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
1
1
作者
周国庆
朱祖福
+1 位作者
王辉
徐裕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37,共8页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临床结局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江阴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包括单纯静脉溶栓、机械取栓和桥接治...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临床结局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江阴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包括单纯静脉溶栓、机械取栓和桥接治疗)患者。详细收集患者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缺血性卒中、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吸烟史);收集入院检查指标[首次发现异常至急诊时间、收缩压、舒张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治疗前实验室检查结果[随机血糖、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纤维蛋白原];根据患者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灌注成像区分责任血管所在部位(前循环、后循环、前后循环)并收集相关影像学参数(梗死核心体积和缺血半暗带体积)。单纯静脉溶栓和桥接治疗患者收集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机械取栓和桥接治疗患者收集入院至动脉穿刺时间及取栓后血管再通情况[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收集患者出院时情况(出院NIHSS评分)。根据出院后90 d随访mRS评分将患者分为结局不良(mRS评分3~6分)组和结局良好(mRS评分0~2分)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临床结局的因素,并分别生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探讨对结局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患者152例,男86例,女66例;年龄38~91岁,平均(73±10)岁。其中单纯静脉溶栓52例,单纯机械取栓24例,桥接治疗76例。再灌注治疗后结局不良患者69例(结局不良组),结局良好患者83例(结局良好组),两组患者年龄、糖尿病、首次发现异常至急诊时间、入院收缩压、入院舒张压、入院NIHSS评分、治疗前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和NT-proBN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CT灌注参数方面,结局不良组具有较大的梗死核心[49(20,84)ml比8(2,19)ml,Z=-7.049,P<0.01]和缺血半暗带体积[164(107,243)ml比55(17,131)ml,Z=-6.128,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结局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入院NIHSS评分(OR=1.203,95%CI:1.085~1.334,P<0.01)、梗死核心体积(OR=1.048,95%CI:1.023~1.073,P<0.01)。联合入院NIHSS评分和梗死核心体积二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7(P<0.01)。结论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后结局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入院NIHSS评分和梗死核心体积,联合入院NIHSS评分与梗死核心体积或可对结局不良患者进行有效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脑梗死
预测
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不同破裂点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
8
2
作者
闫凯旋
高恒
+5 位作者
徐伟东
周新民
王其平
徐向东
吴伟
叶富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582-588,共7页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动脉瘤破裂(IAR)的不同破裂点(瘤体、瘤颈及瘤顶)对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5月q012年3月连续纳入的135例(148个动脉瘤)接受显微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术后患...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动脉瘤破裂(IAR)的不同破裂点(瘤体、瘤颈及瘤顶)对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5月q012年3月连续纳入的135例(148个动脉瘤)接受显微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术后患者的预后评价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进行评定。将发生IAR动脉瘤的不同破裂点作为影响因素,并对其与IAR患者不同预后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35例患者的148个动脉瘤夹闭术中,30例患者的31个动脉瘤发生术中破裂(占动脉瘤20.9%,占患者22.2%),其中破裂点发生在动脉瘤顶部9个、体部17个及颈部5个。17例患者GOS评分5分,8例4分,2例3分,1例2分,2例1分;预后良好者共25例,预后不良者共5例。IAR不同破裂点对于IAR患者预后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273,95%CI:6.764~18.344,P=0.006),其中25例瘤体、顶部破裂者中1例预后不良,5例瘤颈部破裂者中4例预后不良。结论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动脉瘤破裂点对于IAR患者预后可产生明显影响,其中瘤颈部破裂是导致患者不良预后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预后
前循环动脉瘤
显微动脉瘤夹闭术
动脉瘤术中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
1
1
作者
周国庆
朱祖福
王辉
徐裕
机构
江苏省
江阴市
人民医院
神经
内科
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
医院
神经
内科
出处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37,共8页
基金
江阴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科研项目(M202207)。
文摘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临床结局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江阴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包括单纯静脉溶栓、机械取栓和桥接治疗)患者。详细收集患者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缺血性卒中、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吸烟史);收集入院检查指标[首次发现异常至急诊时间、收缩压、舒张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治疗前实验室检查结果[随机血糖、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纤维蛋白原];根据患者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灌注成像区分责任血管所在部位(前循环、后循环、前后循环)并收集相关影像学参数(梗死核心体积和缺血半暗带体积)。单纯静脉溶栓和桥接治疗患者收集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机械取栓和桥接治疗患者收集入院至动脉穿刺时间及取栓后血管再通情况[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收集患者出院时情况(出院NIHSS评分)。根据出院后90 d随访mRS评分将患者分为结局不良(mRS评分3~6分)组和结局良好(mRS评分0~2分)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临床结局的因素,并分别生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探讨对结局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患者152例,男86例,女66例;年龄38~91岁,平均(73±10)岁。其中单纯静脉溶栓52例,单纯机械取栓24例,桥接治疗76例。再灌注治疗后结局不良患者69例(结局不良组),结局良好患者83例(结局良好组),两组患者年龄、糖尿病、首次发现异常至急诊时间、入院收缩压、入院舒张压、入院NIHSS评分、治疗前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和NT-proBN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CT灌注参数方面,结局不良组具有较大的梗死核心[49(20,84)ml比8(2,19)ml,Z=-7.049,P<0.01]和缺血半暗带体积[164(107,243)ml比55(17,131)ml,Z=-6.128,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结局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入院NIHSS评分(OR=1.203,95%CI:1.085~1.334,P<0.01)、梗死核心体积(OR=1.048,95%CI:1.023~1.073,P<0.01)。联合入院NIHSS评分和梗死核心体积二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7(P<0.01)。结论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后结局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入院NIHSS评分和梗死核心体积,联合入院NIHSS评分与梗死核心体积或可对结局不良患者进行有效预测。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脑梗死
预测
结局
Keywords
Atrial fibril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
Prediction
Outcome
分类号
R743.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R541.75 [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不同破裂点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
8
2
作者
闫凯旋
高恒
徐伟东
周新民
王其平
徐向东
吴伟
叶富华
机构
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出处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582-588,共7页
文摘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动脉瘤破裂(IAR)的不同破裂点(瘤体、瘤颈及瘤顶)对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5月q012年3月连续纳入的135例(148个动脉瘤)接受显微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术后患者的预后评价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进行评定。将发生IAR动脉瘤的不同破裂点作为影响因素,并对其与IAR患者不同预后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35例患者的148个动脉瘤夹闭术中,30例患者的31个动脉瘤发生术中破裂(占动脉瘤20.9%,占患者22.2%),其中破裂点发生在动脉瘤顶部9个、体部17个及颈部5个。17例患者GOS评分5分,8例4分,2例3分,1例2分,2例1分;预后良好者共25例,预后不良者共5例。IAR不同破裂点对于IAR患者预后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273,95%CI:6.764~18.344,P=0.006),其中25例瘤体、顶部破裂者中1例预后不良,5例瘤颈部破裂者中4例预后不良。结论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动脉瘤破裂点对于IAR患者预后可产生明显影响,其中瘤颈部破裂是导致患者不良预后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预后
前循环动脉瘤
显微动脉瘤夹闭术
动脉瘤术中破裂
Keywords
Intracranial aneurysm
Prognosis
Anterior circulation aneurysm
Microsurgical aneurysmclipping
Intraoperative aneurysm rupture
分类号
R74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周国庆
朱祖福
王辉
徐裕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不同破裂点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闫凯旋
高恒
徐伟东
周新民
王其平
徐向东
吴伟
叶富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