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储运防腐技术教学实验平台建设与开发 被引量:5
1
作者 周昊 赵会军 +3 位作者 李恩田 王树立 周宁 赵书华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0-114,共5页
针对储运防腐技术实验教学与科研的需要,设计建设了一套大型综合性储运防腐技术教学实验平台,并开发出多种类型的实验项目。该平台综合运用各种先进技术,可模拟埋地油气管线阴极保护工艺系统及其运行工况、管线阴极保护参数检测、管线... 针对储运防腐技术实验教学与科研的需要,设计建设了一套大型综合性储运防腐技术教学实验平台,并开发出多种类型的实验项目。该平台综合运用各种先进技术,可模拟埋地油气管线阴极保护工艺系统及其运行工况、管线阴极保护参数检测、管线防腐层检测及杂散电流干扰检测等任务。该平台综合性强,贴近工程实际,更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储运工程 防腐技术 实验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油装罐油气扩散排放的实验测定及数值模拟 被引量:14
2
作者 黄维秋 王兆利 +4 位作者 纪虹 赵晨露 吕爱华 徐先阳 王翊红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4994-5005,共12页
正确预测储油罐收油作业时罐内油气扩散排放规律对研究油品蒸发损耗及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因而两个关键参数(油罐排放气液比λ及损耗率η)被重点考虑。基于VOF模型、扩散传质模型和RNG k-ε湍流模型,对汽油喷溅式装油损耗进行数值模... 正确预测储油罐收油作业时罐内油气扩散排放规律对研究油品蒸发损耗及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因而两个关键参数(油罐排放气液比λ及损耗率η)被重点考虑。基于VOF模型、扩散传质模型和RNG k-ε湍流模型,对汽油喷溅式装油损耗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比较了不同装油口高度、不同装油速度、不同油罐初始油气浓度条件下罐内的油气扩散规律,并建立汽油装罐蒸发损耗实验平台验证以上数值模拟,模拟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研究结果表明:装油口位置越高,汽油损耗率η越大,随装油速度增大,高装油口损耗率η最大约为0.34%,低装油口约为0.025%。增大油罐初始油气浓度,高装油口损耗率η最大约为0.44%,中装油口约为0.21%,低装油口约为0.043%。最后建议固定顶油罐大呼吸API损耗评估计算公式考虑装油速度及油罐初始油气浓度对蒸发损耗的影响,并尽量采用低装油口及清洗油罐装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 蒸发 扩散 装油速度 初始油气浓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浮顶罐组油气泄漏扩散叠加效应的数值模拟与风洞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黄维秋 方洁 +2 位作者 吕成 吕爱华 孙宪航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504-4516,共13页
内浮顶罐的油气泄漏会给油罐区的安全和环境带来潜在的危害。基于CFD及其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建立了内浮顶罐的风场和油气浓度场数值模拟方法,并通过风洞实验验证其可行性。之后,重点讨论单罐、双罐、四罐情况下的流场与浓度场分... 内浮顶罐的油气泄漏会给油罐区的安全和环境带来潜在的危害。基于CFD及其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建立了内浮顶罐的风场和油气浓度场数值模拟方法,并通过风洞实验验证其可行性。之后,重点讨论单罐、双罐、四罐情况下的流场与浓度场分布。结果显示:紧贴浮盘边圈缝隙泄漏上方的油气浓度最高,容易产生火灾等危险;罐组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作用,由于前方罐的阻挡作用,后方的罐内风速较小,容易产生油气叠加,导致油气浓度高于前方罐,更容易达到爆炸极限。无论从安全、环保还是人员健康方面,都应采取相应措施及时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浮顶罐 油气 风洞 数值模拟 扩散 计算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混输管道水合物防治动态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李建敏 王树立 +2 位作者 饶永超 周诗岽 赵书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5,共5页
