压直流接地电流干扰的管道影响较大。管道越长,管道防腐涂层电导率越大,土壤电导率越小,管道的最小防护距离越大,其受到的干扰越大。当管道长度达到或超过600 km时,管道受到的干扰程度趋于稳定;管道常用的3PE、环氧粉末、石油沥青3种防腐涂层中,3PE防腐涂层管道最小防护距离最小,其受到的干扰程度最小;在多层土壤结构中,管道最小防护距离的影响主要由电导率最小的一层土壤决定,可将电导率最小的一层土壤的电导率视为整体土壤的电导率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直流 油气管道 电流干扰 最小防护距离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合物法天然气管道输送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2
3
作者 王树立 饶永超 +2 位作者 周诗岽 李建敏 王淼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1-107,共7页
随着海洋油气开发向深海进军,海底油气混输管线受困于天然气水合物堵塞问题。天然气水合物浆液管道输送技术是保障深水油气田开发的新工艺,而研究天然气水合物浆液的流动特性则是实现上述管输新技术大规模工业应用的重要基础。为此,自... 随着海洋油气开发向深海进军,海底油气混输管线受困于天然气水合物堵塞问题。天然气水合物浆液管道输送技术是保障深水油气田开发的新工艺,而研究天然气水合物浆液的流动特性则是实现上述管输新技术大规模工业应用的重要基础。为此,自行设计了一套模拟海底油气管道天然气水合物生成及其浆体流动的实验装置,分析了模拟海底管道工况下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特点,推断出海底管道中天然气水合物生成大致经历乳状物→粒状物→团状物→云状物4个过程;测定了不同工况下天然气水合物生成的诱导时间和生成时间,发现随着反应压力增大,天然气水合物的诱导、生成时间逐渐缩短;比较了温度对天然气水合物生成的影响,发现随着温度升高,天然气水合物的诱导、生成时间均变长;研究了不同工况下的耗气量;初步探讨了海底管道中流动体系下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机理。该成果为海底管道以水合物法输送天然气提供了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管线 油气输送 管道堵塞 天然气水合物 水合物浆体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排放及回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4
作者 黄维秋 吕成 +3 位作者 郭淑婷 吕爱华 纪虹 赵书华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21-432,M0012,共13页
在分析油气排放及回收领域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后,提出了油气排放及回收领域研发的新理念及应对策略。分别从油品蒸发及油气扩散的基础物性参数、油罐蒸发排放内在的油气传质规律、基于模块设计与积木式组合的油气回收成套技术等方面,... 在分析油气排放及回收领域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后,提出了油气排放及回收领域研发的新理念及应对策略。分别从油品蒸发及油气扩散的基础物性参数、油罐蒸发排放内在的油气传质规律、基于模块设计与积木式组合的油气回收成套技术等方面,总结了油气排放及回收领域的研究进展;尤其创新性地构建出油气传质因子和油气-空气间集中归一化的拟对流扩散系数的测算方法,揭示了油气排放及回收的内在规律,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建议多方面协同合作来研究油气污染全过程的控制,分离净化及资源化利用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成套装备,从而及时地满足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油气排放 油气回收 油气传质 集成回收工艺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分离法脱除天然气中H2S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赵会军 张庆国 +1 位作者 王树立 赵书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1-124,共4页
选聚酰亚胺中空纤维做分离材料,进行膜分离法脱除天然气中H2S的实验,气体分离以溶解-扩散机理进行。室内开展了进气流量、膜两侧压差、温度变化等几组实验,研究了进气流量、膜两侧压差对脱硫率的影响,H2S传质通量与传质系数的影响因素... 选聚酰亚胺中空纤维做分离材料,进行膜分离法脱除天然气中H2S的实验,气体分离以溶解-扩散机理进行。室内开展了进气流量、膜两侧压差、温度变化等几组实验,研究了进气流量、膜两侧压差对脱硫率的影响,H2S传质通量与传质系数的影响因素及温度变化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脱硫率随进气流量提高而降低;膜两侧压差对脱硫率影响显著,提高膜两侧压差有助于增强H2S传质,但烃损失率增加;分离系数α与温度关系不大。实验条件下,对H2S含量为296mg/m3的原料气,单级膜组件脱硫率可达97%,产品气H2S含量低于管输标准。该实验提供了从天然气中脱除H2S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分离法 聚酰亚胺中空纤维 溶解-扩散机理 脱硫率 分离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吸收和吸附的油气回收集成工艺 被引量:16
