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省适宜水面率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杨树滩 仲兆林 华萍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31-34,共4页
通过对江苏省情、水域现状及20世纪50年代以来水域变化的调查分析,评价了现状水域状况,指明了研究适宜水面率的重要意义。以现状水面率调查评价为基础,借鉴国内外适宜水面率相关研究成果,对适宜水面率作了界定。根据江苏省情,提出了一... 通过对江苏省情、水域现状及20世纪50年代以来水域变化的调查分析,评价了现状水域状况,指明了研究适宜水面率的重要意义。以现状水面率调查评价为基础,借鉴国内外适宜水面率相关研究成果,对适宜水面率作了界定。根据江苏省情,提出了一种新的水面率研究方法——类比法,采用该方法对江苏各地级行政区和全省总体适宜水面率进行了详细研究,提出了相应成果,并进行了合理性分析。研究方法及思路对类似地区和大尺度地域适宜水面率研究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宜水面率 类比法 水域状况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溧阳市需水预测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悦 汪姗 张磊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87-91,119,共6页
针对《溧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提取了与水资源密切相关的控制性指标内容,采用分类指标法和分项建设用地指标法,对溧阳市不同水平年各种来水频率下的规划需水量进行了预测;并对需水规模进行了合理性分析。通过比较,最终采用了... 针对《溧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提取了与水资源密切相关的控制性指标内容,采用分类指标法和分项建设用地指标法,对溧阳市不同水平年各种来水频率下的规划需水量进行了预测;并对需水规模进行了合理性分析。通过比较,最终采用了分类指标法得到的需水预测结果:2020年和2030年溧阳市的需水总量分别为3.99亿m3和4.18亿m3。在此基础上,对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控制指标的相符性以及用水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需水规模符合相应控制指标的要求;②用水结构变化符合相应的控制目标;③需水预测结果基本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需水预测 需水规模 用水效率 用水结构 分类指标法 分项建设用地指标法 溧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沙河水库水位流量关系率定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潘杰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30-32,41,共4页
水库泄流建筑物具有稳定的水流边界条件,有利于水位流量关系的确定,但人工定线具有工作量大,易出错等特点。以江苏溧阳沙河水库为例,基于相关规范利用VB语言开发出一套适合水库站的计算机定线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不同水工结构、不同出流... 水库泄流建筑物具有稳定的水流边界条件,有利于水位流量关系的确定,但人工定线具有工作量大,易出错等特点。以江苏溧阳沙河水库为例,基于相关规范利用VB语言开发出一套适合水库站的计算机定线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不同水工结构、不同出流状态的流量关系率定,取得了定线速度快、精度高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泄水建筑物 水位流量关系 率定 流量信息处理系统 沙河水库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中小城市地下水分区评价模型研究及应用
4
作者 潘茹 徐乾 +2 位作者 贺阳颖 董剑锋 华晨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217-220,共4页
为进一步优化地下水的开发与保护,提出一套地下水分区评价体系,重点分析开采潜力、水质、地面沉降三类评价因子的影响程度,构建地下水分区评价模型。在各因素权重分配方面,采用层次法与专家法相结合的办法,综合反映其对浅层地下水开发... 为进一步优化地下水的开发与保护,提出一套地下水分区评价体系,重点分析开采潜力、水质、地面沉降三类评价因子的影响程度,构建地下水分区评价模型。在各因素权重分配方面,采用层次法与专家法相结合的办法,综合反映其对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的影响程度。研究应用于常州市地下水资源评估分析中,论证该城市分区开发规划。结果表明,分区评价模型所得评价结果与常州市发展规划相一致,能够较好地体现该城市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可为类似中小城市规划提供一种分析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分区评价模型 开发规划 井型设计 保护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太湖江苏段入湖河道污染物通量与湖区水质的响应关系 被引量:26
5
作者 吕文 杨惠 +6 位作者 杨金艳 马倩 高晓平 蒋如东 王晓杰 徐勇 聂青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54-1462,共9页