水合物防治动态控制技术在保证管道安全运行的同时可利用水合物储气密度高的特点来增大管道输送量。但是,管道内水合物生成位置难以预测性,及水合物颗粒运动规律的复杂性制约了该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该问题,利用气液两相螺旋管流强化天... 水合物防治动态控制技术在保证管道安全运行的同时可利用水合物储气密度高的特点来增大管道输送量。但是,管道内水合物生成位置难以预测性,及水合物颗粒运动规律的复杂性制约了该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该问题,利用气液两相螺旋管流强化天然气水合物生成技术,促使水合物在管道泵站出站处生成;并建立了描述水合物颗粒运动规律的流动体系水合物颗粒宏观运动模型。研究表明,气液两相螺旋管流特有流型螺旋弥散流会促使水合物在管线特定位置生成;而水合物颗粒运动距离小于管道相邻泵站间距。最后,给出管道内水合物生成量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并在水合物颗粒运动终点采取干预措施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动态控制 气液两相螺旋管流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品储运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6
5
作者 赵书华 赵会军 +1 位作者 王树立 周诗岽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2006年第6期621-623,626,共4页
针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与科研的需要,设计创建了一套大型综合性油品储运实验平台。该平台综合了多门课程知识和多种先进技术手段,完全可以模拟油品储运过程中主要生产作业实现各种输送工艺,具有综合多样的实验功能。
关键词 油品储运 实验平台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00 kV高压直流接地电流对埋地管道的干扰
6
作者 赵书华 卢小蝶 +1 位作者 黎少飞 饶永超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5,共7页
基于COMSOL软件建立了±800 kV高压直流接地电流对埋地管道干扰模型,研究接地电流对埋地管道的干扰规律,详细分析了管道最小防护距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管道长度、管道防腐涂层类型、土壤电导率对受到高压直流接地电流干扰的管... 基于COMSOL软件建立了±800 kV高压直流接地电流对埋地管道干扰模型,研究接地电流对埋地管道的干扰规律,详细分析了管道最小防护距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管道长度、管道防腐涂层类型、土壤电导率对受到高压直流接地电流干扰的管道影响较大。管道越长,管道防腐涂层电导率越大,土壤电导率越小,管道的最小防护距离越大,其受到的干扰越大。当管道长度达到或超过600 km时,管道受到的干扰程度趋于稳定;管道常用的3PE、环氧粉末、石油沥青3种防腐涂层中,3PE防腐涂层管道最小防护距离最小,其受到的干扰程度最小;在多层土壤结构中,管道最小防护距离的影响主要由电导率最小的一层土壤决定,可将电导率最小的一层土壤的电导率视为整体土壤的电导率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直流 油气管道 电流干扰 最小防护距离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合物法天然气管道输送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4
7
作者 王树立 饶永超 +2 位作者 周诗岽 李建敏 王淼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1-107,共7页
随着海洋油气开发向深海进军,海底油气混输管线受困于天然气水合物堵塞问题。天然气水合物浆液管道输送技术是保障深水油气田开发的新工艺,而研究天然气水合物浆液的流动特性则是实现上述管输新技术大规模工业应用的重要基础。为此,自... 随着海洋油气开发向深海进军,海底油气混输管线受困于天然气水合物堵塞问题。天然气水合物浆液管道输送技术是保障深水油气田开发的新工艺,而研究天然气水合物浆液的流动特性则是实现上述管输新技术大规模工业应用的重要基础。为此,自行设计了一套模拟海底油气管道天然气水合物生成及其浆体流动的实验装置,分析了模拟海底管道工况下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特点,推断出海底管道中天然气水合物生成大致经历乳状物→粒状物→团状物→云状物4个过程;测定了不同工况下天然气水合物生成的诱导时间和生成时间,发现随着反应压力增大,天然气水合物的诱导、生成时间逐渐缩短;比较了温度对天然气水合物生成的影响,发现随着温度升高,天然气水合物的诱导、生成时间均变长;研究了不同工况下的耗气量;初步探讨了海底管道中流动体系下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机理。该成果为海底管道以水合物法输送天然气提供了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管线 油气输送 管道堵塞 天然气水合物 水合物浆体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槽面在湍流减阻中的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树立 史小军 +2 位作者 赵书华 刘强 王海秀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6-150,共5页