6
作者 黄维秋 徐效梅 +1 位作者 林毅 刘海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56-60,共5页
设计2个油气吸附回收实验来比较活性炭吸附油气的效果。该吸附塔进口油气体积分数分别为0.05,0.40,进口混合气流量分别为40,65m3/h。实验结果表明,二者回收率高达95%以上,但实验I热效应明显比实验II低,两者炭床温升分别为43.1℃和72.2... 设计2个油气吸附回收实验来比较活性炭吸附油气的效果。该吸附塔进口油气体积分数分别为0.05,0.40,进口混合气流量分别为40,65m3/h。实验结果表明,二者回收率高达95%以上,但实验I热效应明显比实验II低,两者炭床温升分别为43.1℃和72.2℃。为此开发出吸收吸附集成回收工艺,其回收率可达到99.6%,尾气油气体积分数可控制在0.0032以下,而且吸附塔热效应小,炭床温升小于35℃。该集成系统投资比单纯的吸收法低,安全性比单纯的吸附法高,综合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 油气回收 活性炭 吸收 吸附 集成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作为新型促进剂加速CO_2水合物生成实验 被引量:14
7
作者 代文杰 王树立 +3 位作者 饶永超 吕晓方 刘波 郑亚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3-88,共6页
为了解决气体水合物生成速率慢、储气密度低、生成条件苛刻等难题,利用高压反应釜生成实验装置,探究了添加质量浓度为0.2g/L的氧化石墨烯对CO2水合物生成的诱导时间、气体消耗量及CO2水合物相平衡压力的影响,揭示了温度和压力的变... 为了解决气体水合物生成速率慢、储气密度低、生成条件苛刻等难题,利用高压反应釜生成实验装置,探究了添加质量浓度为0.2g/L的氧化石墨烯对CO2水合物生成的诱导时间、气体消耗量及CO2水合物相平衡压力的影响,揭示了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规律,与去离子水中CO2水合物生成实验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其促进机理。结果表明:①氧化石墨烯具有动力学促进和热力学促进的双重作用,能够加快CO2水合物体系的传热传质效率,促进气体溶解,提高成核速率和气体消耗量,降低相平衡压力;②与去离子水相比,氧化石墨烯体系下CO2水合物生成诱导时间缩短了74%~85%;③温度为6℃时,随着初始压力的不同氧化石墨烯均能提高气体消耗量,在4MPa时气体消耗量增长幅度最大,达17.2%,提高了水合物储气密度;④氧化石墨烯降低CO2水合物相平衡压力的最大降幅为20%。结论认为,该新型促进剂能够提高CO2水合物的生成速率和储气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物技术应用 CO2水合物 氧化石墨烯 新型促进剂 传热效率 诱导时间 气体消耗量 相平衡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法应用于脱除硫化氢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赵会军 刘凯 李俊玲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5-129,共5页
根据脱氮硫杆菌利用硫代硫酸盐、硫化物作为能源的性质,研究了脱氮硫杆菌应用于脱除硫化氢工艺中的碳酸钠溶液再生。通过单因素分析,进行了碳酸钠溶液含量、温度、pH值、进气速率、喷淋量、停留时间及洗涤液中含脱氮硫杆菌等因素对脱硫... 根据脱氮硫杆菌利用硫代硫酸盐、硫化物作为能源的性质,研究了脱氮硫杆菌应用于脱除硫化氢工艺中的碳酸钠溶液再生。通过单因素分析,进行了碳酸钠溶液含量、温度、pH值、进气速率、喷淋量、停留时间及洗涤液中含脱氮硫杆菌等因素对脱硫率影响的实验研究,初步确定了含H2S(浓度≤1300mg/m3)天然气脱硫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25~35℃,pH值8~9,初始碳酸钠质量分数5%,停留时间90s。实验结果还表明:喷淋量和进气速率都会影响脱硫率;进入吸收塔的再生碱液携带有脱氮硫杆菌,而含脱氮硫杆菌的洗涤液(再生碱液)有利于提高脱硫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氮硫杆菌 生物脱硫 涡流扩散系数 硫化氢 脱硫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拱顶罐收油过程中油气扩散排放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3
9
作者 王兆利 黄维秋 +3 位作者 纪虹 赵晨露 李丽 张齐正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71-378,共8页