基于2008-2018年环太湖江苏段入湖河道污染物通量及湖区水质数据,从时空变化及相关关系两个方面探讨了入湖污染物通量与湖区水质的响应关系,并分析了污染物进入湖体影响水质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太湖污染减排已见成效,氨氮、总氮、高锰... 基于2008-2018年环太湖江苏段入湖河道污染物通量及湖区水质数据,从时空变化及相关关系两个方面探讨了入湖污染物通量与湖区水质的响应关系,并分析了污染物进入湖体影响水质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太湖污染减排已见成效,氨氮、总氮、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入湖污染物通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率分别为8.0%、2.0%、1.6%和2.2%,湖体氨氮和总氮时间格局响应较好,年均下降率分别为2.1%和2.3%.湖体氨氮、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与入湖污染物通量整体由西北部、西部湖区向东南部、东部湖区递减,空间格局上响应基本一致.全湖区年尺度总氮、氨氮浓度与入湖河道污染物通量分别呈显著正相关、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影响湖区总氮、氨氮的主要因子为入湖河道的总氮、氨氮浓度,其次为入湖河道浓度与原湖区水质差值,因此亟需加强入湖河道水质浓度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通量 太湖 水质 环太湖入湖河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有效不透水下垫面的城市雨洪模拟模型——Ⅱ.雨洪模拟及水文响应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周宏 刘俊 +4 位作者 高成 周毅 胡尊乐 徐向阳 宋凯璇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85-494,共10页
为了分析有效不透水下垫面在城市雨洪模拟中的水文响应机理,以常州市双桥浜径流小区为研究区域,构建考虑有效不透水下垫面的城市雨洪模型。利用实测资料先确定屋顶中有效不透水面积的比例,再率定模型其余参数。采用不同的方法表征不透水... 为了分析有效不透水下垫面在城市雨洪模拟中的水文响应机理,以常州市双桥浜径流小区为研究区域,构建考虑有效不透水下垫面的城市雨洪模型。利用实测资料先确定屋顶中有效不透水面积的比例,再率定模型其余参数。采用不同的方法表征不透水性,设置不同的模拟方案,分析有效不透水面积及总不透水面积的水文响应。结果表明:与正确使用有效不透水面积的模拟结果相比,用总不透水面积表征模型不透水性且直接移用有效不透水面积模型参数,会高估洪峰流量及洪量;使用总不透水面积表征不透水性,进而率定模型,低重现期时洪峰流量偏大,高重现期时洪峰流量偏低,并且会低估洪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不透水面积 城市雨洪模拟 总不透水面积 水文响应 不透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原水文实验区(流域)的发展及应用 被引量:7
7
作者 王船海 华文娟 +2 位作者 杨海 向小华 李书建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15,共9页
通过对国内平原水文实验区(流域)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与目前国外水文实验区观测水平和研究方向进行简要对比,总结平原水文实验区在研究和应用中取得的主要成果及遇到的问题。以在太湖流域平原的实验研究为例,分析金坛水文实验区的研究... 通过对国内平原水文实验区(流域)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与目前国外水文实验区观测水平和研究方向进行简要对比,总结平原水文实验区在研究和应用中取得的主要成果及遇到的问题。以在太湖流域平原的实验研究为例,分析金坛水文实验区的研究和建设过程,做出相关展望和提议,以期为未来平原水文实验区(流域)的新建、恢复和扩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实验区 水文实验流域 平原区 发展历程 实验区建设 太湖流域 金坛水文实验区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州市城市饮用水源地安全评价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晓杰 韦忠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37-38,共2页
选取12个一般污染物和10个有毒污染物,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常州市2个饮用水源地的水质的单项指数和综合指数进行了分析。结果为:一般污染物单项指数变化范围为1~1.63,综合指数变化范围为1.1—1.16,... 选取12个一般污染物和10个有毒污染物,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常州市2个饮用水源地的水质的单项指数和综合指数进行了分析。结果为:一般污染物单项指数变化范围为1~1.63,综合指数变化范围为1.1—1.16,水质指数均为2;10个有毒污染物中,除石油类2004年和2005年单项指数为4外,其余污染物的单项指数均为1。分析结果表明,常州市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较好,基本满足饮用水水质要求,但由于船舶泄漏污染物以及上游来水污染的危胁,水质安全存在隐患。对出现突发性水质污染事故时的应对措施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地 安全评价 保护对策 城市饮用水 常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引长江水改善常州地区水环境效果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韦忠 王晓杰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8-81,99,共5页