针对长输管道中存在的能源消耗问题,分别从湍流边界层流动特性、拟序结构、条带结构、转捩等方面归纳了沟槽面湍流减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讨论了沟槽的几何形状和尺度、流场压力梯度、沟槽面放置方式对沟槽减阻效能的影响。对沟槽面的减... 针对长输管道中存在的能源消耗问题,分别从湍流边界层流动特性、拟序结构、条带结构、转捩等方面归纳了沟槽面湍流减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讨论了沟槽的几何形状和尺度、流场压力梯度、沟槽面放置方式对沟槽减阻效能的影响。对沟槽面的减阻机理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指出需要利用先进的实验技术如PIV等图像处理手段,并结合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湍流边界层的瞬时流场进行研究,以找出沟槽面湍流减阻的机理。数值模拟了在平板中部横向布置的下凹沟槽的流场情况,得到了一种小涡流动结构,同时验证了这种结构在减阻中的作用,阐述了对减阻的另一种认识,并对沟槽面湍流减阻技术及其工业利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槽面 湍流减阻 拟序结构 条带结构 Phoenics 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排放及回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9
作者 黄维秋 吕成 +3 位作者 郭淑婷 吕爱华 纪虹 赵书华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21-432,M0012,共13页
在分析油气排放及回收领域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后,提出了油气排放及回收领域研发的新理念及应对策略。分别从油品蒸发及油气扩散的基础物性参数、油罐蒸发排放内在的油气传质规律、基于模块设计与积木式组合的油气回收成套技术等方面,... 在分析油气排放及回收领域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后,提出了油气排放及回收领域研发的新理念及应对策略。分别从油品蒸发及油气扩散的基础物性参数、油罐蒸发排放内在的油气传质规律、基于模块设计与积木式组合的油气回收成套技术等方面,总结了油气排放及回收领域的研究进展;尤其创新性地构建出油气传质因子和油气-空气间集中归一化的拟对流扩散系数的测算方法,揭示了油气排放及回收的内在规律,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建议多方面协同合作来研究油气污染全过程的控制,分离净化及资源化利用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成套装备,从而及时地满足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油气排放 油气回收 油气传质 集成回收工艺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分离法脱除天然气中H2S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3
10
作者 赵会军 张庆国 +1 位作者 王树立 赵书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1-124,共4页
选聚酰亚胺中空纤维做分离材料,进行膜分离法脱除天然气中H2S的实验,气体分离以溶解-扩散机理进行。室内开展了进气流量、膜两侧压差、温度变化等几组实验,研究了进气流量、膜两侧压差对脱硫率的影响,H2S传质通量与传质系数的影响因素... 选聚酰亚胺中空纤维做分离材料,进行膜分离法脱除天然气中H2S的实验,气体分离以溶解-扩散机理进行。室内开展了进气流量、膜两侧压差、温度变化等几组实验,研究了进气流量、膜两侧压差对脱硫率的影响,H2S传质通量与传质系数的影响因素及温度变化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脱硫率随进气流量提高而降低;膜两侧压差对脱硫率影响显著,提高膜两侧压差有助于增强H2S传质,但烃损失率增加;分离系数α与温度关系不大。实验条件下,对H2S含量为296mg/m3的原料气,单级膜组件脱硫率可达97%,产品气H2S含量低于管输标准。该实验提供了从天然气中脱除H2S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分离法 聚酰亚胺中空纤维 溶解-扩散机理 脱硫率 分离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作为新型促进剂加速CO_2水合物生成实验 被引量:14