拱顶罐收油过程中油品蒸发及油气扩散排放规律对环境污染控制及损耗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VOF模型、扩散传质模型和RNGk-ε湍流模型,对5000m^3拱顶油罐底部装汽油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比较了不同装油速度、不同油罐初始油气质量分数下... 拱顶罐收油过程中油品蒸发及油气扩散排放规律对环境污染控制及损耗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VOF模型、扩散传质模型和RNGk-ε湍流模型,对5000m^3拱顶油罐底部装汽油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比较了不同装油速度、不同油罐初始油气质量分数下,罐内油气扩散及蒸发损耗规律。结果表明,增加装油速度,汽油蒸发率减小,损耗率变化不大,约为0.022%;增加油罐初始油气质量分数,汽油蒸发率减小,损耗率增大。建议API(美国石油学会)拱顶油罐收油蒸发损耗评估公式中考虑装油速度和初始油气质量分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拱顶罐 装油速度 初始油气质量分数 数值模拟 排放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回收技术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黄维秋 林毅 +1 位作者 刘海 赵书华 《中外能源》 CAS 2006年第5期85-89,共5页
比较了常用的吸收法、吸附法、冷凝法、膜法油气回收技术,认为常压常温吸收法回收技术宜作为目前首选方案。该方案已在石化企业铁路油罐车装卸区应用,回收率达95%以上,且装油期间装车口周围大气中总烃浓度平均降低98.1%。分析了油气回... 比较了常用的吸收法、吸附法、冷凝法、膜法油气回收技术,认为常压常温吸收法回收技术宜作为目前首选方案。该方案已在石化企业铁路油罐车装卸区应用,回收率达95%以上,且装油期间装车口周围大气中总烃浓度平均降低98.1%。分析了油气回收的应用领域及效益,认为利用油气回收方案来控制油品蒸发损耗,经济效益明显,且改善了作业环境,克服了油气排放带来的安全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 蒸发损耗 油气回收 节能 环保 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吸收回收系统的研究及工业应用——(Ⅰ)中型试验及结果分析 被引量:23
11
作者 黄维秋 蔡智 +1 位作者 赵书华 徐燕平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49-53,共5页
在蒸发油气吸收回收技术小试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出常温常压吸收法油气回收中试装置,并利用已开发的吸收剂AbsFOV-97进行了中试试验。结果表明,当系统进料气、吸收剂AbsFOV-97、汽油的体积流量比为10.0∶1.0∶0.5、真空泵解吸压力小于13.3... 在蒸发油气吸收回收技术小试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出常温常压吸收法油气回收中试装置,并利用已开发的吸收剂AbsFOV-97进行了中试试验。结果表明,当系统进料气、吸收剂AbsFOV-97、汽油的体积流量比为10.0∶1.0∶0.5、真空泵解吸压力小于13.3kPa时,系统回收率高达97%以上,高于设计指标,且回收汽油的质量满足使用要求。统计数据表明,油气回收系统进料气、尾气中平均油气摩尔质量分别为65.51、48.97g/mol,该值可为油品蒸发损耗及其控制技术的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料 回收 蒸发损失 吸收过程 中型试验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吸收回收系统的研究及工业应用——(Ⅱ)工业试验及效果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蔡智 黄维秋 +1 位作者 赵书华 徐燕平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41-44,共4页
在油气吸收回收系统中型试验的基础上,开发了常温常压吸收法工业化油气回收系统,并进行了工业应用。结果表明,该油气回收系统平均回收率可达95.13%,每年可回收汽油529t;装车期间装车口周围环境大气中总烃浓度平均降低98.06%。企业通过... 在油气吸收回收系统中型试验的基础上,开发了常温常压吸收法工业化油气回收系统,并进行了工业应用。结果表明,该油气回收系统平均回收率可达95.13%,每年可回收汽油529t;装车期间装车口周围环境大气中总烃浓度平均降低98.06%。企业通过实施油气回收系统,节能及经济效益明显,且很好地改善了装车场所的作业环境,克服了油气排放带来的安全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料 蒸发损失 回收 吸收过程 环境保护 工业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壳基脱硅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对油气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许继星 黄维秋 +3 位作者 王翊红 黄风雨 赵书华 郝庆芳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12-214,217,共4页