调水工程是一种改善水环境的工程措施,有必要对其引水效果和调度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常州市沿江水利枢纽2011年5月15~19日连续5 d调水试验的实测数据,分析了引水前后污染物浓度变化和引水流量与水质综合指数的关系,阐明了调水对常... 调水工程是一种改善水环境的工程措施,有必要对其引水效果和调度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常州市沿江水利枢纽2011年5月15~19日连续5 d调水试验的实测数据,分析了引水前后污染物浓度变化和引水流量与水质综合指数的关系,阐明了调水对常州市河道水环境的改善程度和范围。从水质改善的时效上看,连续3~4 d的翻水方案为较优方案。研究结果为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优化调度方案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水工程 水环境 改善效果 太湖 江苏常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州市金坛区近60a降水量计算与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汪姗 张磊 +1 位作者 王丽 张悦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06期85-88,共4页
常州市金坛区地处江苏省南部,为了深入研究金坛区多年来降水量变化,为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提供重要依据,选取金坛区及周边9处雨量站资料,在对资料进行三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多年降水量,分析时空分布、变化趋... 常州市金坛区地处江苏省南部,为了深入研究金坛区多年来降水量变化,为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提供重要依据,选取金坛区及周边9处雨量站资料,在对资料进行三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多年降水量,分析时空分布、变化趋势等特征。结果表明,选取的资料符合三性要求,金坛区多年面平均降水量为1 102.5 mm;空间上,由西北丘陵山区向东南平原圩区逐渐减小,但变化梯度不大;时间上,具有3,5,7,9~10 a的年际周期变化和14 a的年代际周期振荡特征,年内分配不均但较有规律,月际分配呈铃形分布;趋势上,总体呈丰枯相间的情势,20世纪90年代形成高值期,2004年以后降水量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泰森多边形法 降水时空分布规律 金坛区 常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州市可用水量核算及优化配置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卫东 李一平 +2 位作者 孙玮 谷黄河 朱晓琳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0-54,共5页
为明确常州市可用水量,贯彻落实“以水而定”,根据水资源条件和来水水源,提出县级行政区可用水量核算方法,核算了各分区不同水平年、不同来水频率的地表水可用水量、地下水可用水量、非常规水可用水量和外调水可用水量,将可用水量核算... 为明确常州市可用水量,贯彻落实“以水而定”,根据水资源条件和来水水源,提出县级行政区可用水量核算方法,核算了各分区不同水平年、不同来水频率的地表水可用水量、地下水可用水量、非常规水可用水量和外调水可用水量,将可用水量核算结果进一步分配至各县级行政区并提出优化配置建议,核算结果可为常州市的未来规划和城市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用水量核算 水资源优化配置 以水而定 刚性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信息熵的江苏氵鬲湖水质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龚慧 纪海婷 +2 位作者 李骏 国静 邵飞燕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7-53,65,共8页
为得出近年来江苏滆湖水质变化趋势,基于2008~2016年近9 a的长期水质实测资料,分析了不同水质指标的年际与年内变化趋势,并发出100份问卷,根据专家经验得到主观权重,根据信息熵理论得到客观权重,最终基于综合权重构建了新型水质综合评... 为得出近年来江苏滆湖水质变化趋势,基于2008~2016年近9 a的长期水质实测资料,分析了不同水质指标的年际与年内变化趋势,并发出100份问卷,根据专家经验得到主观权重,根据信息熵理论得到客观权重,最终基于综合权重构建了新型水质综合评价模型,并对滆湖不同分区的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水质指标近9 a均呈总体降低趋势,在2008年之后出现显著降低,原因可能是由于近年治理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缓冲区水质指标普遍高于其余区域,最高高出了37.2%;不同水质指标年内变化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在11月至次年2月水质普遍较差;基于新型水质综合评价模型,分析了滆湖不同分区的水质类别,发现核心区与开发控制利用区属于Ⅲ类水,而缓冲区水质属于Ⅳ类水,水质较差,需及时制定相应措施改善缓冲区水质。研究得出的结论符合实际数据观测情况与当地实际情况,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使用价值,可为当地水质治理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时空分布 问卷调查 综合权重 新型水质综合评价模型 滆湖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分布曲线的常州市暴雨组合概率 被引量:3
13
作者 胡尊乐 张悦 +1 位作者 李丹 汪姗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8-72,94,共6页