11
作者 代文杰 王树立 +3 位作者 饶永超 吕晓方 刘波 郑亚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3-88,共6页
为了解决气体水合物生成速率慢、储气密度低、生成条件苛刻等难题,利用高压反应釜生成实验装置,探究了添加质量浓度为0.2g/L的氧化石墨烯对CO2水合物生成的诱导时间、气体消耗量及CO2水合物相平衡压力的影响,揭示了温度和压力的变... 为了解决气体水合物生成速率慢、储气密度低、生成条件苛刻等难题,利用高压反应釜生成实验装置,探究了添加质量浓度为0.2g/L的氧化石墨烯对CO2水合物生成的诱导时间、气体消耗量及CO2水合物相平衡压力的影响,揭示了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规律,与去离子水中CO2水合物生成实验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其促进机理。结果表明:①氧化石墨烯具有动力学促进和热力学促进的双重作用,能够加快CO2水合物体系的传热传质效率,促进气体溶解,提高成核速率和气体消耗量,降低相平衡压力;②与去离子水相比,氧化石墨烯体系下CO2水合物生成诱导时间缩短了74%~85%;③温度为6℃时,随着初始压力的不同氧化石墨烯均能提高气体消耗量,在4MPa时气体消耗量增长幅度最大,达17.2%,提高了水合物储气密度;④氧化石墨烯降低CO2水合物相平衡压力的最大降幅为20%。结论认为,该新型促进剂能够提高CO2水合物的生成速率和储气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物技术应用 CO2水合物 氧化石墨烯 新型促进剂 传热效率 诱导时间 气体消耗量 相平衡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中空纤维膜吸收法烟气脱硫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韩永嘉 王树立 +2 位作者 李辉 郗春满 周诗岽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5-158,共4页
采用质量分数为30%的甲基二乙醇胺(MDEA)水溶液为烟气SO2吸收液,聚丙烯(PP)中空纤维微孔膜组件为吸收器,研究吸收液温度、流量变化,气体停留时间,以及气液两相流程等操作条件对聚丙烯(PP)中空纤维膜脱硫率的影响。研究表明30%MDEA水溶... 采用质量分数为30%的甲基二乙醇胺(MDEA)水溶液为烟气SO2吸收液,聚丙烯(PP)中空纤维微孔膜组件为吸收器,研究吸收液温度、流量变化,气体停留时间,以及气液两相流程等操作条件对聚丙烯(PP)中空纤维膜脱硫率的影响。研究表明30%MDEA水溶液在温度35℃、流量100 mL/min的最佳试验条件下,经过一个膜吸收过程后,试验模拟烟气(含2.02%SO2+N2)中SO2含量从57.2 g/m3降到8.01 g/m3,脱硫率达86%,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若放大后应用于工业脱硫必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空纤维膜 膜吸收 MDEA水溶液 脱硫率 S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抑制技术与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建敏 王树立 +3 位作者 周诗岽 马维俊 饶永超 赵书华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2-25,共4页
针对目前广泛使用的热力学抑制剂用量大、成本高,并且污染环境的缺点,详细总结了国内外动力学抑制剂、防聚剂及离子液体抑制剂的研究现状。此外,结合天然气水合物浆液管道输送技术的发展趋势,阐述了水合物防治动态控制技术,得出该技术... 针对目前广泛使用的热力学抑制剂用量大、成本高,并且污染环境的缺点,详细总结了国内外动力学抑制剂、防聚剂及离子液体抑制剂的研究现状。此外,结合天然气水合物浆液管道输送技术的发展趋势,阐述了水合物防治动态控制技术,得出该技术在保证油气管道安全运行的同时利用水合物储气密度较高的特点可增大管道输送量,并且该技术最终将取代其他水合物抑制技术的结论。最后,说明了水合物抑制技术的发展方向,并就水合物抑制技术的研究给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抑制 低剂量抑制剂 动态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吸收回收系统的研究及工业应用——(Ⅰ)中型试验及结果分析 被引量:23
14
作者 黄维秋 蔡智 +1 位作者 赵书华 徐燕平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49-53,共5页