利用碳酸钠对稻壳进行水热脱硅,得到脱硅稻壳炭(RHC),并以RHC为原料,分别使用一定浓度的NaOH、H3PO4和ZnCl2在一定温度下对RHC进行活化改性制得稻壳基脱硅活性炭(RHAC)吸附剂,并依据RHAC对正己烷的静态吸附率进行实验条件优选,并对优选... 利用碳酸钠对稻壳进行水热脱硅,得到脱硅稻壳炭(RHC),并以RHC为原料,分别使用一定浓度的NaOH、H3PO4和ZnCl2在一定温度下对RHC进行活化改性制得稻壳基脱硅活性炭(RHAC)吸附剂,并依据RHAC对正己烷的静态吸附率进行实验条件优选,并对优选条件下制得的RHAC进行油气动态吸附实验及其物性参数表征。结果表明:H3PO4溶液活化RHC制备RHAC为最佳活化剂,最优实验条件为H3PO4溶液浓度34%,浸渍时间6h,活化时间60min,活化温度500℃;RHAC对油气的饱和吸附率为26.39%,比表面积为823.68m2/g,总孔容为0.645cm3/g,平均孔径为2.163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硅稻壳炭 活化改性 吸附 物性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囊泡状二氧化硅的合成及油气吸附性能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红宁 戎霄 +3 位作者 黄维秋 韩路 王涛 陈若愚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516-2522,共7页
以正硅酸四甲酯(TMOS)为硅源,P123(EO20PO70EO20)为表面活性剂,在p H=6的磷酸缓冲体系中制备了囊泡状二氧化硅材料.利用乙醇萃取脱除模板剂P123,电镜观测结果表明所得二氧化硅具有大孔囊泡结构,N2吸附结果表明其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大孔容... 以正硅酸四甲酯(TMOS)为硅源,P123(EO20PO70EO20)为表面活性剂,在p H=6的磷酸缓冲体系中制备了囊泡状二氧化硅材料.利用乙醇萃取脱除模板剂P123,电镜观测结果表明所得二氧化硅具有大孔囊泡结构,N2吸附结果表明其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大孔容.通过Boehm滴定法确定了硅羟基数量与吸水率呈正相关.用囊泡状二氧化硅材料与商业化活性炭(AC)和硅胶(SG)对水蒸气、正己烷和油气进行静态吸附.在自建的动态正己烷吸附装置上用对囊泡状二氧化硅材料和商业化AC和SG对正己烷进行动态吸附.吸附结果表明,囊泡状二氧化硅材料的静/动态吸附容量和稳定性都远高于商业化活性炭和硅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泡状二氧化硅 油气吸附 吸水 静/动态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收法油气回收系统优化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董军波 黄维秋 +1 位作者 白秋云 卢建国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11,37,共4页
用PROⅡ大型过程模拟软件对油气回收系统进行了模拟优化,分析了吸收塔进液量、真空泵进口压力以及吸收塔理论塔板数对油气回收率和尾气浓度的影响,将真空泵进口压力由5.3kPa调整至3kPa,吸收塔理论塔板数由9调整至13,吸收塔进液量由60t&#... 用PROⅡ大型过程模拟软件对油气回收系统进行了模拟优化,分析了吸收塔进液量、真空泵进口压力以及吸收塔理论塔板数对油气回收率和尾气浓度的影响,将真空泵进口压力由5.3kPa调整至3kPa,吸收塔理论塔板数由9调整至13,吸收塔进液量由60t·h-1调整至35t·h-1,大大降低了回收成本,且使尾气中油气体积分数由3.9755%降低到2.2622%,油气回收率由95.1%提高到98.7%,优化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回收 PROⅡ软件 吸收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PIV测试水槽流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史小军 王树立 +2 位作者 李恩田 赵书华 王海秀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2期151-154,163,共5页
采用PIV瞬态流场测试技术,利用环形喷管,对水槽内法向面上一个截面上的速度矢量场和涡量场进行测量。定量分析不同雷诺数对速度场和涡量场的影响,描述水槽内涡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子。分析涡旋流场强化传质的本质。结果表明,通过改变流... 采用PIV瞬态流场测试技术,利用环形喷管,对水槽内法向面上一个截面上的速度矢量场和涡量场进行测量。定量分析不同雷诺数对速度场和涡量场的影响,描述水槽内涡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子。分析涡旋流场强化传质的本质。结果表明,通过改变流量引起雷诺数的变化,改变了水槽内涡流的特性。为研究油品调和的流场提供一种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图像测速仪 雷诺数 速度场 涡量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油站油气回收实施方案 被引量:16