基于常州雨量站1951—2015年的年最大1 d、3 d降水量资料,利用Copula联结函数构建联合分布函数,推算相应的同现重现期和组合风险率,并以此为基础,评价常州市2015年"6·26"暴雨可能的重现期和风险率。结果表明:某一设计标... 基于常州雨量站1951—2015年的年最大1 d、3 d降水量资料,利用Copula联结函数构建联合分布函数,推算相应的同现重现期和组合风险率,并以此为基础,评价常州市2015年"6·26"暴雨可能的重现期和风险率。结果表明:某一设计标准下的年最大1 d、3 d降水遭遇时的同现重现期大于年最大1 d或3 d降水单变量对应的重现期;同一设计频率的暴雨遭遇的风险率较高,且随着重现期增大而减小;"6·26"暴雨的同现重现期为218 a,同现风险率为17.4%,此次暴雨具有特殊性和罕见性,常州市未来的防洪形势将更为严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组合 联结函数 年最大1d降水 年最大3d降水 常州“6·26”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典型区河-库水文网络连通综合评估 被引量:4
14
作者 卜久贺 李春晖 +2 位作者 王烜 杨薇 邵飞燕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5-62,共8页
为合理评估水电建设背景下的河流连通性,选择长江流域高坝大库(金沙江下游)、低坝枢纽(汉江中下游)和山区小水电(景谷)3种典型的河-库系统为研究区。概化典型研究区河-库连通的水文网络模型,将水电站、过渡区、河流汇聚点、闸坝作为重... 为合理评估水电建设背景下的河流连通性,选择长江流域高坝大库(金沙江下游)、低坝枢纽(汉江中下游)和山区小水电(景谷)3种典型的河-库系统为研究区。概化典型研究区河-库连通的水文网络模型,将水电站、过渡区、河流汇聚点、闸坝作为重要的网络节点。然后基于网络的水文连通功能、生态环境功能和社会贡献功能构建水文网络连通评估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模糊综合评估方法对典型河-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坝大库和低坝枢纽连通性为四级(差),山区小水电连通性为五级(极差)。基于评估结果,针对不同类型的河-库系统给出改善连通性的建议。金沙江下游高坝大库可通过电站的联合调度,对下泄流量进行调控;汉江中下游低坝枢纽应当进一步对流量和水华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确定最佳生态流量,通过对上游水电站进行联合调度,得到抑制水华的下泄流量;景谷河山区小水电需要对网络连通影响较大的小水电实施生态调度,并拆除、改建水库调节能力较差、水力发电效率较低的小水电,改善河网连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库 过渡区 水文网络 连通性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的常州市地面沉降时空演变规律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李红慧 侯占东 李书建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4-58,87,共6页
采用PS-InSAR时序技术对常州市2018-01~2019-12的24期Sentinel-1A影像数据进行处理,获取常州市地面形变信息。所得结果与同期水准监测数据有较好的一致性,两者较差最大值为6.1 mm、平均值为2.7 mm、均方根误差(RMSE)为1.7 mm。结果显示... 采用PS-InSAR时序技术对常州市2018-01~2019-12的24期Sentinel-1A影像数据进行处理,获取常州市地面形变信息。所得结果与同期水准监测数据有较好的一致性,两者较差最大值为6.1 mm、平均值为2.7 mm、均方根误差(RMSE)为1.7 mm。结果显示,抬升区域主要位于城镇,累积抬升量平均值约为7.3 mm;沉降区域主要位于农村,累积沉降量平均值约为7.6 mm;武进区南部等地局部沉降严重,累积沉降量平均值超过15 mm。分析第Ⅱ承压水水位变化对地面沉降的影响显示,两者相关系数为0.55;同时分析某分层基岩标各地层回弹情况发现,深部地层多数处于反弹阶段,而浅部地层是目前土层压缩(沉降)的主要层段。说明近2 a第Ⅱ承压水对常州市地面沉降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已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浅部地层土层压缩已成为常州市地面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PS-INSAR 水准测量 第Ⅱ承压水 常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州市应急水源比选与论证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潘杰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4-57,共4页
为有效应对长江水源的突发性水污染事故,为常州市构建双水源供水体系提供支撑,从应急水源内涵出发,经水源比选确定了德胜河为常州市区应急水源地。基于现有应急供水的相关规定,经预测分析确定了该应急水源的应急供水时间为7 d,应急供水... 为有效应对长江水源的突发性水污染事故,为常州市构建双水源供水体系提供支撑,从应急水源内涵出发,经水源比选确定了德胜河为常州市区应急水源地。基于现有应急供水的相关规定,经预测分析确定了该应急水源的应急供水时间为7 d,应急供水规模为30.0万m3/d;提出了应急水源论证的方案,采用太湖流域数字模型进行了水量水质联合模拟。研究表明:德胜河作为应急水源在水量上是有保障的,但是取水处Ⅲ类水质维持时间仅有3 d,无法达到设计的7d应急供水时间,需增加深度处理工艺才能满足出厂水质达标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水源地 比选 方案论证 常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州地区1978年-2012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7
17
作者 潘杰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5-248,共4页