在蒸发油气吸收回收技术小试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出常温常压吸收法油气回收中试装置,并利用已开发的吸收剂AbsFOV-97进行了中试试验。结果表明,当系统进料气、吸收剂AbsFOV-97、汽油的体积流量比为10.0∶1.0∶0.5、真空泵解吸压力小于13.3... 在蒸发油气吸收回收技术小试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出常温常压吸收法油气回收中试装置,并利用已开发的吸收剂AbsFOV-97进行了中试试验。结果表明,当系统进料气、吸收剂AbsFOV-97、汽油的体积流量比为10.0∶1.0∶0.5、真空泵解吸压力小于13.3kPa时,系统回收率高达97%以上,高于设计指标,且回收汽油的质量满足使用要求。统计数据表明,油气回收系统进料气、尾气中平均油气摩尔质量分别为65.51、48.97g/mol,该值可为油品蒸发损耗及其控制技术的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料 回收 蒸发损失 吸收过程 中型试验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拱顶罐收油过程中油气扩散排放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4
15
作者 王兆利 黄维秋 +3 位作者 纪虹 赵晨露 李丽 张齐正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71-378,共8页
拱顶罐收油过程中油品蒸发及油气扩散排放规律对环境污染控制及损耗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VOF模型、扩散传质模型和RNGk-ε湍流模型,对5000m^3拱顶油罐底部装汽油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比较了不同装油速度、不同油罐初始油气质量分数下... 拱顶罐收油过程中油品蒸发及油气扩散排放规律对环境污染控制及损耗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VOF模型、扩散传质模型和RNGk-ε湍流模型,对5000m^3拱顶油罐底部装汽油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比较了不同装油速度、不同油罐初始油气质量分数下,罐内油气扩散及蒸发损耗规律。结果表明,增加装油速度,汽油蒸发率减小,损耗率变化不大,约为0.022%;增加油罐初始油气质量分数,汽油蒸发率减小,损耗率增大。建议API(美国石油学会)拱顶油罐收油蒸发损耗评估公式中考虑装油速度和初始油气质量分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拱顶罐 装油速度 初始油气质量分数 数值模拟 排放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液体强化二氧化碳水合物生成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建敏 王树立 +3 位作者 饶永超 张琳 戴源 刘墨夫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4-127,共4页
实验研究了搅拌体系下离子液体1-(3-磺酸基)丙基-3-甲基咪唑十二烷基磺酸盐([MIMPS] DBSA)、1-(3-磺酸基)丙基哌啶十二烷基苯磺酸盐([PIPS] DBSA)、1-(3-磺酸基)丙基吡咯烷十二烷基苯磺酸盐([PYPS] DBSA)、鼠李糖脂(Rha-C1... 实验研究了搅拌体系下离子液体1-(3-磺酸基)丙基-3-甲基咪唑十二烷基磺酸盐([MIMPS] DBSA)、1-(3-磺酸基)丙基哌啶十二烷基苯磺酸盐([PIPS] DBSA)、1-(3-磺酸基)丙基吡咯烷十二烷基苯磺酸盐([PYPS] DBSA)、鼠李糖脂(Rha-C10-C10)在2~10℃内对CO2水合物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试剂对CO2水合物生成相平衡压力的影响受到温度及浓度的双重影响.[MIMPS] DBSA、[PIPS] DBSA、[PYPS] DBSA、Rha-C10-C10降低CO2水合物相平衡压力最大幅度分别为16.4%、10.8%、17.0%、16.0%,促进CO2水合物生成最佳质量分别为100、500、500、500 mg/kg.最后,计算了各个最佳浓度化学试剂体系CO2耗气量,发现[MIMPS] DBSA、[PIPS] DBSA、[PYPS] DBSA、Rha-C10-C10增大CO2耗气量最大幅度分别为31.9%、32.5%、48.9%、3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水合物 离子液体 相平衡压力 耗气量 最佳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吸收回收系统的研究及工业应用——(Ⅱ)工业试验及效果分析 被引量:17
17
作者 蔡智 黄维秋 +1 位作者 赵书华 徐燕平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41-44,共4页