17
作者 黄维秋 吕艳丽 +1 位作者 白娟 吕兴辉 《中外能源》 CAS 2009年第12期98-103,共6页
由于在装油、卸油过程中存在损耗,全国加油站每年约有1.45×108m3油气排放到大气中,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加油站排放油气污染主要发生在油罐车向地下储油罐卸油、加油机向汽车油箱加油和地下储油罐"小呼... 由于在装油、卸油过程中存在损耗,全国加油站每年约有1.45×108m3油气排放到大气中,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加油站排放油气污染主要发生在油罐车向地下储油罐卸油、加油机向汽车油箱加油和地下储油罐"小呼吸"等环节。基于此分析,介绍了加油站一阶段油罐车卸油、二阶段加油机加油和三阶段加油站(油库)油气回收装置的油气回收实施方案。同时,介绍了该方案应用的主流工艺技术和设备,着重比较了应用于第三阶段的吸附法、冷凝法、吸收法、膜法等回收工艺的优缺点。建议不同地区应根据不同的排放标准选择适宜的油气回收工艺;只有将油库、油罐车和加油站的相关油气回收工艺设施和设备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系统的油气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油站 油气污染 油品损耗 油气回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Aspen模拟软件优化冷凝法油气回收工艺 被引量:16
18
作者 黄维秋 彭群 李贝贝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09年第4期313-315,338,共4页
利用Aspen模拟软件研究了冷凝法油气回收率与系统能耗的关系,并对冷凝回收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认为:油气回收工艺宜设计为三段制冷工艺。当其制冷温度依次为2℃、-30℃及-80℃时,即可以确保国家规定的95%以上的回收率,且系统能耗... 利用Aspen模拟软件研究了冷凝法油气回收率与系统能耗的关系,并对冷凝回收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认为:油气回收工艺宜设计为三段制冷工艺。当其制冷温度依次为2℃、-30℃及-80℃时,即可以确保国家规定的95%以上的回收率,且系统能耗几乎控制在最低;当其制冷温度依次为2℃、-30℃及-120℃时,回收率可高达99.62%,而系统能耗不会剧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回收 冷凝 ASPEN plus模拟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回收过程优化模拟 被引量:14
19
作者 董军波 黄维秋 +1 位作者 白秋云 王珊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2-45,共4页
用大型过程模拟软件PROⅡ对油气回收系统进行模拟优化,分析了吸收塔进液量和真空泵进口压力对油气回收率和回收塔塔釜回收量的影响,将吸收塔进液量调整至13565kg/h,将真空泵进口压力调整至1kPa左右,从而使油气回收率由94%提高到98%,回... 用大型过程模拟软件PROⅡ对油气回收系统进行模拟优化,分析了吸收塔进液量和真空泵进口压力对油气回收率和回收塔塔釜回收量的影响,将吸收塔进液量调整至13565kg/h,将真空泵进口压力调整至1kPa左右,从而使油气回收率由94%提高到98%,回收塔塔釜回收量由16316kg/h提高到16482k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回收 PROⅡ 吸收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菌超细水雾抑制甲烷爆炸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克 纪虹 +4 位作者 赵旭 李晖 刘娴 于思维 王宇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06-809,共4页
搭建小尺寸实验平台,采用压力传感器测量超细水雾抑爆过程中管道内的压力变化状况,研究含甲烷氧化菌的超细水雾对不同体积分数的甲烷气体爆炸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含甲烷氧化菌的超细水雾能够使爆炸压力明显下降;预处理时间越长,爆炸... 搭建小尺寸实验平台,采用压力传感器测量超细水雾抑爆过程中管道内的压力变化状况,研究含甲烷氧化菌的超细水雾对不同体积分数的甲烷气体爆炸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含甲烷氧化菌的超细水雾能够使爆炸压力明显下降;预处理时间越长,爆炸最大压力下降越多;甲烷体积分数越大,爆炸最大压力越大;菌液雾化量越大,抑制甲烷爆炸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氧化菌 超细水雾 甲烷 爆炸最大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