利用1978年-2012年26个雨量站资料,基于线性回归、小波分析、滑动平均曲线等方法分析了常州地区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5年来常州地区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降水变化存在5a、10a两个主周期;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总体呈西南向东北... 利用1978年-2012年26个雨量站资料,基于线性回归、小波分析、滑动平均曲线等方法分析了常州地区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5年来常州地区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降水变化存在5a、10a两个主周期;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总体呈西南向东北递减的趋势,全区多年降水存在两个上升中心;城区降水多于郊区,20世纪80-90年代前期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州地区 降水量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澜沧江上游极端降水变化特征及未来预估研究
18
作者 陈浩 余钟波 +2 位作者 江鹏 张洪波 张孟丹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3,89,共8页
为探究澜沧江上游极端降水变化特征,基于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CMFD)再分析数据,对第六次国际耦合模拟比较计划(CMIP6)的10个气候模式降水数据进行了极端降水模拟评估,基于年降水总量对CMIP6多模式降水数据进行了偏差纠正,预... 为探究澜沧江上游极端降水变化特征,基于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CMFD)再分析数据,对第六次国际耦合模拟比较计划(CMIP6)的10个气候模式降水数据进行了极端降水模拟评估,基于年降水总量对CMIP6多模式降水数据进行了偏差纠正,预估了未来时期(近期:2020—2049年、远期:2060—2089年)极端降水的变化趋势,并探讨了其趋势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偏差纠正后CMIP6多模式极端降水指数的不确定性减小,多模式集合平均的模拟效果优于多数单一模式。(2)未来研究区的降水总量增加,年内降水日数增多,降水频率上升。未来近期,研究区各极端降水指数的变化趋势并不明显,极端降水事件呈减少趋势;未来远期,尤其是高辐射强迫下,研究区极端降水的强度和频率都呈现显著的增加趋势。(3)气候变暖导致的空气含水量增加可能是极端降水增强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6 极端降水指数 气候变化 澜沧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市排水过程的内涝高效模拟方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小宁 郑世威 +3 位作者 胡庆芳 王金松 胡尊乐 王船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9-518,共10页
从实际城市排水过程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汇水单元概念的城市内涝高效模拟方法.该方法以雨篦子作为出水口来划分汇水单元,进而计算城市地表产汇流、积水深度及分布.同时,引入了当量宽度的概念,实现了明渠与有压流2种状态下管道流量和... 从实际城市排水过程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汇水单元概念的城市内涝高效模拟方法.该方法以雨篦子作为出水口来划分汇水单元,进而计算城市地表产汇流、积水深度及分布.同时,引入了当量宽度的概念,实现了明渠与有压流2种状态下管道流量和水位计算方法的统一.基于水量平衡原理,利用雨篦子耦合城市地表与地下管网,并结合孔口耦合管道与河道,构建了地表-管道-河道一体化的求解矩阵.本文将所提出的模拟方法植入成熟的太湖流域模型,并应用常州市城市产汇流与内涝试验基地的监测数据,对该方法的有效性和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评估,以期为城市内涝模拟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内涝 排水过程 太湖流域模型 汇水单元 地表-管道-河道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陵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1
20
作者 齐师杰 张行南 +2 位作者 夏达忠 刘扬扬 刘伯娟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共7页
在GIS技术平台上,通过建立指数模型,对嘉陵江流域1980,1995和2000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嘉陵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这... 在GIS技术平台上,通过建立指数模型,对嘉陵江流域1980,1995和2000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嘉陵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这3种植被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方式。自1980—2000年,耕地和林地面积先减少后略有增加,草地先增加后减少,建设用地逐年增加,其他地类变化不明显。分析表明,嘉陵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主要为自然因素、经济因素、人口因素及宏观政策和工程建设,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同影响流域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陵江流域 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 指数模型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