在油气吸收回收系统中型试验的基础上,开发了常温常压吸收法工业化油气回收系统,并进行了工业应用。结果表明,该油气回收系统平均回收率可达95.13%,每年可回收汽油529t;装车期间装车口周围环境大气中总烃浓度平均降低98.06%。企业通过... 在油气吸收回收系统中型试验的基础上,开发了常温常压吸收法工业化油气回收系统,并进行了工业应用。结果表明,该油气回收系统平均回收率可达95.13%,每年可回收汽油529t;装车期间装车口周围环境大气中总烃浓度平均降低98.06%。企业通过实施油气回收系统,节能及经济效益明显,且很好地改善了装车场所的作业环境,克服了油气排放带来的安全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料 蒸发损失 回收 吸收过程 环境保护 工业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法应用于脱除硫化氢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赵会军 刘凯 李俊玲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5-129,共5页
根据脱氮硫杆菌利用硫代硫酸盐、硫化物作为能源的性质,研究了脱氮硫杆菌应用于脱除硫化氢工艺中的碳酸钠溶液再生。通过单因素分析,进行了碳酸钠溶液含量、温度、pH值、进气速率、喷淋量、停留时间及洗涤液中含脱氮硫杆菌等因素对脱硫... 根据脱氮硫杆菌利用硫代硫酸盐、硫化物作为能源的性质,研究了脱氮硫杆菌应用于脱除硫化氢工艺中的碳酸钠溶液再生。通过单因素分析,进行了碳酸钠溶液含量、温度、pH值、进气速率、喷淋量、停留时间及洗涤液中含脱氮硫杆菌等因素对脱硫率影响的实验研究,初步确定了含H2S(浓度≤1300mg/m3)天然气脱硫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25~35℃,pH值8~9,初始碳酸钠质量分数5%,停留时间90s。实验结果还表明:喷淋量和进气速率都会影响脱硫率;进入吸收塔的再生碱液携带有脱氮硫杆菌,而含脱氮硫杆菌的洗涤液(再生碱液)有利于提高脱硫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氮硫杆菌 生物脱硫 涡流扩散系数 硫化氢 脱硫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甲基咪唑离子液体促进CO_2水合物生成实验探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琳 徐小军 +3 位作者 周诗岽 李工 王树立 李建敏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46,共5页
为解决水合物法捕获封存CO2技术中水合物反应生成速率慢、储气密度低等难题,自主合成了一种含有表面活性基团的1-甲基咪唑类离子液体水合物促进剂,探究其对CO2水合物的生成促进作用。采用高压磁动力搅拌反应釜,在静态和搅拌体系下,研究... 为解决水合物法捕获封存CO2技术中水合物反应生成速率慢、储气密度低等难题,自主合成了一种含有表面活性基团的1-甲基咪唑类离子液体水合物促进剂,探究其对CO2水合物的生成促进作用。采用高压磁动力搅拌反应釜,在静态和搅拌体系下,研究了在合成的离子液体的水溶液中CO2水合物的反应速率、反应时间、气体消耗量及其对水合物生成过程的影响,并与SDBS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促进剂对水合物生成促进的动力学机理。实验结果表明,1-甲基咪唑离子液体可缩短诱导时间,提高水合物生成速率和储气量,其最佳反应浓度为0.1g/L,远低于SDBS对应的0.7g/L,且促进效果比SDBS好,6℃时,CO2水合物的反应生成速率提高了1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水合物 生成促进剂 1-甲基咪唑 离子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添加剂对二氧化碳水合物生成条件影响的实验研究及动力学模型建立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树立 余汇军 +1 位作者 石青树 于永涛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22,33,共4页
基于水合物法储存分离二氧化碳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实验研究了复合添加剂对二氧化碳水合物生成条件的影响,选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以及两者的混合溶液作为实验用溶液,研究发现当采用浓度为265mg/L的SDS... 基于水合物法储存分离二氧化碳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实验研究了复合添加剂对二氧化碳水合物生成条件的影响,选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以及两者的混合溶液作为实验用溶液,研究发现当采用浓度为265mg/L的SDS和SDBS质量比为1:1的复合添加剂溶液时,二氧化碳水合物的相平衡点最低,最易生成,此时的溶液体系能很好的促进水合物生成,而且比单一的SDS溶液或者SDBS溶液体系下水合物的生成条件都有所降低。建立了考虑复合添加剂促进作用的新型水合物生成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水合物 动力学模型 相平衡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